悟顯法師講述
四依法
無論法師的名氣大小,講經說法要與經典相應。我們找明師,要明經的法師,要依經典而說。四依法,在我們精舍的網站、影音裡面,都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佛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要依義趣不要依語言文字,這以後有機會再細說。這細說又是一兩個小時;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最重要的一個,依智,智就是你的智德,不依識,識就是你的識心,你的妄識,妄動的你去依它,那就是生滅法,解什麼都是生滅法,所謂啊,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你用攀緣心來聽法,用生滅心聽法,我剛所說的,若以輪迴心,思維即旋復,這就是生滅心,在那邊想啊,釋迦牟尼佛的想法、看法,他是什麼觀點?他沒有觀點,佛一處不立、一法不住,哪有什麼觀點?菩薩的立場?菩薩立於寂滅之場,沒有什麼立場啊。菩薩無我人相啊、無眾生相啊、沒有立場啊,所以不要用這個世間的巧見。你要用這個世語言要入佛知見,但至輪迴際,輪迴際啊就是一直在輪迴啊,祖師大德講的,你修到驢年你也不會有成就。什麼驢年啊?十二生肖裡面有驢嗎?十二生肖裡面沒有驢啊,修到驢年呢?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佛就確定告訴我們,你要入佛智,不可能、做不到,所以要依智不依識。智就是什麼?般若智慧,要明了實相,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學說,不去觀照、不去念佛。
佛教的基礎在於實相,誰要是離開這個說法是波旬說,佛告訴我們離經一字即為魔說,再有名氣都一樣。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終的、最重要的依止—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本性的光明智慧,就是這裡講的實相,就是般若智照。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啊!現在末法大眾都是依人不依法,認為這個法師比較有名,名氣大,或是他講的話,跟我想的一樣,那你就聽他的了,你就不顧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都是依人不依法,那我們從這裡要覺悟,從這裡要回頭,要依法不依人,進而你才能夠依義不依語,依佛經的義理,不要依佛經的文字,你依佛經的文字,那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啊!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古人講:教通宗不通,如蛇鑽竹筒。那就是依文解義啊!你這一段文字不懂了,那麼找人來給你解釋這一段文字,這一段文字給你講通了,碰到下一段又不通了,就好像蛇鑽這個竹節一樣,一節鑽破了,到下一節又不通了,所以要依義不依語,語就是表面的文字。
那麼再來你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義理你會聽了,但是義有分了義跟不了義,能夠對治你煩惱習氣的叫了義。像你如果對這個世間恩愛放不下、情執放不下、財色放不下,你要聽對治你問題的地方,不能聽隨順你毛病習氣的。現在很多講經的人,很會隨順大眾的習氣,貪圖名聞利養,求眾生的恭敬,都講一些你們愛聽的話,告訴你這世間可以貪著,在這個世間要做一個好人,這就叫學佛,這些統統都是邪說,都是胡說八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你看《無量壽經》玄義講的,教起因緣,他是為什麼目的來到娑婆世界,為什麼他放著勝應身不好好安住,要來這個娑婆世界示現劣等身,不是劣應,劣等啊!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佛身裡面算是非常差的,他對十地以前示現的身叫劣應身,對初地以上的叫勝應身,這初地以前的叫劣應身,三賢位的菩薩就是劣應身,登地以上的叫勝應身,殊勝啊!對凡夫對二乘,那就是示現這個叫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是非常地差,甚至在入滅的時候,還要把自己的身體粉碎、粉碎成八萬四千顆舍利,讓眾生來供養、來憶念。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出世的目的,我們要知道,就是要教眾生了生脫死啊!就是要明心見性而已啊。
什麼叫明心呢?明就是你明白;心就是什麼?你的作用啊!這性是一切法的根本,心是性的作用,這個你要能夠知道,你現在眼見色、耳聞聲、你能想、你能說,這都是你心在作用,那麼這個作用依止的是什麼?依止的是佛性。這個佛性無色、無味、沒有形狀,不可言說,這是性。起作用,叫做心。所以,是你的心在了知、心在感知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能見到一切法的根本,叫見性。明白一切法的作用是心,明白一切法的根本是性,叫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給我們說這一樁事情,不是叫你去學世間法,不是叫你搞恩愛輪迴,什麼家庭幸福美滿,我告訴你,這個世間沒有這種事情。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生酬業啊。業有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都是輪迴之法,怎麼會幸福美滿呢?你認為有幸福,那是你自己吃了毒品啊,暫現出的幻相,當這幻相正要消失的時候,你就痛苦無比啊。所以,你還想再貪,還想再吸毒,這世間,你看到的所謂的幸福,就是如此而已啊。實際上,人的心生生滅滅,沒有一念是停住的,連我尚且都不可得,哪有我愛可得?哪有我見可得?哪有什麼真的?這山河大地都會變化啊,所謂滄海桑田,沒有一樣東西是不改變的,換句話說,統統都是會變,都是不真實的,在不真實當中,你要認為是真實,你要使它長久,那叫打妄想,那是假的啊。
說法當依經典而說,佛教四依法,講依法不依人,就是提醒末法眾生,不是哪一位法師,我跟他有緣,或他講的內容,讓自己聽得有道理、還滿順耳的,自己就依他學習,現在佛門裡面充斥這種現象,這個風氣是錯誤的,絕對不可以。
四依法就是要幫助末法眾生真正的破迷開悟,而不是迷信,而不是偶像崇拜。若是崇拜某一個法師,那位法師會老病死,那是生滅法,不是不生不滅法,佛教眾生依四依法,是依不生不滅法。
其中第四個,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般若智慧,就是不生不滅,你要是依人,每個人有自己的習氣、有他的看法、有他的見解,所以不一定可依。所以學佛要依佛陀的經典,依四依法,不要搞偶像崇拜,這是相當要緊的基礎觀念。
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四弘誓願是三世諸佛通願,佛弟子幾乎都發過四弘誓願。
但大家每天在佛前「念」四弘誓願,不是「發」。都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一下有人告訴你:「你沒有根。」就跑去學世間法《弟子規》了,搞得只愛自己的家人,只在意自己執著的對象,其餘眾生全部都忘記了。還會曲解經典,說自己都沒有自己的意思,都是為家人服務。想一想,你為什麼會為你的家人服務?因為你心裡執著,滿心罣礙。
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之所以叫無邊,就是沒有分是你的或誰的家人、親戚、朋友,沒有界線,才叫無邊。不光形容數量之多,還把界線給打破,不光打破了人道、打破了天道乃至六道,所有的界線統統打破,所以叫眾生無邊誓願度。
學佛人常說自己要度眾生,問題是要度他去哪裡?都說自己會接眾、度眾生。度─就是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度生死至涅槃,這當中所隔的叫業海。那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怎麼度?自己能不能發?還是只能念?當受菩薩戒時,戒和尚會問你:「能持否?」意思是問你能不能持守?「能發否?」會問你:「能發四弘誓願否?」還是只能念?這點大家可以自己去反省,去檢點一下,自己究竟是「念」四弘誓願,還是「發」四弘誓願?
既然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與眾生,同體無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想度眾生,就要發願斷煩惱,所以第二條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以煩惱的厚薄粗重,分為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要先斷粗重的見思煩惱,也就是所謂的「遍計所執」,遍計本無實性所以無盡,因煩惱無有實體,故不可盡;誓願斷,以斷煩惱為修行的主要綱領。
再來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以破塵沙煩惱。塵沙是什麼?想要幫助眾生,自己卻有分別心,就不能學法門幫助眾生。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以斷煩惱為最主要。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條是要斷無明煩惱。用般若智照破除無明,與心性相應名為佛道,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的意思。能發這四弘誓願,成就無上佛道,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圓滿「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故稱之為殊勝行願,所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願,不管是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等等,都不會離開這四弘誓願,想要成佛,就要能發、要能行,所以叫做行願,這願是要去落實的,不是用口念而已。因為與真如相應故名殊勝,難發能發,難行能行所以它叫殊勝行願,乃至能利眾生、能破無明、能成佛道,故名殊勝。
世間人皆依四弘誓願而得成就無上佛道,故名殊勝。種種難思、難量,勝妙的一切神通變化、種種的供養莊嚴,都是殊勝的意思,乃至百千三昧陀羅尼門,無量三昧門,都是殊勝的意思,皆依四弘誓願而起,這就是菩薩以大悲心作為基礎,悲憫一切眾生,因此叫殊勝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