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
黃念祖居士
「精勤求索」。「精」是精進,「勤」是勤苦,「求」是願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薩為了圓滿大願,他勇猛精進,勤勞辛苦,一心願求成就大願,對於形成之願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與禪宗的保任同一個「保」字,這也實是同一意思。宗門悟後還要保任。「保」是「心心不異謂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這個心和這個心一念一念之間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動,不是這個心一點不動,是堆死灰,而是隨便你是動是靜,想這個,想那個,種種動作施為,都與實相不相違背。「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專注,念念不異,自然奉持。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古德有爭論:有人認為是發願之後,修行的時間用了五劫;有人認為這仍是發願的時間。根據《宋譯》「住一靜所,獨坐思維,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維,又在修習,正同於嘉祥師所說,這五劫是「修行、發願」時也。法藏菩薩經五劫長時,於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億,俱胝即千萬)佛土中種種「功德莊嚴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剎」,於是捨其粗惡,廣選善妙,結成心願。願中的佛國「超過於彼」,「彼」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土。此時願中的佛國譬如建築中的藍圖,但從藍圖已可看出佛國殊勝獨妙,超越十方。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法藏菩薩在完成了攝取佛國的具體大願之後,他又去參見世間自在王如來。「稽首禮足」,「稽首」是頂禮,頭要碰地或拜墊(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禮);「禮足」是用自己的頭部承接佛足。然後繞佛三周站立合掌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發願要超勝一切佛土,是自己從真實之際的開化,唯願一切眾生得真實之利,迅速同證大覺。所願所行,都是真實智慧的流現,故所行清淨,現在此行已經成就。「佛言善哉(是讚歎之詞)。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法華》要開權顯實,也同樣用了「今正是時」。為了讓十方九界一切眾生,都入彌陀一乘大願之海,一切含靈都能依此妙法來得度脫,這樣一件大事,現在因緣成熟,你現在說正是時候。你應該全部都說出來,普令大眾全都歡喜,也令大眾聽了之後,得到殊勝的法益,所以經文說「得大善利」。「大眾」指當時會上以及未來的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當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內。讓大眾聽到得大歡喜,也能夠對於佛剎修習攝取,這樣的話,都可以「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說:「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大師是說,種種行願,廣大如海,雖然無量無數,可是只要滿足往生極樂淨土這一願,一切其他的志願,全部得到滿足。這一開示超情離見,純粹是華嚴境界,和盤托出了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當前「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滿足往生淨土的一願,就投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就同彌陀同體,一切大願都得圓滿。方便直截,不可思議。曇鸞大師的希有開示,應與以下妙句同參:善導大師的「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的「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嚴普賢行願品》「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以及本經釋尊讚歎阿難說「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這都是畫龍點睛的無上開示,都是教眼,都是釋尊一代時教、十方諸佛無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決定立脫生死,直趨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