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至心精進第五〈四〉 黃念祖居士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禪定超過世間。「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諸法。「志願深廣」,所發的志願深遠廣大。遠至未來沒有窮盡,普攝一切沒有遺漏,所以叫做「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世自在王佛就宣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為什麼二百一十億呢?這有兩個解釋:一《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佛剎蓮華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塵數的佛國。本經也是二百一十億,正好相合。看來是用二百一十億代表二百一十微塵數,也就代表無量的佛國。二《大智度論》講:佛導法藏比丘遍至十方。佛把他導引到十方,顯示種種的佛國,令法藏從中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他所願成的國土。可見佛所顯示是十方種種佛剎。根據以上兩種意見((1)二百一十億暗括無量,(2)佛導法藏遍至十方),所以二百一十億是指十方無量佛剎,因此法藏比丘所攝佛國能勝過一切佛土。世自在王佛宣說種種國土功德嚴淨(莊嚴清淨)、廣大圓滿(圓是圓明、圓融,滿是具足,所以圓滿就是《華嚴》的圓明具德)的無邊的妙相,為了滿足法藏菩薩的心願,就全部都顯示與宣說了。說法的時間,經過千億歲。時間長短,本無定格。現在人壽不到百歲,彌勒下生時,人壽八十萬歲。

至於所顯佛土其中有沒有穢土,過去有爭論。但根據淨影大師對本經經文的分析,以及《悲華經》的經文,所示佛國其中應該包括穢土。本經法藏比丘於見土聞法後,就思考所見佛國的「天人善惡。國土粗妙」。若是人惡國粗,那就是穢土呀。還有《悲華經》說:所現佛國,「或有世界嚴淨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可見當日所示諸佛國中,包括穢土。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眼睛看見叫做睹,以智慧來見叫做見。兩個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見了,心也見了,也就是智慧的見,像《唯識論》所說見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見了心裏頭都通達,就是所謂心明瞭。法藏比丘還是因地之中,但由於世自在如來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樣,十方國土都在一時之內完全目睹心明瞭。「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起發」就是發起。「殊勝」就是超出其他,絕妙希有。「無上」,沒有比這個更上更高。所願成就的佛剎,國土莊嚴,人民受樂,他的光明、壽量、名號功德等等都是無上,超過其他佛國。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對於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與「惡」,以及國土的「粗」與「妙」,他都徹底「思維」,求其「究竟」。至於善惡,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標準很不一樣。例如飲酒,世人看作風雅,佛法就定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惡標準。《淨影》判為三種: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這個相同於《唯識論》,是用順益與違損來判定善惡。所行對於現在與未來相順有益就是善;相反,對於現在與將來相違有害就是惡。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是無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於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東西,都體空無物,這叫三輪體空,這是順理的無相的行動,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錢布施給他了。這是違理的有相行動,這就是惡。所以這就比一深刻了,超出人們一般想法:布施給他錢,做了好事總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覺得做了好事,不能離相,這個就是惡。所以這麼來看的話,那麼就是只有佛菩薩,下至阿羅漢,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眾生所謂的善法,沒有離相,都叫做惡。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體」是實際理體,也就是真如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等。順於理體的,才是善;跟理體相違,都是惡。這正同於《菩薩瓔絡經》「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心起一念,所住之緣只是自體,任運施為都合理體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薩,一切有所住緣未能順理的修,都叫做惡。法藏菩薩對於所見的二百一十億佛國的善妙與粗惡,一一思考比較,對它們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維,達於「究竟」。「究竟」用俗話說,就是徹底裏面的徹底,是對於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窮盡根源。這個本源就是經中所說的這個真實之際,也就是《往生論》裏頭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藏菩薩的思維達到了究竟,所以稱為「思維究竟」。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一其心」,淺近地說,就是把自己專一起來,集中到一處。從所見的諸佛國裏,挑選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須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須所求。所挑選的,都是能使眾生普得最極真實之利的地方,這樣形成大願。經文是「結得大願」。進一步來說,一其心就是一心。心無異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證文類》說:「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心無異念」是指自心專一沒有雜念,「信心無二」表信心純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實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說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薩的一心是事理兼備,所以成為清淨報土的真因。本經第八品法藏菩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是從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極樂淨土,正顯一心是清淨報土的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