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明 菩薩沙彌古吳 智旭 注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明 菩薩沙彌古吳 智旭 注


  菩薩比丘溫陵 道昉 訂


  △三明十金剛心三。初總征。二別釋。三結指。


  今初。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


  金剛種子者。修習中觀。能爲金剛十地而作種子。又三十心皆是種子。惟此十心。倍爲堅固。故名金剛。別則一心分對一向。圓則位位具修此心乃至妙覺究竟此心。今就義便。且約次第中觀爲解。又復大似圓家十信。一信。二念。第六不退。名義皆同。深心回向。即精進義。達即慧義。直即定義。大乘不異護心。無相還同回向。慧心與戒。不壞與願。取義稍殊。亦不甚遠。良由界外機宜不同。或接或借。致成異趣。圓人稱性修觀。總皆攬入一念心中。無違妨也。


  △二別釋十。初信心(至)十不壞心。


  今初。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爲首。衆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見心。諸見名著。結有造業必不受。入空無爲法中三相無。無無。生無生。無住住。無滅滅。無有一切法空世諦第一義諦智。盡滅異空。色空細心。心空細心。心心空故。信信寂滅。無體性和合。亦無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無得集相。故名無相信。


  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以信力故。不起外道邪見心及一切世間種種妄見。名字計著。能結三有果報能造善惡諸業者。亦不必受。入於真空無爲法中。生住滅相。當體皆無。亦並無無相可得。所謂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無住而住。住即無住。無滅而滅。滅即無滅。不惟無一切法。亦無一切法空。惟以照了世諦第一義諦之權實妙智。盡滅凡外所計異色之空。及色界空界之微細心想。二乘心空之微細心智。如是心心皆空故。方生中道實信。信於中道寂滅之理。了知諸法不自生。故無體性。不共生。故無和合。不無因。故無依然。依然即是自然。不他生。故無主者我人名。但用三界假名之我。而此我實無得集之相。故名無相信也。此亦可別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者。入空無爲法中。即純潔精真義。不起邪見。不受結業等。即遠諸留患義。用三界假我我無得集相。即當度衆生。滅除度相義。心心空故信信寂滅。即回無爲心向涅槃路義。


  △二念心。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覺乃至常施。第一義諦。空。無著。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而於諸業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滅。焰焰無常。光光無無。生生不起。轉易空道。變前轉後。變轉化化。化轉轉變。同時同住。焰焰一相。生滅一時。已變。未變。變變。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作念者。能念之觀慧。六念者。所念之諦境也。能念無非一心三觀。所念無非一境三諦。常覺下。先釋所念。回向下。次釋能念。常覺者。心外無佛。佛即是心。乃至者。略指法僧戒天。心外無法。法即是心名常法。心外無僧。僧即覺法和合名常僧。無作妙戒。究竟色相名常戒。第一義天。法爾性德名常天。三輪體寂。究竟大施名常施。名雖有六。實惟第一義諦。此總明三諦圓融之境也。空字。別名真諦。無著無解。別明俗諦。生住滅相。現在不動。不到過去未來。別明中諦。既所念之境。三諦一諦。不可思議。惟一合相。則於六念諸業。及受用此法者。當知亦皆是法界一合相也。回向入法界智者。若念佛時。佛爲法界。一切法趣佛。乃至若念施時。施爲法界。一切法趣施。此總明三觀圓融之念也。慧慧相乘等。別明即空妙觀。焰喻於慧。無常即相乘義。光喻於乘。無無即寂滅義。生生不起等。別明即假妙觀。謂雖是生生不起。而復轉易空道。所謂變前轉後。變轉化化。化轉轉象。無盡重重。不可思議也。變者。指能念之慧。化者。指所念之境。因佛法等境。生於能念之慧。故名爲變。因於念慧。復成佛法等境。故名爲化。同時同住等。別明即中妙觀。謂雖變化轉易。而復同時同住。猶如燈炷。焰焰一相。生滅一時。所謂過去已變。未來未變。現在變變。無不同時同住也。言同時者。如生住滅三相。一往謂是三世。然生相生時。滅相則滅。住相生時。生相則滅。滅相生時。住相則滅。住相滅故。住亦名滅。滅相生故。滅亦名生。生相滅故。生亦名滅。住相生故。住亦名生。又正生時。生亦名住。正滅時。滅亦名住。則一相中皆具三義。皆具三名。故同時也。言同住者。義無實性。名無實體。生不自生。亦不他生。亦不共生。不無因生。住不自住。亦不他住。亦不共住。不無因住。滅不自滅。亦不他滅。亦不共滅。不無因滅。四性推檢。求於生住滅之異相。了不可得。惟一無生無住無滅之法性。故同住也。焰焰一相。喻於同住。生滅一時。還喻同時。既能念之慧。三觀一觀。不可思議。惟是一相一時。則所念化境。亦得一相一時。而受用此法者。亦復如是一相一時矣。此亦可別對不壞回向者若非一境三諦。一心三觀。皆爲可壞之法。以離真言俗。離俗言真。離真俗而言中。總非法界究竟了義。今悉離此諸離。故名不壞也。


  △三回向心。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義空。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業道相續。因緣中道。名爲實諦。假名諸法。我人主者。名爲世諦。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故深深心解脫。


  題稱回向。文名深心者。回二邊。向中道。理極淵微故也。此深心者。即是第一義空。謂於真實法空智中。雙照有實二諦。咸歸一實。有即世諦。實即真諦。何謂真諦。即是業道相續。十二因緣中之道理是也。業從惑起。必招苦果。舉一該二。成大緣起。其中道理。所謂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雖是所遺。不在緣外也。何謂世諦。即假名諸法我人主者是也。本無實法。惟依世俗假說。凡外不了。乃成二執耳。此二諦者。實諦情無理有。世諦理無情有。故同名有諦。深深入於第一義空而無去來者。所謂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幻化受果而無受者。所歸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此亦可別對等一切佛回向者。本覺湛然。覺齊佛覺。故名深深心解脫也。


  △四達心。


  若佛子。達照者。忍順一切實性。性性無縛無解。無礙。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三世因果。衆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無實。用無用。無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達空。名爲通達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精真發明。名爲達照。以此菩薩所證忍法。順於一切實性。知彼性性。皆本無結縛。亦無解脫。故能發生四無礙辯。所謂法達。能知種種法相。義達。能知所詮義趣。辭達。能知名句文身。教化達。能作種種莊嚴樂說。惟其心輪通達。所以口輪無礙。蓋既了知三世因果。及衆生根性業行。皆悉如於真如。不合不散。本無實法。故能用於無以爲用。而作隨智說。亦本無名。故能用於用以爲用。而作隨情說。如是若實若名。一切皆空。能空之智亦空。照達此第一義空之理。名爲通達一切法空。彼空空之智。如如之理。其相皆不可得也。此亦可別對至一切處回向者。達照即是真精發明。地如佛地之義。


  △五直心。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無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無漏中道一觀。而教化一切十方衆生。轉一切衆生皆薩婆若。空直。直性。直行。於空三界生者。結縛而不受。


  正念真如。名爲直心。真如遍一切法無所不在。故以直心照了彼取緣神我入無生智也。無明即指取緣。取緣神我本空。空中亦空。即是雙遮。而此空空理心。在有在無而不壞中道種子。即是雙照。以此無漏中道一觀教化衆生。令其皆入薩婆若海。梵語薩婆若。此翻一切智智。三智一心中得。名一切智智。即究竟果覺也。由達無明神我本空。而證中道一實之理。故內秉直性。外行直行。內外一如。則於空華幻夢之三界。所有生者結縛。雖隨意遊戲出沒。而不受其顛倒矣。此亦可別對無盡功德藏回向者。教化衆生皆薩婆若。即所謂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也。


  △六不退心。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長養諸見。亦復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業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脫於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際無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觀智如如。相續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淨。爲不退一道一照。


  三不退位。由於三不退智而成。初句總標。不入下。別釋三不退位。空生下。別明三不退智。常空下。總結三智一心中修。三位一心中證也。不入凡夫地。是位不退果。不起新長養諸見我人等。是位不退因。新者。謂行人已伏故惑而入禪那。若於禪那中不善觀察。發起愛見宿習。名之爲新。今善修不退心故。故惑消滅。新惑不生。見愛二習。皆悉寂滅。雖示現入三界業。亦常行於空理。故得證位不退。言不住退。即是位不退也。此位不退。雖似與二乘共。然二乘豈能入三界業。故知圓位殊勝。空非但空。只須明此一種不退。已非權小境界。況具明三不退耶。次明所證解脫。乃於第一中道一合而行。不同二乘解脫。故不行退。次明了知生死本際。即涅槃本際。煩惱本際。即菩提本際。更無二際。念念恒與薩婆若智相應。而不念退。止三不退。理趣甚深。良由三智所證。空生觀智如如。即是位不退智。相續乘於大乘。即是行不退智。心入不二本際。即是念不退智。如此三智一心中修。名爲常空生心。即是無住生心之義。善契心體。名爲一道。不染二邊。名爲一淨。是爲不退一道一照。乃理智一如之極致也。此亦可別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者。謂於同佛地中。各各生清淨因。取涅槃道。故能圓證三不退理。然三不退若分屬者。別教位不退在第七住。行不退在十回向。念不退在歡喜地。圓教位不退在初信心。行不退在第十心。念不退在發心住。今合明之。正顯隨順平等善根義故。


  △七大乘心。


  若佛子。獨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載任用。任載。任一切衆生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行者坐乘。任用。載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衆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爲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惟一佛乘。無二無三。自成佛道。轉化一切皆令成佛。故名獨大乘心。所謂若二乘解。若菩薩解。究竟皆歸第一義空。達此畢竟第一義空。所以一切行心。皆名一乘。謂乘於一空之一切種智也。而此獨大乘心者。亦名智乘。亦名行乘。以乘此一切種智之心。此心堪任載諸衆生。堪任用趣佛海。故得名爲智乘及行乘也。何謂任載。謂任荷衆生。令度三界苦果之河。惑業結縛之河。無明生滅之河。而此行者。不居此彼二岸。不住中流。常坐是乘而行濟度。所以名行乘也。何謂任用。謂所載衆生。皆用智乘。令其悉得趣入佛海。不令一人墮二乘地。所以名智乘也。故使一切衆生。設有一人未得此空智任用者。則不名爲大乘。但名爲乘。得度苦海而已。此即反顯獨大乘心。必能等觀一切衆生。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空智任用者。即是中道應本。亦即無住生心之義。若不令衆生同得此道。不名大乘。蓋不惟聲聞緣覺。缺此大心。即藏通二佛。究竟止歸灰斷。亦不得名爲獨大乘心。此亦可別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也。


  △八無相心。


  若佛子。無相心者。妄想解脫。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一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而行於無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師。一切賢聖是我同學。皆同無生空故。名無相心。


  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煩惱相。無菩提相。無十界差別相。無十界平等相。名無相心。所以若妄想。若解脫。照之以般若波羅蜜而皆無二。一切結業三世法。皆即如如一諦。結者煩惑。惑即般若。業者。善不善不動有漏業。業即解脫。三世法者。去來現在三界苦果。苦即法身。三德秘藏。惟一實理。如理妙智。名爲無生空智。行於此智。了了自知作佛。佛即我師。賢聖即我同學。以諸佛菩薩。同修同證此無生空故。此亦可別對真如相回向者。想脫無二。所謂即一切法。如如一諦。所謂離一切相。行無生空。所謂惟即與離。二無所著也。


  △九慧心。


  若佛子。如如慧者。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生生煩惱而不縛。一切法門。一切賢所行道。一切聖所觀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論。邪定功用幻化。魔說佛說。皆分別入二諦處。非一非二。非有陰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發趣中慧。雖明知體名心。而入空義強。故標空慧。長養中慧。雖亦發無生心。而出假義強。故云作慧見心。今則正顯契合中道之慧。故云如如慧也。此慧不落凡情。不著聖解。何謂不落凡情。謂達無量法界。無有集者。亦無有受生者。雖似有生生不停之煩惱。而實不縛也。何謂不著聖解。謂一切法門。賢所行。聖所觀。所有諸法。亦復如是不縛著也。既凡聖二法。永無執著。則能善用凡聖諸法。故一切諸佛教化方便。皆集心中。乃至外論邪定等。皆悉分別入二諦處。謂佛法是真諦。魔外是俗諦。又魔佛差別是俗諦魔佛一如是真諦。真不違俗故非一。俗不違真故非二。既達斯致。則五陰亦非陰。十八界亦非界。十二入亦非入。清淨本然。惟是真慧光明。而此光明照性。普入一切法中。即所謂真得所如。十方無礙。故亦可別對無縛解脫回向也。


  △十不壞心。


  若佛子。不壞心者。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菩提心。伏忍順空。八魔不壞。衆聖摩頂。諸佛勸發。入摩頂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國土。入佛威神。出沒自在。動大千界。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中觀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爲說法。爾時即得頂三昧。證虛空平等地總持法門。聖行滿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一切相滅。得金剛三昧法門。入一切行門。入虛空平等地。


  十金剛心。皆以不壞爲義。此居最後。獨膺不壞之名。此心乃是能入聖地之智。已近解脫之位。得中道之正門也。入聖地智。是般若德。近解脫位。是解脫德得道正門。是法身德。入聖地智。即明實智菩提。近解脫位。即明方便菩提。得道正門。即明真性菩提。又入聖地智。即明了因慧心。近解脫位。即明緣因善心。得道正門。即明正因理心。故曰明菩提心也。此爲地前伏忍極位。順於第一義空之理。第一義空。不住生死。故界內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所不能壞。不住涅槃。故界外苦無常無我不淨四魔所不能壞。分滿衆聖。一時摩頂。十方諸佛。咸皆勸發。遂入摩頂三昧。放光普照。亦能入佛威神。出沒自在。動大千界。俨然與登地者無別。而猶不名爲初地者。以其尚在伏忍。猶屬相似中觀。非以真實中觀知道故也。但以摩頂三昧力故。光中見佛聞法。即得入頂三昧。此於凡位之中。最爲尊上。猶藏教所謂世第一位。入此位已。無間即證虛空平等地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性具功德。任運現前。無作妙行。當下滿足矣。然菩薩所以能捨凡入聖者。良由三十心法門。心心皆行於空理。以此空空之慧。中道無相照故。所以一切諸相。皆悉寂滅。乃能得是金剛三昧門。入一切行門。入虛空平等地也。此亦可別對法界無量回向者。性德圓成。法界量滅。是真不壞義故。


  △三結指。


  如佛華經中廣說。


  △四明十地二。初總征。二別釋。


  今初。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問地者有何義。


  上荷佛法。下荷衆生。功德智慧之所歸趣。慈悲巧便之所從生。故名爲地。別則平等慧即歡喜地。乃至入佛界即法雲地。圓則歡喜乃至法雲十地。地地皆悉具平等義。具善慧義。具光明義。具爾焰義。具慧照義。具華光義。具滿足義。具佛吼義。具華嚴義。具佛界義。又理即平等。乃至究竟平等。理即佛界。乃至究竟佛界。中間例知。今就義便。且約分證法身爲解。至於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行布圓融。雙照無礙。入斯地者。當自知之。


  △二別釋十。初平等地(至)十入佛界地。


  今初。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真實法化。一切行華光滿足。四天果乘用。任化無方。理化神通。十力。十號。十八不共法。住佛淨土。無量大願。辯才。無畏。一切論。一切行。我皆得入。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大樂歡喜。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從一劫入無量劫。不可說法爲可說法。反照見一切法。逆順見一切法。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衆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說法。而身心不變。以一智知十二因緣。十惡種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見有無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禪支行。三十七道。而現一切色身六道。以一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報。而心心無縛。光光照一切。是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從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間一切法門。一時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如海一渧毛頭許事。


  前標名中稱體性平等地者。乃是依理立位。亦顯全性起修。今此名爲入平等慧體性地者。乃是攝位歸體。亦顯全修在性也。此地從真實性中。出生法化。故一切行華光。皆悉滿足。華表解脫。即是行行。光表般若。即是慧行。三十心中。雖亦具有二行。但是相似解行。今乃真實法化。所謂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二德。乃稱性滿足也。既證三德三身。即能隨意示現。於第四天而成佛果。乘此平等大慧之用。任運教化。無有方隅。所有神通變化。非關作意。惟是理性所起。名爲理化神通。即所謂無記化化通也。言四天者。或指欲界第四兜率天宮。如千百億釋迦等。或指第四禪色究竟天。如千釋迦等。此初地菩薩。已得中道應本。故皆能示現乃至十力。十號十八不共。一時具足。安住實報無障礙土。亦復分證常寂光土。舉凡大願辯才等佛地功德。我皆得入。捨凡夫性。入如來性。大樂歡喜。故亦名爲歡喜地也。知刹土平等無性。一即無量。故能橫遍十方。知時劫亦平等無性。無量即一。故能豎窮三世。徹證不可說之法性。而以四悉檀因緣。善巧方便。爲衆生說。不背法性。知一切法即是中道性德名反照知一切法皆空名逆見。知一切法皆假名順見。地前仰修中道。猶謂迥出二邊。今知中道遍一切法故常入二諦。而即在第一義中。了知即事即理。故以十地事示衆生。而心心中道。了知差別即無差別。故知佛土說法殊品。而身心不變。深達性惡即是性善。故知因緣十惡。而常住善道。雙照有無二相。名一切智。故非偏空。雖行出世道。而不住涅槃。故現一切色身六道。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故於色色支分。雖了其起處入處。及受報處。而心心無縛。光光照一切。此則證於念不退位。入於無功用道。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於一地中。通達一切諸地法門。故能一時而行。良由教道雖別。證道同圓。故功德海藏。非言所罄也。


  △二善慧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所謂慈悲喜捨慧。一切功德本。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見諸衆生。無非苦諦。皆有識心。三惡道刀仗一切苦惱緣中生識。名爲苦諦。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覺。從刀仗身色陰二緣中生覺。爲行苦緣。次意地覺。緣身覺所緣。得刀仗及身瘡腫等法。故覺苦苦緣。重故苦苦。次受行覺二心。緣向身色陰壞瘡中生苦覺故。名爲壞苦緣。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爲苦苦苦。一切有心衆生。見是三苦。起無量苦惱因緣。故我於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十種辯才。說諸法門。謂苦識苦緣。刀仗緣具。苦識行身。瘡腫發壞。內外觸中。或具不具。具二緣中生識。識作識受。觸識名爲苦觀。行二緣故。心心緣色。心觸觸惱。受煩毒時爲苦苦。心緣識初在根覺緣。名爲苦覺。心作心受。觸識覺觸。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逼迮生覺。如斫石火。於身心念念生滅。身散壞轉變化。識入壞緣。緣集散。心苦心惱。受念後緣染著。心心不捨。是爲壞苦。三界一切苦諦。復觀無明集。無量心作一切業。相續相連集因。集因名爲集諦。正見解脫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諦。盡有果報。盡有因。清淨一照體性妙智。寂滅一諦。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觀是初善根。第二觀。捨一切貪著。行一切平等空捨。無緣而觀諸法空際一相。我觀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風輪。是吾故所用氣。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滿足。捨吾故身。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是爲捨品具足。第三次觀於一切所化衆生。與人天樂。十地樂。離十惡畏樂。得妙華三昧樂。乃至佛樂。如是觀者。慈品具足。菩薩爾時住是地中。無癡。無貪。無瞋。入平等一諦智。一切行本。遊佛一切世界。現化無量法身。如一切衆生天華品說。


  此中子科分三。初菩提下。總標德本。次從觀下。釋三品觀。三菩薩爾時下。結顯德用。初中言善慧者。此地亦名離垢。垢是所離。慧是能離。又垢是所治。善是能治也。以善慧而離垢穢。垢離故善根清淨。慧朗故善根明達。言一切者。即指十善之法。乃是五乘根本。具如華嚴二地所明。而十善又不出慈悲等五品觀也。次釋三品觀者。對治癡貪瞋三毒根本。良以三毒爲十惡之源。故須三品妙觀治之。慈品具足。則悲喜在其中矣。復分爲三。初釋慧品。次釋捨品。後釋慈品。初中又三。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句爲總標。見諸衆生下爲詳釋。慧品具足下爲總結。標中總明由觀行力。入大空慧體。起方便道智差別之用。具足觀於三界四諦。次詳釋復四。初觀苦諦。二觀集諦。三觀道諦。四觀滅諦。初觀苦諦者。謂一切衆生。皆有識心。彼於三惡道。及諸刀仗。乃至人天一切苦惱緣中。生於受苦之識。名爲苦諦。而此苦諦。具有三相。所謂三苦相者。三界皆悉有之。今就眼前易見之事而爲指點。故云如者。且如於身未觸境時。本初有覺知之性。即是第五身識。從彼刀杖。及身色陰之二緣中。生於覺知。未受煩毒。爲行苦緣。次意地覺。即是同時意識。緣此身覺所緣。乃得刀杖。及身瘡腫等法。具受煩毒。故覺苦苦緣。以苦惱重故。名爲苦苦。次從受苦覺。及行苦覺二心緣於向來身色陰壞瘡中。復生苦覺。名壞苦緣。受苦覺即同時意識之所引生。行苦覺即五身識之所引生也。是以後身覺意地覺受行覺之三覺。次第生行苦苦苦壞苦之三心故。總名爲苦苦苦。此於三受之中。且但約苦受以明三苦。於苦受中。又且約生時名行苦。住時名苦苦。滅時名壞苦。實則三苦遍於三時。亦復遍於三受。亦復遍於三界也。一切衆生。見是三苦境界。不達其因。不知其緣。展轉迷亂。更起無量苦惱因緣。可悲可憫。故意輪入教化道三昧。身輪普現一切色身。口輪以十無盡辯才說諸法門。說何等法。謂一切衆生。苦識爲本。生於苦緣。彼刀杖緣具。觸於苦識行相所緣之身。而瘡腫發壞。雖意家內觸。及五根外觸。或時有具不具。但令具根塵二緣中。生分別識。本從識作。識還自受。即此覺觸之識。名爲苦識。由行於根塵二緣故。心心緣色。彼心相應之觸心所。觸於惱害境界。受煩毒時爲苦苦。彼心中緣慮之識。初在根門。覺於塵緣。名爲苦覺。本從心作。心還自受。即彼觸識。覺於觸塵。尚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因於境緣逼迮。復生覺觀。如斫石火。念念生滅。不稍停住。身既有散壞轉變。其識入於壞緣之中。隨此緣之若集苦散。心苦心惱。而領受之念。仍於後緣染著。心心不捨。是爲壞苦。此名三界一切苦諦也。二觀集諦者。無明即是集諦。謂以無量無知染汙之心。作一切有漏善惡不動受業。爲六道相續相連之集因。即此集因。真是苦因。更無異因。是名爲集諦也。相續者。前後不斷。謂無始至今。常如輪轉。相連者。一即一切。謂六道因果。更互牽連。三觀道諦者。以正見破無明惑。則諸業解脫。果報空空。惟有智道。心心現前。名以智道道諦。道諦雖多。智慧爲首。智道心心。猶言心心智道也。四觀滅諦者。盡諸有之果報。盡諸有之生因。惟是清淨一照之體性妙智。名爲寂滅一諦。言體性妙智者。本來具足之不動智也。清淨是解脫德。一照是般若德。體性是法身德。妙智者。契如之智。不言如而言智者。無如外智。無智外如故也。三總結者。謂如是觀於四諦。則慧品具足。名爲慧根。於一切慧性。起空體而入觀用。是名初善根也。次釋捨品。捨四大而證法身。乃名具足捨品。後釋慈品。隨衆生根性。次第與樂。必以佛樂爲要歸。乃名具足慈品。言離十惡畏者。愚夫癡狂。不畏惡業。初心菩薩。深畏十惡。未能究竟遠離。二地以無作妙戒。順無染性。永離違犯。得無怖畏。故成大樂。妙華三昧者。上上品十善業道。爲第一最妙莊嚴。三結顯德用者。慧品具足故無癡。捨品具足故無貪。慈品具足故無瞋。無癡即般若德。無貪即法身德。無瞋即解脫德。三德即是三諦。三諦即是平等一諦。平等一諦即是一心三智。又無癡即入一切空行。無貪即入一切中道行。無瞋即入一切有行。三行爲萬行本。以此智行二種莊嚴。便能遍遊佛界。遍現化身。一一化身。即報即法。三身一體。不可思議。如一切衆生天華品說。結略指廣也。


  △三光明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門。十二法品名味句。重頌。記別。直語。偈。不請說。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談說。是法體。性。名。一切義別。是名味句中。說一切有爲法分分受生。初入識胎。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於根中起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又覺苦樂識名三受。連連覺著。受無窮。以欲我見戒取。善惡有。識初名生。識終名死。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觀是行相中者。我久已離。故無自體性。入光明神通總持辯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咨受法言。復現六道身。一音中說無量法品。而衆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國土不同。身心別化。是妙華光明地中。略開一毛頭許。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以三昧解了智者。從三昧所起之智。所謂靜極明生。名發光也。名味句。亦稱名句文。味即文也。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爲名句之所依。十二法品者。一重頌。即是祗夜。二記別。即是授記。三直語。即修多羅。四偈。即孤起頌。亦名伽陀。五不請說。即無問自說。六律戒。亦名因緣。因有犯緣。方制戒故。七譬喻。八佛界。亦名本生。九昔事。亦名本事。十方正。亦名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談說。即是議論。是法體性名一切義別者。體即當體。謂文字經卷。又他方六塵皆得爲體。如玄義所明。性即所依理體。謂小乘三印。無常無我印於生死。寂滅印於涅槃。大乘一實相印。生死涅槃。無二際故。名即通別二名。一切義即宗用教相等。如此名味句中。雖說無量法門。要不出於十品因果。謂有爲受生之法。雖分分差別。無不皆具十支。初入識胎爲識支。四大增長名六住。爲名色六入兩支。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即觸支。三受即受支。連連覺著受無窮。即愛支。以愛欲心。起我見而生戒取。即取支。感善惡有即有支。於後有識初名生即生支。識終名死即老死支。除無明行二支爲過去因。此即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而此十品遷流造作之相。既不自生。復不他生。亦不共生。不無因生。當體即空。舉體即假。全體即中。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非天人修羅梵魔外道所作。亦非羅漢辟支菩薩諸佛所作。名爲法界。亦名法位。亦名法性。亦名法住。亦名甚深中道第一義諦。觀是中道。則能永離生緣。故了知十品皆悉無自體性。入於光明神通總持辯才。何謂光明神通。謂雖心心行空。而於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中長養神通也。劫化者。延促自在。轉化者。淨穢隨心。何謂總持辯才。謂即遍十方界。盡百千劫。上咨法言。下詔含識。說法不同。身心別化也。是妙華下。結略指廣。


  △四爾焰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地中。爾真焰俗。不斷不常。即生即住即滅。一世一時一有。種異異現異故。因緣中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惡。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是名爲世諦。其智道觀無一無二。玄道定品。所謂說佛心行初覺定因。信覺。思覺。靜覺。上覺。念覺。慧覺。觀覺。猗覺。樂覺。捨覺。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是人住定中。焰焰見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愛順。道法化生。名法樂忍。住忍。證忍。寂滅忍。故諸佛於入光光華三昧中。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百千起發。而不出定。住定。味樂定。著定。貪定。一劫千劫中住定。見佛蓮華坐說百法門。是人供養聽法。一劫住定。時諸佛光中摩頂。發起定品。出相進相去向相故。不沒不退不墮不住。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餘。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無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善權方便。教化一切衆生。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淨。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門。漸漸深妙。空華觀智。入體性中道。一切法門品滿足。猶如金剛。上日月道品。已明斯義。


  爾真焰俗者。爾即真諦。焰即俗諦。俗即真故不斷。性無斷故。真即俗故不常。相無常故。又真即俗故不斷。非斷空故。俗即真故不常。性空寂故。謂一切法即生即住即滅。同在一世。同在一時。同在介爾一念有心。是故不常。然而種子各異。異於現行之各異故。又即不斷。如是因緣法之中道。當知非一。以雙照故。亦復非二。以雙泯故。乃至善惡凡聖。性不可得。故佛界凡界。一一皆是假名建立。總名世諦。其智道觀。了知無一無二。乃是玄妙中道定品。所謂諸佛往昔心中行道。初始覺悟之定因。凡有十品。是十品覺支方便之道。心心入於定果。故名爲定因也。然十覺止是七覺支法開出。信覺慧覺觀覺。總屬擇法一支。思覺念覺。總屬念支。靜覺即是定支。上覺即精進支。猗覺即輕安支。亦名除覺。樂覺即是喜支。捨覺即捨支也。是人既住定中。焰焰照見諸法而行於空。若於定中善能起念。便定入於無住生心境界。然初獲此定者。必定生於愛順也。彼於此中道法中變化生起。是名真法樂忍。亦名住忍。亦名證忍。亦名究竟寂滅之忍。倘終坐愛順境界。便爲永失。故諸佛於此菩薩正入光光華三昧時。必皆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百千方便而起發之。光光華三昧。即所謂焰焰見法行空。而此菩薩生愛順故。猶不出定。亦住。亦味。亦著。亦貪。乃至一劫千劫住定。然由本願善根力故。雖久住定。亦不畢竟入於涅槃。仍能見佛。聞百法門。是人即於定中供養聽法。又更一劫住定。是故諸佛再於光中摩頂。令其發起定品。善知出相。進相。去相。向相。知出相故不沒。知進相故不退。知去相故不墮。知向相故不住。便於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餘。不爲頂墮菩薩。即入一切佛土。乃至行化法門。漸漸深妙。空華觀智。同入體性中道。一切法門。皆得滿足。猶如金剛。無有缺少矣。空者真諦。華者俗諦也。日月道品。結略指廣。然華嚴明八地菩薩。深證無生。諸佛爲設三橋七勸。今四地即云爾者。界外機緣。不可思議。惟應仰信而已。


  △五慧照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有十種力生品。起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別行。處力品。善作惡作。業智力品。一切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品。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業。乘是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是十力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別。而身心口別用。以淨國土爲惡國土。以惡國土爲妙樂土。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色爲非色。非色爲色。以男爲女。以女爲男。以六道爲非六道。非六道爲六道。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從一切衆生而見不可思議。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是人大明智漸漸進。分分智光。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慧照者。十力妙慧。照一切法悉皆通達。世出世道無與等者。亦名難勝。此十種力。由善修習之所生成。故名生品。此能遍起一切功德之行。云何爲十。一者以一慧方便。了知善惡二業別行。所謂作善得善報。斯有是處。若得惡報。無有是處。作惡得惡報。斯有是處。若得善報。無有是處。是名爲處力品。二者於一切衆生善作惡作。業緣果報。皆悉遍知。是名業智力品。三者於一切衆生所有欲求。謂喜願六道生生果等。名爲欲解力品。四者知六道種性分別不同。名性力品。五者知六道一切善惡根。上中下一一不同。名根力品。六者知衆生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七者知一切世出世因果之法。乘是因。乘是果。如人乘爲因。還以人乘爲果。乃至佛乘爲因。還以佛乘爲果。其得至果處者。正由乘此因道。是名道力品。八者以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衆生受生差別故。名天眼力品。九者於百劫事一一皆知。名宿世力品。言百劫者。猶所謂百劫修行是心地。實非止於百劫而已。十者於一切招分段生死之煩惱滅。一切受變易生死之無明亦滅。名解脫力品。即是漏盡智力。是十力品智。能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別。而身心口能各各別用。了達淨穢平等。故應折伏。則以淨國土爲惡國土。應攝受。則以惡國土爲妙樂土。知善惡性空。故垂誡則轉善作惡。垂勸則轉惡作善。知色空不二。故爲著有者令見色爲非色。爲著空者令見非色爲色。知男女無真實相。故應以女身得度則以男爲女。應以男身得度則以女爲男。乃至隨意轉現。如維摩室中天女等。知凡聖平等。故應從聖解得度。則以六道爲非六道。應就凡情解脫。則以非六道爲六道。知四大無性。本如來藏。故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觀一切衆生界。即是佛界。隨舉一法。皆見其不可思議。舉足下足。下地莫知。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所以亦名難勝。亦名慧照也。


  △六華光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能於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衆生種種變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衆生身。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衆生苦樂音聲。非非音非非聲。一切法聲。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於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衆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衆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衆生宿世苦樂受命。一一知命續百劫。以天解脫智。知十方三世衆生解脫。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衆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覺智。知一切衆生已成佛。未成佛。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衆生受命命久近。以天願智。知一切衆生。賢聖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願。若求苦樂。若法非法一切求。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現無量身心口別用。說地功德。百千萬劫不可窮盡。而爾所釋迦。略開神通明品。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十通智品起種種用。故名華光。無爲真如。性淨明露。故名現前。由真性現前。遂得十通成就。妙華光明以自莊嚴也。非非音非非聲者。指無情聲。一切法聲者。指出世音。滅滅皆盡者。位位斷惑究竟皆盡。非定非不定者。所謂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有所攝受三昧者。謂三昧各有種種功用。六道人心心者。謂人心中具有佛心。若求苦樂。若法非法者。凡夫求苦。聖人求樂。凡求非法。聖人求法。又願生濁世是求苦。願生淨土是求樂。願現善道是求法。願現惡趣是非法也。此十通亦止是六通開出。天身智還屬天眼。眼見色相分分差別。身知色相無差別也。天人智天念智同屬宿命。天人智知衆生宿命差別。天念智知劫數增減差別也。天解脫智即漏盡通。天定心智天覺智天願智並屬他心。皆如文可知。


  △七滿足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入是法中。十八聖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謂身無漏過。口無語罪。念無失念。離八法。一切法中捨。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復從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欲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進心足。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衆生事。以一心中一時知故。念心足。是二諦相。六道衆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發趣人。乃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解脫足。見一切衆生。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隨六道衆生心行。口辯說無量法門品。示一切衆生故。隨一切衆生心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動。虛空化華。故能令衆生心行。以大明具足。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衆生心。以無著智。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衆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衆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住是十八聖人中。心心三昧。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故身。一切衆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我皆已入。故於一切佛國土中。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示入滅度。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盡真如際。故名滿足。亦名遠行地也。八法者。利衰苦樂稱譏毀譽。亦名八風。一切法中捨者。亦名無不知已捨。此須四句分別。謂不知不捨。知而不捨。不知而捨。知已而捨。凡夫於一切法不了元由。妄想執著。是不知不捨。解行菩薩雖知諸法真實之相。惑種未斷。未能脫然永離。是知而不捨。二乘無差別智。不知諸法種種體性。但能永無貪著。是不知而捨。惟佛究盡諸法實相。如圓鏡照物。了了現前。永無粘著。是無不知已捨也。常在三昧者。即四威儀中無不定心。欲具足亦名欲無減。結習都盡。而常欲度生也。進心足亦名精進無減。任運度衆生也。念心足即念無減。智慧足即慧無減。開化衆生。總不出真俗二諦。依於二諦作隨智隨情等說。具足一切法品。開化六道也。解脫足即解脫無減。智知他身六通足。即解脫知見無減。謂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也。便起智身等。是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口辯說等。是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隨衆生心行等。是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能令衆生心行者。令是轉化之義。以大明具足等。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以無著智等。是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以神通道智等。是智慧知未來世無礙。過去名大明。無昏昧忘失故。現在名無著。如鏡普照故。未來名神通。不可思議故。實則三世皆大明。皆無著。皆是神通道力也。從此數數示成八相。轉化十方三世。無所不遍。名爲滿足。亦名遠行。不亦宜乎。


  △八佛吼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華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謂內空慧門。外空慧門。有爲空慧門。無爲空慧門。性空慧門。無始空慧門。第一義空慧門。空空慧門。空空復空慧門。空空復空空慧門。如是十空門。下地各所不知。虛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別異。而入無量佛國土中。一一佛前咨受法。轉法度與一切衆生。而以法藥施一切衆生爲大法師。爲大導師。破壞四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是諸佛數。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百千陀羅尼門。百千三昧門。百千金剛門。百千神通門。百千解脫門。如是百千虛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時行。劫說非劫。非劫說劫。非道說道。道說非道。非六道衆生說六道衆生。六道衆生說非六道衆生。非佛說佛。佛說非佛。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反照。順照。逆照。前照。後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義諦照。是智惟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動。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滅。是地法門品。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羅漢品中已明。


  一真如心。故名不動。與佛同體。從勝定出。復名佛吼。證於平等法性真無生忍。故名入法王位三昧。華光音者。諸佛七勸之音。具如華嚴第八地中所明。本從七勸起定。而言入心三昧者。既受諸佛加被。方證一心妙用。出入無非三昧也。空慧者。慧即大明之體。由真實慧。證法性空。故名大明空門。內空者。觀內色淨相不可得。外空者。觀外色淨相不可得。有爲空者。五陰法中我我所不可得。無爲空者。對有爲。說無爲。有爲既空。則無爲亦不可得。性空者。有爲無爲皆無自性。無始空者。世間衆生無有始相。第一義空者。諸法中最上第一。名爲涅槃。而亦無相。空空者。第一義雖空。能空之理猶在。今能空亦空。空空復空者。空理雖空。空理之智猶在。今空空之智亦空。空空復空空者。理智皆空。空空之空猶在。今空空復空亦空。是諸佛數者。已證法身。墮在佛位。九地十地。不過任運長養其法身耳。陀羅尼。此翻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依此能發無礙辯才。反照者。內照身心。順照者。觀流轉門。逆照者。觀還滅門。前照者。觀於過去。後照者。觀於未來。因照者。照諸法因。果照者。照諸法果。空照者。照於真諦。有照者。照於俗諦。第一中道義諦照者。照於中諦。不動者。攀緣永息。不到者。言思路絕。不出者。無不照時。不入者。非入定照。者生者。照性無生。不滅者。照性無滅。羅漢品者。結略指廣。此地永捨藏識之名。亦名阿羅漢位。而界內界外。義類不同。若欲委知。須閱四教儀集注。


  △九華嚴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華嚴體性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王定。出入無時。於十方三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轉法輪。乃至滅度。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衆生。一切色身。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樂。虛空同。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嚴。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現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說無量法門。而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復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身入一切見。佛性入衆生性。衆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明焰明焰。無畏。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脫。涅槃。無爲一道清淨。而以一切衆生作父母兄弟。爲其說法。盡一切劫得道果。又現一切國土。爲一切衆生。相視如父如母。天魔外道。相視如父如母。住是地中。從生死際起。至金剛際。以一念心中現如是事。而能轉入無量衆生界。如是無量。略說如海一渧。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名佛華嚴。發真如用。善能說法。故又名善慧地也。自在王王定者。此自在王三昧。爲一切三昧中王也。即出即入。即入即出。乃至東方入定西方起等。故名出入無時。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者。謂不惟次第示成八相。又相相之中。互具八相。所謂或見住胎。或見初生。或見出家。乃至或見已涅槃等。其地光者。指其光明之體。光光照。慧慧照者。明其無盡無盡。明焰明焰者。顯其互徹互融。一念心中現如是事者。所謂始終不出刹那際三昧。轉入無量衆生界者。謂普於一切世界。現凡現聖也。餘悉如文可知。


  △十入佛界地。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其大慧空空復空空復空。如虛空性平等智。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體性無爲。神虛體一。法同法性。故名如來。應順四諦二諦。盡生死輪際。法養法身無二。是名應供。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聖解脫智知一切法有無一切衆生根故。是正遍知。明明修行。佛果時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時善善。來時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間中教化衆生。使衆生解脫一切結縛故。名世間解脫。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儀形如佛。大士行處。爲世間解脫。調順一切衆生。名爲丈夫。於天人中教化。一切衆生咨受法言故。是天人師。妙本無二。佛性玄覺常常大滿。一切衆生禮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名佛界地。爾時坐寶蓮華上。一切與授記歡喜。法身手摩其頂。同見同學菩薩。異口同音。贊歎無二。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雲集。請轉不可說法輪。虛空藏化導法門。是地有不可說奇妙法門品。奇妙三明三昧門。陀羅尼門。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惟佛佛無量身口心意可盡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受佛職位。墮在佛數。故名入佛界地慈陰妙雲。覆涅槃海。故亦名法雲地。前八地中第十空門。名爲空空復空空慧門。今並此大慧而復空之。證如虛空性平等智。故得十號功德。皆悉具足也。空同一相等者。真空之智。與實相之理無二。其體性即是無爲。其神虛通。其體一實。此三句明於如義。所有一切諸法。無不皆同法性。此句明於來義。應順四種四諦。及真俗二諦。盡二種生死之輪際。法養之智。與法身之理無二。此則恒受第一法供養樂。名應供也。正智者。即根本智。聖解脫智者。即差別智。根本即正義。樂差別遍義。明明者。上明字是始覺。下明字是本覺。始覺合本。故曰明明。修者。稱性力用。行者。性具功德。從性起修。以修顯性。故曰修行。初地分證。今歸究竟。故稱爲足。善逝三世佛法者。逝是入義。法同先佛法佛者。謂雖應化無方。而其儀則軌式。皆同先佛法身無二。或示入涅槃爲去。或示生人世爲來。無不契理契機。是故善而又善。問。理無來去。來去隨機。但可契機。那云契理。答。理無來去。亦無不來不去。但令契機。即是契理。又示來示去。故契機。來無來相。去無去相。故契理也。若藏教菩薩。惟能來度衆生。不能去至涅槃。縱令契機。終不契理。若二乘之人。惟能去至涅槃。不能來度衆生。縱令契理。終不契機。若奪而言之。既不契理。亦不契機。不能接界外機故。既不契機。亦不契理。以未達無住涅槃。惟證偏空。不盡理性故。又權教大士。雖遍能示去示來。但出假須起空。入空須棄假。亦不得名善善。今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四威儀中。心常在定。如明月之在天。水清影現而非來。水濁影亡而非去。乃名去來皆善善也。大士行處爲世間解脫。應云爲無上士。文錯誤耳。妙本無二者。謂始覺妙合本覺而無有二。常常大滿者。所謂究竟滿足。一切世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者。謂此地自下地視之。亦名爲佛。是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名佛界地者。謂此地乃是成佛近因。亦復名菩薩也。爾時坐寶蓮華等。是初登此地。正受佛職事。又有百千億等。是既受佛職後事。是地有不可說等。是結顯德業。如光音天品下。結略指廣。


  △三付囑弘傳二。初舍那付囑。二釋迦弘傳。


  初中二。初結示付囑。二放光付囑。


  今初。


  爾時盧舍那佛。爲此大衆。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爲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本源心地。一切衆生之所共有。但無明障蔽。久成閉塞。今轉此法門。令得開發。故云開心地道也。


  △二放光付囑。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既結示付囑。復放光普告者。正顯心地法門。若本若迹。若因若果。無不以智爲前導也。故始則釋迦放光發起。表本覺之性明。能熏始覺。次則菩薩放光集衆。表始覺之智德。能尋本覺。今則舍那放光囑授。表於從果起因。妙彰理本。後復釋迦放光誦戒。表於即因成果。善修事迹。光光互映。了知始本不二。修性同源矣。


  △二釋迦弘傳三。初受法將辭。二旋歸本界。三遵敕利生。


  今初。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者。迹光與本光無異。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也。光皆化無量佛者。此智是諸佛之母。諸佛由此而出生也。無量華供養者。華表妙因。妙因從果德起。還用莊嚴果德也。


  △二旋歸本界。


  各各從此蓮華台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三昧名體性虛空華光者。謂徹證本來如虛空之體性。則華光任運自現。體性即法身德。華即表解脫德。光即表般若德也。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者。若據下卷初文。應云還起四禪摩醯首羅天王宮。先說魔受化經。方乃下生人間。示現出家。詣菩提樹。今徑明菩提樹下。從三昧出。正顯八相成道。始終皆不離此三昧也。又前接至華藏。既稱爲還。今復至南洲。亦名還本源世界者。前表理爲事本。今表事爲理本。故皆得稱還。稱本源也。何謂理爲事本。謂本惟圓教一實之理。而衆生迷有深淺。悟有難易。故更設別教通教藏教以開示之。又本惟一行是如來行。而衆生根有利鈍。修有巧拙。故更立五行萬行等以收羅之。又本惟真常法身。而衆生久在輪轉。不能自見。故更現勝應劣應等身以覺悟之。又本惟寂光淨土。而衆生違背日久。證入無由。故更垂實報方便同居等土以攝受之。是名理爲事本也。何謂事爲理本。謂只此因緣生法。此法即空即假即中。總不得離此正因緣境。而別談理性。又只此施戒等行。或達其三輪體空。或知其莊嚴無盡。或了其體是法界。總不得廢此六度事行而高談理觀。又只此丈六常身。名爲境本定身。界內利根。即見其坐天衣座。轉無生四諦法輪。界外鈍根。即見其相好無量。遍坐道場。界外利根。即見其一一色相。當體無非真實法身。故法華經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何處別有四佛。爲四人說四教耶。又只此同居一土。斷見思者。便能橫見方便。破無明者。便能橫見實報。無明盡者。便能橫見寂光。方便一土。猶可云別在界外。實報寂光則未有隔於此土者。是名事爲理本也。


  △三遵敕利生又二。初且明一界佛。二例結餘界佛。


  今初。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焰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回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大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方便。正也。安住正法。故云方坐也。金剛千光王座。下卷名華光王座。千字即華字之誤。金剛表法身德。華表解脫。光表般若。全以三德秘藏正法而爲其座也。妙光堂。即普光明殿。華嚴七處九會。多云不起本處。此云復從座起。機宜不同。所見各別。略如玄義中辨。帝釋宮即忉利天宮。在須彌山之頂。此云三十三天。以四方各八天臣。並中間天主爲三十三。焰天亦云夜摩天。此云時分。不假日月光明。但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第四天即兜率陀天。此云知足。生此天者。於五欲皆知足故。中有內院。即一生補處所居。復至四禪。乃說此心地法門者。本從四禪中放光發起。接至華藏世界秉受此法。故今仍於四禪說之。又帝釋宮等。分說此心地法。四禪宮中。合說此心地法。分說表於行布。合說表於圓融。又顯此心地法。雖位位差別。總趣極果也。


  △二例結餘佛界。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梵網經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