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本段大意:對於一切眾生,心中時常懷想的是大慈與安忍。對待別人是和顏悅色,即是經中的「顏色常和」。愛語是四攝法之一,要攝受眾生,要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勸諭策進」,來勸說促進,幫他開佛知見,悟佛知見。自己是盡未來際,永遠恭敬佛法僧三寶,尊重奉事師長,為師長服務。在奉事師長這句經文自然包括孝順父母,父母正是「長」。自己沒有一點點虛偽諂曲的心,沒有一點虛假、造作、恭維、奉承的心。所以《維摩經》:「直心是菩薩道埸。」肇公註解說:「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的根本。」《涅槃經》說「一切惡事,虛妄為本」,可是質直無諂,是萬行之本,兩相對比萬分重要。所以學佛不是要寫論文,當佛學家,升座說法,而是要有真實修行,成為軌範,才是大丈夫事。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一段是法藏菩薩律已方面,也就是自覺方面的行持。筆者常說,對於自己生活享受、名譽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對於自身的覺悟則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莊嚴,徹底覺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榜樣),真是萬世模範。本段的大意是:
「莊嚴眾行」。「眾行」表六度萬行等一切行持。「莊嚴」,《涅槃經 》說:「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莊嚴眾行」,就是用福德同智慧來莊嚴自己的六度萬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軌範」。軌是軌則,範是模範。由於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軌則,所行所示,成為模範,所以說是「軌範具足」。「觀法如化」。《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觀」,我們常說作觀、觀想,其實觀字很深,就是觀自在菩薩的這個觀字。離開一切情才叫做「觀」,「觀」就是智慧的另一個名字。觀和想也是這樣,有心的叫做想,離念、無心的叫做觀。一般所謂觀想,都不容易達到「觀」,只是想想而已。觀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淺的。所以我們也知道五蘊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範疇裏,他對於五蘊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見五蘊皆空。若是照見,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觀法如化」,就是照見一切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術師變出來的,還有什麼可執著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離開生滅之相的真體。離盡煩惱之相叫做「寂」。由於照見一切都是幻化,在本體之上絕除名相,沒有煩惱,不生不滅,住於常寂甚深三昧。「善護口業」。三業之中,口業還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於護持,主要就是「不譏他過」。譏是譴責、誹謗。不要去譏笑別人的過失。口業不說別人的過失,實際是意業的不見他人過失。上品偈語末後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嚴經》「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就是不見他人過失的根本。但也不等於是糊塗,一個人好,一個人壞,我一點也不知道。這些地方,有兩句話很合適,「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善於分別,而在第一義上沒有動;在第一義上不動,還是善能分別諸法相。總之,都不是落在哪一邊上,這才是中道。「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就是戒律,「儀」是儀則、儀式、儀軌。防惡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動叫做律儀。《瓔珞經》:「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護身業,嚴守淨戒,作為人天模範。「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由於智慧猛利,觀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復又善護身口,嚴持律儀,故能深達法源,從容中道,善護已念,清淨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