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三論玄義(三)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



呵大執第四。初立宗。次破斥。有大乘師曰。四術三玄並為外教。毘曇成實蓋是小乘。明理不周。在文不足。既障大乘。理宜須破。自方等紘宗眾聖軌轍。教稱滿字。理曰無餘。信之則獲福無邊。毀謗招莫大之罪。但須伏膺甘露頂戴法橋。不應破矣。問必是夜光。宜應頂受止恐多雜偽寶。須陶汰之。若謂無瑕。可陳其要。答大乘博奧。不可具明。統其樞鍵。略標二意。一者辨教莫出五時。二者隔凡宗歸二諦。

言五時者。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場寺沙門慧觀仍製經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 。即華嚴之流。但為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鵠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於漸教內開為五時。一者三乘別教。為聲聞人說於四諦。為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為大乘人明於六度。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謂三乘別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機。謂三乘通教。三者淨名思益讚揚菩薩抑挫聲聞。謂抑揚教。四者法華會彼三乘同歸一極。謂同歸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自五時已後。雖復改易。屬在其間。教雖五時。不出二諦。三假為俗。四忘為真。會彼四忘故有三乘賢聖。

破執第二。前責五時次難二諦。問既有五時。云何分於大小。答初一為小。後四為大。問道理為有大乘。為無大耶。如其有大則是有見。若言無大何所立耶。又若謂有大異小則有小異大。名為二見。大品云。諸有二者無道無果涅槃云。明與無明愚者謂二。又若實有大乘者。名有所得。有所得者為魔眷屬。非佛弟子。又有所得者不動不出無有乘義。不名為乘。又大乘之宗永斷生死。名為斷見。涅槃是常。即是常見。乃為斷常。何大之有。

次難五時。前總難 。次別責。難曰。但應立大小二教。不應制於五時。略引三經三論證之。大品經云。 諸天子歎曰。我於閻浮見第二法輪轉。龍樹釋云。鹿苑已轉小輪。今復轉大法輪。法華經云。昔於波羅捺轉於四諦。今在靈鷲山說於一乘。涅槃經云。昔於鹿林轉小。今於雙樹說大。故知教唯二門無五時也。

智度論云。佛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 。地持論云。十一部經名聲聞藏。方等大乘名菩薩藏。正觀論云。前為聲聞說生滅法。次為菩薩說無生滅法。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問若乃皆是菩薩藏者。華嚴般若法華涅槃。此四何異。答須識四句。眾經煥然。一但教菩薩不化聲聞。謂華嚴經也。二但化聲聞不教菩薩。謂三藏教也。三顯教菩薩密化二乘。大品以上法華之前諸大乘教也。命小乘人說於大法。謂顯教菩薩。密示此法。以為己任。如付窮子財。謂密化聲聞也。四顯教聲聞顯教菩薩。法華教也。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化菩薩也。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化二乘也。四句之中。三義屬菩薩藏內開之。但化二乘為三藏教矣。

次別難五時。問若立五時有何過耶。答五時之說非但無文。亦復害理。若言第一名三乘別教。是義不然。依毘曇宗。三乘則同見四諦。然後得道。就成實義。但會一滅方乃成聖。據大乘宗。同契無生。然後隔凡。是則初教亦通。何以言別。次云大品是三乘通教。是亦不然。釋論云。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若大品是三乘通教。則應通屬。何故不屬二乘。問若依釋論明般若但屬菩薩。在經何故勸三乘同學般若。答般若有二種。一者摩訶般若。此云大慧。蓋是菩薩所得。故不屬二乘若以實相之境名為般若。則三乘同觀。故勸三乘令並學之。經師不體二種之說。便謂般若是三乘通教。次云淨名是抑揚教者。是亦不然。大品呵二乘為癡狗。淨名貶聲聞為敗根。挫小既齊。揚大不二。何得以大品為通教。淨名為抑揚。次法華為同歸應無所疑。但在五時之說。雖辨同歸。未明常住。而天親之論釋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解後段壽量品。辨三身之說。斯乃究竟無餘。不應謂為不了之教。次涅槃為常住教者。然常與無常皆是對治用門。若論涅槃。體絕百非。理超四句。舊宗但得用門未識其體。故亦失旨也。

次難二諦。迷失二諦凡有三人。一者毘曇。執定性之有迷於假有。故失世諦。亦不知假有宛然而無所有。復失一真空。二者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執於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諦。既執邪空迷於正空。亦喪真矣。三者即世所行。雖具知二諦 。或言一體。或言二體。立二不成。復喪真俗也。問真俗一體。此有何過。答若俗與真一真。真俗亦真。若真與俗一俗。俗真亦俗。若真真俗不真。則俗與真異。若俗俗真不俗。則真與俗異。故二途並塞一體不成。問一既有過。異應無咎。答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言各體。相即便壞。若有雙即。便二體不成。故進退無通。異義亦屈。然五時不立。真俗又傾。大乘之宗言將何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