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三論玄義(五)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


次明經論能所絞絡。有四句不同。一者經能為論所。二者經所為論能。三者論能為經所。四者論所為經能。經能為論所者。如來二智即是論主所悟。故法華明。今昔兩教為直往菩薩及迴小向大之人。並令悟入佛慧。故涌出品云。是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便信受入如來慧。此明昔教為直往菩薩入佛慧也。次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此明今教迴小之人入於佛慧。故今昔兩教同明為入佛慧。則知佛慧是所悟也。次明經所為論能者。經所即是二諦。能發生論主二慧故。佛之二諦為能生。論主二慧為所生也。次明論能為經所者。論主二慧由經發生也。次明論所為經能者。論主言教能申佛二諦也。次會四句為二句。經若能若所並是能資。 論若能若所皆是所資。又論若能若所悉為能申。經若能若所悉是為所申。故合成一能一所也。次泯一句以歸無句。以能而為所則能非定能。以所而為能則所非定所。以能非定能。是則非能。所非定所。是則非所。故非能非所。非經非論。非佛非菩薩。不知何以目之。故稱正法強名中實也。問能非定能是則非能所非定所是則非所。出何文耶。答中論然可然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即其證也   

次別明造論緣起。然所以造論者。如上所明。如來為失道故說經。論主為迷經故造論。為失道故說經。此是根本失。論主為迷經故造論。此是枝末失。又佛為失道者說經。此失謂一往失。論主為迷經故造論。此失即失中更起失。所以然者。以其迷道此是一失。如來說經為令入道。而復迷經故是失中失也一往之失謂利根人。聞經即悟。失中之失謂鈍根人也。問何等是迷經之人。答即是諸部異執。言諸部異執者。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


言二部者。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 聖弟子四月十五日於王舍城祇闍崛山中結集三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謂迦葉為上座。迦葉上陳如一夏。為佛以法付屬迦葉名上座部也。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 。依智度論則有千人。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波羅漢為主。此云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葉。教授界外大眾。所以有二眾。迦葉有五百羅漢。前入界內結集三藏。後多人來結集三藏。迦葉並不許之。有二因緣。一者五百皆聰明人故。二者已羯磨竟故。依智度論。阿闍世王但設千人食。故 餘人來不得。從是以來至佛滅度後百一十六年。但有二部名字未有異執。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名摩訶提婆。端正聰明作三逆罪。後入佛法。凡有二事。一者取諸大乘經 內三藏中釋之。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已簡除此義。而大眾部用此義。上座部不用之 。因爾起諍遂成二部。二者摩訶提婆自作偈言。餘人染污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正教。以此一偈安置戒後。布薩誦戒竟亦誦此一偈。此偈有五事。一餘人染污衣者。提婆不淨出污衣。而誑弟子言。我是阿羅漢。實無不淨。但是天魔女以不 淨污羅漢衣。故云餘人染污衣。然此一語有虛有實。其實是凡夫。誑弟子說如上事。 是故為虛。魔女實能以不淨污羅漢衣。是故為實。其眾諍其所說。或虛或實。故分二 部。二云無明者。然羅漢乃無三界受生無明。而有無知習氣無明。故云無明。時眾或言羅漢有無明。或言無無明。因此起諍故分二部。三云疑者。須陀洹果乃於三解脫門 無疑。而於外事有疑。故云疑也。四他度者。鈍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問善知識。善知識為說。於三寶四諦無疑。是初果相。其自觀察方知得初果。故云他度。五聖道言所顯者。然得聖道時。亦有言所顯。如身子當口誦偈時即得初果。故云言所顯。時眾諍此五義。或是或非。故成二部也。

問此二部執何義異耶。答義異乃多。今略明其 一。大眾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上座部執生死涅槃皆是真實。至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三部。于時大眾部因摩訶提婆私度住央崛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將華 嚴般若等大乘經雜三藏中說之。時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不信者唯言阿難等三師所誦三藏此則可信。自三藏外諸大乘經皆不可信。

復有信大乘者有三因緣。一者爾時猶有親聞佛說大乘法者。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應有大乘。是故可信。三者信其師故。是故可信。言三部者。一一說部。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故云一說 。二出世說部。此部言。世間法從顛倒生業。業生果。故是不實。出世法不從顛倒生。故是真實。三灰山住部。前二從執義受名。此因住處為目(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 彼山中修道。故以為名)。其執毘曇是實教。經律為權說故。彼引經偈云。隨宜覆身。隨宜飲食。隨宜住處。疾斷煩惱。隨宜覆身者。有三衣佛亦許。無三衣佛亦許。隨宜飲食者。時食佛亦許。非時食亦許。隨宜住處者。結界住亦許。不結界亦許。疾斷煩惱者。佛意但令疾斷煩惱。此部甚精進過餘人也。至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內又出一部。名多聞部。大眾部唯弘淺義棄於深義。佛在世時有仙人。值佛得羅漢。恒隨佛往他方及天上聽法。佛涅槃時其人不見。在雪山坐禪。至佛滅度後二百年中。從雪山出覓諸同行。見大眾部唯弘淺義不知深法。其人具足誦淺深義。深義中有大乘義。成實論即從此部出。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名多聞部。於二百年中。從大眾部更出一部。名多聞分別部。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論解佛阿含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云多聞分別部。

於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大天。爾時摩伽陀國有優婆塞。大弘佛法。諸外道為利養故。皆剃頭出家。便有賊住比丘。大天為賊住主。大天身自出家。所度弟子依大天眾出家受戒。 爾時眾人共諍斯事。上座部云。和上無戒及破戒。闍梨有戒。大眾亦有戒。受戒則得。戒從大眾得。大眾知和上無戒。而與共受戒者。大眾得突吉羅罪。問戒既不從和上得。何故稱和上名。答欲令受戒後和上攝錄教誨弟子耳。薩婆多用此解。餘部言。和上無戒及破戒。大眾有戒則不得戒。戒從和上得故。因此諍論遂不容大天。徒眾因爾 別住山間。於此山間執義又異。故有支提山部及北山部。佛得道及轉法輪處。大眾處名支提。此處有山。名支提山。於彼山北別有山。名北山部也。大眾部合別數。或五 或七或八。

言五部者。初一說部。二出世說部。三灰山住部。此初破成三也。次多聞部。次多聞分別部。故成五部。言七部者。因外道分成二部。謂支提山部及北山部。 前五因內執起。後二因外道起。故成七部。言八部者。則數根本大眾部也。次上座弟子部者。佛滅度後。迦葉以三藏付三師。以修多羅付阿難。以毘曇付富樓那。以律付優婆離。阿難去世。以修多羅付末田地。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優婆掘多付富樓那富樓那付寐者柯。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從迦葉至寐者柯二百年 已來無異部。至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去世。便分成兩部。一上座弟子部。二薩婆多部。所以分成二部者。上座弟子但弘經。以經為正。律開遮不定。毘曇但釋經。或過本或減本。故不正弘之。亦不棄捨二藏也。而薩婆多謂毘曇最勝。故偏弘之。從迦葉至掘多。正弘經。從富樓那稍棄本弘末。故正弘毘曇。至迦旃延大興毘曇。上座弟子部見其棄本弘末。四過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部移往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舊犢子部也。言可住子弟子部者。有仙人名可住。有女人。是此仙人種。故名可住子。有阿羅漢。是可住女人之子。故名可住子。此部是此羅漢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也。

舍利弗是羅睺羅和上。羅睺羅是可住子和上。此部復是可住子之弟子。舍利弗釋佛九分毘曇名法相毘曇。羅睺羅弘舍利弗毘曇。可住子弘羅睺羅所說。此部復弘可住子所說也。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部復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毘曇不足。更各各造論取經中義足之。所執異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舊曇無德部也。二賢乘部。三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羅漢。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此三從人作名。四名密林部。從住處作名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部復出一部。名正地部。有婆羅門。是國師名。正地部善解四韋陀。出家得羅漢。取四韋陀好語莊嚴佛經。執義又異。時人有信其所說。故別為一部。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護部。其本是目連弟子。得羅漢恒隨目連往色界中。有所說法皆能誦持。自撰為五藏。三藏如常。四呪藏。五菩薩藏。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也。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名善歲部。迦留陀夷是其父。及多比丘尼是母。七歲得羅漢。值佛聞法皆能誦持。撰集佛語次第相對。破外道為一類。對治眾生煩惱復為一類。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別為一部也。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名說度部。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後世。得治道乃滅。亦名說經部。謂唯經藏為正。餘二皆成經耳。從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大眾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足根本二部為二十部。 而羅婆多傳有異世五師。有同世五師。異世五師者。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優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餘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

同世五師者。於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一時並起。名同世五師。一曇無德。二摩訶僧祇。三彌沙塞。四迦葉維。五犢子部。又大集經亦明五部。而文殊師利經部執論及羅什分別部論。此三皆明二十部。所以有五部復有二十部不同者。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而言五部一時起者。則與上二十部義相違。或可見聞各異故也。

所言五百部者。智度論釋般若信毀品云。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不知佛意為解脫故。執諸法有決定相。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龍樹提婆為諸部異執失佛教意故。造論破迷也。問論主為並破諸部。亦有不破耶。答凡有四句。一破而不取。若是諸部所說乖大小乘經自立義者。則破而不取。故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云。三藏無此說。摩訶衍中亦無此說。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是說。即是其事。二取而不破。如文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三亦破亦取。破諸部能迷執情。收取諸部所迷之教。四不破不取。就正道門。未曾有破。亦無所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