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遵普賢第二)-3 黃念祖居士註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讚大士之實德。今文及下文兩段,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願」者,誓願也。《法窟》曰:「於出世道悕求為願。」(悕者,念也,願也,故悕求同希求。)又「世界」者,世指時間,界指空間。《首楞嚴經》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等正覺」見《唐譯》,是為新譯。《魏譯》為等覺,是為舊譯。等覺有二義:(一)等覺是菩薩之極位,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曇鸞大師曰:「望於妙覺猶有一等,比下名覺,故名等覺。」(二)等覺即佛果。《往生論註》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又《智度論》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會疏》云:「等覺有二義。一、如來名等覺。二、一生補處位。」於是注經家於此經文,亦有兩說。一謂,是住等覺位菩薩,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一謂,此乃果佛,從果向因,示現八相,乃成佛後之力用。總之,大覺妙用,不可思議,似不必於此二者強執一說,不妨并存。蓋因菩薩眾多,境界不一也。
「捨兜率,降王宮,位出家,苦行學道……」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一)如《華嚴賢首品》及《起信論》。於十信滿位,示現八相。《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第一信滿作佛當之。(二)如《大集經》中,灌頂住菩薩(十住滿位)能於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當之。(三)《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經》第三,證滿作佛當之。(四)《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明究竟地(一生補處)八相示現。《占察經》第四,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五)《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後得智,出生八相示現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現。第五,佛後業用也。斯經所明,若依諸師,多是第四(補處)作佛。若依今宗,此中無所屬,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議。若強論之,或應在第五(佛後)之中焉。」由上可見,示現八相成道之人,階位有五,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甄解》則偏重為佛後。諸說不妨并存,五位不妨齊有。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其階位於平等中,亦不礙於差別也。
又「八相成道」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所說亦異。或說七相,乃至九相、十相。今說八相者,乃從經論之多數也。再者八相之中,內容亦不盡同。《大乘起信論》謂八相為:「(一)從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但《四教儀》則為:「(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兩相對照,便知《四教儀》是開《起信論》之「成道」為「降魔」與「成道」,合《起信論》之「入胎」與「住胎」於「托胎」。可見兩者,只是開合不同,內容無別。
《嘉祥疏》依《四教儀》判《魏譯》之八相,甚合於今此會集本。故仍依之。經中「捨兜率」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與第三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降伏魔怨」是第五相。「成最正覺」是第六相。「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及以下諸句,是第七相。下段文中之「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是第八相。
「捨兜率」即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也。」兜率「或」兜術「、」睹史多「本是一名,譯音有異。其義為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中第四天。內院現為彌勒大士之淨土。外院則為天眾欲樂之處。《普曜經說法門品》云:「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佛地論第五》云:「睹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此世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皆從此天降生。
「降王宮」降生於王宮,是中含攝第二相之托胎,與第三相之出生。本師釋尊之托胎,如《因果經》云:「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入,身現於外,如處琉璃。」至於出生則如《涅槃經》云:「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周行者,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淨影疏》曰:「於十方各行七步,示現丈夫奮迅之力,於十方獨出無畏。」又《魏譯》曰:「從右脅生。」《釋迦譜》亦云:「菩薩漸漸從右脅出。」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此表「出家」之第四相。《魏譯》甚詳,文曰:「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纓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而著法服。薙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普曜經》云:「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六年之中結跏趺坐。」修習艱難勤苦之行。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上二句,出自《唐譯》。深顯《法華》玄旨。《法華壽量品》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兩經合參,信知本師,作八相成道之種種示現,只為隨順世間眾生之根機,行權方便,普皆度脫而已。實則釋尊久已成佛。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此二句亦自《唐譯》。是第五相之降魔。魔者,梵語魔羅之略稱。此翻障礙,能為修道作障礙故。又翻殺者,害人善故。又常行放逸,斷慧命故。又翻惡者,多愛欲故。魔類有四:淨影曰:「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二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三者死魔,能壞命根。四者天魔,好壞他善。」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如《婆沙論》云:「(節錄)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婚亂……中夜魔軍忽(皆也)來逼惱。……須臾覺察即入定,令魔兵眾,推敗墮落。」又《西域記》云:「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脅菩薩。……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魔軍怖駭,賓士退散。」以上均表菩薩定力。又《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則顯菩薩慧力。是故經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此二句是第六相成道之義。「微妙」者,《維摩經》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菩提者佛之知見,亦即實際理體,當人自性。經云:「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云微妙難知,與「微妙是菩提」也。又《淨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理指實際理體,故亦同於上經。又《長阿含經》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綜上而言,「得微妙法」者,即契世尊之佛智,入實相之妙理,證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覺。正覺者,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最正覺」者,崇顯佛覺之無上圓滿究竟。如《釋迦譜》曰:「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會疏》曰:「覺之中為最極,故云成最正覺。」成最正覺即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暨以下諸句,為第七相。天人者,天道中人。歸者歸敬,仰者欽仰。《智度論》云: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五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又《法華經》云:「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諸餘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法輪」者,指佛之教法,演說佛之教法,稱為轉法輪。輪者,轉輪聖王之輪寶,回轉四天下,碾摧諸怨敵。故以譬喻佛之教法,亦流轉一切眾生界,破除諸煩惱。《法華文句》云:「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嘉祥師云:「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又《探玄記》解法輪曰:「法是軌持義。通有四義:謂教、理、行、果。輪是所成。義亦有四:(一)圓滿之義,以離缺減故。(二)是具德義。以轂輻輞等,悉是皆俱故。(三)有用義。謂摧輾惑障故。(四)轉動之義,謂此向彼。即從佛至眾生。亦從彼向此,即從眾生至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