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入佛明宗答問---12 王驤陸居士 開示






111. 問:修心簡要之訣可得聞否?

答:行者當知四義:一不怕顛倒,只怕不覺,以覺則一了百了也。二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三不怕不覺,只怕不常,恐忘失也。四不怕不常,只怕取覺,因覺亦幻法,心仍未空,尚非究竟,不名正覺。故初修時,以明根本為主,正修時,以時時提心為要。總之內修以明心見性為目標,認得幻心相貌,宜極透徹此根本智,通八識者也。外修以圓觀,一切境界,會入不二,心無驚怖而平等,此後得智,通六七識者也。根本智為證得,此賴修法,後得皆為練得,此賴人事,簡要之訣不過如此,然而萬千變化,在自己心悟,非可傳授。

112. 問:地獄二字作何解?

答:地為固義,獄為牢義,人能毋固毋我,地獄自空。凡入地獄者,最初條件,是一固執,此為癡之根,以見理不明,不達因果,動則得咎,並不自知其為惡習,久而貪心益熾,貪之不得,瞋心遂起,三業惡因,愈演愈烈,不覺入於地獄,然亦平日所積功深,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人只要不堅固執我,把此心練成活潑潑地,轉念快者,轉善亦快,出地獄亦快。總之世人以地獄為地獄,佛菩薩則以一切不究竟為地獄,蓋今日雖不入地獄,將來仍不能免,故不取也。

113. 問:如何是色空不二義?

答:此義甚深,非證者不知,今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更加四句,曰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空不二,即空即色。茲立色空相對義以解之:(一)世間一切形形色色,不論為物為境為事為理,乃至心中一切見,都屬於色,而世間一切形形色色,不論為物為境為事為理,乃至心中一切見,都屬於空。(二)色本不有,因緣會合而有,故知為空,空本不立,因色而見空,故空由色而顯。(三)色本體是空,空必依止於色。(四)色不離空,空不離色。(五)色即是幻,幻即是色。(六)正有色時,即已是空,正說空時,何莫非色。(七)色是幻相,如言石,空是幻義,如言硬。(八)色可見,為眼見,空不可見,為理見。(九)色是色,故幻,空亦是色,故亦幻。(十)色固空,空也是空。(十一)色是果上色空,空是因上色空。(十二)以平等故言不異,以不二故言即是。(十三)見色為空,是由果尋因,因空了色,是由因達果。(十四)由是而知一切物是幻,一切心與見亦幻。(十五)由是而明一切事固幻,一切理與法亦幻。(十六)由是而悟所悟者幻,能悟者亦幻。(十七)既空於色,當空於空。(十八)即空於空,乃有不空,達於空不空義,是入不二法門。
游戲於色空不二之間,無染無雜,是名自在,心果自在,何苦可依,故心得自在,行般若深行者為菩薩,心本自在,常寂常照而無功用者為佛。此義原為八地菩薩,由妙觀證入空不空如來藏,顯平等三昧者說,把此意識透,則世間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境,一切我,一切法,都是不值半文錢,自肯放下,無一顧之價值,於一切善法惡法,自然不驚不怖不畏,甚為希有。

114. 問:學人往往啟未來之憂,恐此生不及成就,將何法以解此惑乎?

答:此不必怕也,只要專心痛切,三年無不成就,空憂無益也。汝不必問將來如何,只自問我現在如何,大凡未學前,每犯一懶字,以不肯吃苦也。至於修有所得,又犯一待字,曰姑徐徐云爾,此亦懶之根也。及修至中途,又犯一疑字,此時最易中止,恐上當也。若修有所證,告其所以,或許其有相應處,則更犯一怕字,種種拖宕,隨處與自己客氣。嗚呼,人生如白駒過隙,更待幾時耶。

115. 問:何謂客氣?

答:凡人不免有二客,即二種客氣是也,以心失主宰,惑亂滋甚。所謂客氣者,一為境奪,隨境喜怒悲歡,自忘主宰,入於客位,重則被縛為奴,苦厄生焉,故必賴主見。但主見則又執我,復被情見所覆,不能解脫,自又居於客位,惑苦生焉,是名二客。前者為我愛,後者為法愛,同為之奴,惟粗細之分耳。故以開慧為第一義,以慧空境,更以慧空慧,定力強,識力遠,則我執力微,客塵煩惱,自消滅於無形矣。 人於患難時,所遭者同,損害亦同,然所受則不同也,以一能觀空,一惟執有。觀空者,雖遭大損,亦淡然處之,不為所動,何也,以眼前損害,已於未損害前,先預計及之,得失之念早淡也。若夫執有之人,眼光既短,得失心重,稍受損害,已不堪其苦,雖平日苦口告之,彼仍冥然罔覺,不到真苦時,不省悟也,然亦只一時之感覺,其貪瞋之心,終未消滅,仍舊客氣用事,此未有不憂傷以病死者也。故過去事勿追想,未來事勿思量,現在事勿住著,以過去如夢,未來如雲,何可執取,至眼下事,閃剎如電,雖欲住著,不可得也。是以見聞不可斷,當寂寂然,蕩蕩然,無所繫縛,用行捨藏而已,主宰在我,此便是佛境。

116. 問:修道人不宜貪著富貴,此義是究竟否?

答:非定欲棄富貴也,不貪著耳,富貴是人之因緣法,真修道者,必善處富貴者也。世厄也。世人貪著富貴,二乘厭惡富貴,菩薩不廢富貴,亦求富貴,但方便取得為利他故,佛則無可不可,富貴貧賤,如一而已。故能享大富貴者,惟佛為能。四兄季亮云,處困苦惟有福人處得,今日不能處困苦者,即他年不能享福者耳。

117. 問:何以學佛必以發大心為主?

答:佛說一部華嚴經,只重大心凡夫一句,蓋成佛必以法器為主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可見器局要私通,意志要剛毅,因毅則每近於偏執而不大,弘則雖廣大而少規範,互相調劑,方可任重而致遠,曾子以死而後已為遠,不知弘毅者,果是何物,雖死而不昧也。世間一切學問,除開慧明心一事外,餘均生滅不實,毀卻有用時光心力於無用之地,甚可惜也。金剛經以十方虛空為喻,正說一個弘字,以割截身體時,尚未忘忍辱度生之願,是說一個毅字,是知成佛亦以弘毅為根本。

118. 問:學佛唯心,與科學唯物之理有礙否?

答:科學亦唯心所致,絲毫無礙也,人為物欲所蔽,非物之咎,乃人之自愚,自科學昌明後,佛學益見光大,有相得益彰之妙。近代西方科學進步,已可敬佩,惜誤用於殘賊一途,彼謂萬物皆有電子,而電子相距間,都屬空間,若縮小而去其空間,電子相併,可使一駱駝巨物縮變為至微至小,過一針孔云,此已漸臻法界無礙之理矣,故使須彌山納於芥子,非不可能,惟此以喻心,彼乃言物理也,他日科學發達,必更使佛學智明,執我見者,可以止矣。

119. 問:釋家但言心性,而儒言魂魄,其義云何?

答:魂魄者,心之幻化也,以肉身為生滅無常,而本性屬恆常不變,人死則性離,飄流於外,其悠然蕩然者魂也,魂亦觸境而覺,若有所著。其魄也,其實皆心也,魂每上升,魄從下降,非二物也。魂屬於主,名曰神魂,必有所歸,魄每有著,著離則奪魄。凡生前無修持主宰之人,其魂魄亦如死後之飄流不定,甚感怖苦。及死於非命,或不甘早死者,其魄下降而為厲,或著於靈位,或依於屍體,或附於他人,或依諸卉木,竟有動作變化等事。初死者其力壯,久則萎弱,新鬼大,故鬼小,即此理也,外道有三魂七魄等語,乃附會三性七情而言,非究竟也。

120. 問:云何名三大阿僧祇劫?

答:阿僧祇者,言不可說之多也,或一世,或百世千世,都無定義,學佛修行,每不知修者何物,修為何事,若能自知修者為心,是超第一阿僧祇劫矣。修證至心不可得,是超第二阿僧祇劫矣。更進至習氣掃淨,非空非有,中邊不著時,是超第三阿僧祇劫矣。又修至空外境為第一阿僧祇劫,空內心為第二阿僧祇劫,再空色心之餘習,功行已圓,此名超第三阿僧祇劫也。世人動言必經三大劫,若問其由何時算起,則不知也,佛明說不於一佛二佛種善根,可見早已算起,何得以今世初學論也,又劫之不可以長短定義云者,譬如行道,道不必有遠近之分,而行有遲疾先後之別也。阿僧者,言多也,隨因緣而長短,不可說定有何多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