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修行道地經卷第七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修行道地經卷第七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 
巍巍佛德尊  威神不可量  道法隨時化  度脫諸十方 覩見生死瑕  為現法橋梁  毀呰終始苦  嗟嘆于泥洹  分別弟子快  而順示厥行  稍稍而開導  乃至于大安   


若有修行見終始患。地獄之毒畜生之惱餓鬼之苦。人中憂憒天上無常。不可堪矣。展轉周旋譬如車輪。生老病死飢渴寒暑。恩愛之別怨咎集會。愁惻之痛叵具說言。從累劫來與父母違。兄弟離闊妻子之乖。涕泣流淚超于四海。飲親之乳踰于五江四瀆之流。或父哭子或子哭父。或兄哭弟或弟哭兄。或夫哭妻或妻哭夫。顛倒上下不可經紀。種勤苦根愚癡之元。修行見然皆患厭之。但欲免斯生死之病。晝夜精進不捨道義求於無為。自見宿命從無量劫往反生死。設積身骨過須彌山。其髓塗地可遍天下。三千世界計死若周。其血流墮多於古今天下普雨。修行自察如是之厄。千萬劫說猶不可竟。故棄捨家除髮去鬚。專精求道不慕世榮。若如明者不貪屍形。於是頌曰 
修行見終始  地獄之苦惱  畜生餓鬼厄  天下世間別  生死之展轉  譬如于車輪  父子兄弟乖  妻息子離慼  涕哭淚流下  超于四海水  飲親之乳湩  踰於五江河  修行故捨家  專精為道法  不慕時俗榮  如明者捨毒   


修行自念。我身或來不可稱限。不自覺知合會離別。憂欝之痛譬如劇醉不可了之。枉說趣語自為審諦。恩愛之著譬如膠漆不能自濟。則行精進遠俗近道。譬如有人遠遊他國賈作求利。至彼未久興大疾病。死亡者眾十不遺一。死屍狼藉臭處叵言。既無良醫又無好藥可以療之。其人恐怖悔詣彼國。設不來者不遭此難。夙夜反側愁不可言。設我病瘳一還本國無有還時。其人適遇得一大醫。飲藥鍼炙疾稍稍愈氣力強健。即反本土與家相見。自陳值厄困不可言。從令以後終不敢行不至彼土。一衣一食何所求耶。唯欲自寧安知餘人也。後念若聞彼土之名。戰慄惶懅不欲出舍而守其身。弟子如是。見五道苦婬怒癡病生死無息。夙夜專精坐禪念道。得世尊教諮嗟泥洹毀呰終始。是為良醫。飲之好藥疾則除者。謂佛法經去三毒也。死屍狼藉者。謂五陰六衰。悔至其國者。自惟念言。從累劫來周旋生死。恩愛之著猶心多端。不見苦諦習盡道諦。已得道證畏苦厭身早般泥洹。不能還教固在然熾。須佛世尊示本無一。乃當進前得不退轉進却自由。於是頌曰 
譬如有人遠行賈  至於彼國遭疾病  眾人死亡十遺一  死屍狼藉無藏者  心自悔恨至其國  吾何不遇值此殃  則得良醫療其疾  便還本土難復行  畏生死患亦如是  覩於五道周旋苦  自責本咎不覺道  終始辛苦甚憂惱  一心精進求泥洹  欲度世間諸怖驚  惡終始困猶死屍  專志而向無為城   


修行恐畏。或當命盡不得度脫。還歸三塗難得拔出。不當懈怠計有吾我。如世凡人與三寶乖窈窈冥冥。譬如昔者有眾賈人遠行治生。更歷曠野無人之處。行道疲極便眠睡臥。亦不持時不嚴兵仗。大賊卒至而無覺者。不施弓矢為賊所害。中有力者便走得脫飢困歸家。更復設計求強猛伴。復順故道行賈求利。每冥息寐持時行夜嚴正弓箭。賊見如是不敢前格。知之難當便自退去。窈窈冥冥者。謂為癡網。因癡致行而生識著。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身生老病死愁憂啼哭痛不可意行。治生者。謂修行也。疲極臥寐者。謂不曉了非常苦空非身也。無行夜者。謂不思惟深經之義也。兵仗不嚴者。不遵大慈大悲之慧。趣欲自救不念眾生也。賊來見危者。謂坐禪思不入空靜。而為五陰六衰所迷。墮四顛倒。非常謂常。苦謂有樂。非身謂有身。空謂有實。命盡生天福還世。不離三塗也。強者力走得脫歸家者。謂得羅漢也。即求強伴更治生者。謂至泥洹。知羅漢限不至究竟。見佛受教更發大意為菩薩也。與眾為伴相隨行者。謂六度無極諸等行也。兵仗嚴正持時行夜者。謂大慈大悲分別空行不著不斷也。賊退還者。謂不起法忍無罣礙慧。覩三界空不畏生死。一切四魔皆為之伏也。於是頌曰 
修行恐命盡  或入三惡道  不復計吾我  歸命於三寶  猶昔有惡人  遠行求財利  睡眠而臥寐  為惡賊所害  中有強健者  盡力走得脫  歸家說遭厄  今乃得安耳  已得羅漢道  乃自知為限  不能入生死  以泥洹為礙  更合強猛伴  嚴兵時行夜  賊見不敢前  便退歸本土  在於無為界  知泥洹為限  則發菩薩意  行大慈大悲  分別深空行  不著無所斷  周旋度生死  無有三界難   
修行奉法。入四等心無大慈悲。譬如小龍能雨一縣而不周遍。雖為人民潤不足言。羅漢行道四等如是。若如海龍普雨天下無所不潤。菩薩大人大慈大悲。普及眾生無所不濟。佛天中天見心如是。便為現限莫踰泥洹。稍稍進之至于大道知本迷惑。喻有一人而有三子。父少小養至令長大。衣食醫藥未曾令乏。父轉年長氣力衰微。謂諸子言。汝輩不孝生長活汝使成為人。吾既年老不欲供養報乳育恩。反逼我身求財衣食。何緣爾乎。當告縣官治殺汝等。子聞父教即懷恐怖歸命於父。我輩兄弟愚癡所致不識義理。不顧父母恩養之德。愛重望深不自察非。今聞嚴教即當奉命。遵修孝道超凡他人。夙夜匪懈無辱我先。時彼諸子各行治生。入海採珍得諸七寶。供給父母至孝巍巍。唯念二親不自顧身。獲大光珠名曰照明即往奉父。父見明珠。頭白更黑。齒落更生。為大長者遠近歸仰。是謂父慈子則為孝也。為弟子行無有大慈。父有三子者。謂心意識也。養長子者。謂婬怒愚癡著於三界也。衣食之者。謂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縛也。子長續求供養者。謂諸情欲不知厭足也。父恐欲詣縣官告者。謂覺非常欲斷六入。子受其教奉行孝道者。謂歸命佛。三子更孝順者。布施奉戒智慧之元也。入海得七寶者。至七覺意成羅漢道也。遂至孝者。知弟子限至泥洹界。更發大意為菩薩道。得照明珠父更少者。現在定意見十方佛無所罣礙也。於是頌曰 
昔者有一人  而生有三子  養育令長大  故求父衣食  父告於三子  吾又年老極  汝當供養父  既大索吾力  告言汝向官  榜笞以五毒  子聞父之命  則奉行孝道  入海求七寶  供奉于尊父  又得照明珠  父則更年少  三子心意識  情欲不知足  父訶更孝順  謂施戒道慧  遵於七覺意  成羅漢泥洹  受佛大深教  更發菩薩心  道德甚巍巍  覩見十方佛  不礙四大身  猶空無所拘   


譬如昔者而有一鼈。從海出遊至於岸邊。有一大狐追之欲危其命。鼈覺狐來藏頭四足覆於甲下。狐住待之。設出頭足我當摶食。鼈急不動狐極捨去。鼈還詣於大神龍王。說其本末。求為龍王身乃無所畏。能制五陰不為魔嬈得泥洹道。得為龍者。入菩薩道不畏四魔救濟眾生。於是頌曰 如鼈縮頭足  不畏羅漢然  得飛為龍神  菩薩亦如是   


譬如有人遠行求財。涉於寒暑謂得大利。或處遇賊亡失其業。又有明人自於本土造方便計。利入無量供給四方。積功累德計無常苦行空非身。觀外萬物成敗之事。或得禪定成羅漢道。更從發意求為菩薩。或有達者。知四大空無有內外。行大慈悲加哀十方。雖有所度為無所度。道無遠近解慧為上。得平等覺無去來今若如虛空。於是頌曰 
如人遠賈作  弟子亦如是  積功觀惡露  察萬物非常  菩薩如明人  求利不遠遊  無生死泥洹  得成平等覺   


其修行者恐畏生死惡三界難。畏苦厭身不了本無。趣欲越患不念眾生。譬如軍壞諸羸劣人。唯欲自救不濟危厄。有此心者。佛則為說除三毒之惱泥洹為快。離冥就明。譬如導師將大賈人遠涉道路。於大曠野斷無水草。賈人呼嗟。謂塗悠悠安能所至永為窮矣。時彼導師聰明博學亦有道術。知於賈人心之所念厭患涉路。則於中道化作一國。城邑人民土地豐樂五穀平賤。賈人大喜轉共議言。一何快乎。本謂彌久。何時脫難到于人間。適有此念便至此城。當復何懼。時眾賈人便住彼土。快相娛樂飲食自恣。從意休息如欲厭之。城郭則沒不見國土。賈人皆怪何故如此也。導師答曰。卿等患厭。謂道懸曠永無達矣。吾故化城國土人民使得休息。見汝厭之故則沒之。佛言。如是弟子之行畏終始苦。謂生死惱。懼三界患早欲滅度。故為示之羅漢易得。誘進使前度於生死而盡三垢。得無為道自以為達成就具足。臨滅度時佛則住前現于大道。是未為通發無上正真之道也。得無所從生法忍至一切智。乃為達耳。譬如有國遭於三厄何等為三。一曰盜賊。二曰穀貴。三曰疾病。眾人流散走到他國。久後國安。或有往還者。或有恐怖三難之患永不可反。佛言。國者謂三界也。遭三厄者。謂三毒垢也。捨詣他國。謂羅漢也。國安還者。謂菩薩以得無所從生法忍一切深慧。還入三世度一切也。遭於三厄而不還者。羅漢以得無為。懼三難處。而不能還度脫眾生也。於是頌曰 
譬如眾賈人  行於大曠野  疲極恐不達  導師化城郭  眾人住休息  安止有日月  知其心厭已  便沒不復現  佛世尊如是  見畏生死難  便為現無為  使度三界苦  臨般泥洹時  為示大道化  令逮無從生  廣濟於一切  又譬如大國  卒遭三厄患  各散詣他國  國安還不還  畏生死之難  是謂為弟子  還國不以恐  菩薩化十方  權慧方便化  皆令得其所  譬如大船師  往返無休息  佛世尊如是  法身來往返  周旋於一切  如日光普現 


修行道地經
緣覺品第二十九  
其從緣覺而不自了。既發無上正真道。不與善友而受真法。專自反行。假使奉教六度無極而皆有想。欲得尊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重。不了善權。佛現色身反謂有身。便墮緣覺。如有男子欲見大海。遊到陂池及眾江河。於彼求寶而獲水精小明月珠。自以逮得金剛尊光。從菩薩心而還退者。不曉如來無出入法空而無形道無三世去來今也。而謂見空以為定矣。而不了知適空之行。適度三界不能進前。上不及佛。復踰弟子。中道而止。譬如有人欲見天帝。而覩邊王則謂是帝。欲學正覺意有齊限。不解深慧。還墮緣覺亦如是也。若有斯心。佛便導示緣覺之法。譬如長者年又老極其子眾多。有大殿舍柱久故腐中心火興。諸子放逸淫於五樂不覺此災。父時念言。此舍久故柱心火然。轉恐柱摧壞殿鎮之。當奈之何。欲作方便誘化使出令免火難。父則於外作諸伎樂。使人呼諸子。各當賜汝象馬車乘摩尼之珠。諸子遙聞伎樂之聲。又被父命悉馳出舍往詣父所。父則各賜諸子寶車好乘等而不偏。諸子白曰。向者尊父呼我等出各賜異珍。今者何故所賜一等。長者告曰。吾殿久故柱中心腐而內生火。吾恐柱摧鎮殺汝等。故作伎樂呼汝輩出。吾心乃安。皆是我子等愛念之。故悉與之珍寶車乘。佛言。其故殿舍。謂三界也柱腐欲壞者。謂三毒之患周旋生死柱內火然。謂眾想念也。長者。謂如來也。諸子放逸。謂著三界欲也。作伎樂者。謂佛說罪福。呼諸子出各賜與者。現三道教也。諸子悉出父等與寶者。為現大乘無有三道。臨滅度時乃了之耳。於是頌曰 
譬如有長者  諸子甚眾多  五樂自迷惑  著於故殿舍  柱腐而欲壞  中心而生火  父恐殿舍崩  鎮殺其諸子  因作眾伎樂  出子等賞賜  佛世尊如是  從緣覺意成  臨滅度之時  佛則往其前  為現一法教  大乘等無異 


修行發意欲求大道不了本無。著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中之尊。譬如有人。聞四方帝號轉輪王。主四天下而有七寶。諸子千人力皆勇猛。城廣且長。東西四百有八十里。南北二百八十里也。中有大殿方四十里。四寶床座。人民熾盛五穀豐熟快樂無極。伎樂之音有十二部。夫人婇女八萬四千。諸國治王八萬四千。象馬車乘其數亦然。王有四德。何謂四德。長者梵志凡庶小民。皆敬聖帝。如子奉父。王愛念之猶母哀子。王所教化則受奉行。遠近歸命如人仰天依地得活。復有四德。無寒無熱初不飢渴生未曾病。本祐所致。其人聞之欲往見帝。慕其聖教便發進行。於道疲勞見一異道。則順入中覩一大城。人民熾盛樹木流水。樂不可言。謂是城郭。為聖帝邦。便止其土。又斯雖樂鬼神之處。其人不覺也。時有天王名曰休息。即覩其人為解說之。此非聖帝處也。是鬼神國也。轉輪聖王威德巍巍。爾乃欣然親近奉從。若有發意學菩薩道。不了深義不分別空。世間無佛。出入閑居處於樹下。觀察萬物非常苦空。身不久立不解本無。以得緣覺自以為成。臨般泥洹佛在前住。為現大法深妙之教。十二因緣本無有根也。曉本末空無去來今。大慈大悲不見三界。無泥洹想乃成正真。度脫一切也。於是頌曰 
譬如有人求聖王  及見一城謂是邦  諸小國王憶轉輪  在中娛樂謂大通  休息天王往見之  則為解脫此鬼土  非為大帝轉輪王  爾乃驚怖自知非  便發往詣大帝邦  見威神德大巍巍  吾冥不解久迷惑  則奉聖王常侍從  欲學大道不了了  還墮緣覺亦如是  然後受佛深微行  乃至無上正真道  光光佛威德  其德濟眾生  等心加一切  除三毒之名  永脫生死苦  道因智慧成  清淨如日光  徹照三界冥 


修行道地經
菩薩品第三十  
其修行者因自思惟。人在生死譬如車輪。反覆上下而不離地。終始若斯。往返之患不離三界。皆是本癡不了本無。謂有四大猗之為諦。復如有人見師化幻。而謂是人不知化成。愚人如是。貪著吾我計有身命。不曉其體地水火風。譬如有人遠出欲遊行詣他國。素聞道難常懷懼心畏於盜賊。四向望候遙見諸塢眾石草木。謂有大賊數千百騎。當奈之何。各走馳散不知所湊。中有導師呼語眾人。勿得便捨至劇難處。而無水漿。或值窮厄不濟身命。或困乏極爾乃來還。往返既久加復疲勞。悉失財物當何依怙。裸匱肌凍反當求恃。而從豪富歸命舉假。且自安心共相率化。遣人探候。設無賊者徑可進前。假使有來堅志共戰當令走壞。所以者何。一人欲死十人不當。十人欲死百人不當。百人欲死千人不當。千人欲死萬人不當。萬人欲死天下縱橫。眾人受教不復馳散。皆住嚴待遣人探竊。唯見草木瓦石之屬。永無盜賊。眾人忻歡爾乃進前。皆謂導師天下無雙。智慧明達誠非世有。舉動進止輒從其命不敢違失。菩薩大人修行如是。為一切導解三界空。一切如化。五陰猶幻。不惡生死而滅其身。開化十方為示正路。嗟嘆菩薩深遠無侶。周旋三界度脫生死。弟子既小志常懷懼。趣欲滅身不及一切。又不究竟當復還退。從發意始。明人因此聞菩薩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也。於是頌曰 
菩薩大士為修行  了一切空身如化  因緣合成得是體  坐心不正追逐邪  譬如賈人遠遊行  遙見樹木謂是賊  心各懷懅而馳散  導師解之心乃安  菩薩如是解本無  為一切師廣說法  示弟子等大道深  如日光出無浮雲   


菩薩學道稍稍漸前至無極慧。因六度無極分別空行。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乃得佛道。譬如有人少小仕進。始為困貧轉得大富。求為丞尉遂成令長。進二千石稍到州牧。四征公卿大臣。轉至帝王轉輪聖王天帝梵尊。為菩薩道次第學者亦譬如是。稍稍發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縛制六情除去三毒陰衰之蓋。向空無想無願之法。至不退轉近成具事一生補處。猶如磨鏡洗治平鐵。稍稍令細遂復發明。稍稍習行六度無極。積功累德不可計劫。自致得佛開度十方。於是頌曰 
如人少仕進  至尉及令長  二千石州牧  四征至公卿  大王并轉輪  日月天帝釋  菩薩亦如是  稍稍積功德  奉六度無極  行是得至佛  開化十方人  悉令至大安   


菩薩學定專精一心。稍去眾垢進化其志。譬如有人欲行入海。日月行前而往不退。雖遭飢寒未曾動移。不計遠近勤勞之厄。行不休息遂至海邊。合人上船入海採寶。雖知三難不以為懅。到大龍王所居之宮。從求如意上妙明珠欲給窮乏。龍王與之言施一切勿得愛惜。眾人蒙光而不耗減。其人得珠蒙恩忽還。以至一國無不得安。菩薩如是。等心行道欲濟眾生。慈悲喜護一心念佛。其所在方專精向之未曾懈廢。七日十日三月一載。不為俗想一心向佛并化眾生。乘摩訶衍無極之教。見十方佛受教得定。三昧不動為一切講。譬如從龍王得如意珠廣及眾人。譬如有人而聞天上有好玉如端正姝好。意欲往見無有神足。夙夜思想臥起不忘。積有年歲未曾他念。便於夢中得往見之。坐起進止。菩薩如是。一心思惟向某方佛積年不息。得三昧定行不偽懈。累劫不厭自致得佛。菩薩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昔有一人其目不明不見日光。心中憂悒雖有日明我眼盲冥不能覩也。當奈之何。求得神師飲之甘露。內病即除其眼精徹得覩日光。察八方上下及諸人民。初發大意。六入五陰三毒未除。不能得見十方諸佛。從成就菩薩受法深教。行四等心解三界空。便得三昧見十方佛。從定意起救濟眾生。譬如珍寶著水精上。如以其器受於瑠璃。瑠璃之色令器同像。菩薩如是。一心念佛無有他志。即得定意見十方佛。因佛威神本德所致見佛世尊。於是頌曰 
譬如有人行入海  未曾懈癈乃至耳  合人乘船至龍王  從求大寶如意珠  以施一切莫不蒙  菩薩如是行四恩  大慈大悲行大道  一心精進三昧門  如人聞天有玉女  夙夜思惟夢得見  菩薩如是等精進  見十方佛無不遍  又如目冥思日光  良醫治之眼即明  菩薩如是專向佛  未曾休息不退轉  如以珍寶著水精  展相光耀無不照  菩薩如是三昧定  從佛受教遍教化   


菩薩積功累德欲度一切。視之如父視之如母。視之如子視之如身。等而無異。為五道人勤苦無量不以為劇。雖歷五道生死之患地獄之苦餓鬼之毒畜生之惱天上世間終始之厄。心不迴動。行大慈悲四恩無厭。救濟十方免眾想念。譬如彼月初生之時。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滿。光明普照眾星獨輝。次第學道為菩薩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經無數劫勤苦之行。身心相應言行相副。念十方人若如父母無有親踈。譬如種樹稍稍生芽。後生莖節枝葉華實。漸行如是。從初發意便喜向佛。以獲悅心休息惡道。成就六度無極之法。入善方便不起法忍一切佛慧。則轉法輪示現滅度。分布大法後生蒙恩。猶如有人欲立大屋。先平其地漸興根基。稍累其牆令至高大。以材木覆梁柱牢堅。以瓦瓦之塗治仰泥。作悉成了而污灑之。白壁赤柱儼然巍巍。然後請會親族門室。善友鄉黨無不周遍。飲食作樂無不欣歡。菩薩如是。積行無量不以勤苦而有厭懈。覩彼眾生展轉五道。終始周旋如磨不定。發大慈悲無蓋之慧欲救一切。猶若如空無所不覆。道德以成現處三界示於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眾見悅。為十方人而師子吼。一切聞聲莫不歸伏。各從本心成三乘行。於是頌曰 
初發意菩薩  慈念諸十方  如父母子身  等心無希望  漸漸發行迹  如樹芽至莖  枝葉節華實  種者功不唐  菩薩亦如是  稍稍奉行道  功德以成滿  平等最吉祥  猶若起大屋  平地始基牆  累之令高大  覆蓋正圓方  請會親鄉黨  飲食作樂倡  菩薩救眾生  度脫以道光   


何謂超行適發道意。至不退轉無所從生。具足成就至阿惟顏。俱行菩薩何緣獨爾。解三界空五陰無處。四諦無根緣想而生。十二之因以癡為元。觀察癡元亦無處所。有所著求則名之癡。慧者了無。譬如幻師還觀化人不見有人。菩薩如是。省三處空。猶如野馬夢幻芭蕉深山之嚮。但可有名而不可見。昔有一人自於夢中見有國中多諸人民。王大嚴急群臣奉事不敢失意。五穀平賤衣被綵色倡伎娛樂。其人覩之欣然為觀往見國王。王便立之以為大臣。賜與官職僕從田宅七寶。踊躍無量。又自見身復入地獄餓鬼之中。化為驢身在輩中鳴。忽然上天。七寶宮殿玉女相娛。從夢便覺不覩所獲。則自解了五道如夢。一切本無而不可得。分別此慧則不退轉至無處所。權慧具足明學大道。觀心如幻。五陰六入。若如群臣。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五道所有。皆如彼人所夢覺也。見無所見亦無夢想。是謂超越至無極慧不緣次第。於是頌曰 
人身及五陰  觀之無處所  四諦十二緣  一切悉如化  如其夜夢見  一國大快樂  為王作大臣  伎樂而豪富  入地獄餓鬼  為驢輩中鳴  天上七寶殿  相娛寤不見  慧者觀三界  五陰悉如夢  以了無處所  逮得不起忍  道法無遠近  猶空無所處  心空解本無  忽如日大光  當爾時之慧  無得無所失  道無去來今  覺乃本無一   


何謂超行。人本一故用不解之便起吾我。適著便縛以縛求脫。不著無縛何誰求脫。譬如五事而住虛空。雲霧塵煙灰。不能為彼虛空作垢。心本如空。五陰之毒喻如五事。不蔽心本曉了無形。慧無罣礙入深法忍。不以次第。譬如有人曾為凡人。家既困乏行詣佛所。遂檀越食發一好心。我身宿罪不能布施。今得貧厄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又不作福。因佛求食。我設有財廣施供佛。及諸聖眾給足窮乏。爾時世尊及與聖眾各自罷去。乞士自責。吾本薄祐不能興德。獲斯困匱。思惟是已臥蔭樹下。日已差中餘蔭皆移。所臥樹下其影不轉。體諸垢坌悉為除去。自然有威。時國王崩。當得賢人以為君主。募一國中無不周遍獨見乞士有超異德。樹蔭覆之若如大蓋。往啟群臣詠其威德。人民咸喜嚴駕奉迎。立為國王。以得帝王普興德化供佛眾聖。人在生死五道之苦。五陰六入十二因緣。聞佛深法本無之慧。大慈大悲加於一切。雖欲度人不見有人。度無所度不見吾我。三界如響一切無我。等猶虛空。則超入慧不退轉法無所從生阿惟顏事。名之有德亦無所獲。譬如日出眾冥皆索。還成平等無所適莫。不見有縛亦無所脫。譬如金山自然無作。曉求金者輒如得之不以為難。人本清淨而無垢穢。覺了此慧便入道門而無罣礙。猶空自淨無有淨者。於是頌曰 
如人久困貧  乞食從眾聖  便自還剋責  吾宿積罪冥  便發恭敬意  慈念于眾生  若得為帝王  給施於萬姓  則臥於樹下  其影蔭彼形  使者啟群臣  悉往而奉迎  立之為國王  事佛及眾聖  菩薩亦如是  超越解本淨  德高為巍巍  度脫諸群生  五事不污空  心淨如寶英  救濟五道厄  使除終始冥  如月十五日  星中而獨明   


昔有一人欲往見佛知為云何。身形何像所說何趣。阿難遙見前白佛言。此遠來者為是何人。佛言阿難。未曾有人。其人徑前欲得覩佛而不見之。佛身忽然永不在座。人自思惟。故來覲佛而不見之。察念何謂。便自解了。世尊法身本無有形。用吾我人而現此身。譬如深山人呼響應。因對有聲。法身無處何緣欲見。適思此已便逮無所從生阿惟顏。了無內外普等若空。超入正覺。於是頌曰 
昔有人發意  欲見佛世尊  其尊何等類  說法義云何  阿難問何人  佛言未曾有  尊身忽不現  怪之何所湊  便自解了慧  佛身無所遊  空體慧住道  示現無不周  道法如嚮應  等心無怨讐  解義若斯者  如空莫不覆   


發意菩薩欲救一切。觀四大身因緣合成。若如幻化譬如假物。則非我所有亦非他人。猶如合材機關木人因對動搖。愚者覩之謂為是人。慧明察之合木無人。一切三界皆空如是。色痛想行識十二因本無有往返。若水中影無有形名。如是行者超入法城。於是頌曰 
初發意菩薩  解四大本空  視生死泥洹  一切覩皆同  譬如借他物  常還所取供  不計吾我人  除去諸曚曚  不見心意識  道明越海江  三界如幻化  菩薩受諷誦  五道猶野馬  眾惡悉佛種  勸化諸未解  法身不轉動   


或有慧人自然發意。如來之行不因言說而至正覺。如日大光一時普遍。解空義者無道俗觀。等如虛寂永不可名。譬如曠野污埿之中無有下種。自然有生青蓮芙蓉莖華。菩薩如是。在恩愛中。三界之難忽然慧解。不見生死不住泥洹。教化一切令至大安。於是頌曰 
於是發意為菩薩  分別空義解本末  以入道法無所乏  智慧具足神通達  猶如蓮華生污泥  發如來意成菩薩  開化一切眾生類  等住法門為正覺  華生泥中清淨好  四種之色喻四等  超越次第阿惟顏  勇猛力伏首楞嚴   


菩薩修道。譬如飛鳥飛行空中無所觸礙。以空為地不畏於空。菩薩如是。發意之頃便入道慧。善權方便不以為乏。心等如空無所住止。不離生死不樂泥洹。俱不增減。譬如五種綵色各異皆因草木。草木根生悉因從地。地下有水水下有風。風因空立。如是計本悉無所有。若如浮雲忽有氣來。況無所至。菩薩如是。解三界空喻之如風無所住止。計有吾我便有三處。不見有我安計有彼。不明無冥無淨不淨。便入本無亦無出入。譬如昔者有一小蟲。心懷金剛住於海邊。閻浮大樹高四千里。樹則震動不能自安。樹神問之。卿何以故震動不安。樹報之曰。蟲住我上所以不安。神又問曰。金翅大鳥立於仁上何故不動。小蟲處上而獨戰慄。樹報之曰。此蟲雖小腹懷金剛。吾不能勝。是故搖動。其小蟲者。謂發意菩薩也。其大樹者。謂三界也。樹動不安者。謂發意菩薩超至深慧遠阿惟顏。三千大千世界為六反震動。其金翅鳥。住上不搖。謂諸弟子四道雖成無所能感也。於是頌曰 
譬如小鳥住大樹  戰慄不安五枝散  菩薩大士亦如是  超行成就動三千  其心堅固如金剛  度脫一切生死患  弟子猶如金翅鳥  處在三界無所感   


菩薩解慧入深微妙不從次第。猶如有人卒立為帝。凡夫之士曉了本無。心等如空而無處所。至阿惟顏。昔者虛空忽有藥樹。枝葉普覆八隅上下。其氣照下。諸毒草木惡氣悉除。長育天下。諸有好人大小悉安。地高為平卑者則高。天下太平無有溪谷及與山陵。七寶自然雨墮甘露。人民大小莫不以歡。吾本有福以離眾患。出入行步無所畏難。無有惡獸盜賊之苦。藥樹自然蒙者皆安。風雨時節五穀豐熟。面色和悅衣食化至無有眾惱。猶如大樹忽然生空普照天下。若有凡夫在生死中。卒解深慧至真本無而無罣礙。氣照天下者。謂彼菩薩放大光明以成為佛。除一切人婬怒癡垢也。長育令安。謂使四輩奉行道義也。令高下平者。使五道人皆獲平等慧。七寶自然者。謂七覺意也。雨甘露者。謂講菩薩法也。人民安隱五穀豐滋。謂終始斷逮五神通。遂至大義阿惟顏住。於是頌曰 
如人卒立為國王  菩薩大士亦如是  曉了深慧至無極  得成佛道度十方  猶如虛空生大樹  根株枝葉四分布  照於八隅上下方  地高下平五穀滋  人在生死凡夫身  忽解深法惠流布  令十方人度三塗  等心一切雨甘露 
修行道地經卷第七(丹藏促為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