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道心


悟顯法師開示
道心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道心。什麼是道心呢?你到底有沒有發道心?這也是你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

古德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修行就是要了生脫死,可是當生死在你眼前時,你卻不認得它,所以不會想要解脫。把生死當作是真的、當作是實有的,就是現在人講的「現實」。

一個真正學佛修道的人,他的心無時無刻都是在用功、在精進。以淨土宗來講,他會做到:佛號絕不中斷、絕不打妄想。像禪宗的趙州和尚,四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就這麼用功著,到後來才有成就。另一位長慶禪師,他持續用功,坐破七塊蒲團,這蒲團就是你們現在坐的,他坐破了七塊。我看現代的人是一塊都沒有辦法。

祖師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大家去想想,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有發菩提心的人、想要解脫的人,就會把修行擺在心上,當作一回事,不會把世間事情擺在第一位,你會慢慢的看淡,這才叫發菩提心。真正想覺悟、想要回頭的人,會「深信切願」去用功。這個深信切願,聽起來很容易、很簡單,但是一旦煩惱現前的時候,你的「信」就不見了?你的「願」也消失了。沒有煩惱的時侯,每個人都能深信切願,可是一有世間事來擾亂,起煩惱的時候,就退失菩提心了。

所以淨土宗講:「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能夠持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必然能夠老實念佛、能夠認真的修道,他不會讓世間的事情干擾他,障礙他修行。他一發現有障礙,會馬上把這障礙從心裡面放下。不管什麼樣的境界:是順的、是逆的,是高興的、是難過的,他都會調伏它,絕對不受這些煩惱所調弄,更不會跟著它起舞,也絕不會因此退失菩提心。

現代這個社會,物質很發達,俗話講「身安道隆。」大多數的學佛人沒有生活上的問題,可是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一旦他身安了,道卻不隆了,卻沒有在修行、沒有在用功。所以,有沒有道心,重點不在於物質外境,而在於你對世間執著的心有沒有放下;你要是放得下,佛號就提得起,這佛號才念得純。譬如說大眾來精舍共修,你坐在這裡一個小時,還打不打妄想?連一小時你都還打妄想,一小時都在起心動念,佛號念得亂七八糟的話,那何況是平常的時候。給你這麼好的環境修行,你都還打妄想,這就表示你對世間沒有放下,你沒有發菩提心。當然,菩提心也不是說發就能馬上發得出來的,須要透過聽經,透過長時間的熏修,藉由經典的熏習,才能夠慢慢的把世間心放下,念佛跟聽經需要相輔相成,你才能夠發起道心,想要求道。

現代人他不想求道,都是求財,總是看怎樣錢才能比較多。尤其是在末法,真正肯修行的人非常地少,所以多數的眾生,命終之後都是下三惡道。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遇到了佛法,自己要生感恩心、生慚愧心,感恩三寶能夠說一乘了義,能夠教我們淨土法門;要生慚愧心,懺悔自己業障深重,因為業障重,所以對世間放不下,自己起煩惱卻不能覺察,聽經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等一下講完了,馬上習氣跟著現前。古人講這叫「隔日瘧」。就是你得了瘧疾,今天好了,明天又犯病了。以前的人心清淨,可以撐一天,叫「隔日瘧」;今人的「隔日瘧」是上一念覺悟了,下一念又馬上迷惑,如同千年的暗室,閃電閃了一下。所以《地藏經》講:「縱發善心。須臾即退。」「須臾」是比喻非常快的速度。眾生縱然發起了一念善心,想要修行,想要成道。上一個念頭發起了道心,下一個念頭馬上退轉,因為心瞬間又開始攀緣了。

你不能攝心,不能夠安住在佛法上,所以遇到一點境界、一點人事的變化,就會開始起心動念,不是打過去的妄想,就是打未來的妄想,所以雖然在佛門裡面學很久,你也沒有辦法成就無上佛道。看到別人你就只會講:「我業障重」,說些佛門裡面的應酬話,你對此很熟悉,這就是徐醒民老居士講的:「老眾生。」,你不是老修行,雖然外面的樣子裝得像老修行,很圓滑,但是裡面是沒有工夫的,是個大凡夫。問題就在於你沒有放下,你也不知道要放下,甚至是不想放下。所以給你講再多的經也沒有用,聽經聽了覺得再好、很對、講得很有道理……,但是一轉眼馬上就忘記了。

所以,道心要能夠維持下去,就要如祖師講:真為生死。發長遠心。你能夠發長遠心,讓修道這念頭能夠持續下去,你才「成佛有餘」,意思就是「有希望成佛」。不然,一旦遇到一些境界,你就會迷惑顛倒,連佛號也忘記了、修行也忘記了,甚至到後來,連道理你也不肯聽,佛也不想學、佛號也不想念了,就只是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的時候,拿個香花、水果來供養,裝個學佛樣子,到最後受害的、輪迴的還是自己。

所以自己要真正去檢點,把道心發出來,遇到任何的境界、任何的人事,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要退轉,要長時期的熏修,常常熏習佛法,要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熏習佛法」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你常跟諸佛如來在一起,就不會退轉,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工夫就用得上,這是真的。你要是常常跟世間人在一起,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世間事,不知不覺中你的道心就會退,你的道業就荒廢了,連自己都無法覺察。那就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能夠警惕,絕對不要退失菩提心。






【素食食譜:一品百靈菇】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一品百靈菇】 原料:百靈菇、西蘭花、生菜、 味型:蠔油味 做法: (1)新鮮百靈菇洗淨煮熟(煮時可以加適量鹽)備用,西蘭花燙熟備用; (2)生菜切絲墊入盤底,把煮熟的百靈菇切片擺放到生菜上;西蘭花也擺到盤上。 (3)另起鍋熱油,加入薑末炒香,加少量水,用生抽、素蠔油和白胡椒調味,加水澱粉勾芡。把汁淋到百靈菇和西蘭花上即可。 ~圖文轉載~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無著菩薩造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行住品第二十三  
釋曰。已說菩薩功德。次說菩薩五種相。偈曰 
內心有憐愍  愛語及勇健  開手并釋義  此五菩薩相   


釋曰。菩薩有五種相。一憐愍。二愛語。三勇健。四開手。五釋義。憐愍者。以菩提心攝利眾生故。愛語者。令於佛法得正信故。勇健者。難行苦行不退屈故。開手者。以財攝故。釋義者。以法攝故。此五種相應知。初一是心。後四是行。已說菩薩五種相。次說菩薩在家出家分。偈曰 
菩薩一切時  恒居輪王位  利益眾生作  在家分如此   


釋曰。菩薩在家恒作輪王。化行十善離於十惡。此是利益。偈曰 
受得及法得  及以示現成  三種出家分  在於一切地   


釋曰。菩薩出家有三分。一受得分。謂從他受護。二法得分。謂得無流護。三示現分。謂變化作受。得分謂信行地。法得分及示現分。謂入大地。偈曰 
應知出家分  無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  最勝彼無等   


釋曰。二分挍量出家分勝。由無量功德具足故。已說菩薩在家出家分。次說菩薩五種極大心。偈曰 
愛果及善根  涅槃欲令得  未淨淨極淨  謂在諸地中   


釋曰。五極大心者。一樂極大心。二利極大心。三未淨極大心。四已淨極大心。五極淨極大心。愛果者。謂樂極大心。令諸眾生得後世愛果故。善根者。謂利極大心。令諸眾生現行諸善及得涅槃故。未淨者。謂未淨極大心。即信行地菩薩。淨者謂已淨極大心。即初地至七地菩薩。極淨者。謂極淨極大心。即後三地菩薩。已說菩薩五種極大心。次說菩薩四種攝眾生。偈曰 
欲樂及平等  增上與徒眾  四心於諸地  攝受一切生   


釋曰。四種攝眾生者。一欲樂心攝。由以菩提心攝故。二平等心攝。由入初地得自他平等心攝故。三增上心攝。由居主位以自在力攝故。四徒眾心攝。由攝成自弟子故。已說菩薩四種攝眾生。次說菩薩四種受生。偈曰
業力及願力  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種力  菩薩而受生   


釋曰。四種受生者。一業力生。二願力生。三定力生。四通力生。業力生者。謂信行地菩薩業力自在隨所欲處而受生故。願力生者。謂入大地菩薩願力自在為成熟他受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謂得定菩薩定力自在捨於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謂得神通菩薩通力自在。能於兜率天等示現諸相而受生故。已說菩薩四種受生。次說菩薩十一住相。偈曰 
證空證業果  住禪住覺分  觀諦觀緣起  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  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說  立地相應知   


釋曰。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故。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證業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住禪者顯第三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禪故。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捨覺分故。觀諦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無相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辯自在能成熟一切眾生故。淨二門者顯第十住相。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障斷究竟故。已說菩薩十一住相。次說菩薩依地立名。偈曰 
初三三行淨  次三三慢斷  後三覺捨化  第十有四名   


釋曰。於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初三三行淨者。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智故。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第三地名定淨。菩薩諸禪三昧得不退故。次三三慢斷者。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於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第五地名斷相續異慢。菩薩入十平等心於一切相續得平等故。第六地名斷染淨異慢。菩薩如性本淨客塵故。染能住緣起法。如不起黑白差別見故。後三覺捨化者。第七地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三十七覺分故。第八地名行捨。菩薩住無功用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第九地名化眾生。菩薩能成熟一切眾生故。第十有四名者。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量三昧門陀羅尼門故。三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四名受職。菩薩於諸佛所得受職故。已說菩薩依地立名。次說菩薩隨地修學及學果。偈曰 
隨次依前六  見性修三學  隨次依後四  得果有四種 


釋曰。隨次依前六見性修三學者。菩薩於初地通達真如。第二地學增上戒。第三地學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學增上慧。慧有二境。一法實。謂苦等四諦。二緣起。謂逆順觀十二因緣。此二境亦在第二第三地中。是故彼地亦增上慧建立。然第四地中菩提分慧增上。第五地中諦觀慧增上。第六地中緣起觀慧增上。故此三地建立增上慧學。隨次依後四得果有四種者。依第七地得無相有功用住。為第一果。依第八地得無相無功用住。為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眾生。為第三果。依第十地得二門成熟。為第四果。已說隨地修學及學果。次說菩薩隨地修習無流五陰。偈曰 
見性淨三身  亦在前六地  餘地淨餘二  遠離五障故   


釋曰。初地見性如前解。第二地中戒身清淨。第三地中定身清淨。第四第五第六地中慧身清淨。後四地及佛地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清淨。由離五障故。五障者。第七地中以執相無知為障。第八地中以功用無知為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無知為障。第十地中以未淨二門無知為障。佛地中以礙障無知為障謂此無知能礙聲聞緣覺境界智諸佛知一切境無礙。由解脫此障故。已說菩薩隨地修無流五陰。次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偈曰 
未成就成就  成復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  分別無分別   


釋曰。未成就成就者。彼信行地是未成就。自餘諸地是名成就。成復未成成者。於前成就地中復有未成就成就。七地已還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已上是名成就。無功用故。問前說歡喜地亦是成就。此義云何。答如地建立知分別無分別。此由於地建立中知唯分別。於此分別亦無分別。所執能執俱無體故。約此義故說名成就。偈曰 
應知諸地中  修習及成就  此二不思議  諸佛境界故   


釋曰。菩薩於諸地中各有修習及成就。應知地地皆不可思議。由諸菩薩內自證覺是諸佛所知非餘人境界故。已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次說菩薩入地十種相。偈曰 
明信及無劣  無怯亦無待  通達及平等  離偏亦離著  及以知方便  亦在聖眾生  如此十種相  地地皆圓滿   


釋曰。入地菩薩地地皆有十相。何者為十。一明信。二無劣。三無怯。四無待。五通達。六平等。七離偏。八離著。九知方便。十聖眾生。明信者。於自地得明。於諸法中除無知故。於他地得信。於後諸地生願樂故。無劣者。聞深妙法不驚怖故。無怯者。行難行行極勇猛故。無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達者。他地方便能起故平等者。普於眾生同自心故。離偏者。耳聞毀譽無高下故。離著者。得輪王等位無愛染故。知方便者。知諸法不可得為佛方便故聖眾生者。諸佛徒眾恒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應知。已說菩薩入地十種相。次說菩薩地中十度相。偈曰 
有欲無六障  其次無亂慧  不漂亦不迴  事友及供養  迴向將生勝  修善與戲通  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釋曰。諸菩薩於諸地中得十度有十六相。何者十六。一有欲樂。行諸度故。二無慳。離施障故。三無違。離戒障故。四無恚。離忍障故。五無懈。離進障故。六慈悲。離定障故。慈悲能與樂拔苦。是瞋惱對治。由定得故。七無惡慧。離慧障故。惡慧有三。謂自性分別。隨憶分別。顯示分別。此能斷故。八無亂慧。離異乘心故。九不漂不為人天勝樂醉其心故。十不迴不為不成就苦及難行苦退其心故。十一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識聞大乘故。十二供養。供養三寶故。十三迴向善巧方便故十四生勝。此顯願波羅蜜相。離八難處不離諸佛菩薩故。十五修善此顯力波羅蜜相。無間修諸善根故。十六戲通此顯智波羅蜜相。遊戲諸大神通功德故。菩薩若得此相。則為一切眾中上首。是名佛子十六相。已說菩薩地中十度相。次說菩薩度度五功德。偈曰 
地地昇進時  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  應知止觀俱   


釋曰。地地昇進時度度有五德者。菩薩於一一地修一一度。於一一度皆具五種功德。何者為五。一滅習。二得猗。三圓明。四相起。五廣因。滅習者。一一剎那滅除依中習氣聚故。得猗者。離種種相得法樂故。圓明者。遍知一切種不作分段故。相起者。由入大地無分別相生故。廣因者。為滿為淨一切種法身福聚智聚攝令增長故。二及二及一應知止觀俱者。此中應知。初二功德是奢摩他分。次二功德是毘鉢舍那分。第五功德是俱分。已說菩薩度度五功德。次釋菩薩十地名。偈曰 
見真見利物  此處得歡喜  出犯出異心  是名離垢地  求法持法力  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  能燒是焰慧  難退有二種  能退故難勝  不住二法觀  恒現名現前  雜道隣一道  遠去名遠行  相想無相想  動無不動地  四辯智力巧  說善稱善慧  二門如雲遍  雨法名法雲   


釋曰。見真見利物此處得歡喜者。菩薩於初地中一見真如。謂見自利。昔曾未見今時始見。去菩提近故。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剎那能成熟百眾生故。由此二見起勝歡喜故名歡喜地出犯出異心是名離垢地者。菩薩於二地中出二種垢。一出犯戒垢。二出起異乘心垢。由出二垢故名離垢地。如十地經說我等應得應淨一切種智故勤精進。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者。菩薩於三地中得三昧自在力。於無量佛法能求能持。得大法明為他作明。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地。惑障智障薪能燒是焰慧者。菩薩於四地中以菩提分慧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為薪自性。此地菩薩能起慧焰燒二障薪故名焰慧地。難退有二種能退故難勝者。菩薩於五地中有二種難。一勤化眾生心無惱難。二眾生不從化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故名難勝地。不住二法觀恒現名現前者。菩薩於六地中依般若力。能不住生死涅槃二法。如此觀慧恒現在前故名現前地。雜道隣一道遠去名遠行者。菩薩於七地中近一乘道故名遠去。問誰是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由此遠去故名遠行地。相想無相想動無不動地者。菩薩於八地中有相想及無相有功用想二想俱不能動。由無此動故。故名不動地。四辯智力巧說善稱善慧者。菩薩於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於一剎那頃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異問。此地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遍斷眾疑。由此說善故名善慧地。二門如雲遍雨法名法雲者。菩薩於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遍滿阿梨耶識中。譬如浮雲遍滿虛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剎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可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故名法雲地。問釋別名已。云何名住云何名地。偈曰 
為集諸善根  樂住故說住  數數數無畏  復以地為名   


釋曰。為集諸善根樂住故名住者。諸菩薩為成就種種善根。於一切時樂住一切地。是故諸地說名為住。數數數無畏復以地為名者。步彌耶名為地。步者數數義。彌者實數義。耶者無畏義。諸菩薩欲進上地。於一一地中數數斷障礙。數數得功德。是名數數義。地以十數為量。諸菩薩於一一地中知斷爾所障礙。知得爾所功德。知此不虛是名實數義。上地是無畏處。諸菩薩畏於自地中退失自他利功德進求上地。是名無畏義。由此三義故名為地。已說菩薩十地名。次說菩薩四種得地差別。偈曰 
由信及由行  由達亦由成  應知諸菩薩  得地有四種   


釋曰。四種得地者。一由信得。二由行得。三由通達得。四由成就得。由信者。以信得諸地故。如信地中說。由行者。以正行得諸地故。諸菩薩於大乘法有十種正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流傳。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七習誦。八解說。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正行能生無量功德聚。此行得地故名行得。通達者。通達第一義諦。乃至七地名通達。得成就者。八地至佛地名成就得。已說菩薩四種得地。差別次說菩薩四種修行。差別偈曰 
諸度諸覺分  諸通及諸攝  為大亦為小  俱入亦俱成 


釋曰。總說一切菩薩行不過四種。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攝生行。說波羅蜜行為求大乘眾生。說菩提分行為求小乘眾生。說神通行為令二種眾生得入佛法。說攝生行為令二種眾生成熟佛法。行住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敬佛品第二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行住次說禮佛。功德偈曰 
合心及離心  不離利益心  憐愍諸眾生  救世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量勝功德。合心者。是慈心。由與樂故。離心者。是悲心。由拔苦故。不離心者。是喜心。由恒悅故。利益心者。是捨心。由無染故。偈曰 
一切障解脫  一切世間勝  一切處遍滿  心脫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三處勝功德。一切障解脫者。顯解脫勝。由一切惑障一切智障得解脫故。一切世間勝者。顯制入勝。由心自在隨其所緣隨意轉故。一切處遍滿者。顯遍入勝。由一切境中智遍滿故。由此三義心於三處而得解脫。故說心解脫。偈曰 
能遮彼惑起  亦能害彼惑  染污諸眾生  悲者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諍勝功德能遮彼惑起者。一切眾生應起煩惱。如來凡所作業能令不起亦能害彼惑者。彼惑若已起。如來亦能令起對治方便。若餘人無諍但能令他緣自不起煩惱。而不能令他起對治。如來無諍則不爾。非但令彼不起。亦能令彼起對治是故為勝。染污諸眾生悲者我頂禮者。如來無諍三昧。於一切染污眾生偏起憐愍。是故於彼名為悲者。偈曰 
無功用無著  無礙恒寂靜  能釋一切疑  勝智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願智勝功德。如來願智由五事勝。一於起無功用。二於境不著。三於中無礙。四恒時寂靜。五能釋眾疑。由此五義是故為勝。餘人願智。一非無功用。作意起故。二非無著。假定力故。三非無礙。少分知故。四非恒靜。非常定故。五不釋疑。有無知故。偈曰 
所依及能依  於言及於智  說者無礙慧  善說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礙勝功德。所說有二種。一所依謂法二能依。謂義。說具有二種。一方言二巧智。如來於此所說及說具慧常無礙。是故為勝。說者即顯無礙業。開示有方故名善說。偈曰 
能去及能聞  知行知來去  令彼得出離  教授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神通勝功德。能去者。是如意通。能往彼彼所故。能聞者。是天耳通。能聞彼彼音故。知行者。是他心通。能知彼人心行差別故。知來者。是宿住通。能知彼人前世從此因來故。知去者。是生死通。能知彼人今世從此因去故。令彼得出離者。是漏盡通。能如實為彼說法故。偈曰 
眾生若有見  知定是丈夫  深起淨信心  方便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相好勝功德。一切眾生若有見者。即知如來是大丈夫。及於如來起淨信業。由以相好為方便故。偈曰 
取捨住變化  定智得自在  如此四清淨  世尊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清淨勝功德。清淨四種。一身清淨。二緣清淨。三心清淨。四智清淨。取捨住者。顯身清淨。能於自身壽中若取若捨若住得自在故。變化者。顯緣清淨。能於諸境轉變起化得自在故。定者。顯心清淨。能於諸定出入得自在故。智者。顯智清淨。能知諸境無礙得自在故。偈曰 方便及歸依  清淨與出離  於此破四誑  降魔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力勝功德。魔依四事破壞眾生。何者四事。一依方便誑惑眾生。言受用五塵得生善道不墮惡道。二依歸依誑惑眾生。言自在天等是歸依處餘處則非。三依清淨誑惑眾生。言世間諸定唯此清淨餘非清淨。四依出離誑惑眾生。言小乘道果唯此出離非有大乘。佛為破魔四事顯己十力。一以是非智力破魔第一事。由善方便可得生天非惡方便故。二以自業智力破魔第二事。由自業生天非依自在天等力故。三以禪定智力破魔第三事。由具知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故。四以後七智力破魔第四事。由下根等令離上根等安置故。偈曰 
於智亦於斷  於離亦於障  能說自他利  摧邪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無畏勝功德。於智者。是說一切智無畏。於斷者。是說漏盡無畏。於離者。是說盡苦道無畏。於障者。是說障道無畏。此中智及斷是說自利功德。離及障是說利他功德。若諸外道難言。瞿曇。非具一切智。非盡一切漏。說道不能盡苦。說障不能妨道。如來於此四難而能摧伏。故名無畏。偈曰 
在眾極治罰  自無所護故  離二染正住  攝眾我頂禮   


釋曰。在眾極治罰自無所護故者。此禮如來不護勝功德。若自有所護在眾不能說極治罰故。離二染正住者。此禮如來念處勝功德。離二染者無喜憂故。正住者不忘念故。由此二種功德勝故。能攝於一切徒眾此即是業。偈曰
行住一切處  無非一切智  由斷一切習  實義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斷習勝功德。如來於一切處一切時。行住等事。無非一切智威儀。由具斷一切煩惱習故。若無一切智者。煩惱雖盡而習不盡。於行住時或逢奔車逸馬即被損害。由非一切智威儀故。如來無此事。由實有一切智故。偈曰 
利益眾生事  隨時不過時  所作恒無謬  不忘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不忘勝功德。如來作利益眾生事。恒得其時不過其時。此是不忘法業。如來所作一切時皆實不虛此是不忘法自性。偈曰 
晝夜六時觀  一切眾生界  大悲具足故  利意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大悲勝功德。如來以大悲故晝夜六時觀察眾生誰退誰進。未起善根者令其得起。已起善根者令其增進。雖日六時而實一切時恒轉法輪。由大悲具足故。此即大悲業。於一切眾生常起利益意。此是大悲自性。偈曰 
由行及由得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乘  最上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不共勝功德。如來有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三智知過去無著無礙。十四智知未來無著無礙。十五智知現在無著無礙。十六身業隨智慧行。十七口業隨智慧行。十八意業隨智慧行。此中由行者。攝初節六不共。由得者。攝第二節六不共。由智者。攝第三節三不共。由業者。攝第四節三不共。一切聲聞緣覺於餘一切眾生為上。如來由此四事不共故。於彼上復上。故名最上。偈曰 
三身大菩提  一切種得故  眾生諸處疑  能除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種智勝功德。三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化身。此說種智自性。問此智於一切境知一切種復云何。答一切眾生於一切處生疑。此智能斷。此說種智業。偈曰 
無著及無過  無穢亦無息  無動無戲論  清淨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度滿勝功德。無著者。於諸資財無所染故。無過者。於身等業永無垢故。無穢者。世法諸苦不濁心故。無息者。少有所得不即住故。無動者。心恒寂靜不散亂故。無戲論者。一切法中所有分別皆不行故。如來此六圓滿具離六障。故名清淨。偈曰
成就第一義  出離一切地  於他得尊極  解脫諸眾生  無盡等功德  現在皆具足  世見眾亦見  不見人天等   


釋曰。此二偈禮如來佛相勝功德。此中略說佛相有六種。一體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差別。由此六種表知是佛故說佛相。成就第一義者。此是體相。由真如最清淨第一義成就故。出離一切地者。此是因相。由出離一切菩薩地故。於他得尊極者。此是果相。由於一切眾生中得第一故。解脫諸眾生者。此是業相。由能令一切眾生得解脫故。無盡等功德現。世皆具足者。此是相應相。世見眾亦見不見人天等者。此是差別相。世見者。謂種種世界皆見。此是化身。眾亦見者。謂佛大弟子眾亦見。此是受用身。不見者。謂人天等一切時不見。此是自性身。此即三身差別。敬佛品究竟。大乘修多羅莊嚴論極清淨時說已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素食食譜:咖哩小馬鈴薯】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咖哩小馬鈴薯】 原料:小馬鈴薯、香菇、紅尖椒 做法: 1、和做辣味的方法一樣,把小馬鈴薯洗淨,放入涼水中煮熟(用筷子試著能紮透就行,注意別煮得太爛,以免後面不能切塊成形)後,過涼水,此時再去皮就很容易了,將去皮的小馬鈴薯一分二備用。 2、今天用的是新鮮香菇,洗淨後摘去腿,切成小塊,紅尖椒切絲備用。 3、起鍋熱油,倒入香菇炒香後,加入紅尖椒絲、咖喱油(或是咖喱粉)翻炒,加少許開水將咖喱攪勻,馬上放入煮好的小馬鈴薯,待馬鈴薯裹勻咖喱後即可出鍋。 ~圖文轉載~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16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覺合塵.全體轉為煩惱惡業.因茲久經長劫.輪迴生死.如來愍之.為說諸法。令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使彼煩惱惡業.全體復成智慧德相。從此盡未來際.安住寂光。猶如結水成冰.融冰成水。體本不異.用實天殊。然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各隨機宜.令彼得益。所說法門.浩若恆沙。就中求其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何以言之.一切法門.雖則頓漸不同.權實各異。皆須修習功深.乃得斷惑證真.出離生死.超凡入聖。是謂全仗自力.別無椅託。倘惑稍未盡.則仍舊輪迴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習。若非宿有靈根.即生實難證入。惟有淨土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眾生.是故較餘門得果為易也。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剋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往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繫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瞋癡.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若志誠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應。如是念佛之人.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此則全仗佛力.不論功之深淺.惑之有無。但具真信切願.決定萬不漏一。至於已斷惑者求生.則頓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則速證佛乘。所以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菩薩.皆願往生也。具十惡者念佛.尚預末品。將墮獄者念佛.亦登蓮邦。因玆張善和.張鍾馗.雄俊.惟恭等惡人同出輪迴也。其他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塵不染.處濁恆清.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眾水之朝東.何可得而勝數耶。是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以其為如來普度眾生之要道.眾生即生出苦之妙法故也。
宗教不宜混濫論(因講經者每喜談宗而發)
如來說經.諸祖造論.宗教二門.原是一法。從無可分.亦無可合。隨機得益.隨益立名。上根一聞.頓了自心.圓修道品.即名為宗。(此約後世說、當初但只圓頓教耳、)中下聞之.進修道品.漸悟真理.即名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聰利.多得聞持。率以記誦講說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實悟親證者少.說食數寶者多。以故達磨大師特地而來.闡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後世名之曰宗。既見本來面目.然後看經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裏話。六度萬行.皆是自己家裏事。是以宗之悟解為目.教之修持為足。非目則無由見道.非足則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離也。至于南嶽天台.其究竟指歸.大略皆同。故傳燈指月二錄.皆列二師于應化聖賢科中。而高僧傳不列于義解.而列于習禪。是古之具眼知識.以宗教為一貫矣。及至曹溪以後.禪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廣播寰區。解路日開.悟門將塞。故南嶽青原諸祖.皆用機語接人。使佛祖現成語言.無從酬其所問。非真了當.莫測其說。以此勘驗.則金鈺立辨.玉石永分。無從假充.用閑法道。此機鋒轉語之所由來也。自後此法日盛.知識舉揚.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誤學者.壞亂宗風。故其機用愈峻.轉變無方.令人無從摸索故有呵佛罵祖.斥經教.撥淨土者。(如此作用、南嶽思大師兩句道盡、曰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認做實法、則罪同五逆矣、)以此語言.剿人情見.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歸.徹悟向上。機生者真參力究.必至大徹大悟而後已。良以知識眾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縱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認為實法故也。今人多是少讀儒書.不明世理。未窮教乘.不解佛法。纔一發心.便入宗門。在知識祇為支持門庭.亦學古人舉揚.不論法道利害.在學者不下真實疑情.箇箇認為實法。或有于今人舉處.古人錄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總不出按文釋義之外.便自謂徹悟向上.參學事畢。即處知識位.開導後學。守一門庭.恐人謂非通家。因玆禪講並宏.欲稱宗說兼通。談宗則古德指歸向上之語.竟作釋義訓文之言。講教則如來修因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義之說。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眾.相牽入火。致使後輩不聞古人芳規.徒效其輕佛陵祖.排因撥果而已。古人語言.絕未曉了。衲僧本分.何曾夢見。今將宗教語言意致.略為分別。用冀唯得其益.不受其病也。何謂宗。何謂教。演說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教固有宗.宗亦有教。教家之宗.即實相妙理三德祕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也。(此對宗說、故以體為宗、若就教論、即名為體、教中之宗、乃是入體之門.不堪與宗之向上一著對論、)教家之教.即經論所說文字語言.及法門行相。無不皆詮妙理.皆歸祕藏。亦猶宗家之機鋒轉語.種種作用也。但教則未悟亦令解了.宗則未悟不知所謂為異耳。宗家之教.即機鋒轉語.揚拳豎拂.或語或默.種種作用.皆悉就彼來機.指歸向上。是轉語等.乃標向上。真月之指。非轉語等.即是向上真月。倘能依指觀月.則真月直下親見。所見真月.方是宗家之宗。今人以機鋒轉語為宗.不求契悟.唯學會透是認指為月.不復知有真月矣。惜哉。又教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猶如聖帝明詔.萬國欽崇。智愚賢否.皆令曉了.皆須遵行。有一不遵者.則處以極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則墮于惡道。宗則獨被上根.不攝中下。猶如將軍密令.營內方知.營外之人.任憑智同生知.亦莫能曉以此之故.方能全軍滅賊.天下太平。軍令一洩.三軍傾覆。祖印一洩.五宗喪亡。未悟以前.祇許參究話頭.不準翻閱禪書。誠恐錯會祖意.則以迷為悟.以假亂真.即名為洩.其害甚大。大悟之後必須廣閱祖錄.決擇見地.則差別智開.藥忌明了。尚須歷緣鍛鍊.必使行解相應.方可出世為人.宏闡宗風。今人不教人力參.而為人講演。使其開解路.起卜度.以己見會祖意.依稀彷彿.想箇義理。全體是錯.便謂就是。直饒不錯.只是泥龍畫餅.豈能致雨充飢。所以宗須真參.方有實益也。未開眼者.聞其講說.喜出望外。其有具眼者.必痛徹骨髓矣。如此宏宗.徒有大損.毫無實益。何異以軍令往告敵兵.相邀共戰.其不自殄滅者鮮矣。由是假充悟道者.不勝其多。壞亂佛法者.實繁有徒矣。又教則以文顯義.依義修觀.觀成證理.令人由解了而入。故天台以三止三觀.傳佛心印也。宗則離文顯意.得意明心.明心起行.令人由參究而得。故禪宗以直指人心.傳佛心印也。又經教所說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事理行相.歷歷分明。若能修因.自然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矣。既得此事.則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豈待外求。宗門所說.總歸本分.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此理即也、)若得此意.(此名字及觀行初心也、)定然依此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而超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矣。(此觀行至究竟也、)所以古德大悟後.有三次七次閱大藏經者。(汾州無業、三終大藏、育王知微、大慧杲門人、禁足于上塔院十餘年、七終)(大藏、見育王山志、)有以坐看為不恭.跪讀行披立誦者。(棲賢湜三終大藏皆如此、)有畢生日持一部法華者。(永明壽、首)(山念、)有看經唯恐打差.(差音叉去聲、異也、)貼帖子于方丈門首.曰看經時不許問話者。(仰山寂、)有持觀音聖號者。(明教嵩、日誦十萬觀音、世出世間經書、不讀而知、又華林覺常念觀音、遂感二虎常相依附、)有持準提神咒者。(金華俱胝和尚、)有日課百八佛事者。(永明壽、一部法華、亦在百八之數、)有對立像不敢坐.對坐像不敢臥者。(大通本、又凡食物以魚胾名者、即不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百丈海、)至于念佛求生西方.則多不勝數也。良以百丈乃馬祖傳道嫡子.其開示有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又所立清規.凡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皆歸淨土。故五宗諸師.多事密修也。多有久歷年所.躬行苦行。(如溈山作典座、雪峰作飯頭之類、)無非欲圓滿六度.自利利他。類皆重法如寶.輕身似塵。絕不似今人之輕慢古今.褻黷經論也。是知宗覓前鋒.教為後勁。其所辦是一事.其所說是一法。但以語言施設.門庭建立不同。門外漢不知其同而不可合.異而不可離之所以。妄用己見.強作主宰。不是互謗.便是混濫。互謗之過.愚或能知。混濫之愆.智猶難曉。蓋以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宗家方便.出于格外.所有語言.似乎掃蕩。未得意者.不體離言之旨.唯□出酒之糟。在宗則開一解路.不肯力參。在教則妄學圓融.破壞事相。唯大達之士.雙得其益。否則醍醐甘露.貯于毒器.遂成砒霜鴆毒矣。教雖總明萬法唯心.然須就事論事.事理因果.毫無混濫.原始要終.不出唯心。宗家的實商量.亦復如是。若舉揚向上.雖指盡世間法法頭頭為問。答時總歸本分.絕不就事論事。所謂問在答處.答在問處。縱有似乎就事說者.意則在彼而不在此。若認作就事者.即白雲萬里矣。的實商量者.禪書不錄。所錄者皆屬本分話。若欲知者.必須廣閱群書。否則看萬善同歸集.及淨土十要中禪匠著述.亦可見其梗概矣。剋論佛法大體.不出真俗二諦。真諦則一法不立.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俗諦則無法不備.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教則真俗并闡.而多就俗說。宗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須知真俗同體.並非二物。譬如大圓寶鏡.虛明洞徹.了無一物。然雖了無一物.又復胡來則胡現.漢來則漢現.森羅萬象俱來則俱現。雖復群相俱現.仍然了無一物。雖復了無一物.不妨群相俱現。宗則就彼群相俱現處.專說了無一物。教則就彼了無一物處.詳談群相俱現。是宗則于事修而明理性.不棄事修教則于理性而論事修.還歸理性。正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事理兩得.宗教不二矣。教雖中下猶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雖中下難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徹.以守約故。教則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達.又須大開圓解.(即宗門大徹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導師。宗則參破一個話頭.親見本來.便能闡直指宗風。佛法大興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參究。喻如僧繇畫龍.一點睛則即時飛去。佛法衰弱之時.及夙根陋劣之土.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廢繩墨則終無所成。教多顯談。宗多密說。宗之顯者.如達磨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馬祖云.即心即佛。百丈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則與法華楞嚴諸大乘經.毫無異致。總之六祖前多顯.六祖後多密。愚人不知宗教語言同異之致.每見宗師垂問.教家不能加答。遂高推禪宗.藐視教典。佛經視作故紙.祖語重愈綸音。(綸音即聖旨、)今之欲報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則專闡宗風.尚須教印。在教則力修觀行.無濫宗言。良以心通妙諦.遇緣即宗。柏樹子.乾屎橛.鴉嗚鵲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譏笑怒罵.法法頭頭.咸皆是宗。豈如來金口所說圓頓妙法.反不足以為宗耶。何須借人家扛子.撐自己門庭。自家楩楠豫章.何故棄而不用。須知法無勝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雖一法而益別。然則教外別傳之說非歟。曰.言教外別傳者.令人于指外見月也。又宗家提持.超越常格之外.名為教外別傳。然此四字.埋沒多少豪傑.今為道破。對教說.則日教外別傳。機鋒轉語等.亦是教。對宗說.則曰機鋒轉語外別傳。庶不至孤負佛祖.徒造口業矣。若真佛教不能傳佛心印.則已得別傳之迦葉.阿難.馬鳴.龍樹.當另宏別傳之法.何用結集三藏.註經造論為哉。宗須教印者.如木須從繩則正也。予嘗勸一狂僧念佛。彼言衲僧鼻孔.三世諸佛尚摸不著.用念佛作麼。予曰.若真摸著三世諸佛摸不著的鼻孔.尚須步步隨著三世諸佛腳後跟轉.倘不隨三世諸佛腳後跟轉.則摸著者非衲僧鼻孔.乃阿鼻地獄鐵床銅柱上火孔也。達磨云.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智者不登五品。南嶽示證鐵輪。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門.開眼尚難.何況貴證。其有慈悲願深.生死心切者.宜隨遠公.智者.永明.蓮池.專致力于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也。書至此.有傍不甘者呵曰.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妙性圓明.離諸名相。安用汝許多落索.分疆立界為。予應之曰.妙性雖離名相.名相豈礙妙性。虛空法界雖無疆界.疆界豈礙虛空法界。吾欲捨東往西.必須定南辨北。庶幾方向不迷.措足有地。又恐己見錯謬.欲請正于達人。是跛夫之路程.非輪王之輿版。(輿版即地輿圖、)若夫通方開士.過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業道無非佛道。祖意教理.佛經禪錄.本自融通.有何混濫。盡吾之智.不能測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窺其藩籬。吾之鄙論.姑就吾之鄙機言耳。子何以迦樓羅王之飛騰.用責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齊驅也哉。



【素食食譜:雙菇燉飯】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雙菇燉飯】

原料:乾香菇、草菇、紅尖椒、紅蘿蔔、奶油(超市可買到)、熟米飯一碗、油咖哩

做法:

1、乾香菇用水泡軟,擠乾水份後一分為二。草菇切片,紅蘿蔔切細絲,紅尖椒切絲。

2、起鍋熱油,放入紅尖椒絲、紅蘿蔔絲、草菇、香菇翻炒熟。

3、加適量水,放入奶油、熟米飯、適量油咖喱一起用中火慢慢煮,煮的過程中用鍋鏟不斷翻動,以免粘鍋底。

4、當燉到汁成濃稠狀後,加鹽調味即可也鍋。 

~圖文轉載~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 淨宗十三位祖師


淨宗十三位祖師

悟顯法師開示

淨宗有十三位祖師,從東晉的初祖慧遠大師。二祖是長安光明寺的善導和尚。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四祖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大師。…..一直到近代,蘇州靈巖山的印光大師,他的法名是聖量也就是靈巖量公大師。這些都是淨土宗的祖師,是淨土宗學人需要了解的。

為什麼要了解淨宗的祖師?當然,除了要飲水要思源,能夠感恩祖師傳法,教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外,還有就是,學淨土的人,要知道從來祖師就十三位。淨宗祖師的認證方式,跟一般的宗派不一樣,淨土宗的祖師都是在大德和尚往生以後,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要記住,是「當代」有修有證的大德)他們來認可的。所以淨宗祖師自己生前,連本人都並不曉得自己是祖師,這一點要清楚。

在末法,有很多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情見很重,他私心覺得自己的師父很有修或是名氣很大,就想盡辦法幫他印證為祖師。這點講起來就很好笑:一群在家人也沒有修證,就是一窩蜂認定自己的和尚是祖師;或是一群徒子、徒孫認定自己的和尚或是師公是祖師,簡直貽笑大方,要知道這是不可以的。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是個教授,就可以來判定誰是祖師,誰不是祖師,用他的邪知邪見的看法、想法來判斷,這當然是完全沒有公信力的。佛門跟世俗不同,不能看他的學位,而是要看他修行的證量。這些人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都尚且不是,還都只是業障深重的生死凡夫,就靠寫幾篇文章來譁眾取寵。這種以「世間方法」要篡奪佛法的「正統認可方式」的行為是絕對不被接受的,全都是在破壞佛教,敗壞淨土宗!

甚至現代有人,擅自把淨土宗的祖師增加為十五位,這都是不可以的,絕對不可以自己作增減。像現在就有人擅自把唐朝的祖師作增加。他在善導大師前面,加入了道綽禪師以及曇鸞大師。當然這兩位大德和尚,都是淨宗的高僧,可是在當時認定是依善導和尚,後面的人無修無證,怎麼可以去更動前面已認定的祖師大德!

現代的人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文化,像乾隆大藏經就有人敢自己標句讀,這種例子不能開,開了以後,就會像現在有人敢自己增減祖師了。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很容易記得,亂加了兩位一看就知道錯誤。禪宗有五個宗派,每個宗派的祖師有好幾十位,所以禪宗的祖師極多,臨濟宗的祖師那就更多了。

為什麼講藏經不能夠隨意更動,那就是為了防止在末法有不守規矩、不守戒律的在家人、出家人,有意、無意地來破壞佛門,所以從淨土宗的祖師受到更動,就可想而知,以後要是哪個人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那他也有可能去更動其他宗派的祖師。要是將這些邪知邪見收錄進大藏經裡,一傳十,十傳百,那將來佛教就會壞在這些人的手上。因此知道藏經不能隨意增減,更不能擅自加入句讀。你加入了句讀,那是你的意思,你的看法,你又沒有修證、沒有工夫,你要是把意思給解錯了,那你要背因果!


佛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你錯解了經典、錯會意思,或是把祖師大德的開示錯解了,那對後世眾生的影響就非常嚴重。在佛經上就都有講到末世的比丘,講「比丘」是指七眾之首,他代表末世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所以舉比丘為上首。意思是在末法的眾生,因為自己看不懂經典,就亂標句讀,導致佛法變質、佛法毀滅。這兩件事情合起來看,就知道絕對不可以隨意更改藏經,不能亂標句讀;祖師位也不能夠隨意更動。

學淨宗的人,對於淨宗祖師都要去了解,精舍有印一本書,叫做《蓮宗十三祖傳略》。現代的人沒什麼耐性,看多了嫌煩,所以印個傳略,幫助大家了解淨土宗的祖師,讓大家知道他們是怎麼修行、怎麼用功、怎麼成就的,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模範,所以同修們都要去了解這本書。

再特別強調,淨土宗只有十三位祖師,不能再隨意增加,尤其是在現代,在家人不懂規矩,隨便認證出家人是某宗派的祖師。甚至還有的人,自己蓋了一間大道場,他跟他師父比較好,就把他自己的和尚加入了宗派的祖師當中,說是某某宗的第幾代祖師,這是不可取的,也不可以縱容這種行為。當然有一些傳承,像密宗是例外。

基本上,中國的大乘佛法,也就是現在講的漢傳佛教,從沒在家人認證出家人的,這個傳承是不對的,大家要清楚。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出來,因為「惑道者眾」,現代的人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居多,做事情總是跟流行、總是一窩蜂的,人云亦云。擅自把自己的和尚列為祖師,表面講出來的話好聽,說是「尊師重道」,實際上,這其中跟他自己的名聞利養有關係,像這樣就不對了,這叫「背師叛道」!你只知道尊重你個人的老師,那有沒有尊重釋迦牟尼佛的傳承?你是佛弟子,要尊重佛菩薩的傳承,尊重古來祖師大德的傳承,不能夠隨意更動、任意的增減。能夠接受傳法的,能夠稱為祖師的,對於心性必然透徹,而且不會提倡世間法、不會搞政治、也不會搞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祖師。要是搞了世間法、沾染名聞利養了,那這心就是好樂世間,從古到今沒有一位祖師大德是如此。祖師不光自己明心見性,而且也都教導後世的學人要見性,任何一宗的祖師教學宗旨都是如此,淨土宗也不例外。絕不是只有教你求生淨土就好,這點我們要清楚。

能成為一代祖師的,他所教的跟佛法一定是相應的,絕對不會告訴你:「佛法要以世間法來修學」。「大乘要以小乘來作基礎」。這說法、教法是不對的。大乘佛法中,尤其是淨土宗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怎麼會說是依小乘呢?這是在毀謗諸佛如來!《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如果去學了小乘,或沒有放下、沒有發願求生淨土,你不能往生淨土!即使小乘修持得再好,證阿羅漢了,你也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可以肯定的,這是《往生論》裡面講。

能夠被尊為祖師大德,無論是那一個宗派,他所說的法一定是提倡明心見性,教導你要嚴持淨戒,要把世間意放下、把世間的念頭放下,他教學的內容肯定是如此的。除此之外,都跟佛菩薩講的話不相應,經典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波旬就是魔王。所說若跟經典講的不相應,外表裝得再好,名氣再大,即使他有禪定、有天眼,或有其他的神通,佛都一概不認可,這是我們學人要知道的。

希望大家能夠去了解淨宗的祖師。如果有能力,對於各宗各派的祖師都要去了解,了解以後,那你就不會受騙上當了。有一本書叫《佛祖正宗道影》,這是古德所編,這本書從禪宗、淨土宗、各個宗派乃至它的支脈都有講到,是現代人講的比較「具權威性」的,推薦給大家。





【素食食譜:瘦身冬瓜湯】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瘦身冬瓜湯】 原料:冬瓜、胡蘿蔔、乾香菇、純素大補湯 做法: 1、如圖,冬瓜和胡蘿蔔切成塊,乾香菇用涼水泡軟備用。 2、湯煲內倒入適量水,加入所有材料煮滾,用小火煲半小時,最後用鹽、蘑菇精調味即可。 註:如果買不到現成的大補湯料,也可以自己用少量當歸、花旗參、川芎、紅棗、大豆素肉或是麵筋等搭配。 ~圖文轉載~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警世 永明延壽大師撰



警世
永明延壽大師撰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沈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於中少天非橫殂者。不計其數。或有得天年壽極耳順。萬中無一。脫得知命之歲。除童稚無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約其間三十年。於中有疾病灾禍愁憂苦惱。居強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開口而咲。只四五日矣。故知憂長喜促樂少苦多。如在萬仞之危峯。似處千尋之滄海。縱得少樂畢慮漂沈。且夫有生勞我處胎。有老奪我壯色。有病損我形貌。有死壞我神靈。有榮縱我驕奢。有辱敗我意氣。有貴使我憍倨。有賤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貪婪。有貧乏我依報。有樂動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讚起我高心。有毀滅我聲價。乃至寒則逼切我體。熱則煩悶我襟。渴則乾我喉。饑則羸我腹。驚則懾我魄。懼則喪我魂。憂則撓我神。惱則敗我志。順則長我愛。逆則起我憎。親則牽我情。疎則生我恨。害則殞我體。愁則結我腸。乃至遇境生心。隨情動念。或美或惡俱不稱懷。皆長業輪盡喪道本。其或更詭於君悖於父。傲其物趨其時。獸其心狐其意。苟其利徇其名。誑其人諂其行。附其勢欺其孤。淵其殃崇其業。扇其火吹其風。驟其塵背其覺。邪其種睽其真。但顧前非慮後。口謀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滅。則念念燒煑。步步溝隍矣。如今或得剎那在世。須蘊仁悲。行善修心除非去惡。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間逆順種種因緣。空受身心妄苦皆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識。皆是現量所得。無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識。比量計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隨念而至。若無想念萬法無形。故經云。想滅間靜識停無為。又云。諸法不牢固。唯立在於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無法可陳。豈有欣戚關懷是非干念。佛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徧一切處。是故三界虗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論迴。心外無法。生死永弃。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論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須以禪定冥合。如經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若能諦了自心。以此定慧相應。則能不動塵勞。便成正覺。平生所遇。莫越於斯。普動後賢。可書紳耳。




【素食食譜:家常麻婆豆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家常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簡單易做,又特別下飯。這次畫蛇添足加了幾根紅椒絲,擺得還很規矩,哈哈!笨笨啊 原料:嫩豆腐一塊、青菜葉、薑、麻婆豆腐調料 做法: 1、薑切絲、青菜葉切碎,豆腐切厚片。 2、油熱,爆香薑絲,放入青菜碎翻炒,再根據自己口味加入適量麻婆豆腐調料及水,並放入豆腐塊,煮開後,加鹽、蘑菇精,最後用生粉勾薄欠,裝碟。 注意: 1、豆腐塊放入時,勿翻炒過度。 2、這次用的是芥菜葉,可隨意加入其他青菜葉。 3、這次用的麻婆豆腐調料味道不錯。 ~圖文轉載~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7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7

悟顯法師講述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這是世尊說完譬喻以後,告訴大眾,他說:一切的眾生就像他的親生的小孩一樣!但是孩子們「深著世樂。無有慧心。」這句話前面強調過,它非常地重要。眾生在這裡迷惑顛倒,世尊一語道破。你深著世樂,你的智慧就沒有了,這個「著」就是著相,包括著善、著惡,你一著,這慧心就忘失了。為什麼說「忘失」了呢?因為大乘佛法所講的「智慧」,它不是透過修證而來,所謂「不是修證而來」,就是講「本具」。你修證的,只是把煩惱除掉而已,無煩惱,智慧自然透露出來;就像你把鏡子上的灰塵去掉了,而鏡子本有「照用」的功能自然顯現,相信大家每天或多或少都會去照鏡子,所以這個比喻大家很容易體會。


所以佛法講的「般若智慧」是講眾生「心性本具」,只是你著相、貪著世樂,所以這智慧沒有辦法顯露出來。因為你一著相,就產生愛憎分別,生種種煩惱;所以不光你的心、你的智慧轉成了愚癡,而且你的環境也從「一真法界」,變成了「九法界」,有種種的差別,原因就是錯在「深著世樂」。古德講「情生則理喪、情生則智隔」。所以現在藉由佛法的熏習,開發本有的智慧。凡是學佛必依經典,永明大師講:「木匪繩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圓」。木頭要豎立起來,你需要靠繩子來綁住它;佛法的道理、精妙,是要藉由經教來顯發、表達,藉由文字來演說,但是所說的一定要符合經典,所以說:木匪繩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圓;這「理」就佛法所講心性的道理,如果沒有透過經教、透過經典,是沒有辦法顯示出它圓融之處。
因為真理不可「以思量測」,不可以用你凡夫的情見去測度;所以必假經教、必假佛說,這「假」就是藉由的意思。必須藉由熏習佛法,你才能夠返本還源,才能夠開發本有的智慧。所以說你是暫時忘失了「智慧」,不是講它喪失,這喪失比較偏向於斷滅,因為如果墮到斷滅見當中,既然已經斷滅,則不會再生起來;就像木頭燒成了灰,不會再變回木頭,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大乘講你迷失本來、迷失了般若,是用「迷失」。那你錯在哪裡呢?就錯在「深著」這兩個字,「深著」就是貪著,貪愛入心,迷己逐物。你迷失了本來面目,然後認妄為真,再隨情造業,隨著你個人的情感、你的情想,而造種種不同的善業、惡業,這就是眾生迷惑之處。所以一切眾生本來都是如來真子啊!但是「深著世樂,無有慧心」。這一句話再講得更白一點: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深著世樂,無有慧心。所以之前我就引《六祖壇經》裡面六祖開示法達禪師後,法達禪師的偈頌跟大家說,講這三界火宅裡面的「諸子」,其實就是講你們各位,而每一位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應當受用大乘的珍寶,受用這大白牛車,沒有絲毫的差別。所以「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也就是佛在告訴我們,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就能夠受用大乘佛法,本來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前面講的「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的智慧、一切財富,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但是就是深著世樂,所以迷失本性、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這是祖師大德的句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句話大家常常聽到。簡單講,就是講這三界有種種的苦難,不是安住之處,就好像前面講的火宅一樣!所以應當發願要出離。


那再講深一點,三界本空並非實有,都是眾生自已的妄想心所變現的。這世間,無一不是「遍計所執」所成,無一不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因緣生,「緣生」之後,眾生在裡面生起「執取」,生愛憎,就叫「遍計所執」。但是無論是「遍計所執」或是「依他起性」,皆是依「圓成實性」而有。「圓成實性」就是指眾生的真性。「三界無安」就是眾生幻化妄心所現、虛妄相想所現,所以經典講「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就是這裡所講的三界無安。
但是眾生不了解三界本來是空,所以起種種的欲火、貪瞋癡火,造殺盜淫妄;起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惡火燒灼自身,所以如來說眾生是可憐愍者,眾生只是自墮自己的妄想當中,虛妄生死、虛妄受報,所以說「三界無安」。實際上三界本來就是空花,但是你不了解這一點,就妄生種種之火,所以才告訴你「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


你不了解法界唯心,你不了解諸法實相,你認妄為真,認妄為真以後呢?後面就相續幻現出境界相,猶如火宅,於火宅當中眾生又起種種心、造種種業,所以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有種種苦充滿,但是無論再多的苦,即使盡虛空遍法界,充滿了刑具、充滿了大火,仍舊是自心當中一念暖相而已!都是一念虛妄相想!就像你作夢的時候,夢見你被火燒一樣。所以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要你從這裡覺悟,識得三界虛妄,不可安住!所以說「三界無安」。這「無安」就是講它「徹底本空」,這叫三界無安。


你若是淺解經文,你還是認三界為實有,只是覺得這三界動盪不安,想去找個安住的地方,那你是又從法華會上退席了!所以佛講三界無安時,你就應該清楚這個道理。眾生不了心性,所以妄見有眾苦充滿,生起種種怖畏之相,就像凡夫他不覺不知,不生怖畏;二乘人生起怖畏,感覺害怕,但是不知道全體虛妄。就像繩子一樣,諸佛如來知道繩子是用麻編成的;二乘人不曉得,把繩子看作是蛇,產生出怖畏;凡夫更愚癡,還把牠當寵物來養,終有一天被牠咬傷。所以,無論是火宅、無論是樂土,在這三界都是虛妄。因為你不了三界唯心,妄見有眾苦充滿,生起怖畏之想,你就妄見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因為你不了三界唯心,所以你生怕怖。


你不能識得真常、不生不滅的佛性,你見到有生有滅,所以墮在二乘當中,墮在凡夫地當中,見有這些虛妄之火熾然不息,所以想要捨苦求樂、滅妄證真,皆是因為不了達真如實相。所以這一句經文你要能深解,不能只想到:「唉!這三界很苦、很恐怖,趕快走、趕快跑」!那這就不用我來作解釋了,你自己看就懂了。所以大家要能了達三界是虛妄的,所以告訴你「三界無安」,無論善惡,乃至二乘涅槃,俱不可安,因為皆是虛妄,都是方便權說。所以佛跟與會大眾講,是希望他們棄捨權小、棄捨人天乘,讓他們能夠依一佛乘,大家對於這個道理要懂。二乘不了解心性,不知本來唯心,一樣妄見有生滅,他們就是不懂,不知萬法從心所生;心生之法,當下即空。所以見有這些燒灼之事、熾燃不息,產生怖畏,凡夫則產生愛樂。二乘呢?他想要滅除這些煩惱,以取得「涅槃」,全都是不了如來真實義!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已經證得諸法實相,所以說「寂然閒居」。出生死叫「閒居」;如來安住「首楞嚴大定」不失、不壞,「首楞嚴大定」翻作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如來知道諸法唯心所現、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他確實如實安住,所以叫「安處林野」。已了達三界唯心,所以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實際上,「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說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但是為什麼眾生變成了眾生呢?因為不了實相的關係,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妄見有種種患難,所以說唯佛一人可以救護眾生,也唯有世尊講說大乘,才能用最快速的方式超拔眾生,所以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因為此「一人」,就是弘傳演說大乘佛法之人。所以我們向佛陀學習,要能夠做一個能弘傳大乘佛法的人,每一個人都做得到,所以你也可以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因為你幫助正法廣傳,你就是如來的真實弟子。


如果你不會《法華經》、你不會一乘了義,而你真想學,在《法華經》後面的〈法師品〉裡面有講,釋迦牟尼佛會加持你,讓你懂得。如果你對於經文忘失,或是忘失句讀,什麼叫「忘失句讀」?就是你對經文你看不懂。因為句讀是能解義的,你對於經文看不懂,他會來教你。就像南嶽慧思大禪師一樣,他十五歲的時候讀《法華經》,看不懂,祈求諸佛如來來教化他,感得普賢菩薩為其摩頂,他受普賢菩薩摩頂之後,《法華經》全部通達。所以看南嶽慧思大禪師的法像,他頭頂上有一塊肉髻,那就是摩頂以後所留下來的瑞相。南嶽慧思大禪師就是智者大師的和尚,智者大師是他的徒弟,工夫修證絕對在智者大師之上。智者大師的境界已然不可思議,南嶽慧思大禪師的工夫,更在他之上!這是南嶽大師親自說的,他講:只有我能為你作印證。表示他的工夫絕對在智者大師之上。


南嶽慧思禪師會下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法師,就是開鑿北京房山石刻的靜琬大師,北京房山石經就是由他來發起開鑿,他保護了佛法,使佛法能夠一直傳到今天。因為在南嶽大師的那時代,他一生就經歷過兩次滅佛,所以他知道佛經太重要,他要他的弟子要能發心。這靜琬大師也是非常有名,北京的房山區雲居寺那裡有房山石窟,這是順便讓大家知道的。


因為佛徹證大乘、解了大乘,佛唯以一乘了義而度眾生,所以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也就是:唯此一法能為救護,此「一法」者就是一乘了義。此「一心之法」廣開方便,用在禪宗叫「話頭」,用在淨土宗叫「持名」,持名又有四種不同,皆是一乘了義。能夠對應不同的根器,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經文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此「一人」就是佛,佛所說的就是一乘,所以,也是指一乘法,是可以相等的,希望大家能夠去深入理解。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佛要為眾生講一乘,要跟你講「眾生本來是佛」,或告訴你:哪邊有苦,哪邊有恐怖之事、怖畏之事,但是眾生就是不願意信受,所以說「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這「教」就是教詔,就是講「訓誡」眾生,但是眾生「不信受」,總覺得:佛都在說教,或覺得:你們出家人都是在說教。眾生不願意接受。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對於欲染還更生貪著。本來就已經很貪了,聽到佛法還沒想覺悟,反而更貪!還有種種的理由作藉口;還有人覺得:「我沒辦法,我因為某原因不可以來啊」!我之前講過,真要來聽經,你就會遇到很多事情讓你不能來。有時候是自己的業障,有時候這是佛菩薩在對你考試,看你學佛的道心堅不堅固!你要能夠通得過這考試,要能夠堅持,把自己聽經聞法、熏習佛法的時間要能夠延長,不要迷惑顛倒,不要被世間事給轉了,這點很重要。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佛說因為眾生沒有辦法解了一佛乘,所以,「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佛讓你先了解這三界有種種苦惱,而後為你開示演說出世間法。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是什麼?開示演說出世間法。可是你看: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他說他是在方便度眾,其實都是讓眾生貪著在這個世間,跟佛的心願是完全相違背的。釋迦牟尼佛度眾生,即使這眾生不能一下子成佛,釋迦牟尼佛也讓他先證阿羅漢,也都是先出三界,所以這裡講的「開示演說。出世間道。」由此可知佛法是出世間法,這才是正統的佛教,正統的佛教就是講出世間法。現在有很多也都現出家人的形象,卻講著世間法,像那種就是假和尚,不算是正統的佛教,也可以說他是「附佛外道」;或是說他正是地藏經中講的「偽作沙門。心非沙門」,偽作沙門就是假和尚的意思。所以從這裡就知道世尊是為諸眾生演說「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這是說如果有些善根夠的、能夠決定出離的,他就能夠得三明。這「三明」就是宿命、天眼、還有漏盡這三明,以及發六種神通。三明跟六通其實都是指神通,只是有一點開合不同;講六種神通比較詳細,講三明比較簡化。「有得緣覺。不退菩薩。」他不會退至凡夫,但還不是真正的大乘不退;這裡講的「不退菩薩」要按經教上來看,不是像圓教的法身大士,不退二乘。他這裡是講有二乘的,有權教的菩薩,他們只是不會再退到凡夫,不會墮落在三界當中,所以說「有得緣覺。不退菩薩。」這是指善根好一點的。


汝舍利。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佛叫著舍利佛,說: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佛以種種譬喻為我們演說一乘了義,這「一佛乘」就是一乘了義。大家如果能夠信受佛語,那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你就成佛有望了。那重點就是在於你不信!你能夠信,那就能夠作佛;如果不信,還要生毀謗,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你修道的本源。如果你不信,那就沒有辦法修行,因為你根本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一乘佛法,那你就沒有辦法來學習。不信,必然生「疑」,懷疑,疑能生謗。疑到後來,自己鑽牛角尖了!越疑,自己煩惱起得越大,最後你就會毀謗正法。所以世尊講,你要能信,只要能信,一切皆當得成佛道。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這是世尊讚歎一乘了義,說「是乘微妙」,於諸法中第一清淨,所以說「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在這世間當中最為殊勝。能學一乘,是佛所悅可,所以你們能夠學佛、學一乘了義,能聽《法華經》,釋迦牟尼佛非常地高興。絕對會加持大家,絕對會為大眾授「菩提記」,這是一定的,因為這是經典所說。「佛所悅可」就是講:佛非常地歡喜。「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你能夠信入一乘,那你就堪受供養,堪受佛的讚歎!前面講的「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這是世尊在讚歎大家,也就是讚歎你的善根!所以要好好保護你的善根,不要退菩提心,不要一點小煩惱你就退道心,那都是自己障礙自己。你修行來道場,是為佛法而來,如果跟人家有一些不愉快,那沒有關係,只要你不自生煩惱,那就不是問題了。你就是來學佛法,是來學習一乘了義的,不用想太多,自己好好學,這樣就可以了。成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假的。世尊這裡講,這些人值得讚歎,值得供養禮拜。就像祖師大德一樣,他們是有修證的,他信得深,能夠證入,所以值得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


修學一乘能夠得到無量億千諸力解脫。你能夠學習一乘,就可以得到不可說不可說的陀羅尼,以及三昧。三昧,有百千種三昧,數都數不清,陀羅尼也有百千萬種。所以這裡講:「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你能夠學習一乘了義,你就有這樣的受用。能乘此受用,直至佛地,所以叫「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所以佛為眾生開示一乘了義,令眾生「日夜劫數。常得遊戲。」前面要你信受自心是佛,得如是乘,而後,「乘此寶乘」,是叫你依教而起修、稱性而起修,所以叫「乘此寶乘」。以此大乘日夜遊戲,這「遊戲」不是講貪玩,是以此乘在這裡行道,觀世間如同一場戲,就好像你來這世間是來旅遊一樣;如同來這裡遊戲,你不著於世間,就是這樣的心態,所以叫「常得遊戲」。能「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所以悟後要「起修」,不可以悟後迷,你了解佛法以後要懂得修行,所以叫「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這「十方諦求」就是十方諦觀。「更無餘乘。除佛方便。」所以佛法中,唯有一乘法。


這裡的偈頌,剛好跟前面的第二品相互前後呼應。所以這裡同樣地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這道理要懂,因為這樣的因緣,這裡已經為我們會三乘歸一乘;說三乘目的是要歸於一佛乘,所以說「以是因緣。十方諦求。」十方諦求,你仔細去求,仔細去找,更無餘乘,唯有一佛乘。你看到有三乘,那都是佛的方便說。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這是佛告舍利弗說:「汝諸人等」你們就好像我的小孩一樣,所以叫「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我就好像你們的父親一樣。「汝等累劫。眾苦所燒。」你們眾生累劫以來,墮在惡道當中,在這裡輪迴,「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濟拔就是救濟,令你能夠出離,所以叫濟拔眾生。這裡講的,佛救度眾生是要令眾生出三界的,不是讓眾生還在這裡輪迴,在這裡貪愛,這在經文處處都有明證。


人家問你佛法是什麼?你要知道「佛法是出三界之法,是出生死之法」。可是現在的出家人,你問他佛法是什麼?他卻講「佛法就是可以給你帶來家庭快樂啊、溫暖啊,帶來和諧啊、進步啊,給你生命中啊,造就一點輝煌啊…...」,講不到佛法的重點,講一些詞不達意的話、言不由衷的話。那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就是個草包,佛門的草包啊!所以你聽《法華經》,你就知道,佛教導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很明確地,是為了出三界。你要清楚,不是教你在這裡推人間佛教,其實你都是在搞人情佛教,那都不對啊!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講的,是教我們出三界。


佛又說:「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世尊講《法華經》以前,有說那些小乘人得到滅度,但是在《法華經》這裡,佛再告訴他們,你們的境界只是了脫生死而已,還沒有證得如來究竟圓滿的境界,不是真的滅度。所以在小乘裡,即使修證到阿羅漢,也不算是真正滅度,不算是真正得大涅槃,所以說「而實不滅」。下面再講:「今所應作。唯佛智慧。」佛在教導舍利弗以及與會的這些大眾,也包括我們末世的一切眾生,說:「今所應作。唯佛智慧。」你們如今所應修行的,所應學習的方向,就是學佛的智慧,學一乘了義。佛這樣說,大家學習的方向跟目標,就很清楚了。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佛講:若有菩薩能夠在大眾當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你能夠一心聽《法華經》,一心聽聞一乘,那你就應該曉得,諸佛世尊是以方便教化眾生。講的「三乘」其實是方便來教化眾生的。所化眾生,皆是為了令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所化眾生。皆是菩薩。」「菩薩」翻作中文,叫「大道心成就眾生」。什麼叫「大道」呢?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不光只是「覺有情」,他還有一個翻譯叫「大道心成就眾生」。「成就大道心」就是要求無上佛道,所以這裡講的「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意思就是:佛希望眾生能夠學習一佛乘,能夠作菩薩,而後成佛。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捨。為是等故。方便說道。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這裡世尊說四諦法。他說「若人小智」,智慧淺小。愛欲很深,叫「深著愛欲」。佛為此等人故跟他說苦諦。眾生因為愛不到,就感覺很苦,所以他能感受得到,他覺得:世尊你講得沒有錯,真的很苦,得到了,又怕失去。當然這個「愛欲」不是只有情感,還包括有「貪著」。所以他貪著「深」故,就產生種種苦。眾生聽到佛這樣說,就會歡喜,因為「得未曾有」,他就會覺得「佛說苦諦。真實無異。」這世間真的苦啊!他就能感受得到,佛說這些人算是「小智」,智慧算比較小一點的。
雖有一點智慧,但是不大。佛為他講一點苦,他還懂得。他就曉得「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那如果眾生「不知苦本」,他只覺察到苦,但是不知苦的根本,「深著苦因」,這「苦因」就是貪欲。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中講:「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苦從貪欲來,但是你去找貪欲的根,卻是空的,所以後面給你講明白:「因忘自性彌陀佛。」眾生就是忘失本來的佛性,向外馳求,所以說「異念紛馳總是魔。」其實這《三時繫念》裡面的內容非常地好。現在雖然很多人在做《三時繫念》,可是因為多半的出家人是為了收供養,收牌位的錢,根本沒有辦法隨文入觀。所以他不知道「諸苦盡從貪欲起」!他紅包收越多他覺得越高興,這就是貪欲現前。他嘴上唸著「諸苦盡從貪欲起」,他卻不知道自己的貪欲起於何?就是因為心裡貪那些供養,所以忘失自性彌陀佛,忘失了自己出家是要來幹什麼的,每天就是做法會,炒人氣,破壞佛教。近代的來果禪師講,做法會是破壞佛教的形象,這話沒有錯。近代有兩位禪宗的大德,非常有名,一個是虛雲老和尚,一個就是來果禪師。來果禪師有修有證,他一生就是反對做法會,他講的沒錯,他說做法會就是破壞佛教的形象。那麼重點是你不要忘了你出家是要幹什麼的,不要忘記學佛是要幹什麼的,這才比較重要。

因為「深著苦因。不知苦本。不能暫捨。為是等故。方便說道。」「方便說道」是一句,就是「為他方便說佛法道理」,所以說小乘是方便說。又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方便跟他講,這苦因從哪來?是貪欲為根本。再跟他講「若滅貪欲。無所依止。」若一旦滅貪欲,這「苦」就不起。就「滅盡諸苦」,這是講滅諦。


前面是講「苦諦」,再講「集諦」。「滅盡諸苦。名第三諦」就是講把苦滅掉了,你就得到了「滅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為了證於滅諦,所以修行於道,成就了涅槃,這是第四諦「道諦」,這叫修行,是講「四諦法」,「離諸苦縛。名得解脫。」離開了這世間八苦的種種苦惱:生老病死......這些苦惱,所以名為「得解脫」。這是為小智人說。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是人。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滅度。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故現於世。


這是世尊告訴這些小乘人,你不要以為你得了「道諦」,證了阿羅漢,就叫做滅度了。佛在告訴你,你還不是真正得解脫。所以說「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他們不算是真正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小乘只是離開了貪瞋癡,離開了三界的苦而已,暫時得解脫。但是「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因為小乘人還不了諸法唯心。所以「佛說是人。未實滅度。」小乘不算是真正滅盡一切煩惱,得度到「無餘涅槃」,所以說「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這些人不算成就無上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佛詳細地說明:二乘佛法不究竟,只是暫得如是而已,不是真正聖證。這在《楞嚴經》文中有說到:「暫得如是,非為聖證」,因為在講「五十陰魔」的部分,到最後面有兩個,就是指這小乘,因為它沒有見性,還是墮在「識陰」當中;它並沒有打破無明。


佛講:「我意不欲。令至滅度。」佛也不是要讓這些小乘人得到滅度。為什麼佛這樣說呢?因為小乘所謂的「滅」,是滅除心意識,滅除了六識的見聞覺知,如同木石無異,是斷滅。他們認為這樣子心就不再起造作,他就可以解脫了,但這不是真正滅度,所以佛不想讓他們只得到小乘的滅度而已,因為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下面講:「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故現於世。」佛說他是諸法中王,於法得自在。不像現在有一些假和尚、神棍也說他自己是法王,你們千萬不要相信;只有佛「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才能夠稱法王。當然密宗的正傳,就不算在此,因為那是對他的尊稱,我只是要特別強調,法王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於法自在,或是指諸佛如來,他們都可以稱為法王。能於法得自在,所以在這個世間出現,安穩眾生。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我此法印」,這一乘了義,一乘實相之印,是為欲利益一切世間,所以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你所在之處,要懂得觀機,不要隨便教人。為什麼不要讓舍利弗隨便教人?因為如果這個人善根不夠,他不信受,還毀謗,那他後面就會有很嚴重的果報,所以你們既然進來了,那就應當要信。我一開始講《法華經》就跟大家講過,這《法華經》不是為小智的人說,不是為不信佛法的人說。所以,凡是你不信的,你不想學的人,你盡量不要來,你不要來學,不然你會墮落。如果你願意學習,願意信受,我歡迎你來學佛;如果你不能信,又要毀謗的話,請你最好不要來,也不要聽,因為你會墮落的。在後面經文講到這果報,真是非常地恐怖,晝夜受苦,無有休息。這裡是世尊先交代舍利弗。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又說:「若有聞者」,你聽聞到,能夠歡喜頂受,當知是人,必然能夠證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作中文是「不退菩薩」。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才叫做「阿惟越致」,他是真正不會退轉了,也不會退成三賢位。這裡講:「若有信受。此經法者。」若你能夠相信《法華經》,「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那你過去已經見佛,而且恭敬供養,也聽聞過《法華經》。也可以算是你曾聽聞過一乘了義。「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如果有人能夠相信《法華經》者,「則為見佛」,見到《法華經》就如同見佛一樣。為什麼說「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因為大家都是能信一乘了義的人,及能信此經法的比丘僧,以及這些諸大菩薩,所以都見得到。


又說「斯法華經」就是指此《法華經》,「為深智說」,是為大智慧的人說,為能夠深信諸佛智慧的人說,所以叫「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根器差的,業障重的,你聽到,你會迷惑不解,還生毀謗。「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是說聲聞及辟支佛在這部經當中,他們的智力沒有辦法達到,所以說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這是告訴舍利弗尊者:你在這一會,尚且只是因為「信」入而已,還沒有證入。你的智慧已經這麼高,還只是信入《法華》,不算真正證入。「況餘聲聞」,何況其他的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這是告訴這些聲聞大眾,你能夠信受《法華經》者,都是佛力加持,不是你的智慧所能達到。
你能來這裡聽《法華經》,我可以肯定,絕對是世尊來加持你、佛菩薩來加持你,所以現場聽是最好的,能夠得佛 力加持,因此說「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這是告訴舍利佛,對於憍慢懈怠、我相重者、我見重者,對於這類人,不要說此經。因為「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凡夫聽聞必然不能開解,也不要為那些業障重的人去講,因為他們必然不能解,聽了必然毀謗。「若人不信。毀謗此經。」這些人如果不信,毀謗《法華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那就會斷這世間的佛種;意思是你的善根就斷掉了。所以這也是保護他們。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或有人聽了「顰蹙」,就是心懷憂愁,眉頭緊鎖。「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聽了皺眉,或心中疑惑,對這類人,你聽聽他們的罪報。

前面佛告訴舍利弗:
你要講《法華經》之前,你要觀機。這個人不堪信受此經,你不要為他說,這種情況不說不算吝法,因為他根器不夠。一旦說了,就要把道理講清楚,不可以為利養故「無解作師」。所以你不要以為有在講《法華經》,這個法師大概很了不起,你還要看他是不是有依經典講、依祖師大德講,這點你就要注意了。講的人還要看這聽法的人能不能信受?如果不能信受,你一下就跟他講:「你本來是佛」,他反會生毀謗。或像你跟那些小動物講:「你本來是佛」。牠就只會跟你搖搖尾巴,跟你要吃的,牠根本聽不懂。牠反覺得你能給牠東西吃,你就是好人了,這是一般動物的心態。
所以佛說「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以下是佛講毀謗《法華經》的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他說:若佛在世或是滅度之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有毀謗像《法華經》這樣的經典,也就是一乘了義。為什麼加「如斯」?這「斯」就是此類的意思。指這一類的經典,不光只是《法華經》,還包含著其他的經典,同樣是一乘了義的。「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見人家在讀誦,在抄經,你在那裡干擾他,你在那裡毀謗他,在那裡說一些風涼話,「輕賤憎嫉」是指輕賤他,或是心裡生瞋恨,都不行。「而懷結恨」心裡有瞋恨,或是憎恨嫉妒他,都不可以。「此人罪報。汝今復聽。」為什麼佛講兩次呢?就是要大家聽清楚,要大家小心,不可以毀謗 大乘。毀謗大乘必死無疑,說必死無疑只指你這一生命盡了,你死了以後,還會下到惡道去。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若狗野干。其影(乞+頁)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又復為人。之所惡賤。常困飢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那些毀謗《法華經》,輕賤讀《法華經》的人,他們死了以後沒有「中陰身」,是直接下阿鼻地獄。所以說「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就下地獄去。「阿鼻」翻作中文是「無間」的意思,受苦無間。那要受多久呢?要「具足一劫」。前面講過,這個「劫」是時間的單位。那麼受完具足一大劫的罪報以後,還是繼續生在阿鼻地獄,「如是輾轉」,必須多久呢?至無數劫,久到數不清。等他罪報漸漸減輕以後,才從地獄出,墮在畜生道,「若狗野干」,或是墮在狗身,或墮野干中,「野干」就是狐狼。下面是講牠的身形,「其影(乞+頁)瘦」,這個「(乞+頁)」就是禿毛。然後還很瘦,沒飯吃。「黧黮疥癩」,「黧」是黑色的,「黮」就是顏色很醜陋,人家看了不歡喜,黑色的。主要是這樣講,顏色很醜陋,身上又長癬,叫「黧黮疥癩」。「人所觸嬈」,這「觸嬈」就是戲弄牠,人家看到牠就戲弄牠。「又復為人。之所惡賤。」被人所厭惡、輕賤。像有些動物,人家不願意收養,雖可以說是做人的愛心不夠,那也可以說是牠的業報,受到人所觸嬈,人所惡賤,人家不喜歡看到牠。這是講造業後墮在狗身,或墮野干,人所惡賤。而且「常困饑渴」,人既然不喜歡牠,就不會給牠吃的,牠來跟人要吃的,他一定叫牠:趕快走,趕快走。所以牠生活困乏,時常飢餓口渴。「骨肉枯竭」是講牠營養不良的樣子。「生受楚毒。死被瓦石。」牠會被人家虐待,最後虐待致死,或者是被石頭、磚頭砸,或被瓦片砸,被砸死的,或者是被虐待致死,這裡主要講虐待致死。


「斷佛種故。受斯罪報。」你謗佛、謗《法華經》、謗一乘了義的經典,包括謗受持以及講說大乘的人,所受的罪報就是這個樣子,是非常地嚴重,這裡都有詳細的說明。


若作駱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或是有墮在駱駝身的,或生在驢身的,當驢子的。大家都知道,駱駝身常負重,驢子也是身常負重,而且「加諸杖捶」,牠一生都要被打,牠如果不被打,牠不會往前走,不往前走牠就沒東西吃,主人就會覺得這駱駝、這驢子沒有用,拿去賣了殺掉。所以牠天天都要挨鞭子抽,一輩子都這樣子。你毀謗大乘,所受的罪報是非常嚴重;如果你曾經毀謗,你要趕快發大慚愧心,要趕快懺悔,要拜懺,要拜八十八佛,不然死了以後,報終先墮阿鼻地獄,而後墮畜生道,然後被人家虐待致死;像那些駱駝、驢子但念水草,整天就是想喝水、想吃草。「餘無所知」,其他的什麼都不懂,人家跟牠講話牠也聽不懂。那是什麼緣故呢?是愚癡的果報,因為「謗斯經故」,獲罪如是。你毁謗大乘經典,毁謗受持大乘佛法的人,乃至起一念心毁謗、一須臾頃地毀謗,後面經文講的罪報還更嚴重,遠超過你一劫惡口罵佛所受的罪報。有人以一劫惡口罵佛,這罪報已經不可思議地重;你一須臾頃這樣毀謗讀誦大乘的人,你的罪報比起一劫罵佛的人還要嚴重,所以一定要小心。


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受諸苦痛。或時致死。於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為諸小蟲。之所唼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剛才講有作狗的,這裡講有作野干的,野干就是狐狼。牠來進入聚落,身體都長癬,「又無ㄧ目」,牠眼睛有缺陷,一般都是兩個眼睛,牠是少了一個眼睛。「為諸童子。之所打擲。」 人家看了就不歡喜,不是看起來很可愛、很萌的樣子,看起來令人不歡喜,就會有頑皮的孩子拿石頭或其他物品丟牠。「受諸苦痛。或時致死。」就是虐待這些動物致死,但不是死了以後就沒事了。「於此死已」,牠死了以後「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由旬」就是印度軍隊行軍,走一天的距離,他一天大約能行軍三十到四十里,古代的三十到四十里,跟現代行軍距離其實差不了多少。ㄧ由旬大約三十到四十里,「五百由旬」,那就再乘以五百。因為無知,造作惡業後受種種苦報,再受野干身,死後還受那麼大的蟒身。這種蟒蛇是有的,我聽說在早年開鑿滇緬公路的時候,就有這麼巨大的蟒蛇;那眼睛跟探照燈一樣大,牠的身體是可以擋住整條山路擋住;牠身繞著一座山,是盤著山的,真有這麼大的蛇。這是講「更受蟒身」。「聾騃無足」,「聾」是聽不到,「騃」就是愚癡。而且牠沒有腳。蛇都用爬的,是腹行,「宛轉腹行」,牠身上有很多小蟲都在吃牠、咬牠;這「唼食」就是咬,咬食著牠的身體,所以牠晝夜受苦,無有休息。後面就講:「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所以,一旦你毁謗經典,就會像這裡講的「晝夜受苦,無有休息」。你毁謗受持《法華經》的人,也是受這樣子的惡報。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絕對不可毁謗,或生一念毀謗之心都不可以,生一念輕賤的心都不可以。如果你曾經這樣子,你就應該要快去懺悔;或是你過去生所造的罪報,也應該要懺悔。因為常有居士來講:他聽經,聽不懂,看經,看不懂;很明確地,他那就是過去生謗法,毁謗大乘的罪報,所以看不懂。這種就應當在佛前懺罪,要用對方法,要生懺悔心、慚愧心拜懺,求佛加持,這樣是有效的。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臠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口氣常臭。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於無數劫。如恆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這裡是講牠畜生道的業報盡了,「若得為人」,再次做人,他「諸根闇鈍」,也就是愚癡。「矬陋臠躄」,這「矬」就是矮小,「陋」就醜陋,就是看起來很矮小又難看,「臠躄」就是手足彎曲。這就是講一些先天上肢體有障礙的。「盲聾背傴」,他是生盲,眼睛看不到,或是生下來就是聾子,;背傴,「傴」就是駝背。


    「有所言說。人不信受。」他講的話人家都不相信。「口氣常臭」,而且常常口臭,這些人很容易被鬼附著,常常見到鬼,身心不安;因為他毀謗正法,他的罪報就是這樣。「貧窮下賤」,他不光貧窮,「貧窮」是沒有錢用,生活過得很困苦。而且他又為人所輕賤,人家都不重視他。非但貧窮下賤,還「為人所使」,就是被人家呼來喝去。這些人很可憐,不光生活環境不好,又被人家輕賤,或是有先天障礙,這些狀況已經很糟糕了;而且還「多病痟瘦」,「痟瘦」這「痟」指消渴症,古代講消渴,現代講糖尿病,是重症,是講他還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還沒有人可以幫助他,沒有親人願意照顧。「雖親附人。人不在意。」他想要跟人家攀關係,人家根本不把他當一回事。


     「若有所得。尋復忘失」,他對人家好,人家馬上就把他忘記了;也可以講他記憶力非常地差。「若修醫道。順方治病」,如果他學醫,即使順方治病,反更增他疾。所以我常跟大家講,你去給醫生看,你要看他是不是正見,如果他邪見、他謗法,那你就要小心了,你給他看,病不會好,還會更糟糕。所以「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順方」就依著藥方治病,依著古方子,依著經方治病,他還是會產生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即使照著驗方來為你開藥,你吃了也不會好,還會導致更多的毛病。「或復致死」,還可能會被醫死。


「若自有病。無人救療」,如果自己有病,沒有人可以救治。「設服良藥。而復增劇。」人家吃得好的藥,他吃了反而生出更多的毛病;人家吃藥會好,人家看醫生會好,他不會好;不光不會好,還把病情給加重,所以叫「而復增劇」,你看毀謗正法的罪報這麼重。


「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若他反逆」是講若有人造反了,他可能優先受難;有些盜賊造反來搶劫,他可能會先被搶。「如是等罪。橫罹其殃。」什麼叫「如是等罪。橫罹其殃」呢?就是在從前古代,有「連坐罪」,所謂「連坐」,就是有從來沒看過的親戚,一旦造反了,被國家判刑了,那他可能也會連帶被抓去砍頭抄家,「橫罹其殃」。「罹」就是遭受;「其殃」就是指橫事,也就是無端遭罪,跟親戚同罪,以前會有這樣的事情。這在以前,或是在現代也是有可能受到牽連,受到一些官司訴訟。


下面「如斯罪人。永不見佛。」這些人沒有辦法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佛為眾聖之王,他不能見到佛,也不能聽到佛說法,而且這些人,「常生難處。」常出生在一些苦難的地方,或是戰亂的地方;「狂聾心亂」,生下來就是瘋子或是聽不到;或是精神有問題。「永不聞法。於無數劫。如恆河沙。」他不是只有一生如此,經歷無數劫來,凡生做人身,他都是這樣,如恆河的沙,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劫數。印度的恆河,河中的一粒沙算一劫,恆河有多少沙?數不清啊!要經歷如恆河沙這麼多的劫數的時間,「生輒聾啞」,他生下來不是聾子就是啞巴。「諸根不具」,生下來就有缺陷,六根不完具。「常處地獄。如遊園觀。」他出生下來,必然又造惡,將又墮在惡道,所以說「常處地獄,如遊園觀」。我們出去遊玩是非常地輕鬆、非常地怡然自得;而他待在地獄就好像待在自家的花園一樣,天天都待在那裡,這意思是講他受苦沒有間斷,是很頻繁的;時時就是在受苦。「在餘惡道。如己舍宅。」處在惡道當中,就好像在自己家裡面一樣。這兩句講得很活,正常人在家待著的時間最多,所以也就是形容他在惡道受苦時間是頻繁的;沒有間斷、沒有休息。


下面經文講「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駝驢豬狗」就是指畜生道,他投胎也都是墮在這些惡道,天天被打、被欺負,乃至欺負致死。一般正常的人,他的行業大部分都還算安穩,但是當他投生在駝驢豬狗中,生活就過得非常困苦,所以叫「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行」就是指牠生活的處所。「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毀謗大乘的罪報就是這樣。


若得為人。聾盲瘖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水腫乾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身常臭處。垢穢不淨。深著我見。增益瞋恚。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這剛講過了,這裡只是做個統整。這裡說「若得為人」,如果做人,也是「聾盲瘖啞」,「聾」就是耳朵聽不到,「盲」就是看不,「瘖」就是他能出聲音但不能講話,有的「啞」就是他沒有辦法出聲音到,「瘖啞」就是口沒有辦法說話。「貧窮諸衰。以自莊嚴。」「莊嚴」就是裝飾。人家身上的裝飾鎖掛的都是珠寶;他配的是什麼?是貧窮。「貧窮諸衰。以自莊嚴。」佛形容得很好,人家是以珠寶首飾來作為嚴飾之具。而這人他的生活、他的日子過得就是貧窮,而且「諸衰」,就是講:種種的惡事、種種倒楣的事情都會讓他遇上。「水腫乾痟」,「水腫」指身體水腫;「乾痟」就是糖尿病,這都是重病。「疥癩」就是身體長瘡;而且「癰疽」就是惡瘤,像現在的癌症,生活已經難過了,還得重病,或是家人得重病,一家子共業;這是毀謗正法的人,一家子人都共業。「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這病就像是衣服,衣服是天天穿著,所以天天生這麼重的病。「身常臭處」身體發臭,或是身體常在臭的地方,所以身體是臭的;「垢穢不淨」,看起來非常地髒。「深著我見。增益瞋恚。」他的「我見」很重、「我相」很重,也不肯懺悔,你一講他,他就生氣,有一句俗話,講的就是「窮人脾氣大。」為什麼?他跟這裡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過去生謗法,這一生沒有智慧,也沒有辦法調伏自己的心,所以一接觸到境緣了,我見很重,一觸嬈到他那個「我」,他就生瞋恨,他也不覺得自己在受這樣重的業報,還覺得人家這樣子是在瞧不起他;還覺得「你們有什麼了不起的」,這種就是「我見」。而且像這些人,「淫欲熾盛。不擇禽獸。」有的家庭都亂倫,因為他不信正法,淫欲熾盛,甚至熾盛到與禽獸行淫。「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歸結原因,就是他毀謗大乘,才得這樣的罪報。


接著總結: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


這是佛略說。
他告訴舍利弗,「如果我要跟你仔細講,毀謗大乘、毀謗《法華經》的罪報,毀謗受持《法華經》這些行人的罪報,「若說其罪,窮劫不盡」,可以講好幾劫都說不完。佛就是要我們懂得,要注意。


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交代你,若是沒有智慧的人、不能信受正法的人,不要說。後面佛教你揀擇,有十種能聽一乘法的人,這裡講十種。這裡是第一種:「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果是他根器很利,智慧很高,願意學佛,多聞強識,能「強識」就是他不會著在文字上,這是上根利智。基本上像很多禪宗的大德,他們都是這個樣子。「多聞強識」,他能夠一聞而千悟,多聞那就百千悟,所以多聞強識,而且又能夠志求佛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個人堪受大乘,堪受《法華》。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果這個人曾經值遇億百千佛。你看阿闍世王,他過去供養四百億佛,那善根很夠,常聞佛法,植諸善本,又能對大乘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能為這些人說《法華》。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如果一個人願意在佛法裡用功精進,能夠放下身心世界,能夠不惜身命;他的這個色身、性命他都可以拿來修行,拿來護持正法,這個人堪受大乘,乃可為說。這是世尊教我們揀別,就怕後面的人智慧不夠,不知道怎麼揀擇;到底對哪些人可以講,那些人不能講,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為我們作開示。你如果跟那些無智人說,害了他,也害了自己,因為你不會觀機。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果這個人你跟他講大乘或是他看到大乘經懂得恭敬,懂得讚歎;他自己也願意「離諸凡愚,獨處山澤」,獨處在山林、山川、湖澤當中,就是講「住山修行」,他願意學大乘,也願意修證佛法。這樣的人,才能為他講。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有人願意棄捨不善的,像:捨外道、邪見,捨惡知識。他能夠親近善友,像: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或親近學一乘了義的人,或他能常讀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才能為他講說《法華》。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這個人願意持大乘戒、持菩薩戒;只持小乘戒不行,它只是小乘法,小乘戒根本沒發大心。必須持大乘戒,要持戒清潔,能夠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縱然不明了,也願意學。「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他願意求大乘經典,這「求」就是求學,他願意在大乘經當中學習。那佛告訴我們,可以為這種人講。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果這個人沒有瞋恨,就是現在講的「脾氣不大」,瞋心不重;「質直」就是正直。很正直、心地柔軟,常生慈悲心,常愍一切,而且又能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一點一般大眾比較做得到。
        
        真叫你躲到山林裡面去要修行,叫你持戒清淨,一般人還沒有辦法一下做到。這裡講的有十種人;凡是能夠聽聞《法華》的,必然是具其中的一種或是兩種。所以佛說「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或是有出家人,或是有居士,都算「佛子」。在大眾中,「以清淨心」,他不求利養,不求回報,不求恭敬,是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為眾生說法,能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也就是這樣的人,你可以為他講說大乘經,因為他不會毀謗,也只有這種人才能學佛法,學大乘,才堪受大法,是個法器。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又講:「若有比丘」,比丘是七眾之首,舉「比丘」就涵蓋佛門所有的大眾;「為一切智」,為求通達諸法的一切智慧,「四方求法」,到處去參學,見到一乘了義能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就像善財童子,他但樂受持大乘,「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碰到這種人,可以為他講說大乘經,可以為他講說《法華經》。看到這裡,你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我教你們不要看《弟子規》,不要雜學那些外道、雜學世俗典籍,因為那都是犯戒的行為。你一定要一心受持大乘經典,除了大乘經典以外,「不受餘經一偈」,不學那些不了義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所以我是真正依經典在教化你們。外面有些出家人他不依經典,他只依他自己的胡思亂想,再加上嘴巴胡說八道,胡亂說法,倒說經律,身體胡作非為,錯倒修行,那些人絕不可以依止。你要是聽了他們講的東西,你的善根必然退失,會「斷佛種性」,這是戒經上講的,你去看那些外道典籍乃至俗典、阿毗曇......等這些二乘經典或是外道典籍、俗典,包括現在混在佛門裡面講的《感應篇》這些東西,還有很多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你必然會退失道心,一定會退。你仔細觀察那些去學的人,全都退轉,而且退得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退,所以佛說你要捨棄那些東西,你才能學《法華》,你才堪受一乘。所以佛說「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個人你才能為他說法。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但樂受持大乘」,這裡是直接告訴你:不可以學外道,不可以學俗典。而且要至心「求佛舍利」,這部經就是佛的舍利,一乘了義就是佛的舍利。後面經文就會講到:你造塔供養,這塔中不必安舍利,直接安《法華經》,《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舍利。所以他說「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就像你求舍利一樣,這樣來求受大乘經典,這是恭敬。既已求得,應頂戴受持,所謂「頂戴受持」就是放在心上。「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既已經學大乘,學一乘了義,對於非佛法的那些俗典,你根本都不會想要看,更不會想要去攀緣、去學習。如果你從前做錯,你去攀緣、學習了,現在看到佛這樣說,應該知道要捨掉,趕快回頭。或是你看到有學佛人,被這些外道俗典所惱害,這個「惱害」就是讓他起愛欲心,讓他貪著世間放不下,你要趕快把釋迦牟尼佛講的這話告訴他,希望他趕快覺悟。因為我知道我這樣講,有一些人他就會生起一個排斥心,想說:「反正我已經學了這些外道法了,那我怎麼還能來學佛法」,像這種心態就是「下劣心」。甚至這些人還會討厭我說的,還會討厭佛說的,連帶毀謗經典。有因緣你要趕快幫助他,但是不要讓他毀謗大乘,不然他就會像前面講的果報一樣,但還是要去救度他,告訴他經典真的是這麼說的,要「依法不依人」。
所以世尊這裡講得非常地清楚,「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種人才能為他說《法華經》。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這是佛告舍利弗,他說這十種求佛道者,才是真正求佛道的人,「窮劫不盡」是說能夠長時這樣熏修佛法,「如是等人,則能信解」,這些人他們就能夠信解大乘,汝當為他們講這一部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你能夠為他演說菩薩法,那麼他必然得佛護念。


看了上面佛說的這十種堪受大乘經的人,所以我要你們在要來聽經以前,一定要先讀經。你不先讀《法華經》,不熟經典,我一講經文,你就開始在那裡翻書,到處找我講到哪,那你根本沒有辦法專心聽。所以在聽《法華經》前,你一定要先讀《法華》,而且要熟悉經文,這樣子才算是真正想學,才算是「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大智度論》講:「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議中   踊躍聞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你聽經前先讀《法華》,你先熟悉經文;這樣子讀誦對經典熟悉,你不陌生,你才能非常專心聽。這樣聽講經你就容易契入。這就好像一個口渴想要喝水的人一樣,「端視如渴飲」,才能夠「一心入於語義中」,一心,你是恭敬心,你是無有雜念,無有諸想,,放下成見,你才能夠一心聽聞。「踴躍聞法心悲喜」就是:聽到大乘佛法,心裡非常歡喜,踴躍無量;「如是之人可為說」,像這種人,我可以為你講說大乘,而且你這樣用功,你有先做預習的動作,你聽聞佛法你才能夠深入,才能夠得佛法的利益。不然聽再久,對經文都還是不熟,都是門外漢。自己不肯下工夫,就想直接來這裡聽聽看,看「師父你是怎麼講的」。對於我講的內容,你也不熟,那你就沒有辦法真正學到佛法。希望大家能夠按照我教你的方式去做,要來參加我們這法華講座之前,要聽經前,你要先讀經,後解義。


下一次我會講第四品,你就要先去做預習的動作,先把它讀熟。我們精舍都有要求我們的義工都要讀,特別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讀,每天就是讀經文,所以他們都很熟悉。至於有些從其他地方來的同修,你也應該這樣子做,對你是有真實幫助的。
《法華經》第三品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