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開示
道心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道心。什麼是道心呢?你到底有沒有發道心?這也是你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
古德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修行就是要了生脫死,可是當生死在你眼前時,你卻不認得它,所以不會想要解脫。把生死當作是真的、當作是實有的,就是現在人講的「現實」。
一個真正學佛修道的人,他的心無時無刻都是在用功、在精進。以淨土宗來講,他會做到:佛號絕不中斷、絕不打妄想。像禪宗的趙州和尚,四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就這麼用功著,到後來才有成就。另一位長慶禪師,他持續用功,坐破七塊蒲團,這蒲團就是你們現在坐的,他坐破了七塊。我看現代的人是一塊都沒有辦法。
祖師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大家去想想,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有發菩提心的人、想要解脫的人,就會把修行擺在心上,當作一回事,不會把世間事情擺在第一位,你會慢慢的看淡,這才叫發菩提心。真正想覺悟、想要回頭的人,會「深信切願」去用功。這個深信切願,聽起來很容易、很簡單,但是一旦煩惱現前的時候,你的「信」就不見了?你的「願」也消失了。沒有煩惱的時侯,每個人都能深信切願,可是一有世間事來擾亂,起煩惱的時候,就退失菩提心了。
所以淨土宗講:「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能夠持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必然能夠老實念佛、能夠認真的修道,他不會讓世間的事情干擾他,障礙他修行。他一發現有障礙,會馬上把這障礙從心裡面放下。不管什麼樣的境界:是順的、是逆的,是高興的、是難過的,他都會調伏它,絕對不受這些煩惱所調弄,更不會跟著它起舞,也絕不會因此退失菩提心。
現代這個社會,物質很發達,俗話講「身安道隆。」大多數的學佛人沒有生活上的問題,可是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一旦他身安了,道卻不隆了,卻沒有在修行、沒有在用功。所以,有沒有道心,重點不在於物質外境,而在於你對世間執著的心有沒有放下;你要是放得下,佛號就提得起,這佛號才念得純。譬如說大眾來精舍共修,你坐在這裡一個小時,還打不打妄想?連一小時你都還打妄想,一小時都在起心動念,佛號念得亂七八糟的話,那何況是平常的時候。給你這麼好的環境修行,你都還打妄想,這就表示你對世間沒有放下,你沒有發菩提心。當然,菩提心也不是說發就能馬上發得出來的,須要透過聽經,透過長時間的熏修,藉由經典的熏習,才能夠慢慢的把世間心放下,念佛跟聽經需要相輔相成,你才能夠發起道心,想要求道。
現代人他不想求道,都是求財,總是看怎樣錢才能比較多。尤其是在末法,真正肯修行的人非常地少,所以多數的眾生,命終之後都是下三惡道。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遇到了佛法,自己要生感恩心、生慚愧心,感恩三寶能夠說一乘了義,能夠教我們淨土法門;要生慚愧心,懺悔自己業障深重,因為業障重,所以對世間放不下,自己起煩惱卻不能覺察,聽經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等一下講完了,馬上習氣跟著現前。古人講這叫「隔日瘧」。就是你得了瘧疾,今天好了,明天又犯病了。以前的人心清淨,可以撐一天,叫「隔日瘧」;今人的「隔日瘧」是上一念覺悟了,下一念又馬上迷惑,如同千年的暗室,閃電閃了一下。所以《地藏經》講:「縱發善心。須臾即退。」「須臾」是比喻非常快的速度。眾生縱然發起了一念善心,想要修行,想要成道。上一個念頭發起了道心,下一個念頭馬上退轉,因為心瞬間又開始攀緣了。
你不能攝心,不能夠安住在佛法上,所以遇到一點境界、一點人事的變化,就會開始起心動念,不是打過去的妄想,就是打未來的妄想,所以雖然在佛門裡面學很久,你也沒有辦法成就無上佛道。看到別人你就只會講:「我業障重」,說些佛門裡面的應酬話,你對此很熟悉,這就是徐醒民老居士講的:「老眾生。」,你不是老修行,雖然外面的樣子裝得像老修行,很圓滑,但是裡面是沒有工夫的,是個大凡夫。問題就在於你沒有放下,你也不知道要放下,甚至是不想放下。所以給你講再多的經也沒有用,聽經聽了覺得再好、很對、講得很有道理……,但是一轉眼馬上就忘記了。
所以,道心要能夠維持下去,就要如祖師講:真為生死。發長遠心。你能夠發長遠心,讓修道這念頭能夠持續下去,你才「成佛有餘」,意思就是「有希望成佛」。不然,一旦遇到一些境界,你就會迷惑顛倒,連佛號也忘記了、修行也忘記了,甚至到後來,連道理你也不肯聽,佛也不想學、佛號也不想念了,就只是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的時候,拿個香花、水果來供養,裝個學佛樣子,到最後受害的、輪迴的還是自己。
所以自己要真正去檢點,把道心發出來,遇到任何的境界、任何的人事,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要退轉,要長時期的熏修,常常熏習佛法,要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熏習佛法」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你常跟諸佛如來在一起,就不會退轉,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工夫就用得上,這是真的。你要是常常跟世間人在一起,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世間事,不知不覺中你的道心就會退,你的道業就荒廢了,連自己都無法覺察。那就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能夠警惕,絕對不要退失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