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5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5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這段經文是講釋迦牟尼佛恆為一切世間之父,生在這三界火宅當中,是為了幫助此間的苦難眾生。佛看到這裡的眾生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這是以佛眼看。但是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自己是不會感覺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對他來說是一種燒煮、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眾生是感覺不到,因為還沒覺悟。就像人在看家畜一樣,你會覺得很奇怪:「豬為什麼要吃餿水?有些動物為什麼要吃腐朽之物?小狗為什麼會去嚐糞便?」因為那是牠的業,牠覺得那些腐朽、臭穢之物很香,對牠來說是美食,你給牠餿水,牠很高興,牠歡喜啊!


這世間明明充滿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生時時在這當中受種種苦惱,可是眾生就像前面講的畜生道眾生一樣,根本不會覺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他反覺得在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中,本就會有憂悲苦惱;人會出生、會有老病、會有死亡,有些東西是得得到的,有些東西是得不到的,他覺得這就是人生,充滿酸甜苦辣是很正常的,連在受苦報都還說是甜蜜的負擔,這就是覺察力不夠,沒有智慧力!不光是物質東西,包括你想要的愛情、親情......,這種情感上的執著,對眾生來說都是一種燒煮,無論得得到的,得不到的,它都算是。所以你要能夠覺察這世間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一切,世尊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示現出家,教我們修行、教我們出離煩惱的方式,告訴我們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


下面講「亦以五欲財利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蓋覆真如自性;貪財、好色、貪名、貪吃、貪睡,這些是世間人常常在做的行為,歸納起來有五大類,就是我們常說的: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它就像無形的鐵鍊一樣,把你鎖在這三界當中,只是這鍊子比較長,你平日好像很自由,伸手都可以隨意去造作,但實際上它還是時時繫縛著你,只是眾生不能覺察;甚至繫久了,他覺得習慣,當他沒有戴上這五欲六塵鎖鍊時,他反覺得人生乏味,人生少了滋味,所以他不停地去造作;這些都是令眾生墮惡道的主要原因,世尊都看得很清楚。


這世界的眾生「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為了財色名食睡,受種種的苦惱。我不用講太多,就像現在有很多的人,他工作是超時的,他是過勞的,甚至有人一輩子工作,都非常地辛苦,一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以上,錢賺很多,名氣也很大,但是等到中年四十歲、五十歲,得了不治之症,賺來的錢都拿去生病用,受種種苦,現前受的是病苦,死後受的是三惡道的苦。


下面講「又以貪著追求故」,又因為貪愛、追求的緣故。眾生把財色名食睡當作是一種夢想,當作是一個方向跟目標,他不知道活著要做什麼,看多數人在追求什麼,他也跟著盲目追求,以為這就是人生,有一個目標去追尋。所以他好求名牌,好求這些物質上的受用,就因為他貪著,他去造作種種的業,所以「現受眾苦」,這就是世間的眾生;它這「苦」不是只有一種,你要懂得去體會,無論是貪著感情、貪著親情的,都是一樣的,所以說「現受眾苦」。因為現在的眾生,這方面的習氣確實比以前重得很多,重到都覺得這苦是正常的;再加上一些所謂的醫學專家來告訴你:「你受這苦很多人都有」,讓你都覺得是正常的。

再來是「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等到死了以後,就墮在地獄、畜生、餓鬼這三惡道中。前面是花報,後面是果報,開花以後會結果。「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是說即使生在人間,所受的困苦大家是看得到;天上的天人也有過得比人道還差的,天上也有些福報不夠的,也有,所以不是只有人間有苦,有的生天,想說生天有福,那不一定,也有一些天人,他福報不是很夠,所以「貧窮困苦」,生活不濟的都有。還有「愛別離苦」,你喜歡的東西,會失去、會壞掉;你貪著的對象會離散、會死亡,甚至不用講到死亡,他會有外遇、他會變心,你想掌控他的心,你掌控不住,所以就有愛別離苦;妳希望妳小孩聽妳的話、妳希望妳的先生聽妳的話、希望妳男朋友聽妳的話,他不一定如你意,剛才是從女眾方面講,相反的,男眾亦復如是。你希望有孝子賢孫,偏偏你的小孩是處處跟你唱反調、處處給你惹事生非,甚至有的從小辛苦拉拔長大,長大交了不好的朋友,或是發生了意外死亡,種種愛別離苦的狀況都有,這些都是很明確的,就在你們生活上看得到、聽得到。只有佛法可以解決這一切問題,佛法教你從根本修,把貪愛的妄心給看破,也就是看透。為什麼不說「斷掉」呢?因為講「斷掉」就好像真有一物可斷,實際上,學大乘是教你看破這一念愛欲心是虛妄的,無所從來,也無所去。你就去想:你對你小孩的貪愛,在你孩子還沒出生之前,這個貪愛是存在哪裡?妳對妳先生的貪愛、對你老婆的貪愛,對妳男朋友、女朋友的貪愛,在未認識他們以前,這個貪愛又在哪裡」?這麼一想,這愛欲心就化空了,這個就是大乘。但是因為一般的眾生他沒有定慧,你叫他這樣照破煩惱,他很難做到;所以為什麼教你念佛,只要保持一直念,你心真的就能定下來,可以真正有工夫;有時候不用這樣觀照,就直接放下了。所以你看參禪的人,他為什麼要打坐,佛門裡面的高僧大德都打坐,即使沒有打坐也是經行。佛教的「經行」跟散步不一樣,世間人的散步,他自以為是在經行。散步時心是散亂的,經行的時候,他會放掌,縱然不放掌,他的心是收攝的,所以佛教徒在行住坐臥時都可以用功。


等有了工夫、有基本的定力,再告訴你這樣起觀,告訴你這樣轉念頭的方式、轉心的方式,你一下就能轉,這就是以般若智慧去斷除你的煩惱,「慧」有掃除之意。你就這樣子去返照,你的煩惱自然就沒有了,看你在煩惱什麼人事,就問自己:這個煩惱從何而來?滅除以後再問:這煩惱去哪裡?你就能曉得「來無所來,去無蹤跡」,這跟禪宗參「念佛的是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子你就可以把你心裡面的貪愛、貪欲以及種種妄想顛倒,用這種觀照的方式把它「化空」,而不是「看著它」,你看著它沒有用,認為它真有,你才盯著看嘛,只會越看越執著。講出這種種的苦惱,教你解脫的方式;大乘佛法講「因緣觀」,「因」是不生不滅,「緣」也是不生不滅。就是看一切法,它「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這是大乘講的因緣。小乘講的因緣,它是教你看這東西它是透過什麼緣,由什麼物質組合而成的,終究壞滅,所以說它空。


      大乘佛法就是在破小乘的這種析空觀;大乘講體空,「體」即是不生不滅,叫「體空觀」。體空它是「巧度」,析空是「拙度」,是比較笨拙的;所以說學大乘快。有人問我,他說:「要怎麼體會到『無常』?」無常就無常了,還去哪裡體會!有些人的覺悟力沒有這麼高,縱然體會到無常,你也悟不到「真常」,學了幾十年還是掉在無常上,每天就感嘆無常,覺得好淒涼;總不能像張拙秀才講的一樣,他講:「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這是心境一如的境界。他告訴我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就是在這世間當中覺悟,「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你會遇到世緣,雖隨順世緣,但是心無罣礙,就是心不隨,所以叫隨順世緣。
「生死涅槃等空花」,教你不除妄想,不求真,因為妄想本空,真如本自現成;所以這是教大乘的修行,教你怎麼來用功,教你怎麼來觀照,你就能夠化空你的煩惱,而且這空是真空,不是像一般二乘墮斷滅空,你要這樣子修。


淨土宗它很方便,就是提起一句佛號,這是持名念佛。當念到念頭不起的時候,你反問:「念佛的是誰?」這也是一種方式,是憨山大師教的。他說如果又起散亂,可以再提起佛號念佛,然後再念到念頭不起,妄念不生的時候,再問:「念佛的是誰?」就這樣保持下去,時節因緣到來,就會開悟,這是憨山大師教我們念佛人修行的方式。如果你是用大乘的觀門,大乘的修行方式,持咒、念佛或是觀照,或是了解經教、教觀,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可以達到張拙秀才他所說的這首偈頌這樣的境界一樣,至於其他的人天乘、二乘是絕對沒有辦法達到。


前面是講愛別離,貪愛的你不一定得得到,得到必然會失去,你不要以為不會失去,凡是得到的就一定會失去,「合會必別離,強健必當死。」這世間它就是這樣子生滅變異。下面看「怨憎會苦」,「怨憎會」就是:你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事情,卻還是偏偏遇上,還是得跟這些事情、跟這些人處在一起;多半都是愛不到、得不到以後就變怨憎會,愛欲的反面是瞋恨,得到了以後他就貪著,得不到他就瞋恨,所以世間有很多所謂「情殺」,就是有很多夫妻到後來是互相殺害、互相陷害。為什麼?就是互相不隨順對方的愛欲。要是發生在學校,大概國中高中的時候,大學時期也是會有的,幾個女眾為了搶一個男的,或男人互搶女人,引發那種情殺、潑硫酸的、潑王水的,這種事情都是怨憎會。「愛所愛者」若是她喜歡的男人所喜歡的,她也跟著喜歡;這個男人所討厭的人,她也跟著討厭,這些都是世俗人講的愛屋及烏,是女態。心裏想要的沒有辦法得到,那是「愛別離」,當愛欲得以滿足了,他得到了他要的東西,他就不怨了,即使本來是敵人,也就變成朋友了;這狀況的反面就是「怨憎會」,這世間就是這樣子在苦。

下面講:「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像這樣多的苦惱,眾生就「沒在其中」。這個「沒」,一個是:眾生貪愛,所以沉浸在這苦惱當中。還有一個:你想出離這個苦惱,這些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卻因為財色名食睡煩惱習氣重,它障礙你,蓋覆住自己的真性。眾生的善根被煩惱習氣給蓋覆住,所以說「眾生沒在其中」。兩種,一種是沉浸在這煩惱當中,一種是你想出離,但是煩惱業習太強,它把你給障礙住了,這是「沒在其中」。後面接「歡喜遊戲」,所以這裡的「沒」比較偏重「沉浸」在煩惱當中。所以說眾生在這裡歡喜遊戲,「不覺不知」,從來沒有想過要覺悟,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會給他帶來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


世間人都懂得年輕的時候要存錢,到年老的時候才有錢花,才有辦法退休,但是他不會想到他斷氣以後他去哪裡?他下一生要靠什麼?所以他只為了他這一生,希望在年老時能夠過富足的生活,因此在年輕的時候就不斷地與人競爭、鬥爭,俗話講「打拼」、「拚事業」,但實際上就是在這過程當中起貪瞋癡,做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的這些惡業,使得來生就墮在三惡道當中,而且貧窮沒有福慧。有些人到年紀大,覺悟了,還懂得做一點善事,但是大多數人還是不覺悟的;那做善事能不能消他之前造的業呢?實際上是不能的。為什麼?貪瞋癡的惡業,必須要透過學佛來消,你要透過印經、布施、供養三寶來消,因為三寶、因為佛教、諸佛如來有大功德,你讀經、你熏習佛法,你印送佛法與人結緣流通,這些都能消你現世造的業以及過去生造的業,這個才有用。不然你只把錢拿去做一點世間好事,說實話,它只是禍福相抵而已。


就像發生在清末民初,在老上海的一件事情:上海有一位大善人,他死了以後,他的太太找走陰間的人來,去找他先生,起初找不到,結果透過其他因緣,才知道原來他先生墮在地獄當中,這太太不信,她說「她先生一輩子行好作善,重修寺院,施茶施藥,廣作佈施,印送經典,他有什麼孽,還得下地獄?」後來這靈媒找了很久終於找到這亡者來,他說:他在清朝末年的時候為官,貪沒了賑災的銀兩,才有後來的富貴,年紀大了,有悔過之心,懂得修橋鋪路,造福人群,但是因為貪沒銀兩,餓死了非常多人,這個罪報非常地重,雖然後來做善事,死後還是墮在地獄。


由這個公案就可知,世間的善事頂多讓你禍福相抵而已,你只有到佛門裡面來,修學佛法、供養佛法僧三寶,你才能夠消災免難,這是事實。就像經典裡面常常講的,很多的畜生、很多的餓鬼,因為供佛,才得脫畜生身,得脫地獄。就像農曆七月份的盂蘭盆法會,盂蘭盆法會就是有名的「目連救母」;「目連」就是大目犍連,目犍連尊者他證阿羅漢果,但是他母親墮在惡道,成焰口鬼,很苦很苦。佛教他在七月十五的時候辦盂蘭盆法會,供養大阿羅漢們,他的母親承此功德才得脫餓鬼道。所以知道,在佛門裡面才真正有辦法做到消災免難,至於其他的地方,跟你講實話,真的是沒有辦法,你去,你頂多只是做點世間好事而已。所以要知道:特別是三寶,在佛教裡面是第一福田。你們想要發財,若你的發心是為你兒女賺錢,那我跟你們講實話:如果你兒女福報不夠,你是賺不到錢的。如果你的心態正確,你心裡想「我賺錢是為了要來護持正法」。我保證你賺錢就會很順。為什麼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有大福報,所以有句:「天上天下無如佛。」你發心是為佛教為眾生,那你在做世間事時會很順,因為三寶的福報大。你為了護持正法而發心,來經營事業,你這事業就很興隆,這是事實;賺了錢,你除了自己用度以外,還要能護持正法。所以你要會存心,願心不同,果報就不同。佛門可不可以求福呢?是可以求福的,而且絕對求得到,福還非常地大,會有大福德,就看你會不會求。這是順便跟大家講的。但是還要提醒你:有再多的福,你還是要修行,不然仍舊墮在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當中。


佛說眾生墮在這當中,是「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也不會覺得想要厭離,也不會想要出離,也不想要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這「東西馳走」若就世間人來說,幾乎人人就是忙忙碌碌。但是,就整個三界火宅來看,就是講眾生在六道當中輪迴。「馳走」,就是一下子到這裡受生,一下子到那裡受生,但是多半是到三惡道受生的時間比較長,即使命盡了,還是在三惡道當中。《地藏經》講:眾生「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這就是這裡眾生的真實狀況。這邊的眾生墮在三惡道的時間確實是比較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經典上用「頭出頭沒」比喻;在三界火宅當中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眾生墮地獄、墮餓鬼、墮畜生;甚至在畜生道過著生活,也不覺得有苦惱。甚至有些人活得不耐煩,還發願下輩子要當魚、當畜生的,這真的是愚蠢至極。應該要發願出三界,要作佛,要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怎麼會發願要去當畜生呢?這種人就是愚蠢。


       為什麼要發願求生淨土?就是希望能成佛,成佛得大自在,有大神通、大智慧力可以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使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我們求生淨土的心願,所以大家應該求生淨土,不是想去當畜生,也不是再來做人。有些出家人居然教信徒再來做人,那都是違背佛教的。一些穿著釋迦牟尼佛衣服的人,跟釋迦牟尼佛公開唱反調。這種人如果按照世俗的公司制度來看,拿著公司的薪水,穿著公司的制服,然後處處跟公司的規定唱反調,那這個人就應該被開除。佛門亦復如是,穿著袈裟還在那裡幫著那些外道、幫著那些沒學佛的人毀謗正法,跟想學佛的人講:哪一部經不是佛說的,哪一部經是偽造的,一下毀謗《楞嚴》,一下毀謗《華嚴》,又毀謗《梵網經》。他穿著小乘出家人的衣服,又毀謗我們大乘,說大乘經不是佛講的,他那個小乘原始佛教才是佛講的,這些話都是毀謗正法、破壞正法。你看他嘴上雖這樣說,可是等他要做法會的時候,他就做著《梁皇寶懺》,做著《三時繫念》、做著《水懺》、做著焰口、水陸大法會,這些懺本裡面用的都是大乘的經典。所以你看這些人是什麼居心?把你們的錢騙來了,又開始毀謗大乘。所以我說「不如法的道場不要去」,想要超度,自己念佛就可以超度了。你每天讀經都能超度,讓這些不如法的人幫你讀經沒有功德,為什麼?因為他從根本上就是在毀謗正法,他幫你讀經是為了要你的錢,他不是真的要幫助你超度,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做的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他把你的供養金收了以後,他又去開始招生;信徒招進來幹嘛?幫忙毀謗正法。他一張嘴不夠造業用,所以再教一些初學無知的,跟著一起毀謗,關於這事大家就應該要注意。
這裡是講「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明明在遭受苦難,卻不覺得是個問題。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這是叫著舍利弗,說:釋迦牟尼佛看到了這狀況,「便作是念」意思是「就這樣想著」:自己既然是眾生的父親,「應拔其苦難。」應該要救拔眾生的苦難。而後「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給予一乘了義,「令其遊戲。」這「遊戲」不是遊玩,而是我常講的「以法自娛」。教你持八關齋戒,其中有「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應該怎麼做呢?就是要「以法自娛」,必須以佛法來作為你生活上的準則,把佛法當作你生活上的必需品。遊戲在佛法當中,而不是把佛法當遊戲,那你就搞錯了,那變成戲弄佛法;應是說,你常常熏習佛法,在佛法當中得法樂、得到法喜充滿,所以叫「以法自娛」。世間人唱歌跳舞,他得到的是物質上的快樂或是因為散亂而暫時麻痺自我的快樂,這些都是令心顛倒,而且會在這當中造下殺盜淫妄的惡業。所以在大乘所講的八關齋戒,教你不要「歌舞唱伎,不故往觀聽」,就是教你以法自娛,也就是這裡講的「令其遊戲。」


        真正的小乘它是沒有在做法會的。它也沒有法器,因為它有講八關齋戒「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所以剛說他們又要毀謗大乘,又要教人家學小乘;可是做法會的時候,他們又要做《梁皇》,又要做《水懺》。這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小乘法沒有像大乘佛法有這樣的法會。大乘佛法懂得以法自娛,你去法會就知道它有唱、它有念、有白文、有唱誦。同樣有這些梵唄,但是,裡面熏習的是佛法,讀的是經典,誦的是開示。藉由歌讚佛德,藉由讀誦經典來熏習佛法,所以說「以法自娛」,這就更落實了「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這是講「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如來心裡又這樣想:「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所以他說他若不方便善巧來循循善誘的話,一下子就直接以神力及智慧力,為諸眾生讚歎如來的知見力無所畏,眾生是無法得度的。如果他直接讚歎如來有無量的智慧德能,而且說眾生本有,眾生是不能接受的。為什麼不能呢?因為他不能理解。還有就是經文這裡講的「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生天天都在貪著,天天都在五欲六塵當中,所以他不懂得要覺悟,也沒辦法覺悟。你一下子就告訴他眾生都是佛,本來都一樣,他是不能接受的,也沒有辦法省悟。所以後面講,「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眾生時時被五欲六塵所燒煮,他怎麼能解如來的智慧?所以為什麼講學習大乘,這佛法道理一定要跟你講清楚,不然會變成狂慧而不修,只以為如來的智慧是本自具足,就不修行了。他雖然能解如來的智慧,但是呢,只解得一半,這就叫「有解無行」,所增長的只是邪見。所以說修學大乘佛法要「解行相應,理事並重」;所以我講菩薩戒時,就已經告訴你們:道理很重要,是根本,但行持也很重要。外面有的講菩薩戒會偏重在道理上,會告訴你心念比較重要,行持他就放棄,這就是「執理廢事」,是不可以的。這裡說:眾生被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這裡就是合前面的譬喻,他告訴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但是他不用。他「身手有力」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具足如來無量的智慧德能,可是他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來教導這邊的眾生,因為這裡的眾生貪著在五欲六塵當中,為五欲六塵所燒煮而不自知。所以,「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就像前面的長者告誡諸子說,「這個地方著火了,馬上就要坍塌下來了,你們在這裡會有危險。」這長者用這方式勉濟諸子,方法用盡,看到孩子們還在遊戲迷戀,「然後各與珍寶大車。」想到用這個三車,羊車、鹿車、牛車來吸引他們得出火宅,而後各與珍寶大車。
這裡講「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樣子。「雖有力無所畏。」雖有十力、四無所畏,而不用之,他不用。「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就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內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就是聲聞、緣覺以及佛乘,這「佛乘」就是大乘,大乘或叫「菩薩乘」也可以。外面有些講得不太一樣,但是意思是相同的。這裡是要講「會三乘歸一乘」,為什麼佛跟我們解釋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他不是要你用三乘法接引眾生。前面講「我佛法中唯有一乘」,這核心道理你要搞清楚。這裡是在解釋,你不要看到經文一看就掉到文字裡面去了,這裡是在解釋為什麼佛講三乘,因為現場還有很多的大阿羅漢不懂。舍利弗是懂了,所以代大眾來請問。於是釋迦牟尼佛就舉這三車的譬喻來為大眾解釋說明,不是說如來只用三乘教化,其目的是要「會三歸一」。因為這裡的眾生常常在這點上搞錯,特別是現代的人,沒有慧解力,又好樂小法,就常常搞錯,所以很可憐。就算看了《法華經》,也學不到一乘,反變成學三乘,那就失去學《法華》的意義了。當然這些人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五千大眾退席」之一啊,不光世尊那個時代有,現代也有,等於是法華退席之人啊!因為他學不到一乘,這就叫退席。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佛告訴這裡的眾生,教眾生不要樂住三界火宅當中,這三界火宅最後都會壞滅。你不要貪著粗弊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佛勸我們不要貪著,「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如果對於這些色聲香味觸貪著,生起愛著心,生貪愛心則為貪愛之火所燒,佛出世的目是要教我們出三界,所以你看,即使佛開方便法接引眾生,也都是要讓你速出三界。現在有一些出家人他自己在佛門開了「方便」,講世俗的《論語》、《弟子規》…...這些東西,或是在佛教道場裡面教一些世間法,還辦佛化婚禮,提倡人間佛教,他說他是在方便接眾,這個不是方便,這是在破壞佛教;那些都不是方便,方便開錯了,就會出下流。所以你要懂釋迦牟尼佛是用什麼作為方便,是聲聞、辟支佛、佛乘;至少都能讓你出三界,這才真叫方便。能出三界,這才叫做佛法,不能出三界的,不是佛法。最低的標準是聲聞乘。聲聞乘可以算是佛法,但是不圓滿。所以佛門講的「方便」度眾生跟方便成下流的度眾生,那是不一樣。


       就像我常跟大家講的,你去受戒,戒場教你回家可以煮葷腥,他教你為了你的家庭,要恆順眾生,不要讓眾生起煩惱,他說這叫方便,這個不叫方便,這個是下流。為什麼?佛教講的「恆順眾生」,是教「不殺生」,這才恆順眾生,因為眾生愛命。你的小孩、先生不吃肉不會死,不會生病也不會有問題。如果你為他們殺生,那不叫恆順眾生,是叫殺害眾生,而且同時也害到了你的家親眷屬。為什麼?因為眾生因他們而死,你害他們罪業增長,那些被他們吃的眾生都會找他們討命債,也會要找你。為什麼?因為你受過菩薩戒,你知道不可以殺生,你還故意去殺、去煮,那你絕對破戒的。哪個出家人這樣教,那他就破戒,一定破的。菩薩戒講不可以「自殺、教他殺」:自己殺生或教他人殺。那個教你可以殺的,見殺還隨喜,還讚歎你,說你為你家人殺生叫「方便」,為你卸責、開脫,這叫「見作隨喜」。他還還告訴你,你聽他的沒有錯。


這些在傳戒的不如法出家人,他們死了以後都墮惡道。為什麼?因為是破戒僧啊,他教人殺無量命,破戒懂得懺悔,那還有救,就怕他聽不進去,不懂得懺悔,那就無藥可救啊。釋迦牟尼佛講,這種破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那些人愚癡,還不知道自己在犯戒,還以為「我自己沒殺就沒關係,這些我的居士,是在家人嘛,那他們要殺生那就隨他去,不跟他們說可以殺,他們會起煩惱......。」所以像你們來問我:「到底可不可以殺生?」我一定告訴你們「不行。」這是真正幫助你、也幫助你的家人、幫助你的小孩。我自己也不犯戒,這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所以,「方便」要懂得怎麼開,不要變成下流。
這裡是講:三乘是佛的方便。佛教我們不要樂住三界火宅,要趕快出離。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保任此事,終不虛也」。也就是是告訴我們這些真相,絕不虛假,終不虛誑,要我們眾生努力修行。所以告訴你「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告訴你「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告訴你世間生滅無常,教你觀察,佛使眾生能夠開始覺悟,然後勸導眾生精勤精進。所以說「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前面說如來開三乘 :以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方式接引眾生,使眾生能夠學一乘,就叫「誘進眾生」。佛循循善誘,而且有教無類。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他才算是真正有教無類,他使一切眾生都得度。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孔子講的「有教無類」只是在人道,而佛法確確實實能夠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上至等覺,下至地獄。沒有一個眾生聽聞佛法以後,還會墮落的,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所以叫「無一不成佛」。所以佛「誘進」眾生,目的是要你學一乘;講誘進,你就要知道佛不是只教三乘而已,而是要誘進眾生。《法華經》這裡處處都指示這件事,也是祖師大德翻譯經典翻得很好,也是釋迦牟尼佛怕我們後面的人會誤會,會以為他只有用三乘,所以他講「誘進」眾生。話已經講這麼清楚了,你還搞錯,那就沒有辦法了。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他再跟大眾講,「汝等當知此三乘法」,都是聖人所讚歎。你學這三乘,你就不會被這三界所拘束住,你就能夠出離煩惱,所以說為「自在無繫」。你能觀察到這三界無依,終究是會變化、會壞滅的,你就不會貪著,所以說「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是講這三乘的果報。所謂「無漏根力覺道」是講阿羅漢的漏盡通,也就是阿羅漢果。「禪定解脫三昧」的禪定解脫是講「八背捨」,也就是指阿羅漢的修證,又或叫「八解脫」。「八背捨」比較少聽過,講八解脫,大家比較清楚,也就是八種解脫。合「四禪」、「四無色定」加上「第九次第定」,總共是八個解脫,也就是八解脫。以此三昧正受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這是教導眾生修學三乘能得的受用。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這是講:有一類的眾生,「內有智性」,這「智性」就是指三乘智性,不是講一乘的。這眾生他有修聲聞乘的善根,「從佛世尊聽法信受」,禪宗黃檗禪師云: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是因聞法得悟,名「聲聞乘」。聞法後「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聲聞乘知道這三界都是苦,他觀察到苦,知道苦的因,他把因給斷掉,修「苦集滅道」,成就阿羅漢果,他志求涅槃,這裡的「涅槃」是講二乘的「有餘涅槃」,所以名聲聞乘。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就像前面說的,有些小孩他要的是羊車,羊車代表的是聲聞乘。很多祖師在前面的譬喻當中,舉了很多表法,我沒有詳細地列舉講出來,是因為希望大家直接看釋迦牟尼佛的解釋就好,佛的解釋相當地清楚,也不複雜,大家很容易就懂。而祖師解得深,所以怕你乍聽之下,沒聽懂;所以我就用釋迦牟尼佛對於他自己的譬喻來作解釋,後面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作講解,讓大家可以很簡單就了解《法華經》的這些譬喻。不然講太複雜,有些人聽不懂,或是名相太多了,你腦筋轉不過來。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佛講有一類的眾生,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聽十二因緣法,這是有佛在世的時候,佛為其講十二因緣,他能信受,能夠「殷勤精進。求自然慧。」這「自然慧」不是大乘講的「無師智」自然慧,而是講辟支佛乘的自然慧。所以要看經文它的落處,你不能一看到自然慧就以為是大乘,它這裡講的是二乘,或是辟支佛乘的自然慧。


辟支佛的根器有兩種:一種就是聽聞十二因緣法,觀察大自然,觀察諸法,他開悟,知道諸法唯滅,都是因緣所生,這個叫自然慧;能觀照十二因緣,就是他的自然慧。另有一種是出無佛世,他根器特別利,佛不在世,他能夠直接自觀十二因緣,從中開悟。「樂獨善寂」,「善寂」就是知法唯滅,喜歡獨處,深知諸法因緣所生。緣生之法必定幻滅,所以叫「深知諸法因緣」。這比一般人的了解深得許多,就稱為「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就像前面的小孩,他為了想得到鹿車而出於火宅。
「緣生之法」必定幻滅,跟「緣生性空」是不一樣的。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這是講「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聽佛講大乘佛法。那為什麼講「大乘」,後面還要再加個「一乘」?「一乘」就像禪宗一樣,是直指人心,它是頓超。一般通途講大乘,是講次第修,所以它這裡講「勤修精進」,它是有所修,有所得,求一切智。所以從經文這裡你就知道,它講的這個「大乘」是講漸次教,是權教的大乘,權教的菩薩跟大乘菩薩,若論根本,其實道理都一樣。但是它在修行上,權教它是次第的,先得「人空」,後得「法空」,它不是圓修,不是頓證的。像淨土宗,它是圓頓的,印光大師講淨土宗為什麼凡夫地能直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八地菩薩受用?因為它不屬於通途漸次的經教,它屬於圓教。現在就有些人斷章取義,說淨土宗沒有在判教,他們這個話就講錯了。大家都知道:凡是不依經論而說,俱是魔說,連禪宗「不立文字」,都是依著《楞伽經》而來,所謂: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五法」,「三自性」空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 、成自性。這在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三 中,是「釋德清筆記」(也就是憨山大師),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這都是依經典而來,即使說「不立文字」也還是依經典說出來。
像現在外面有自稱是「本願念佛」的,或是說他是學「善導大師思想」的,或自稱「善導宗」,或是「淨土宗善導流」、「善導淨土宗」......的那些,那都是胡說八道。我跟你們講白了,你學他那個是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他們都在毀謗經律、毀謗蕅益大師、毀謗蓮池大師,說他們講的淨土法門都不純、都不對, 只有他提倡的那些東西最對,還說他們提倡的是沒有依經律的; 一般沒有依經律的,我們就斥為邪教,也就是邪宗,它不屬於佛門。我講得夠清楚了,這樣淨土宗才不會被它破壞掉。你可以直接把它排除在淨土宗外面。因為不依經律那就不是淨土,善導大師都是依經論而說的,從來沒有一個祖師大德可以不依經教的。任何的菩薩造論,都一定要依經論,何況是一個凡夫,都覺得自己沒智慧了,還敢說不依經教!連上根利智的善導大師,他都依經教,你一個末法下愚凡夫,你還敢不依經教,你必然墮邪見中。所以像現在外面有在推銷:自吹他是「依善導大師思想」的,學的是「本願念佛」,你遇到時你要趕快遠離,不要跟他學。如果有人不幸已經進去學,那你要勸他趕快出來,因為那團體是大有問題,最後一定是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他明擺著講:「我不依經論,我跟你們不一樣,我這是阿彌陀佛特別開給我們的,所以沒有在依經典。」那問你:沒有在依經典,佛的話你怎麼知道?那你不就變成是鬼神附身,或是通靈的嗎?所以,妖魔鬼怪說法,必然處處都是問題。


所以經文這裡講的這個是大乘權教,算菩薩乘,但是是漸次的。所以他「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他是有所求,有所得。雖然一切智是本具的,但是他既有所求,所以他還不了本性。因為有這一類的人,佛才為他說《法華經》,如果都已經透徹了,知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那佛就不用再為他說《法華》,不用再為他開權顯實。所以說,三乘是方便。這裡講的是算大乘,但卻是大乘漸次。按照天台智者大師講:藏教的、通教的、別教的,都算是權法,不是實法;真正的實法是圓教。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可以分為「藏、通、別、圓」這四大教學方式,叫「化法四教」。是給予的方法,教化的儀式。還有「頓、漸、秘密、不定」,就是「化儀四教」,這是從根器上說。一個是藥方,一個是藥味,方子裡面有各種不同的藥材,所以有分頓、漸、秘密、不定,兩個可以合起來看。藏教也有頓、漸、秘密、不定,其餘三教皆有頓、漸、秘密、不定。這個是「經教」,你要懂,那你學佛就不會受騙上當。凡是不依經論俱是魔說,都不用看,也不用學,你不用管他有無名氣,名氣再大也沒有用,不依經論的都是魔說,佛交代我們:依法不依人。所以這裡一看就知道,「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叫「知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智」就不屬於二乘的智慧;「自然智」,自然就是我們講的本然之智;「無師智」就是講不用老師的教導。所講的都是般若智慧,只是形容的方式不一樣。「如來知見力無所畏」,他就是錯在這個「求」字,有所求,所以就變成權乘。但是他的方向是對的,他要求開悟、求通達諸法之智、求覺了諸法之智、求本具的智慧、求不用修證,本來就有的智慧,所以叫「自然智」;求「無師智」,不用和尚教,本具的般若智慧。講的都是「一智」,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他的方向目標是對的,但是他用的方式是漸次的,他不曉得這些智慧本具。有的他知道是本具,但是仍舊有所求,有所取著,所以都不算真正的一乘。這是跟大家講「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這也是如法求。他發願也能像諸佛如來一樣,能夠哀愍、利樂無量的眾生,希望眾生得安樂,能夠利益天人跟人間,度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類的就稱為「大乘菩薩」,名為「摩訶薩」,「摩訶」是大的意思。發大乘心,可以算是大菩薩了。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就像那些孩子們為了要牛車而從火宅出來。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這是佛告舍利弗:就像那位長者,看見孩子們都安穩地離開了火宅,既然已經出離火宅,到無畏之處,就是不會被火燒。等於眾生已經懂得要修行,不受這些愛染的影響了,也懂得要捨離了。那麼這長者「自惟財富無量」,「自惟」就是自己想。長者想:自己財富無量,於是就都給孩子們最好的大白牛車。也就是說,佛把最好的給三乘人。為什麼特別舉出大白牛車是一乘法,特別講是一乘,就是要揀別前面的三乘,三乘是講次第,或是「有所取、有所捨」,這都是屬三乘。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如來也是這樣子,是一切眾生慈父,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在三界中受苦。佛就以三乘方便(佛法),令其出離三界怖畏險道,得到涅槃。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長者見小孩出來,不被火燒了,等與孩子大車。佛也像這長者一樣。如來就作是念:我有無量力無所畏等諸佛法藏,就像那長者財富無量。一切的眾生,皆是我子,這個「眾生」就是指我們大家。應「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獨得滅度」就是指二乘的滅度,或是所謂的「不了義」的修行,或是所謂的不圓滿的取證,這都算是。如來不令有人獨得滅度。如來所證之法,佛也同時教給眾生,所以說「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來怎麼修的,佛就怎麼教化眾生,就像《圓覺經》講的:十方諸如來,為什麼能成道?「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是《圓覺經》一開始就講的。所以「依圓照清淨覺」,就是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對於能脫三界者,佛告訴他,不要以為你這樣就可以了,希望你們再進修 ; 我再給予你們諸佛的禪定解脫,就是在揀別前面講的所謂「八解脫」,這裡是講佛的「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一相」,就是一實相。「一種」,就是講一切種智。「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跟法達禪師講:你現在就是如來真子,直接受用珍寶即可。人人都有佛性,你何必管它三乘怎麼說,你已坐在大白牛車上,哪還要去別覓三車!


        這個譬喻就是要告訴我們,大家都是如來真子,如來授予一乘了義 ; 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則必定作佛。三車都是譬喻權乘,凡是有所造作、有所取證,都是權乘。因為眾生心本是佛。
到這裡法達禪師才真正懂,才真正開悟,沒有掉到這譬喻當中。一般人看這個譬喻,會被文字所轉,所以六祖大師真是辯才無礙,善使金鎞,能開眾生法眼。這「金鎞」就是以前在印度,當眼睛有病時,用來治療眼病的一種醫療器具,「善使金鎞」,用來形容能開眾生法眼。這裡直接解釋:眾生各個都是如來真子,你又要向何處去別覓三車?而且本來就具有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一切眾生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必紹佛位。所以你看這個譬喻,佛已經秘密為大眾授記,道理非常地清楚,「皆能生淨妙第一之樂。」不是只有偏真涅槃,不是只有菩薩的三昧而已,而是得「陀羅尼」。「三昧」是會退失的,而「陀羅尼」不會退,能生清淨微妙,於諸樂中最為第一,所以稱為「第一之樂」。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現在教一乘法。
佛告訴舍利弗,就如前面的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 一旦出火宅,就全給予大白牛車。因為你剛開始不能接受,所以如來以三乘幫助你,讓你慢慢地來信受一乘。如果你能直下信受,又何必要這三乘!所謂「若無一切心,何一切法」。就像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如來亦復如是。
前面跟你講三乘,最後給予大乘、給予一乘了義。「寶物莊嚴。安穩第一。」「大乘法」句句是寶,而且安穩第一。你學小乘,靠自力,學大乘有佛力加持,有神咒力加持,那是大大地不一樣。所以得到解脫安穩第一,你要求得如來的解脫,佛告訴我們,大乘是最安穩。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長者之前所用的善巧方便,引誘他的小孩出離火宅,這不算是打妄語,所以不算是欺騙。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這裡講「如來亦復如是」,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如來也同樣地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開始方便講三乘法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目的是要你學大乘,要你學一乘了義 ; 重點是在「目的」。我們之前講過:很多人搞錯,他看到這邊的三車之喻,就以為「因為眾生沒在苦,所以現在佛法要用三乘法來教化眾生」,這是他搞錯了。《法華經》所講的是在解答這些尊者的疑問,因為這些尊者前面聽了世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佛法中無聲聞弟子」,就產生了疑惑,那產生什麼疑惑呢?既然沒有聲聞,也沒有二乘,那世尊你之前講的不是有聲聞乘嗎?你之前講的不是有緣覺乘嗎?不是有三乘嗎?為什麼突然說沒有?所以佛是在解答這些人的疑惑,舍利弗已經懂了,但是大眾還有疑惑,所以舍利弗祈請世尊來作解答。這是有經文可以作明證的。


       佛才舉這「三車之喻」,「三車之喻」重點在幫助眾生「會三歸一」,教你棄捨聲聞、棄捨小乘,歸於大乘當中,歸於一佛乘當中。所以你不要搞錯了,我在這裡跟你講得很清楚,你不要聽聞《法華經》又自動退席,退成學三乘,那你就錯誤了。永明延壽大師告訴我們:接眾直接說一乘,沒有任何過失。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是繼六祖之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通宗通教,是國之寶。他告訴我們:接引眾生直接講大乘沒有任何過失。因為那時候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講簡單的五戒、八戒?為什麼只傳菩薩戒?為什麼不說一些簡單的法?為什麼只講這種一乘了義?永明大師說:我要是只拿五戒、八戒,拿這些人天乘善法給眾生,眾生一時好像很歡喜,但是難免「生死毒發」,如飲鴆酒一樣,「飲鴆止渴」只得一期之樂。他的原文是:「若以十善化人。如將毒藥與人。雖一期得人天之飽。不免生死毒發。」,終究是在三界當中輪迴。永明大師他更引經典告訴我們:「寧起狐狼野干之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也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不起一念二乘心」是很重要的。你要知道,佛是要你學一乘法,你直接用這法去流通、教化眾生,正符佛心。縱然對方毀謗,也是種下善根。所以重點是在於不要毀謗,而不是法不要學。你不學法,怎麼能成佛,不學法就不能成就,知道自己根器差、業障重,才要懺悔,才來學。你有習氣、你有貪瞋癡,那正需要學佛。就像:你有病才要去看醫生,沒病那就不用看。如果你知道自己有貪瞋癡,有種種的毛病習氣,那正是要發心學佛的時候,不可以不學。


這裡講如來有無量智慧,就像前面長者一樣,有無量的財寶,如來有無量的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給予一切眾生大乘之法。這「無量智慧諸法之藏」也是眾生本具,所以這裡講「開佛知見」,開示眾生本有佛性,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眾生能信受,也是因為有佛性的緣故。「但不盡能受。」誰不能盡受呢?眾生不能都接受,眾生不信、不願意學,有業障,所以聽騙不聽勸,講好聽話給你聽,即使是騙你的,你聽了還是很歡喜,你不曉得「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到佛門只想聽好聽話,看能不能滿足自己求的欲望,看看能不能什麼都不用改,只學一點簡單的東西;其實你也沒有真正想學,才去受戒,都還沒離開戒場,就想:「我要怎麼來投機取巧,來迴避這些戒?既掛著受戒的好名聲,又不必改變習氣,還能繼續過我之前的生活......」。所以你就遞條子問上面的戒師:要怎麼開緣?你這種心態怎麼能得戒?你都還沒學,戒都還沒受,只是在聽戒,你就開始想:哎呀,我回去怎麼辦?我要怎麼樣小心不要去犯到,又能符合自己的習氣,又能不違背戒律。我告訴你:沒有這種事情!那是你嘴巴說要小心不要犯到,其實你是想到要怎麼保護自己的煩惱習氣。像這種心就是不善學,所以說「但諸眾生不盡能受」,是眾生不願意受持,不想學。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本來就是要講大乘,只是你不願意學。


佛告舍利弗,因為這樣的原因,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所以並不是世尊佛法有三乘。法華經上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那為什麼此間佛法有三乘呢?就是因為眾生不肯信受一乘了義,錯在「不信」。你現在直接信受,就能直接學一乘。


所以大乘經裡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講「信」的功德。你能信受大乘,你就能夠成道。你若不信,產生疑惑,那就不能成就。修學淨土宗也是,你疑惑不信,那你「信、願、行」三資糧的第一個資糧就沒有了。你即使做到後面的「念佛」,那「念佛」都不是真念,信願行如鼎三足,必須要三個同時具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