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6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第三-6

佛欲重宣此意而說偈言。

這是世尊大慈大悲,再為大眾重說前面長行的經文,幫助大家再熏習,以了解世尊之前所說「火宅」的譬喻。所以講「佛欲重宣此意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復頓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棟傾斜。基陛隤毀。牆壁圮坼。泥塗阤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周障屈曲。雜穢充遍。

這是講,譬如有一位大長者,他有一間很大的房子,這間房子年久失修,既然年久失修,這裡就詳細地說明,它到底壞到什麼程度,所以經文講「而復頓弊」,就是這房子看起來非常舊非常破。「堂舍高危」,裡面的廳堂以及房舍很高,都有倒塌的危險。「柱根摧朽」,裡面的柱子腐朽敗壞。「梁棟傾斜」,梁柱傾斜,也就是說這房子看起來已經岌岌可危。「基陛隤毀」的「基」就是基石,「陛」就是台階,「隤毀」就是即將毀壞。「牆壁圮坼」的「圮」是毀壞,「坼」是裂開,它的牆壁圮坼。「泥塗阤落」,塗在牆上的叫做「泥塗」,「阤落」就是坍塌,牆上的泥土已經糊不住了,崩塌敗壞。「覆苫亂墜」,「苫」是草,指蓋在這屋頂上的草,也已經沒有辦法蓋覆住這房舍了,這樣的狀況是會有漏水的現象。「椽梠差脫」,「椽」就是承接屋頂蓋木條之間的木杆,「梠」就是屋簷。也就是說它的屋頂跟要支撐屋頂的這木杆沒有辦法接合。

祖師在翻譯經文時,把它翻譯得相當精確,形容得相當地寫實。「周障屈曲」,就是周邊有很多障礙,「屈曲」就是講沒有辦法靠近這間房舍。房舍「雜穢充遍」,也可說房舍裡面雜穢充遍。這一段是大概形容一下,這間房舍到底是長什麼樣子,這三界確實如同佛這裡形容的一樣,所以大家看到一定要能夠生起覺悟。但是多數的人感覺不到,因為他住的房子感覺相當好,沒有如上所描述的這些狀況,所以他沒有辦法覺察,沒有辦法生起覺悟。但是你要想到:不管你的房子再怎麼堅固,只要年久失修,終究還是像這裡形容的一樣,「牆壁圮坼。泥塗阤落。覆苫亂墜。」乃至「椽梠差脫」,都是一樣。甚至一個地震來、一個災害來,你的房子還沒有自然損壞,它就震倒了;或是一場土石流、泥石流,把整個村子都給淹沒了。所以這一段的形容,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你現前住宅的地方是不可能長久安居的,一定要生出離想。你看你的家要是不打掃,水溝要是不清,汙水要是不處理,環境要是不照顧,確實就會像這裡講的「周障屈曲。雜穢充遍。」整個城市、整個鄉村都會是垃圾,所以大家看到經文講這狀況就應當警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這房舍裡面住了五百人,這五百人就是代表三界的眾生,住在這當中。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蚖蛇蝮蠍。蜈蚣蚰蜒。守宮百足。鼬狸鼷鼠。諸惡蟲輩。交橫馳走。屎尿臭處。不淨流溢。蜣蜋諸蟲。而集其上。狐狼野干。咀嚼踐蹋。嚌齧死屍。骨肉狼藉。由是群狗。競來搏撮。飢羸慞惶。處處求食。鬥諍摣掣。啀喍嗥吠。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這段是講:在這房舍裡面還有哪些生物。剛才講裡面有五百人,那這五百人跟誰住在一起呢?「鴟梟鵰鷲。烏鵲鳩鴿。」這是講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八種飛禽。牠們前面幾種算是猛禽,生性狠戾。像「鴟」就是鷂鷹,牠專門捕小魚來吃。「梟」就是貓頭鷹。「鵰」就是會飛的大型猛禽,牠會捕食山羊。「鷲」就像禿鷹一樣,牠是以腐化的食物作為牠的飲食。「烏」就是烏鴉,「鵲」是喜鵲,「鳩」就是班鳩,「鴿」就是鴿子。在佛門裡面,祖師告訴我們,這八種鳥代表八種傲慢,這裡大概知道就可以了。「蚖蛇蝮蠍」,「蚖蛇」就是黑蛇。「蝮」就是花斑蛇。「蠍」就是蠍子。「蜈蚣蚰蜒」,「蜈蚣」大家都知道。「蚰蜒」跟蜈蚣長得很像,但是牠的頭不是紅色的,所以叫蚰蜒。「守宮百足」,「守宮」就是壁虎,像中國北方或是其他地方,會有不同的一個稱呼,那麼古代稱壁虎就叫守宮。相信有人會去看一些戲劇,在漢朝的戲劇裡面,東方朔有講這種守宮砂。古代人用朱砂餵食壁虎,再拿壁虎的血塗在女子的手臂上,是古代檢驗女子貞操的,這是古人的傳說,實際上是不準的。所以後代的人看到壁虎就稱牠為守宮。那「百足」就是百足蟲。「鼬狸鼷鼠」,「鼬」就是臭鼬。「狸」就是狐狸。「鼷鼠」就是老鼠、家鼠。「諸惡蟲輩。交橫馳走。」在這三界當中,我們生活環境確實如此,都有這些生物。這些動物都會有牠的排泄物,所以說「屎尿臭處。不淨流溢。」人也會有他的排泄物,有種種的不淨。「蜣蜋諸蟲。而集其上。」剛才講的屎尿臭處,還有「蜣蜋」這類蟲,牠就是以屎尿作為牠的飲食,「蜣蜋」在北京叫做「屎殼郎」,台灣這裡比較常用的叫做「推糞蟲」,牠就會把糞便滾成一球一球的,牠以糞為食,「蜣蜋諸蟲。而集其上。」所以蜣蜋是一個代表,還有很多的蟲類是以屎尿作為牠們的飲食,所以都聚集在其上。
「狐狼」野干,「狐狼」是指狐狸跟野狼。「野干」牠看起來像狼,但牠不是狼,牠像狐,又不是狐,所以就稱為「狐狼」。這裡講狐狼野干。聽說現在要找野干不好找,很多都是保育的。「咀嚼踐蹋」,「咀嚼」就是用牙齒咬碎食物,或是把食物給磨碎,都叫咀嚼,主要是用牙齒。「踐蹋」是說牠在吃生物時,用腳踩著此物的動作。狐狼野干牠們都也算是猛獸。「嚌齧死屍」,這「嚌齧」死屍就是咬食屍體。吃得「骨肉狼藉」,也就是骨肉雜亂。「由是群狗。競來搏撮。」「搏撮」就是搶食。狐狼吃完了,狗群也跟著來搶。「飢羸慞惶」,「飢」就是飢餓,「羸」是羸瘦或是羸弱。「慞惶」是忙亂的樣子。因為有些動物吃得到、有些動物吃不到,所以吃不到的,牠就會飢羸慞惶。「處處求食」,會到處去找吃的。為了搶食物「鬥諍摣掣」,「鬥諍」就是互相打架互相爭食。「摣」是拿取。「掣」是撕開來拉取。「啀喍嗥吠」的「啀」就是怒目。「喍」就是露齒,牠牙齒顯露出來,有兇惡狀。「嗥吠」就是大叫狂吠。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形容這三界當中,形容得相當地清楚。這裡的生物,畜生道是這樣,人道何嘗不是?為了求一餐飯飽,種種的鬥爭他都肯去做,再遠他都願意去。現在的人,他為了要做生意,距離千里都算近的,有的還要不遠萬里到國外去,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再遠、再辛苦他都願意做,甚至在做生意的當中互相地欺騙。有的是同事間互相地鬥爭,互相地比較,不但男眾之間互相比較,女眾之間也互相比較,用現在的話講,叫做「吃相難看」,也就像這裡講的「鬥諍摣掣。啀喍嗥吠。」眾生把不淨的東西當作是清淨的,把不善的行為當作是善行。你看它這裡雖然是形容這些畜生,但你要懂得反觀現實的社會,確實像這邊講的一模一樣。所以應當要發願修學佛法,永不退轉。要知道「其舍恐怖。變狀如是。」你所居住的環境確實是如此,你要能觀察得到,你才能夠生出離心,以前的人很容易覺察得到,因為以前的環境讓他很容易接觸到這些狐狼野干,以及這些諸惡蟲輩;現在衛生環境比一、兩百年前好太多,比較不易見到,但是看到經文這樣形容的狀況,大家也要覺悟,也要懂得這個世界,其實還是像佛講的這個樣子,只是不一定你有接觸到這些蟲子、狐狼野干,但是在人事當中,確確實實像這裡形容的一樣,互相鬥爭、競爭比較,朋友跟朋友之間比較、男女眾之間互相比較、兄弟姐妹互相比較,都在比看看妳的先生有沒有對妳比較好,妳男朋友有沒有對妳比較好,你兒子考試考第幾名、上什麼學校......,都是在比較,甚至你還教小孩要懂得與人比較,應該說是鬥爭。
不是不行比較,但是若在這當中鬥爭,那就不對;為什麼說比較是可以的呢?你看我們會比較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一定是要往好的比,不是跟爛的、差的比,要是人跟畜生道去比,那你還覺得自己是人模人樣的,可是你要是跟諸佛如來比,你就知道你的德行是完全不及格,甚至可以說是接近於零分。所以我剛才講,要說比較是可以的,但是「鬥爭」那就不行,因為鬥爭裡面帶有瞋恨心、帶有嫉妒心,必然障礙聖道、障礙你的心清淨。
    所以你不要為了飲食衣服、為了面子,去跟人家爭,去跟人家鬥,尤其我們是學佛人,能讓他的你就讓給他,沒有關係,不必去跟人家爭高低,人家數落你、人家笑你,笑你沒錢,笑你窮,無所謂,我們心中有佛法,心中有如來所教的智慧,這比金錢來得富貴,比那些珠寶來得亮麗,所以你不必要去跟人家鬥爭。在佛門也是一樣:不要爭作執事,不要爭出風頭,不要攀緣,有些人就喜歡攀緣,喜歡出風頭,這很不好;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無我相,來為佛教、為眾生,在佛門裡面發心,出錢出力,不求任何名聞利養,這樣才是正確的。不然你即使在佛門裡面修福,還是會墮在畜生道,為什麼?因為你就是像畜生一樣,與人鬥爭,比較高下,在這當中起貪瞋癡。

像有一些慈善團體,也是出家人的形象,教人家捐錢,本來捐錢做慈善是好事,但是在這當中設了比較。道場做法會,做法會超度眾生是好事,但是他還跟你收錢,大牌位一支上百萬,上千萬的都有,就是在那裡比較,有錢的就做功德主,在內壇;交的錢少就在外壇,或比較遠的地方。用這種心態、用這種規矩,讓眾生生起分別心、分別想,把佛門搞得非常地不清淨。像我們道場,我們就沒有這些問題,我常講,你來精舍,你想要拜法,精舍這邊會觀察,只要你有常來,你能配合常住的時間,精舍都會安排輪流讓你來拜法,什麼講座都一樣,我平常講經也是一樣。所以,規矩是要讓大眾可以消除煩惱習氣,而不是起鬥爭心、比較心,這樣才是清淨的道場,這地方才真正值得大家出錢出力護持,所以你在佛門裡面修福修慧,要以清淨心來修。「清淨心」很簡單,只要無高下心,不求利養,甚至不求功德,只希望佛教可以興盛,只希望正法可以久住,不要分你我,不要計較;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同修間互相起爭執,要懂得去體諒你的同參道友,有時候他急了,話還沒講清楚,不小心把你給損進去了,你有時候要體諒他一下,不要心裡面生起了芥蒂、起了瞋恨,而且這個瞋恨還留著,想著下一次去報復他,互相陷害,互相挖坑給對方去跳。那這個佛門, 就被你的染心給汙染了。還有一些人喜歡攀緣,這在清淨佛門都是一律禁止,「攀緣」就是喜歡東家長西家短,拉幫結派,搞自己的人脈,弄一些自己的勢力在佛門裡面,跟道場、跟戒律規矩頂著幹,這類人都是不如法的。但是,結緣又不一樣了,結緣,你是希望他來學佛,但是不會跟人家東家長、西家短,不會講一些不相干的話,也不會帶著私心拉幫結派,違背佛教道場的規矩,違背佛教的戒律,所以「結緣」又不同。而且你是希望他能夠學佛,你希望人家學佛,你就不會講一些是非去汙染他,不會想把你家裡的事情、別人家裡的事情,乃至你知道的一些小道消息,灌輸給他。這就是結緣跟攀緣最大的不同,所以我們道場是禁止攀緣,歡迎結緣;你來跟大眾結法緣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我發現你在攀緣,我會勸導你,希望你要能夠馬上覺悟,馬上接受;不要面子放不下,我見太重、我相太重,堅持自己的習氣不願改,「有過失」不是問題,轉過來就好。不肯轉的,那只好把你排除在外,不能讓你影響多數人在道場共修,這是我們精舍的原則。
所以,學佛就要清楚,不可以像經典上講的畜生一樣,「常處不淨」,只想怎麼樣與人鬥爭;要常修淨行,常修梵行。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夜叉惡鬼。食噉人肉。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孚乳產生。各自藏護。夜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惡心轉熾。鬥諍之聲。甚可怖畏。鳩槃茶鬼。蹲踞土埵。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遊行。縱逸嬉戲。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腳加頸。怖狗自樂。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發大惡聲。叫呼求食。復有諸鬼。其咽如針。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噉狗。頭髮蓬亂。殘害凶險。飢渴所逼。叫喚馳走。

這是講鬼道。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魑魅,「魑」是山怪,「魅」是宅怪。魑就是在山林、山間,那裡依附;宅怪是依附在房子,所以你看有一些房子鬧鬼,那就叫「魅」。「魍魎」是指木石精怪,附在樹木、石頭的,所以有的樹很靈,你供養他,他還會給你一些回應,這種就是木石精怪。「夜叉惡鬼」,「夜叉」翻作中文叫「疾捷鬼」。他吃什麼呢?有一些夜叉是食噉人肉。有的夜叉也會吃鬼,都是鬼道的眾生。

「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孚乳產生。」有些毒蟲,還有些惡獸,「孚乳產生」,「孚」就是卵生,「乳」就是胎生,有四生的差別。那麼為什麼這裡少兩生呢?因為多半這些惡蟲、這些惡獸,像毒蛇、像猛虎…...,多半都是卵生跟胎生。「各自藏護」,「藏」就是滋藏。牠們常常把食物給儲藏起來,或是保護自己的飲食,各自藏護滋養。牠們常常把食物藏起來,為了滋養自己。

「夜叉競來。爭取食之。」夜叉是前面講的「疾捷鬼」,他會吃人,連人都吃了,這些動物他當然也敢吃。「食之既飽。惡心轉熾。」吃飽,有力了,他惡心就上來,就開始要造業了。其實跟人道是差不多的,從前沒錢的時候,想要有一餐飽飯,想要有好日子過,現在日子好了,他就想要造業。所以不只是有飯吃就好,他又想要用真皮的,用虎皮、用牛皮......的,就開始恣情食啖,就造業了。所以其實牠們跟人道差不多,只是牠們的行為更為粗暴。「食之既飽。惡心轉熾。」表示這些夜叉也會吃些惡獸,吃飽就惡心轉盛。

「鬥諍之聲。甚可怖畏。」他們互相鬥諍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恐怖。下面講「鳩槃茶鬼。蹲鋸土埵。」鳩槃茶鬼就是魘魅鬼。這「魘魅鬼」就是你睡覺的時候,他會壓著你,就是常說的「鬼壓床」。那碰到這種狀況怎麼辦呢?你只要高聲念佛,他就會走掉。有人被鬼壓床壓死的,也有,就像有些是睡夢之中突然死亡,也許醫學上檢測出來說他是心臟痲痺、暴斃,但是,實際上他可能是遇到魘魅鬼,我說的是「可能」。他會壓在人身上,把人壓到喘不過氣來,最後斷氣,當然也有所謂的醫學的病理,生理病況發作的,也是有。但是基本上你看到,不知道他是怎麼往生的,或是睡覺睡夢中突然往生的;有很多他是碰到了魘魅鬼,這種魘魅鬼一般人他是看不到的。當然也有是生病的,或是突然暴斃的,這部分就不去作詳細的說明。「蹲鋸土埵。」的「蹲」是虛坐,叫蹲。這「踞」就是坐實。「土埵」就是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是他們的生活之處。
「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遊行。縱逸嬉戲。」這是鳩槃茶鬼生活的地方。他們有時候會離地一尺、二尺,或是在地,或是在虛空,往返遊行,來來去去,在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捉狗兩足」是說他會抓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他在戲弄動物。「撲令失聲」就是撲倒牠,讓狗摔在地上,這些事情在現在比較少見到。或是有時候你家的狗會突然大叫,那就表示牠可能看到了魘魅鬼之類的鬼道眾生。「以腳加頸。怖狗自樂。」「頸」就是脖子,用他的腳夾住狗的脖子,讓牠感覺害怕。「怖狗自樂。」在現代講就是「虐待動物」。所以知道,人道的眾生會虐待動物,鬼道的眾生也會虐待動物。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裸行黑瘦。常住其中。」有一些鬼,身體很長很大。「裸行黑瘦」,「裸行」是沒穿衣服,看起來又黑又瘦。「常住其中」,常住在這三界當中。

「發大惡聲。叫呼求食。」發出很恐怖的音聲,因為他想要吃東西。這些鬼他講的話,我們是聽不到的,有時候有些人他能聽得到,或是有時候錄音設備可以錄到。因為不是佛法的重點,所以沒有特別去研究。是經典上這裡講的「發大惡聲。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咽」就是咽喉,這一般是指「焰口鬼」。你們有做過「放焰口」的,就知道這焰口鬼,佛教有「開咽喉真言」,念了就可以讓他吃東西。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有鬼頭長得跟牛一樣。「或食人肉。或復噉狗。」或是吃人,或是吃狗。這裡講的人肉,有時候不是指活人,而是指死掉的人。因為以前人窮,死了多半就是往亂葬崗埋了,那這些惡鬼會去那邊吃亡者身上的肉,所以說「或食人肉。」所以不一定是吃活人。你們現在很少看到活人被鬼吃,幾乎是少之又少,但多半吃死人的肉。所以這裡講到吃人肉,你要想到是已經死亡的。「或復噉狗。」這狗應該也是死掉的野狗,或是已經死亡的這些動物。

「頭髮蓬亂。」「蓬」就是凌亂,指頭髮散亂。「殘害兇險。饑渴所逼。叫喚馳走。」「馳走」就是疾行。指他們到處叫喚,到處找吃的,這是講鬼道的眾生。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饑急四向。窺看窗牖。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這裡講「夜叉餓鬼」,以及前面的「諸惡鳥獸」,他們因為饑餓的關係,「饑急四向。」因為肚子餓,所以在四方尋求,向四方看去。或是「窺看窗牖。」窗牖就窗戶。他們乃至窺看窗牖,看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這就是講這長者的大宅當中有這些惡獸、餓鬼,他們的這些行為。「如是諸難。恐畏無量。」就像此世間,在中元普度的時候,那些供品,你普給鬼神吃的,絕對不能拿來供佛或供養出家人。一般就是把它結緣、送掉,因為那些是鬼道眾生吃過的。你們仔細去觀察就可以知道,這些普過、供過的食品很容易壞,因為這些東西是鬼吃過的,或是一些眾生吃過的,不能拿來供佛、供僧。要拿東西去供佛、供僧必須是用新食。佛門有規矩,得新食必須先供佛,供佛之後,你才可以分予大眾;這規矩,一般人他不是很清楚。所以順便在這裡教你們,中元普度這些給鬼神吃的東西,要是已經普過的,你看你要怎麼樣來做一個處理,或是捐給那些需要的人,絕不能拿來道場供佛或供僧,因為這是錯誤的。必須要教你正確的。

是朽故宅。屬於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於後舍宅。忽然火起。

這一間舊大宅是屬於一個人的,也就是長者的。「其人近出。」這長者從他的宅子出來以後,沒多久這大宅就起火了,這個就是講「三界火宅」,三界猶如火宅一樣。

四面一時。其焰俱熾。棟梁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牆壁崩倒。

「四面一時。其焰俱熾。」「焰」就是火焰,「熾」就是旺盛。同一時間,這屋子四面忽然起大火。「棟梁椽柱。」的「棟梁」就是柱子,梁柱。「椽」是承接木條與屋簷的木材。「爆聲震裂。」因為被火燒,所以有爆裂開來的聲音。祖師翻譯得相當地寫實。震裂以後,「摧折墮落。」「摧」就是損毀,「折」就是折斷。「墮落」是指燒毀的屋子從上面坍塌下來,牆壁也跟著崩倒。這是講長者的大宅,四面忽然火起,火起之後有這樣的一個現象。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鵰鷲諸鳥。鳩槃茶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前面講的那些鬼神,揚聲大叫,感覺非常痛苦。「鵰鷲諸鳥。」就是老朽大宅中那些惡鷹惡鳥,以及魘魅鬼、鳩槃茶等。「周慞惶怖。」就是感到非常地張惶忙亂,而且心生恐怖。「不能自出。」出不去。也是形容這些惡道眾生,在受苦的時候確實就像這樣子。受火燒,受夾山地獄的痛苦,受刀山地獄的痛苦,或是處在惡道當中,有諸苦逼迫,所以才講「周慞惶怖。不能自出。」恐怖害怕卻沒有辦法出離。

所以為什麼勸大家要學佛,因為不學佛,最後還是到三惡道去,下到惡道去,那麼你受的苦難就像經典這裡形容的一樣,「周慞惶怖。不能自出。」感覺到非常忙亂而且非常痛苦,卻又沒有辦法出離,非得在那裡受罪。其實在這世間就是這個樣子,有很多人碰到逆境,他沒有辦法解決它,甚至他心轉不過來,他就自殺,一自殺以後就墮在鬼道當中,或是隨業墮在地獄道當中,更苦。所以應當修學佛法,要提起正念,發願求生淨土,這個才是真實的去處。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這火宅裡面還有惡獸毒蟲。「藏竄孔穴。」「藏」就是躲藏,「竄」就是竄逃,奔逃。知道著火了,就藏到孔穴裡面。「毗舍闍鬼」就是啖精氣鬼,亦住其中。剛才前面講的夜叉是疾捷鬼,他速度非常快,他動作非常快,所以叫疾捷鬼;還有講到魘魅鬼;這裡講到「毗舍闍鬼」,有的經典叫「毗舍遮」,他是啖精氣鬼,他會啖人的精氣,也會啖動物的精氣。像婦女在生產的時候,這些啖精氣鬼多半都圍繞在旁邊,《地藏經》有教你方法,只要念地藏菩薩名號,他就不敢來害你,婦女在生產的時候,他會來啖精氣,食啖人的精氣。或是在睡覺的時候,有些啖精氣鬼也會來啖食人的精氣;相信你們大家都有聽過,像現在有一些人,在醫學上他是特例,突然一夜之間變老,這在佛門來講,多半就是碰到啖精氣鬼,把他精氣吸完了,所以二十幾歲看起來像七、八十歲,他的精氣被吸掉了,所以一夜之間就看起來像個老人。所以平常你家裡要放佛號,我們有念佛機跟大家結緣,自己心裡面要常念佛,這些鬼神就不敢來找你麻煩,有佛號的地方就有光明,除非你不恭敬、你不至誠,那就沒有辦法,基本上你有放佛號、有念佛,啖精氣鬼不會來。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共相殘害。飲血噉肉。
因為福報淺,被這火所逼惱,所以連鬼都互相殘害,互相吃著對方的血肉,所以說「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並已前死。諸大惡獸。競來食噉。臭煙蓬㶿。四面充塞。

「野干」就是狐狼,牠們這一類的畜生,以及有些死掉的動物,就有這些諸大惡獸,一起來食啖。場面一團混亂,有的要逃命,有的要搶東西吃,有的又互相食啖著對方,又互相殘害,這個火宅當中如此,這也就是這三界當中的現象。

佛在這裡是舉譬喻,實際上,這也是讓我們知道這三界確實是這個樣子,只是你沒有天眼,你看不到,你沒有他心通、你沒有天耳通、......你沒有辦法知道。所以看到佛在這裡這樣形容,我們就應當警覺,要懂得出離。三界當中,也就是這火宅當中「臭煙蓬㶿。」整個環境都是發臭的煙霧,「蓬㶿」臭煙從地熏起來叫蓬㶿。「四面充塞。」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就是現在人講的空氣汙染。這裡是形容在火宅當中,臭煙蓬㶿,而且四面充塞,你逃都逃不掉。就像走到那裡都有空氣汙染。這是藉由譬喻來反觀我們這現實的生活狀況。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鳩槃茶鬼。隨取而食。

前面講老屋中有蜈蚣、蚰蜒、毒蛇之類,被火燒了,牠就想要逃離,一逃出來了,鳩槃茶鬼就「隨取而食」,就把牠們吃了。

又諸餓鬼。頭上火燃。饑渴熱惱。周慞悶走。
有的餓鬼不光自身受火所燒,頭上著火了,導致饑渴而產生熱惱、產生煩惱。「周慞悶走。」「周」就是四周,「慞」就是張惶,到處逃竄。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這火宅當中,有這樣的現象,所以說「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有諸毒害以及火災,其中的苦難、災難,不只一種,所以叫「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矣。驚入火宅。

這時候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聽到有人說:「汝諸子等。先因遊戲。」長者,你的小孩之前為了貪玩,跑到這個大宅當中。孩子小,無知,著火了還待在裡面,沒有出來。「長者聞已。」長者一聽,嚇了一跳,自己的小孩怎麼會在這火場當中。
要換作是你們,你想到你的小孩還在火場當中,你是什麼樣感覺?所以長者「驚入火宅」,進到火宅裡面去。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告喻諸子。說眾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延。眾苦次第。相續不絕。毒蛇蚖蝮。及諸夜叉。鳩槃茶鬼。野干狐狗。鵰鷲鴟梟。百足之屬。饑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這個長者到火宅裡面,跟他的小孩講,他想要救他們出來。「方宜救濟。」令他們不受火燒。所以「告喻諸子」,說這大宅當中有種種苦難,以及惡鬼毒蟲,現在又災火蔓延。把前面講的種種眾苦,而且這苦相續次第不絕都告訴他們。那裡面還有「毒蛇蚖蝮」,這「蚖」就是黑蛇,「蝮」就是花斑蛇。有種種的毒蛇、以及夜叉、鳩槃茶鬼、野干狐狗、鵰鷲鴟梟、百足之屬,有這些惡蟲,饑渴惱急,甚可怖畏。勸他們趕快離開。而且告訴他們此苦難處不光有這些惡蟲、惡鬼、而且已經着火。但是這些小孩無知,根本搞不清楚,聽到父親教誨,還在貪著玩樂。就像這裡的眾生一樣,跟他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他根本就不覺不知。就像現在許多的人,他根本不曉得有這些恐怖的事情,因為他看不到、聽不到,甚至不曉得自己將來就會變成這樣,就會像這些惡鬼,互相食啖;就像這些惡獸,啀喍嗥吠,鬥諍摣掣。他沒有辦法覺察。所以還是在這裡繼續造業,他不知道造業以後,就會受到這樣的苦報。所以不覺不知,嬉戲不已,還繼續造業,還覺得自己這樣造業很快樂、很痛快呀。
這是講的「諸子無知,猶故樂著,嬉戲不已」。這裡的眾生雖然聽到佛說,但是還是沒有想要出離,還覺得:人幹嘛那麼早覺悟。有些比較年輕的同修去受菩薩戒,他的同事或他的家親眷屬就會跟他講,「哎呀,你這麼年輕就受菩薩戒,那很多的玩樂,你都沒有辦法參加」,有些人因此就動搖了。道心堅固的人,他就不為所動。發心受戒的你就要知道,你沒有造他們那些業,就不會受這裡講的嚴重苦報,世間人他們搞不懂,總想要到年紀大再來受戒,想要為將來求個好去處。告訴你,到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

學佛是越早越好,越小越好,心地清淨好學,沒有煩惱,特別好用功。所以你要度你的小孩來學佛,要幫助他來學佛,給他成佛的機會,給他少造惡業的環境,這是好事情,讓他吃素,讓他懂得五戒十善,讓他懂得發出離心,能夠明因信果;甚至講到再深一層的因果,讓他能夠明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只要透過佛法來修學,必然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你要是這樣引導他們來學,那就是換你來做大長者。你的小孩、或是你的親戚朋友,他們就在火宅當中而不自知,因為你知道佛法好,換你做大長者救拔他。我們受佛度化,現在還要反過來像佛一樣幫助眾生,像舍利弗一樣幫助眾生。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這時候長者心裡想,他的小孩這麼無知,無知到這種程度,難可救藥啊。「益我愁惱。」真令自己感覺到非常地煩惱。要是你的小孩像這裡形容的這樣子,你告訴他屋子已經著火了,裡面還有惡蟲、惡鬼、諸大惡獸準備要吃他,他還在那裡玩,不想離開,你看你起不起煩惱?一定很起煩惱啊,所以他心想: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無一可樂。」這宅中沒有一樣可以造成快樂,都是惡蟲惡獸,而且四面都已經火起了,所以說「無一可樂」;應該趕快出離。「而諸子等。耽湎嬉戲。」「耽」就是耽著。「湎」就是醉亂,沉浸在五欲六塵當中,在那裡嬉戲。不受長者所教,就像這裡的眾生不受佛所教一樣,終究將為火害。所以長者「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所以佛才設方便,講三乘法,佛是這樣度當時候的眾生,先設三乘而歸一乘,開三乘是方便,目的是要歸於一乘。前面偈頌講過:「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方便說」是因為眾生愚鈍,所以佛開三乘方便,接引他來學一乘了義。那現在外面那些不教你大乘佛法的出家人,他說他是開方便,那個「方便」不是佛法,因為無法令你出三界,更無法成佛,完全是背道而馳。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汝等出來。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長者就跟他的小孩講,他說:我有種種你們喜歡的珍寶玩具,都是你們所愛樂的。還有妙寶好車,這好車子上面鑲嵌珠寶。總共有三種: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汝等出來。」現在就在門外,你們出來就給你們。所以長者用這三車,勸諭那些還在嬉戲無知的小孩,勸他們出來。他說:「吾為汝等。造作此車。」我已經幫你們把寶車給造好了。只要你從火宅出來,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去玩了。長者跟他小孩講:你不要在裡面玩,你出來玩,反正都是玩,外面更好玩,所以說「隨意所樂,可以遊戲」。這樣子小孩們也不會被火燒,長者也不擔憂了。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即時奔競。馳走而出。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他的小孩聽說父親為他們準備了羊車、鹿車、牛車,有好玩的、有好吃的,他們就趕快往外跑了。「即時奔競。」這「競」就是逐的意思。小孩們就趕快往這個大宅的門口移動。「馳走而出。」非常地快,就到空地了。只要出了火宅,離諸苦難,他就不被火燒了。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而自慶言。我今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而此諸子。貪樂嬉戲。我已救之。令得脫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這個時候,長者看到自己的小孩得出火宅。「住於四衢。」這「四衢」就是四通八達的街上。長者坐在他的師子寶座上,「而自慶言。」自己心裡面欣慶,說:「我今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長者說:我現在很快樂。這些孩子非常難養,非常難教,又「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在這恐怖的舍宅當中,「多諸毒蟲。魑魅可畏。」有種種毒蟲惡獸,還有惡鬼,讓人感到非常恐怖,所以說「魑魅可畏。」火宅當中「大火猛焰」,又起了大火,而且是四面俱起。「而此諸子。貪樂嬉戲。」而他的小孩之前還在裡面貪樂嬉戲。「我已救之。」我現在已經把他們從火宅當中救出來了。「令得脫難。」令其得脫火宅之難,所以告訴其他人,自己感到非常地歡喜。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那些小孩從火宅裡面出來,看到他爸爸安坐在師子座上,就都跑到他爸爸身邊。希望父親賜給他三種寶車,就像前面所許諾的那樣子。
小孩們跟爸爸說:你之前所許諾,說只要我們從火宅出來,你就給我們三車,隨我們玩樂。
這時長者孩子出來,孩子希望他能夠賜予三車,讓他們去遊樂嬉戲。「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琉璃。車磲瑪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莊校嚴飾。周匝欄楯。四面懸鈴。金繩交絡。真珠羅網。張施其上。金華諸瓔。處處垂下。眾綵雜飾。周匝圍繞。柔軟繒纊。以為茵褥。上妙細氎。價值千億。鮮白淨潔。以覆其上。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殊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長者是大富長者,「庫藏眾多」,家裡非常有錢,不光有存款,他庫藏裡面還有種種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拿自己家的珍寶來造這大白牛車,掛在車上莊校嚴飾,在車上四面都有欄楯。「欄楯」就是欄杆。這車的欄杆上四面懸鈴,而且有金繩交絡嚴飾。「交絡」就是交叉。繩子都是金色的,所說是「金繩」。「真珠羅網。」羅網的編織,使用的珠子是用真珠,是用真珠編織的羅網,張施其上。車上還有「金華諸瓔」,用金子打造的金花,還有種種的瓔珞「處處垂下」。「眾綵雜飾。」有很多彩繪,很多的雕飾,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這「繒纊」就是絲織品。「以為茵褥。」「茵褥」就是墊子。「上妙細氎。」這「細氎」就是細的毛布,非常細的非常好的布料,價值千億。「鮮白淨潔。以覆其上。」就是說:他座椅的坐墊也是好的,包括拉車的牛,什麼都是用最好的。「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殊好。以駕寶車。」前面講的是「大牛」,這裡是「大白牛」,前面的那大牛是對羊車、鹿車而言它算大的,但這裡特別講大白牛。我之前講過,大白牛就是要富有的人家才養得起的,才能把牛照顧得非常地肥壯,這牛非常地肥壯,而且是好的品種。「肥壯多力。形體殊好。以駕寶車。」富貴有錢的人家是用牠們來駕車。「多諸儐從。」「儐從」就是侍從,許多侍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因為長者超級富有,長者把華貴的大白牛車給每個孩子一輛。是比喻釋迦牟尼佛以一乘了義教化眾生,絕對不以二乘、三乘來幫助眾生,所謂:「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因為佛明心見性,有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所以有這樣大的智慧力,有這樣大的功德力,自然當給與眾生大乘佛法。只是眾生當時沒在三界,不以為苦,所以才教眾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讓眾生作這些觀想。或是教再更基礎一點的,作「人」身上的九想觀,人死以後有九種現象,先膨脹,再腐爛……等等的,一直到然後是白骨,讓眾生知道要出離。實際上,直接給予眾生大乘,這才是佛的心願。就像這裡,「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大乘,大乘才能究竟解脫,你學其他的,都是拐彎,都是繞圈子、都是走遠路,這有經典作為明證。你學這些權乘、學這些小乘,最後還是得學大乘,那你不如直接學大乘來得慶快直截。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這時候長者的小孩歡喜踴躍,都坐上這大白牛車,乘著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這是火宅的譬喻。

法達禪師誦經,誦了三千部《法華經》,對於羊車、鹿車、牛車這三乘,還是搞不清楚。六祖慧能大師就喝斥他,你已經是如來的真子了,你何必坐在大白牛車上,又別覓三車,在那裡看權乘呢,你只要當下體認,直接受用寶車即可。法達禪師他聽了這話,知道這三車的譬喻,就是在告訴我們:自己就是佛。他整個轉過來,於是他講了一首偈,非常有名:「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他講這個偈,是大徹大悟,他誦《法華經》,讀三千遍但是始終沒有讀懂其中道理。「曹溪一句亡。」我去過曹溪,這「曹溪」就是南華寺門口的那條溪。「曹溪一句亡」,就是說六祖為他開示,他在一言之下頓悟,「亡」就是講他從前的攀緣心、妄想心,當下銷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他不知道佛「出世」的宗旨,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要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各各本具,人人不無,當下即是。他從前未明佛出世之宗旨,所以累生的狂亂不能歇息。雖然讀佛經,但猶處火宅中,不知道自己就是法王真子,還在那裡思量計度,妄生分別。直到他聽聞六祖的開示,才知道羊車鹿車牛車只是權設而已。「初中後」,是說《法華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經中初中後都是指示眾生本有佛性,讓眾生自悟而已。所以佛講的譬喻是讓你自悟,當然後面有些尊者講的譬喻,也是讓眾生自悟,所以說「初中後善揚」。

多數看了《法華經》的人,都著在這文字裡面,出不來,還以為自己是永處三界火宅當中,不知道三界火宅裡面這一尊,原來是尊佛,原來是「法中王」,所以說「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這「法中王」就是諸佛如來。所以,講諸佛如來,不是指別人,就是講我們自己,我們只要肯迴光返照,能當下體認,就是出三界火宅。體認以後,還要「保任」,所以為什麼這裡講「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你知道坐上大白牛車了,就不要下來了;你知道要學大乘,就不要退轉了,要用大乘法來調伏煩惱習氣,來老實地修行,不是悟了以後就不修了;本是法中王沒有錯,但是你不要自捨王位,客作賤人。後面會講到什麼是「客作賤人」。

所以為什麼這最後講「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就是叫你學大乘,用大乘法,於「四方」當中,也就是要於一切時處當中修行、念佛,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這樣用功,「知道自心是佛,還時時將佛念」,這才是真修。碰到一切境界,你都不起煩惱不為所動,能夠用四無礙辯才教化眾生,自在無礙,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那真的叫「嬉戲快樂」。這裡的表法是這個,不是只悟到自己是「法中王」就好了,不是悟完以後,就自捨王位,禪讓了。就怕你禪讓,要能夠掌權啊,要能夠持守,登基已屬不易,治國更是大難。那要怎麼治呢?就是用大乘佛法,來調伏你的煩惱,調伏你的心城;這「心」就跟城池一樣,就跟國土一樣。知道自己是法中王了,就不要隨便禪讓,要能夠掌握實權;怎麼掌握實權?就是用佛法來調伏煩惱習氣,要善權治國,這「國」就是指我們的身心煩惱。

所以一般人看到「元是法中王」,就拍案叫絕,就覺得:太好了。拍完以後就退位了、就禪讓了,就繼續到世間去做牛做馬了,等一下你兒子來說:「爸爸我要繳學費」、「爸爸我數學考了零分」……你就變成俗人了,然後一下壓力來了,你就顛倒。你沒有提起正念,一件事情來,就變成凡夫了,剛看完「法中王」就忘記了。所以祖師說得很妙,妙在悟心,悟心以後,還要像這裡一樣,乘是寶車,遊於四方,你才能真正嬉戲快樂,自在無礙。所以《法華經》三車的譬喻是這個樣子的。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佛告舍利弗,他自己也是一樣,佛是一切諸聖中尊,是世間眾生的慈父。

孔子、老子是人中之聖人;天王、梵王他們是天中之聖,天人所尊;羅漢是三界之聖,三界同尊;菩薩是法界之聖,法界同尊;如來是聖中之聖,諸聖同尊。所以釋迦牟尼佛稱為「眾中尊」,就是眾聖中尊。

你們受三皈依,皈依佛,眾中尊,眾聖中尊,就是聖賢當中最殊勝的,為一切聖賢所尊崇,所以世尊講「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世尊講這話是沒有我慢,因為佛煩惱習氣都已經脫落盡了,你要是講這話,那你就我慢了,你要是認為:我原來也是法王真子。甚至是想到:自己就是法中王,想到自己也是眾聖中尊,那你就看看你習氣脫落了沒有?貪瞋癡起不起?如果還起,你就是個凡夫,不算眾聖中尊。只有佛才能稱眾中尊,因為他是聖人。你連世間的孔子你都比不上;你連身見都沒斷,所以阿羅漢你也比不上;叫你發心幫助眾生,你就生愛緣慈,跟你有關係的你才幫,所以你也沒辦法作菩薩;何況是作佛。所以「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是《楞嚴經》講的,道理可以一下頓悟,但是煩惱習氣漸次脫落。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釋迦牟尼佛這裡講得一針見血,他看眾生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對我們眾生可以算是很照顧;他來此娑婆世界,示現八千返,不是只來一次,是來八千次啊!換成要你到這個火宅裡面幫助眾生,叫你來八千次。你看三國演義上講的「趙子龍」,他算是忠義了,在長坂坡這地方七進七出,他的「出」也是為了逃命。那如來呢,在這娑婆世界八千返,佛很照顧我們,所以稱為眾生之父、世間之父。佛常常教化眾生,常常幫助眾生,你聽不懂佛法,他為你舉譬喻;你深著世樂,他就開方便為你講三乘,可是講到後來有一些無知且忘恩負義的人,還要謗佛、還要罵佛,居然說佛教出家人都是一些米蟲。你看講這種話的人,他們會不會下地獄?那肯定會下地獄。不然就是無知地說「出家修行對社會也沒幫助」,你看講這些話,這種人都是地獄種性。要知道:佛教教化眾生「息貪瞋癡」,這就是安定國家、安定社會的一股強大力量,怎麼會沒有幫助?是那些人自己看不懂。佛門不是製造業的,不是在搞生產的,我們是搞教化的,尤其是調伏眾生的煩惱習氣,令眾生脫離生老病死種種苦惱,這是我們佛教的專長。能夠令眾生得大福大慧,能夠於「苦惱死厄」作眾生的依止,而且是即時的,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所以大家都應該擁護正法,為佛教出錢出力,這是應該做的。
所以,你愚癡,佛給你種善根,你謗他,他也不起心動念,還是這樣照顧你。就像你照顧你的小孩一樣;你的小孩出去後,可能會跟同學說,哎呀!我爸爸很古板,每天都在管我;我爸昨天跟我講的那道理,簡直是死腦筋;......甚至你管他,他還直接跟你頂嘴,但是你還是這樣子照顧他;他要用錢的時候,你還是供給他;他有困難的時候,你還是幫他解決。佛照顧眾生就是這個樣子,就像你對你小孩一樣,就像你的父母對你一樣,沒有絲毫的怨恨,所以這一點你要能體會得到。你要報父母恩,就是度他來學佛,這是佛經講的。度不來,你就給他結緣種善根,幫他印經布施供養三寶,慢慢善根成熟了,他會來學。也許你的父母不在了,因為你現在幫他種善根,他來生會遇到佛法,佛菩薩會度他。要幫你的小孩種善根,幫你的家親眷屬都種善根,你自己誦經念咒為他們迴向,希望他們善根增長,都能學習正法,學習大乘佛法,能夠得遇善知識,不遭歧路。

這裡講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佛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視一切眾生皆是吾子,這裡的眾生,佛對待他們就像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親生的女兒一樣。但是這裡的眾生深著世樂,無有慧心。很嚴重的問題在「深著」這兩個字,一般講貪著,這裡的眾生是深著。那你要怎麼檢驗自己是否深著?拿「要聽經」做例子:有一件世間事情來,告訴你,你就開始動搖了,覺得「我不去做不行」呀,反正聽經典這事沒關係,一直都放在網路上,我想要聽就可以聽」。說實話,你這還是貪著世間,講到底,你還是放不下。你道理即使聽得再多,知道佛法再好,你還是沒有轉過來,這就是業障,你就要去懺悔。

我之前講過,你真要發心來聽經、要來修行,就有很多世間事來干擾你,有時候是自己的業障,有時候是佛菩薩在給你考試,看你道心堅不堅決。你剛在佛前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現在你要來聽經了,他就給你出題,一下這個事,一下那個事來煩你,看你放不放得下?你要是放得下,那你的道心就更為堅固了。或是:你在家時,你想聽經,才聽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你就開始覺得很亂、很煩,覺得自己沒時間,有別的事要忙;這時候就是業障現前的時候,你更要調伏它,耐心地聽聞,要有耐心把它聽完。不要邊吃飯邊聽經,這樣不好,這是對於經典,對於講座沒有恭敬心,你不會真得利益。

有些道場常講: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真的嗎?可是他們吃飯的時候都在聽經,這「誠敬」在何處?有些人在念佛堂裡也不好好念佛,念佛的時候,拜墊旁邊還放了自己的水杯,人家一繞佛,一踢,水杯倒了,這是擾眾,他的恭敬心又在哪?不然就把水杯放在窗台,繞佛時,一繞過去,經過杯子,直接拿起來,打開來,邊走邊喝,下一圈再把杯子放回去。真的就有這種整天講「誠敬」的人做這樣的事。就有這種道場,也是提倡著「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看他這樣是連一分都沒有,是零分。所以我講,你用功就是好好用功,聽經好好聽經,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沒有耐性。有時候正是佛菩薩來給你考試,你說你有發心,你覺得你有道心,那看你耐不耐得住性子?讓你聽一下你就覺得煩,那就看你願不願意調伏性子?所以你的道心要禁得起考驗,你不用想太遠,讓外面來的什麼境界考驗你;自己現前聽一下經、念一下佛就這麼按耐不住,何況外境來考驗!

有很多人說:「師父,為什麼外面境界一來,我都受不了?」你且不要講外面的境界,連叫你待在佛堂、待在道場,或待在你的房間,好好聽一座經,就一個小時,你都坐不住,你連這工夫都沒有了,遑論外面的境界。不用外境來,你自己就會打妄想去攀緣它,更何況是已經現前的境界,那你一定會起煩惱。為什麼?因為你絲毫沒有定慧。工夫就是要在平常這樣點滴做起來,「耐性」是需要訓練、要培養。要認真地去做,不要深著世樂,有些人習性就是深著世樂,身心非常地貪愛世間法、貪愛五欲六塵;一貪愛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愚癡,無有慧心,所以怎麼跟他講佛法,他就是聽不懂。雖已誦經三千部,但就是沒開悟;有些人講他自己某部經已經讀了幾萬部,又那部經讀了幾萬部,咒誦了幾十萬遍,為什麼還是沒有成就?就是因為深著世樂,無有慧心。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一針見血,把同修們多年修行不能成就的,或是修行不得力的地方,把你點出來,所以這句話非常重要。你不要「深著世樂,無有慧心」,這裡的眾生多數都是如此,所以自己應當警覺應當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