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2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2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這是大迦葉尊者要來說個譬喻,也就是把他所悟到的,用這個譬喻,來為我們說出來。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他舉了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年紀很小的時候,捨棄他的父親,遠逃而走。他待在其他的國家,從十歲、二十歲,至五十歲。這就是代表眾生被無明蓋覆住,所以「捨父逃逝」,這「父」就是我們的本覺理性、本覺真心。所謂「背覺合塵」,就是「捨父逃逝。」而「久住他國。」就是講眾生常常住在煩惱當中。「或十二十。至五十歲。」住在煩惱,有煩惱就有生死, 所以叫「久住他國」。長劫在那裡輪迴,備歷五道,所謂「備歷五道」,就是在五道當中輪迴,每一道他都去過,這就是講眾生。眾生迷失本性,妄認生死以為實有,起惑造業,所以在五道當中輪轉。所以為什麽說要吃素,為什麽說要去度一切的眾生?因為這些眾生過去生中,都是你的父母師長。在《梵網經》裡面講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不要貪著,想是妳先生,他現在是妳的先生,他過去生中可能是人家的老婆啊,甚至過去生,搞不好他是畜生道的眾生,所以你不要心生貪著;你的太太也是一樣,你的家親眷屬也是一樣,都用佛法來幫助他們,勸他們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這一段,他的譬喻把眾生的生死,講得很清楚。所以說:「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這個就代表他在五道當中輪迴。這「五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跟天這五道,除去了阿修羅。因為一般我們常講的都是六道輪迴,但是這裡這個「五十」代表的就是五道,它把阿修羅道歸在這個其餘五道當中。所以只是開合不同而已,並沒有差別。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那麽這個小孩慢慢長大了,但是因為他捨父逃逝,沒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加復窮困」,而且,「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這「馳騁」就是奔走,奔走四方,「以求衣食。」為了工作、為了糊口,「漸漸遊行。」來到這他原來出生的國度。這就是講眾生,輪轉五道,在這裡面不懂得斷惡修善,又不斷地造業,造業當中,他的惡業惡心又蓋覆住他的善心,又讓他的善心起不來,讓他的道心起不來,所以說沒有善根,這沒有善根,就是窮困,所以說「加復窮困」。「馳騁四方」,這「四方」代表胎、卵、濕、化四生,所以常講「六道四生」,這六道當中不出這四生。「四生」就是他出生的方式,所以叫「馳騁四方」。因為在六道當中輪迴,有種種不同的受生方式,以沒有善根的緣故,沒有善業的緣故,沒有道心的緣故,佛門講的「善」就是講的要修行,不是只有人天五戒,那還沒有辦法超出三界,還是不夠的。除了有五戒以外,還有就是要「進修無漏」,要修無漏業,要斷煩惱。所以眾生在這個當中,造善則生天,造惡則墮落,受胎卵濕化的果報,所以叫「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那麽什麽叫「漸漸遊行」?就是以有正因熏習故,什麽叫「正因」?就是在佛法中,種少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劫來這麽累積;所以為什麽讚歎來聽《法華經》的這些大眾?你能夠聽聞《法華經》,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累積,你才能夠坐下來聽,你才能夠聽得住。不然現代的人,他都嫌時間長,聽的時候他也不專心、睡覺、打妄想、等等的⋯⋯。所以,以有正因熏習故,就是你過去生這樣累積下來。第一個你要慶幸,第二個你要把握,在這個業海茫茫當中,出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不幸的時代,不幸中的大幸,是你能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這一生必定成佛。要做難遭想,要用功,要精進。所以這個窮子「漸漸遊行」,就代表的眾生,慢慢地熏習,然後遇到佛法,「遇向本國。」這「本國」就是指佛法。就像你們接觸到佛教,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有的是從小,他善根好;有的是長大慢慢聽聞、聽聞,接觸到,就像這個窮子,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這個窮子的父親,是大富翁,他父親非常有錢。在世界各地,在各國當中去尋找他,當然也在自己的國家找他,所以說:「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他父親就在他出生的這個地方,買了房子,置了產。「其家大富。」算是巨富,富可敵國啊。「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這是講他們家的寶藏,真金、白銀。包括倉庫中,囤滿了糧食,他不光有錢,而且吃的也沒有問題,「其諸倉庫悉皆盈溢。」衣食無缺,資用具足。不光如此,還多有僮僕,就是他家還有很多僕人,「臣佐吏民。」還有很多食客,因為他做生意,底下很多智囊。「臣佐吏民。」或是他買下了這個城堡,像以前,在城堡裡面,那裡面的人民都是屬於他的,有這樣的意味存在,「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包括他的交通工具,有無數種,而且呢,不光在自己的國家有錢,在他方,其他的國家也是一樣,「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在其他國家都有產業,都有投資,就像現在的這個跨國的大企業一樣。而且底下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拿著他的錢,幫他做生意的很多。「商估賈客」就像這集團裡面,它在每一個地區的執行長。亞洲的執行長、美洲的執行長⋯⋯但是呢,他都是幫他的老闆做生意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這是講這窮子他的父親,是個富貴人家,而且受人尊敬。那麽這個「其父先來」代表什麽呢?這父親代表法身。代表法身流轉於五道當中,所以名曰眾生。眾生身中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有佛性了。父親如此,兒子也是如此啊。但是父親受用自在,小孩卻窮途潦倒。就像我們跟十方諸佛一樣。這十方諸佛為一切眾生的慈父,不光是釋迦牟尼佛。但是諸佛如來受用自在,就像大富長者一樣,具足無量的智慧波羅蜜,應身無量。但是我們眾生,卻每天就活在貪瞋癡裡面。起心動念,就是貪瞋癡;所作所為,都是殺盜淫,所以差別很大。《楞嚴經》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同樣都是一個動作,如來按指是海印發光,我們同樣做一個動作,卻是起塵勞煩惱。這個就顯示出,眾生雖然有佛性,但是跟諸佛如來的受用,遠遠不同。所以告訴你,你要懂得修行,雖然都具佛性,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不能只明白:「我具有佛性」,然後就不修了。佛法不是哲學,不是心理學,它是內學,內斷貪瞋癡,外除殺盜淫。這才是我們佛教,去的就是種種的妄想顛倒。所以不能只是明白佛性而已。這一段,主要是要告訴你: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說:「其父先來求子不得。」為什麽叫「求子不得」呢?因為眾生有佛性,但是不能明了。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就表示眾生身中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眾生自己沒有辦法知道,所以說「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這就是代表盧舍那佛具威特身,就是如來的十種身,如來十身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具足種種方便智慧波羅蜜門,能夠善調善伏一切眾生。自己受用自在,無障無礙。所以說:「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這財寶就代表「實智」,為什麽?你看這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它是實物,不容易損壞,代表的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什麽是真實智慧?現在的人耍一點小聰明,他就覺得他有智慧啦。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他就覺得他很聰明啦。實際上這個不是。佛門講的「實智」,真實智慧,能夠照了一切法當體皆空,這叫實智,這是真實智慧,也叫真諦智。天台宗講的,真諦智。所以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來作譬喻,也告訴你這些智慧是你本有的,現在忘失了、迷失了,需要藉由經典的熏習方能夠開發。下面講:「其諸倉庫悉皆盈溢。」所代表的就是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代表如來的無量知見波羅蜜,就是上一品說到的,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無量知見」就是正遍知,「波羅蜜」就是他的德行。正遍知能善知一切眾生根欲,根器跟他的欲求。所以,為什麽你們拜佛菩薩,都能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個就是他的正遍知的能力,諸佛如來的正遍知能力,佛已經圓滿證得。眾生本具,但是呢沒有顯發出來。在如來的分上,它是圓滿具足。所以,以這個倉庫,這個庫藏啊,盈滿,以庫藏盈滿來作表法,代表他的德行圓滿。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六波羅蜜圓滿,無量的知見圓滿。也可以說這無量知見,就是具足一切智慧,這如來都圓滿啊。


下面講「多有僮僕。」前面講實智,這裡是權智。「實智」就是講真實的智慧,叫「真諦智」,照了一切法空。後面講「權智」,方便利生,又叫「俗諦智」。所以《無量壽經》上面講的:「照真達俗。」知道一切法空,又能了達一切眾生的根器,又能夠了達一切境界相,它是幻有的;一切境界但是假名而已,這就叫俗諦智。為什麽叫「一切境界都是假名」呢?眾生不曉得境界虛幻,認境界為實有,以為實有東西和合。二乘人不知法法唯心,他看諸法是和合的,也是認諸法為實有,所以他雖然證得了有餘涅槃,但是他不了境界唯心,所以沒有辦法廣利眾生。大乘的真諦智,也就是大乘的實智,是能夠知諸法寂滅,當體寂滅,了法界之體,所以修法界之觀,觀法界之體。還有,觀法界之相用,就是俗諦智,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性空不妨緣起,緣起不妨性空,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履真而不礙俗。」「涉有而不乖無。」真俗沒有障礙,唯是一心所現!所以他能起「大機大用」來利益眾生,又能了達諸法,「緣生」的當下即是真心。所謂「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入圓成實。」所以說諸法但是假名而已,虛妄有相。這「相」是虛妄的,說虛妄,並不是說這「相」是沒有的;「相」是有的,但是是虛妄的,所以有「幻作用力」,能夠攝生,能夠在染而不染,所以說:「履真而不礙俗。」「涉有而不乖無。」真不礙俗,俗不礙真。居於凡夫地,而不妨無生。所以這是如來的權智,權巧方便,就以「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來作表法。所以,這〈信解品〉要是沒有祖師講,很多人都不懂啊,你就會當一般的故事這樣看過去了。


有些人說《法華經》他讀下來,他說《法華經》很簡單,裡面都是講故事。其實沒那麼簡單,法華經是從事相上見道,肉眼直接見道。你沒有那個本事,你沒有辦法解經,你解的是表面。所以,要沒有祖師為我們解說,一般人根本不會懂,真的是「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就像黑暗中的寶藏一樣,寶藏有沒有?有。但是處於黑暗,誰黑暗呢?你心黑暗。一著相就黑暗啦,心迷了就黑暗。唯有祖師,開了智眼的人啊,他能夠為我們照出一條路來啊!所以「有燈方能見」,佛法沒有祖師大德跟你講,你永遠都不會懂啊!我自己看經教,真的是有這樣體會啊!沒有釋迦牟尼佛講,你永遠不了解諸法實相;沒有祖師講,給你開示,你永遠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麽,因為眾生業障重啊。你業障重啊,你看不懂,給你經本,你也看不懂,不解如來真實義,還錯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就是業障啊。所以要多去懺悔、多去拜懺,常懺自己的業障。業障消了,對於佛法,你就通達,就容易契入了。所以,不懂的人,他就是在表面尋枝摘葉。你看祖師大德,他給我們講出它代表的義趣,讓我們能夠藉由這個譬喻,而後了達實相,而後圓成佛道。
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如來具有實智跟權智,權實並用,自利利他,所以《無量壽經》講的「照真達俗」,照真諦門,達俗諦門。俗諦門就是起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後得智,根本智是見性,後得智是利生,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當中,磨除自己的塵沙煩惱,這塵沙煩惱就是你跟眾生在接觸的時候,起種種的分別,把它磨除;所以你看像我們中國很有名的道濟禪師,他是禪師,人稱濟公,他還沒見性還沒開悟的時候,他很用功,在杭州靈隱寺,道濟禪師是哪裡人?是浙江人台州人,浙江台州,靠海邊的,他在國清寺修行,國清寺就在天台山在台州,是寒山、拾得他們在的地方。而後他才到靈隱寺,他在那裡用功修行,成就以後,他起後得智, 利益眾生;所以他在修根本智的時候,很認真很精進,這就是「先保後任」,現代的人,他不保,他就要任。所以道濟禪師有一首詩很有名:「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不能學他,你要按部就班地來啊,這是先修根本智,而後起後得智來利益眾生,這都是如來的受用,也是眾生本具,所以用這個「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來代表「權智」利生。


下面「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出入息利」就是利息,就像你的本金放在銀行、放在債券裡面,它會產生出利息來,然後利息再生利息,複利,所以叫「出入息利」,乃遍他國。而且不是只有在自己的國家,在其他的國家,他都有投資。「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就代表「化功歸己」,什麼叫「化功歸己」?如來親證圓滿菩提,圓滿菩提起大機大用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成就一切功德,這功德不離自性,嚴飾佛身,嚴飾法身,所以叫「化功歸己」。就像你的本金產生出利息,利息又當成本金,再產生出利息,甚至本金還會再增長,雙重複利,叫雙複利。就像現在的股票一樣,雙重的複利,本金產生出了利息,利息又變成了本金,本金再產生出利息,而且本金又增長,如來度化眾生亦復如是。證得本有的法身,而後起「權實二智」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就等於是在修功德,這個功德又嚴飾自己法身,成就自己的無上道,所以叫「化功歸己」,就像華嚴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一樣,明心見性以後,又能夠利益眾生,這利益眾生的當下,利他即是自利,所以叫「化功歸己」,然後自己功德又增長,煩惱又放下,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位,一位一位前進,這就是「化功歸己」,就是代表「出入息利乃遍他國」。為什麼叫「乃遍他國」?不是只跟自己有緣的,他跟一切眾生都結緣,就像如來度眾生,分身無數千百億,釋迦牟尼佛不是只度我們這南閻浮提的眾生,還同時分身度他方世界的眾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分身在他方世界,同樣都是修行,同樣都是利益眾生,而後化功歸己。就像你把錢拿出去國外做投資一樣,投資所賺的仍舊是你自己的財富,如來的分身亦復如是。分身到他方國土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所修的功德,所滅除的煩惱,仍舊是自己的功德;所以說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你要利用這樣的表法,來督促你自己修行,要懂得自利利他,自己念佛,勸別人念佛,自己修行,勸別人修行,勸別人修行你自己就要精進,這就是所謂的「化功歸己」。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這「商估賈客」就是講如來的應化身。前面講到,這商賈是取自己主人的本金,來謀取利益,就像如來的化身一樣,化身依著本尊而利益眾生,所以代表如來的應身眾多,而且這個應身能夠隨方教化。就像現在跨國的控股公司、跨國的財團一樣,他派出去的這些執行長,他派出去的這些人,這些管理團隊能夠針對每一個國家,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習慣,而去制定一些銷售的策略,或是一些獲利的方法;就像如來的應身,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就以「商估賈客亦甚眾多來」作為代表,這樣講出來,這個表法就很清楚了,代表如來的應化身遍十方界。這一段相當有意思。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前面講,他漸漸遊行向於本國,也就是講逐漸地積累一些佛教的善根,然後慢慢地深入佛門,而後到這裡就是遇到正法,這「貧窮子遊諸聚落」,就是講眾生久淪生死,在生死當中,一道換過一道,一生換過一生;就是以「遊諸聚落」來作為代表,所以說久淪生死。「經歷國邑。」是經歷了好幾個國家,好幾個城邑,「邑」就是鄉鎮,四邑為一丘,所以這邑就代表鄉鎮,經歷了很多的國家,很多的鄉鎮。「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於是來到他父親所在的這個城市裡面,這代表值佛出世,遇到佛出世,遇到佛法出現了。在佛陀時代,它所代表的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在現代就代表你遇到正法,遇到《大乘妙法蓮華經》,遇到淨土法門,所以說「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這是講這父親因為兒子走丟,兒子捨他遠去了,做父親的會想念他有這個小孩,跟他這小孩分開五十餘年,但是他從來沒有告訴人說他有這麼一個孩子,「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只是自己心中想念而已,但是每每想念的時候就「心懷悔恨」,後悔當初沒把他看好。然後又「自念老朽」,又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將要命終,又有家業。「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他家業這麼大,沒有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產跟家產,所以他悔恨。「無有子息。一旦終沒。」一旦他死去了,這財物都散失掉了,「無所委付」,沒有人可以繼續地經營。「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所以每天都思念兒子,並這樣想著,「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如果能夠找到這個小孩,這些憂慮自然就沒有了,心裡就舒暢。這個譬喻很通俗,但是它所代表的含義很深廣,你看這個「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為什麼說「父每念子」呢?就是如來成佛的時候,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如來的感嘆啊,印光大師講:「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眾生的心性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你看印光大師,他是懂得諸法實相,他是閱過藏的,他是懂道理的,不是只有死念佛。現代的人都毀謗印光大師,說:你看印光大師都在弄《了凡四訓》、弄世間法。所以他也要弄。那印光大師住藏經閣住二、三十年,你怎麼不學啊?都要學他接引那些特定人事的方便。所以你看,真的是貧窮無慧啊,不會學。所以世尊感嘆、祖師大德感嘆,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你不要自己生下劣心,你生下劣心,覺得「我煩惱這麼重,真的有這麼容易嗎」?「這業障這麼重,怎麼能消掉」?你這麼想,那你業障就更重。人家問永明延壽大師,說:「大師,你為什麼只講大乘?你怎麼不用人天乘來教化呢?」永明延壽大師告訴這個人,他說:經典上講,你用五戒十善來教化人,就像拿一杯毒酒給他喝,「如飲鴆酒」,雖得一期人天之飽,難免生死毒發。所以,但說大乘沒有任何的過失。永明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再來,是繼六祖以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所以他說這話是真實不虛。你不學大乘,你在那裡看那些權小方便,那個都是夾雜,都是耽誤時間,浪費時間,因為你最後還是得迴小向大。所以說《法華經》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你現在也應該正直捨方便,但學無上道。如來捨方便,直接跟你講無上道,你是一個學人,就應該正直捨方便,但學無上道,只學一乘了義。你不用害怕你沒有根,眾生都有佛性,這個就是你的根,你去哪裡找?你到世間法去找根,那終歸生滅,到二乘法去找根,那終究就是無因論、外道論,學二乘學到後來,絕對就是無因論,無因論就是外道論;這話誰說的?龍樹菩薩講的。所以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但學無上道。


這裡講「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就是講世尊憶念著眾生,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有,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下面看:「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什麼叫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呢?在文義上的解釋我們剛講過,這父親他會憶念他的小孩,他的小孩走丟了,他從來沒有告訴別人,說他有這麼一個子嗣。那在表法上代表的意思,就是講眾生雖有佛性,而沒有受佛教化,他沒有聽到佛法,或是聽到佛法不願意接受,墮在所知障當中,覺得佛法不科學,覺得佛法不符合現代⋯⋯等等的這些想法。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過時了。為什麼說你這個想法是過時了?因為科學日新月異,你講這話的時候,科學又再進步了,你的話就過時了。佛法是什麼?是亙古亙今,它不變,所講的都是你眼睛可以看到的,是世間眼見,世間現見。講到佛性,每個人都能知道,這就是現實,它不會改變,所以故名「真如」。當你在毀謗佛法過時,你這句話就已經過時了;你在毀謗佛法不科學的時候,你就已經在科學裡面迷了。佛法最講科學了,就是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你看每個人都有佛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你現在能了解科學的,還是你的心在起作用,你如果沒有心,你怎麼能夠了解科學,怎麼能夠了解這些知識,佛法是講到根本上去,佛法它是科學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不是過時的。一切法再怎麼花稍,這世間再怎麼美好,你要是沒有心,你就不能了解。佛法讓你明心!世間人說要「找到自己」,本來無我,你向哪去找?唯一真心而已啊,你去立個「我」、尋個「我」,或是破個「我」,都還是有「我」,所謂存我、覺我亦復如是,都是障礙。意思是:存有一個「我」,跟覺破一個「我」,都是障礙。所以眾生沒有受佛法的教化,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為佛法是迷信,供個神,大家在初一、十五吃個素,拜拜求個平安而已。有這個問題是出家人的過失,因為你沒有講經說法,眾生不懂佛教是什麼,以為到佛門來就只是求個平安,求菩薩保佑發財。你看現在很多寺院,你進去,出家人都告訴你:這樣子就很吉祥、這樣就能發財了,有的寺院裡面甚至還有財神殿,這成何體統啊!佛門有沒有財神,有,有財神啊,北方多聞天王他就是財神,在密宗裡他代表黃財神。你到世間去找那個財神,那個財神不知道哪來的妖魔鬼怪,你還把他放在佛寺裡面供。北方多聞天王教你求財,他的這個財是講性具的財寶,不是求世間生滅、會變異的財寶,他不教你心外求法。為什麼佛教會變成這個樣子?眾生雖迷信,但是出家人也沒有講正見,也沒有給予他正信的佛教,所以讓人家覺得佛教就是拜拜、求平安、求發財、求事業順利,感情和睦⋯⋯等等的,他們不知道來佛門是要真正了生死的。眾生沒有學佛,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為念佛大概就是要度死人。你看很多人往生都在念佛,他不知道當人往生時,一切方法都沒用,對亡者都幫不上忙,唯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可以幫助亡者離苦得樂,出輪迴,一生成佛。反而覺得「哎呀!這阿彌陀佛不能念喔,念了要死了⋯⋯」。所以你看現在進去佛門,佛門的在家人連看到出家人都不念阿彌陀佛,反而說「啊,法師吉祥。」我聽了,心裡想:這個常住有問題了,腦子壞掉了,你再怎麼諂曲,你至少要教你居士,看到出家人要合掌恭敬念阿彌陀佛。居士看到出家人,居然說:「法師,吉祥。」你講這個話,很不吉祥啊,你身在佛門,卻一點善根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見面要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提起你的正念。就怕你失念失照,所以見面就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當作招呼語,提起大家的正念。佛門這招呼它是有用意的,不是像世間人講一些空洞祝福的話,那個沒有用啊。所以說,眾生沒有受到佛法的教化,就是出家人沒有盡到教化的義務,整天就是看能不能把居士口袋裡的錢,變成自己口袋裡的;招攬居士來養自己的廟子,那就是不如法。連居士在道場不如法,出家人他也不敢講,他也不敢罵。真的有出家人願意教,可是呢他的師兄弟、他的和尚自己心裡諂曲,怕這居士跑掉了,不護持了,反在在家人面前罵出家人,貶低出家人;你看,作踐自己出家人身份,作踐到這種程度,還說這叫破我相、除我慢。其實你這叫破壞佛教的形象,你這叫貢高我慢,你把你自己凌駕在佛教之上,凌駕在戒律之上。你在在家人面前罵自己的徒弟,為什麼?你是為利養故,你是在破壞佛教的形象,我給你講出來,希望你能夠省悟過來,你能夠回頭啊。所以你要是去了一個道場,你在那個道場,那裡的出家人要是不管你,你要怎麼做都可以,那我告訴你:那個道場千萬不要去,你去了你滿身罪業,你在那裡捐錢,你死了以後你下地獄。為什麼下地獄?那個道場不如法,你做錯、犯戒律、犯規矩卻沒有人罵你,沒有人管你,你死了以後就會下到地獄去,你會很淒慘啊。所以眾生沒有受佛法的教化,就像這裡講的「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就是「如來三七思惟」,前面講:「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如來的智慧微妙第一。眾生沒在苦惱當中,被苦惱所淹沒,不能信受大乘,如果還跟他們講,他們必然生毀謗,所以說:「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所以世尊「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所以,他三七思惟,怎麼來教化眾生。
「心懷悔恨」,當然如來是不會像眾生這樣起情執,在那裡悔恨,但是呢用這「悔恨」來代表什麼呢?代表眾生有佛性,如來不願意放捨,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捨教化,因為眾生有一乘之機,一乘的根器,眾生有佛性,他不願意放捨,所以他示現教化。就像前面講的:「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他為五比丘轉法輪,為他們說法。所以這裡講的「心懷悔恨」,就是想到眾生有一乘的根器,眾生都有佛性,他不願意放捨。但是又「自念老朽」,什麼叫自念老朽呢?我們看到後面經上講如來的壽命,是以「塵點劫」來算。塵點劫有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還有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詳細到後面會講。什麼叫「自念老朽」?如來因圓果滿,利生之機將盡,即將入於涅槃;就像前面四十九年說法,如來知道他終究是會涅槃,所以說「自念老朽」,就是利生的機緣將盡,所以叫「利生之機將盡」。但是自己「多有財物」,這是講二智甚深,釋迦牟尼佛通達實相,證得實相,具足根本智跟後得智這二智甚深,也就是前面的真諦智跟俗諦智,他圓滿具足圓滿證得,就以「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來作為表法,代表二智甚深。但是無有子息,底下沒有可以傳承的,就像沒有人可以傳承佛法,無人能延續佛法的慧命,所以說「一旦終沒。財物散失」,這佛法沒有辦法傳,如來一旦涅槃則家業散失,這佛法就衰敗了。所以你看到這邊,你自己就要發菩提心,護持正法,擁護佛教,擁護大乘,為大乘佛法盡一切力量,盡超出自己的力量都沒有關係啊。你要懂得要把你自己的得失利害放下,把你自己所愛的放下,把你的錢財放下,拿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否則正法消失了,這眾生就無藥可救了。所以這裡講,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則家業散盡。所以有些人一定會覺得我為什麼對經典要求這麼嚴,為什麼錙銖必較?總有不懂的人,會問:「法師,你為什麼說《弟子規》不要學?」我再告訴你一次,你要知道啊,我沒有反對《弟子規》這本書,而是佛門戒律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不可以進來佛門,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從你受三皈戒就開始,受沙彌戒就開始。凡讀過《沙彌律儀》的人你都很清楚,佛告訴我們,看這些東西會斷你的善根,絕對會斷,真的,你看現在多少人都斷掉了,連你自己問這個話的人,你的善根都已經搖搖欲墜,都已經細如藕絲了,會問,就表示你沒有正知正見。所以為什麼我要求到這麼嚴格,那些不懂佛法的人他就在那裡毀謗,但是我告訴你,你毀謗,你會有你的惡報,大家看得到,看得到還好,你還有懺悔的機會;還有一種我們看不到,那就是你就直接下地獄去,因為你毀謗正法、破壞正法。你沒有起護持正法的心,沒有想要護持大乘佛法,你只想搞你愛的世間業。你要知道:只要有一點不對,他在佛法裡給你摻了世間法,就像甘露裡面加了毒藥一樣。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講得一點都沒有錯,他講:末法的時候,「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大乘,外道就是利用「五戒十善」來毀壞大乘佛法,因為一般人無法分辨菩薩法與世俗善法。所以為什麼我錙銖必較,一定要跟你講清楚,哪一個可以,哪一個不行。俗人不懂,他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那是因為你沒有佛的智慧,你不知道你這樣是在起世間意,佛法是講「內學」,講的是從起心動念上下手,不是你表面上有沒有壞規矩,而是你心裡上有沒有世間意啊,你心地上的世間意就能夠毀壞你所有的道業,讓你在三界裡出不去。所以有一些人雖有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他心裡放不下。你看多少人退去學世俗法、學《弟子規》,學這種東西都在起世間意。怎麼知道他起世間意?你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了,念佛念一念,家裡一有事情就趕快跑回去了,那就是心裡放不下。你問他:「你為什麼念佛念一念還放不下跑回去?」他還說:「是《弟子規》講的。」你想一想,跟戒律比,《弟子規》它算什麼東西啊,只是教三歲小孩的東西。你是佛弟子,你不持戒、你不依經律,你依那個,根本就是混濫凡情。現在佛門有多少人因此退轉了,這退轉是無形相的,怎麼說「無形相」呢?許多人還以為自己在念佛、在精進,其實心中都滿是世間意,做的都是世間事,他還不知道他自己已經退轉;真正修行的人會知道,他曉得他退轉。所以我講這個東西,不是要針對哪一個道場,哪一個法師,但凡有諸如此類的事情,那就是不行。你看,搞人間佛教,也是亂七八糟,都在破壞佛法,那就是禆販如來,出賣佛菩薩形像。把佛法變成人天法,說什麼「佛法在人間」,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人間啊。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在人間、天上、他方世界......,阿羅漢、辟支佛、諸大菩薩,他統統利益,佛法不是只有對人,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眾生,他都利益,冥陽兩利啊。所以為什麼《法華經》講,上至有頂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獄,甚至再更廣,盡法界虛空界。所以當你看到這一段,你就要懂得,不要讓佛法散失,不要讓人家來破壞我們正法、來破壞我們大乘佛法。凡是小乘的、外道的、搞世間法、人天乘的,把佛法曲解、淺解的,都一樣,那些你們都不要去護持,不要學,學那個沒有用,學到後來你就是輪迴而已。你搞人間佛教,你就會萬劫不復。我告訴你,誰搞人間佛教誰就墮落,絕對地墮落,百分之百墮落,有經典為證。你看搞人間佛教的,哪一個有成就,哪一個有肉身?沒有肉身啊,沒有工夫,他沒有前途啊,前途是一片黑暗。你看看那些出家人,死了都墮在地獄,臉都發黑。所以你看像前陣子有一個出家人走了,他怕人家說他下地獄,走以前就趕快說:「哎呀,你們不要看這個人死了以後發黑就等於下地獄喔,不一定是那個樣子。」那是預先給自己下台,以免死了以後下地獄,全身發黑。永明大師在《宗鏡錄》裡面講過,人死以後有五種風,你要是墮地獄,你的臉就是黑色的;墮餓鬼就是青色的;墮畜生就是黃色的;生人道,是白色的;生天,是紅潤的顏色,祖師有憑證。而他害怕自己一輩子幹了那麼多對不起佛教的事情,死到臨頭了,還要為自己掩飾抹粉,所以沒有人可以救他,看看地藏菩薩有沒有辦法。你看很多搞這個人間佛教的,那些老一代的全部都下地獄去了,整批整批去了,閻羅王很累啊,他要查看他們不好的檔案一大堆啊,堆積如山。你要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當一個人,結婚生子也沒造這麼多業;你出了家,幹那麼多破壞佛教的事情,你看,閻羅王勾了都手痠啊,你的手銬著、鬼卒壓著,跪在閻羅殿前面,相貌淒慘啊。所以你看,絕不可以去搞那個人間的佛教,不可以把世間法弄到佛門裡面來,不然你就會像我剛講形容的那樣。你看有些搞人間佛教的,中風死了,那是沒有工夫啊。為什麼現在特別講這些,因為就是這些人專門在破壞佛法,所以大家要正知正見。你看到經文這裡,世尊想到這些事情,世尊這樣想,我們自己就要能體會佛的心意,他希望正法可以久住,希望大家能發心來修學一乘了義,能夠修學一乘。因為這是大迦葉舉的例子,大迦葉是二乘,他知道如來希望大家學的是一乘,所以他捨二乘學一乘。前面〈方便品〉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又說:「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又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不懂的人錯亂,搞成人間佛教去了,搞成世間法、 《弟子規》這些東西去了,還拖了印光大師下水,說印光大師也都跟他一樣,你看這真是胡說八道。你去看印光大師的 《文鈔》,都是在勸人家求生淨土啊,勸人家念佛,如果一個淨土宗祖師整天都在搞世間法,那他就不會是祖師了,所以你不要搞錯了,人家是穿鑿附會胡說在謗祖師啊。你仔細去讀 《印光大師文鈔》,你看印光大師一生行持都在做什麼,百分之百就是在勸人家學淨土,自利利他,絕沒有像現代的俗人一樣。明白這道理,你就懂世尊這樣的用心,你自己就要發心要學大乘,要持戒、要念佛、要受菩薩戒,要如法。這樣才對,佛這樣地擔心,我們自己就要這樣子發心,這是如來救世徹底的悲心。


下面講「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就是前面講的,三七思惟,或是初七思惟,都可以。所以,佛知道眾生有佛性,可以教化,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就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切諸佛都是如此。所以說:「我若遇眾生。盡教以佛道。」這「佛道」就是一乘了義。這裡講殷勤憶念其子,就是世尊憶念著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他出世來教化,教眾生明心見性。「大事」者,就是大乘之事,以大乘法了脫生死,知道眾生都有佛性,以此為根本修行之因,而後依著眾生的根欲,熏習種種不同的法門,以作為修行之緣,所以叫「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世尊是為了這個事情出現的,就是要讓眾生圓滿成佛,所以叫「殷勤憶念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想到他能夠教眾生,讓眾生了生死,能把如來的頂法授予一切眾生。所以你看前面的〈序品〉講,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說無上的頂法,就代表授予眾生一乘了義之法,就像他這裡所說的,能夠「委付財物」,把如來的真實智慧、教化教給眾生,《無量壽經》所謂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以為什麼說《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你兩部經合會起來看,你就知道,講的都是同一樁事情。《法華經》的秘髓,你看到後面的龍女成佛、〈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成佛,你就知道唯有學一乘法才是頓超的,其他二乘、人天乘都沒有辦法,二乘法也沒有辦法頓超;而且我告訴你:女眾妳去學二乘,妳根本不用學,二乘法裡女眾是沒有辦法成佛的,它要女轉男身以後才能成佛,妳這一生沒有辦法成佛,妳修得再辛苦,打坐打得再好,妳還是沒有辦法成佛的。所以你看到那些去搞二乘法的,說她自己很精進,你看那個女眾,你心裡就可以偷笑,她是在白費工夫,因為終究是不能成就,不能成佛。所以經文後面講到龍女獻珠,舍利弗他就覺得很怪異,他說:哪有女人作佛的,何況龍女是畜生女,畜生作佛,而且還是畜生道的畜生女,這龍女就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所以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有,正顯示其頓超頓證,在二乘裡面絕對沒有女眾成佛的。但是法華會上龍女獻珠,她成佛就像她獻珠供佛這麼快,一念頓超;舍利弗是小乘的上首,連舍利弗都覺得不可思議,現代的人他不能相信,你不能相信很正常啊,舍利弗智慧第一,你的智慧跟舍利弗比,差得遠了,人家七日就遍通佛法了,你呢?你七十年都還沒搞通啊,你當然沒辦法相信。在大乘裡面,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連出家人他都不相信,甚至學經教的,他也不相信,真的。我想到近代有一個法師,他就不相信「華嚴重重無盡」的境界,他也講《華嚴》,他也講大乘,但是他不相信,之前聽說這個人,不是說他算是正知正見嗎?我看到他的書,怎麼他這裡不信大乘?這個人的書,我就闔起來不看了,看他的東西會退轉;所以我常說要看祖師的,南懷瑾居士講的沒有錯,近代這一百年來這些所謂的大德,他都持保留的態度。確實沒有錯,有一些人他名氣很大,你一看,哎呀真是出乎意料,他不相信「一界」即是「一切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沒有辦法和融,那他《楞嚴經》應該要去重學,可是他又在解釋《楞嚴經》給人聽,那問題就大了,名相都解對,義趣就解錯,他那個就是疑水火性,不相融通,不了「陰、入、處、界即如來藏」。如果你不了解,你可以懺悔自己,你絕不能批評,你不能寫下來說「不可能」。你自己心中有這個疑惑,也許你沒悟到,你也要照著經典去講,依經而說就不會有錯;你沒那個境界,你在說的時候,你在看的時候,其實就在消業了。因為你有業障啊,所以你不能夠融通,小能容大,他沒有辦法接受啊;其實小能容大,你們大家都在用啊,對不對,你看你的眼睛這麼小,看對面那座山、那棟樓,樓比你眼睛大多了,「小能容大」,眼睛沒放大,建築物也沒縮小,所以《華嚴經》講的是事實啊。你看你們從前讀過這麼多書,讀到博士了,你看的那些書,書的厚度早就超過你身體的體量了,但是這書去哪了?所以「大能入小」,進了你心裡面了,所以說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諸法但是假名影像而已,如《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所以說大乘難信。有一些人他真的是深入經藏,但卻沒有智慧如海啊,他這「深入」只是有多用一點時間,但他沒有契入,他沒有深達實相。所以他這「深入經藏」,只做到了表面,並沒有契入。你要知道,你讀經沒有辦法契入,你這是業障所致,就要懂得懺悔你的業障。自己不懂不要胡說八道,不懂,要求佛菩薩加持,不可以自己在那裡瞎猜,亂猜胡說,否則這就是造罪業。所以看到世尊這樣殷勤憶念眾生,知道眾生有佛性,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出世說法,我們要依教奉行,這是我們自分上應該做的。所以你要發願「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所未聞法,聞之能信。」大家要能發這樣的願。這一乘了義,要是沒有佛菩薩加持,你很難信入,所以自己要消自己的業,還要能夠發大願,要懂得荷擔如來家業。你們不要想說「弘揚正法是你們出家人該做的事情」,是沒錯,是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但是呢,也是所有佛弟子都應該做的、應該擁護,要為佛教、為眾生出錢出力,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世俗人講要「肝腦塗地」,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要為佛教做到這樣子,不惜一切;人家毀謗你、罵你,講你兩句沒關係,給他講,你做得如法人家罵你,這叫消業障;你做錯了,人家罵你,你要懺悔,你要想到要「荷擔如來的家業」,要想到我自己就要學,學大乘佛法,絕不退轉,你一退轉,你就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的用心,辜負佛一番的好意,佛來這個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示現劣應身,已經來這裡八千次了,而你就像這裡面講的窮子一樣,讓他這樣操心。所以從這譬喻,你就要能夠知道,你自己該做什麼,不要想:我世間的工作比較重要,我的財富比較重要。那些都是夢幻泡影而已,那都是我相而已啊,你要證明這個「我」,你要怎麼證明?本來就無我啊,世俗人不懂,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在那裡想要證明這個「我」,這就是愚癡啊。活在世界上跟人家競爭、跟人家鬥爭,爭的那個「我」,爭到後來,就像讚僧詩裡面講的:「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清朝宰相張廷玉講得沒有錯,他是清朝的大清官,「六尺巷」就是很有名的例子,是他的故事,他講「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在雍正皇帝會下,算是有開悟的大臣,雍正皇帝親自教他。雍正皇帝底下幾個大臣都是有開悟的,乾隆皇帝也在裡面,也在開悟之列,這在《御選語錄》檔案裡面有紀載,雍正皇帝本身開悟,修了個園子,叫圓明園,萬園之園,裡面包羅萬象,都跟佛教都有關係,他自稱「圓明居士」,就代表「自性圓明,包羅萬象」,他就住在這裡面,他常常跟自己的大臣講經說法,指示他們開悟。這都是事實,你們不要看那些小說胡說八道,我給你講的是正經的歷史。有些歷史學家還在那裡瞎猜,毀謗雍正皇帝,說他學佛大概是假的吧,可能是要攏絡人心吧⋯⋯等等的,他們那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你看到世尊這樣交代,自己就要發大心,不要認為你的世間事很重要,那些都沒有用,終究就是「夢幻泡影」這四個字,不要說終究,現在就是夢幻泡影,不是到死的時候才夢幻泡影,你現在有一點錢能安身,這樣就好了,其他的事情你不要掛在心上,不要去跟人家比,不要去想你的兄弟賺了多少錢,你的姊妹又賺多少錢,她嫁的先生如何,又對她多好......,你不要去這樣比,那些都世間意,是世間人的看法想法,那都沒有用啊,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想到:「我是一個佛弟子,我要『紹隆佛法』,『紹隆佛法』我能做的就是依教奉行,依經教、依祖師大德開示來修行。」這就是繼承如來的家業,繼承如來的財富,自己應當如是用心,如是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