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必成正覺第七) -1 黃念祖居士註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必成正覺第七)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必成正覺第七
法藏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說四十八願已,乃於佛前復以偈頌表此行願,並請證明。以大願真誠深廣故,應時感得雨花地動。空中讚云,必定成佛。以上是本品內容。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復為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我建超世志」。建者,立也。所謂「超世志」者,注經家中頗有異解。如淨影云:「前所發中,求法身願、求淨土願,名超世願。」淨影以《魏譯》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與諸佛稱揚願,為攝法身願。國土清淨願、國土嚴飾願為攝淨土願。淨影僅許此五願,超出世間也。憬興同之。義寂、望西等則謂總指所發之四十八願,後說甚是。《甄解》曰:「吾祖(善導)言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又云無礙誓願。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願願各頭,喻栗與柿相並耳。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錦,巧織成華果枝葉。似根莖枝葉有別,而所織成,但匹錦耳。今亦如是。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
又善導大師於《法事贊》中云:「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是謂一一之願悉為念佛也。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藏菩薩大願攝三種莊嚴,究竟圓滿。圓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且以「聲字皆實相」,故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即是法身本體,即是圓圓果海。乃四十八之所標,故體具本願一切功德妙用。又此名號,是性德之本體,修德所圓成,性修二德,圓攝無餘。今四十八願,偏標念佛,願願皆攝佛之果德,一一全顯無為法身,故可悉謂為攝法身也。諸願互融相入,無所隔礙。一一願含無量不可思議無上殊勝之願,無有限量。進言之,則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隨順眾生之假名,實則本願無量也。又本願之數雖無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
至於對「超世」之解,諸家亦復不同。義寂謂為超勝地前世間之位,故名超世。憬興謂為地前十向滿位一重發心。蓋均謂為初地之前也。善導、曇鸞等師,則大異於是。如曇鸞師謂:「法藏菩薩於世間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此乃《瓔珞經》中六種性之第四種,即十地菩薩)。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善導大師亦判為十地菩薩之發心。故均遠超地前之說。復以法藏菩薩大願,不但超過三乘,且超踰諸佛願也。經云:法藏發願之初,便言「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後出偈經》云:「發願踰(超也)諸佛,誓二十四章。」經中成就文曰:「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可見法藏菩薩超世之願,亦超踰諸佛之願也。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無礙。水鳥樹林,宣流正法。聲色香光,悉增道念。重重無盡,自在無礙,全是圓明具德,不可思議。舉體是事事無礙法界。復以聞名便登不退,見樹契悟無生,十念必生淨土,凡夫例登補處,此皆十方國土之所無,極樂同居所獨有。故云無上殊勝超世之願也。
「必至無上道」。道者,菩提也。如來所得之道,更無有能超越而居其上者,故曰無上道,即無上正等正覺也。如《法華經壽量品》:「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藏菩薩亦復如是,欲令眾生,至無上道。至於「必至」者,可有二解:(一)「必至無上道」者,本願主體也。一一願中,皆以正覺自誓,如次之二句「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蓋四十八願,具體願文,雖各有異,但大願共本,實為入無上道同成正覺也。故《法華勸持品》曰:「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是乃以」無上道「為大願之主體也。(二)以無上道為大願之果也。《淨影疏》曰:「得果決定(即決定得果),故云必至無上道矣。」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大施主者,於一切人行大施。至於所施者,為是財耶?法耶?淨影師云:「法施化益」,是謂法施。憬興師非之曰:「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是謂財施也。又《宗鏡錄九十五》曰:「以無財法,名為貧窮」。故知普濟貧苦,即須法財並施。故《積功累德品》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是為法施。經中復云:「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是即財施也,故知大施主必須財法二施。如《會疏》曰:「以財濟世貧,以法周無福。故曰大施主。」蓋謂以財施救濟世間貧窮困苦之人,以法施普利無福聞法之士,故名為「大施主也。」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長夜」,喻眾生之沈淪生死,常云生死長夜。夜表冥闇無光,眾生無明覆心,昏迷不覺,沈生死海,枉受諸苦。為令永離一切憂悲苦惱,出生死長夜,故予財法二施。而其中慈悲至極者,則為令其「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一切施中,此施最上。令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也。但欲令眾生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則莫若持佛名號,求生極樂。故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此四句乃大願之心,全經之眼,十方如來度生之妙手,一切眾生出苦之寶筏。四十八願全是此四句之聞演,如善導大師所謂願願皆標念佛也。阿彌陀聖號,具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壯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乃至無量之無量。無量壽表常住法身,故以無量壽攝一切。如來名號,普聞十方。聞名眾生,俱來我剎。以稱名故,即多善根。得生淨土,必證菩提。殊勝圓滿,究竟方便。彌陀大願,所以超世,並號願王者,正在此也。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願來生我剎之人,身相如佛,身皆金色同具卅二相。此即願文中之第三第四兩願之重述,但更殊勝圓滿,因悉皆如佛也。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上二句指身德,此二句則表心德。句首「亦以」二字,應著眼。蓋願凡來我剎之人,亦能如我(法藏)以大悲心,利益群品,故云「亦以」。蓋願剎中人民,皆能如佛,視諸眾生,等同一體,均發同體大悲之心也。如《華嚴經行願品》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願來生我剎之人,發大悲心,普利群品。品者品類。「利益諸群品」即普利一切種類之無數眾生。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欲」指貪欲。《四十二章經》云:「離欲清淨,是最為勝。」「正念」者,八聖道之一,離邪分別,而念法之實性,名正念。《觀經疏》云:「捨相入實,名為正念。」「淨慧」者,《會疏》云:「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故名淨慧。」「梵行」者,清淨無欲之行。為《涅槃》五行之一,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又證涅槃之萬行,名梵行。《會疏》:「欲是諸苦之因,施(度)戒(度)能離之。正念是善護助,如著鎧入城。忍(度)定(度)能為之。淨慧則是般若(度)。精進一度總通五故。是則菩薩六度也。」望西師稍異於此,以離欲為施戒忍。正念為禪定。總之皆謂離欲,正念與淨慧,即是菩薩之六度。修此六度,能離貪嗔癡三毒,故曰梵行。望西師又云:「離欲即無貪,善正念無嗔,淨慧無癡,此名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