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次段顯瞋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此下二段,復分舉貪瞋二毒。)
經義為,世人愚癡,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各逞己意,妄加分別。於善惡三世因果之恒規,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惡,自不能見」。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圖當時快意,不懼後患無窮。縱情恣欲,任意作惡,競造惡因,不顧當來之凶禍,故云「吉凶禍福,競各作之」。又《嘉祥疏》謂,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為凶,嫁娶等為吉。世人於此二事,競各為之。」蓋吉凶是因,禍福是果。殺生祭祀是凶,殺業所感三途之報為禍。世人皆以嫁娶為吉。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反成凶事,而招當來無窮之禍。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也。「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惡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闇。」又《淨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故知愚闇,即是癡毒。以愚癡故,心意閉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信受經法,入於正道。對於外道邪說,反易信奉。故云:「轉受餘教」。如是顛倒之見,相續不絕,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癡業。生死無常,以癡為本。故云「無常根本」。
「蒙冥抵突」者,「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見也。憬興云:「蒙又作矇。蒙,覆不明也。冥,闇昧無知也。」「抵」者,獸以角觸物。「突」者,衝也。又義寂釋此句曰:「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故於經法,不能信受。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也。「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癡也。《淨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無解無行,愚癡之極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說,不談善惡果報。故云「無有語者」。先人癡頑,後輩無知,事乃必然。故云「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者,《淨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見,不識果也。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識因也。於因於果,自心不識。他無語者,故永不解。」是以「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殊不知生死之事,必自見之,父子、兄弟、夫婦,死別之時,互相哭泣,無得免者。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世人愚癡貪愛,不知世間萬物,都是幻夢空花,誤為實有,而不知無常迅速,不能永保。生時愈親愛,死時倍苦傷。生死之際,存者,傷親人之永別,亡者,悲自身之長逝。互戀難捨,如刃刺心。故云「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昔日恩愛,今成憂苦。而此二者,束縛身心,如繩作結,不令出離,故云「憂愛結縛,無有解時」。又結縛即煩惱。《大乘義草》曰:「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故知縛於情愛,即是結縛於生死,無有解時也。「思想恩好」。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實由情欲。而不知「欲為苦本」,「純情即墮」。若不能於此「深思熟計」,一心修道,以求解脫。轉瞬無常到來,壽命終了,至此則徒喚奈何。人命在呼吸間,故云「年壽旋盡」,「旋盡」者,謂轉瞬即盡也。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上明從癡起瞋之過。三惡業中,瞋業為地獄因。又云:「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故心懷殺毒,殘傷他命,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故云「惡氣冥冥」。又「冥冥」,者幽暗也,無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云「為妄興事」,於是「違逆天地」。《嘉祥疏》謂為「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也。如是任意作惡,故云「恣意」。一旦罪惡滿盈,故云「罪極」。於是罪業牽引,則不待世壽終了,乃頓奪其命,「下入惡道」。「奪」者強取也,使喪失也。頓然斷其壽命,故云「頓奪其壽」。《嘉祥疏》釋「頓奪」曰「滅壽奪算」也。又《淨影疏》曰:「癡故起瞋,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事等。」續云「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疏謂:世人因愚癡而生瞋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唯作妄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種種惡緣自然相隨,恣意作惡。待其惡貫滿盈,果報顯現,頓然奪盡其壽命,墮入三惡道。所受果報,無有窮極。欲出無期,故云「無有出期」。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末段普勸,止惡從善,求生極樂。「若曹」,即「汝等」。「熟思計」即常云之深思熟計。「愛欲榮華」至「無可樂者」,《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故云「無可樂者」。
繼勸精進,求生安樂國。得生彼國,悉皆「智慧明達,功德殊勝」。「明」者明了,「達」者通達。《淨影疏》曰:「智慧明達,得智勝也。功德殊勝,得福勝也。」智福並勝,故勸世人,精勤求生。並誡之曰:「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虧」者,缺也。「負」者欠也。「經」指經教,「戒」指戒行。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也。「勿得隨心」者,《涅槃經》云:「常為心師,不為師心。」蓋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煮砂作飯,何能得食。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與此同旨。「在人後也」者,落後於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