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三摩地」舊稱三昧,翻為正定、正心行處。善心正心為定慧所攝,安住一處,叫做三昧。種種三昧,各有名稱,「無生無滅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無生無滅」是別名。《小品般若經》中,薩陀波侖菩薩於聞說般若時,即在原座上,得「諸法無生三昧、諸法無滅三昧」等等六百萬三昧門。三昧眾多,所以說「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翻為總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夠維持、保持住種種的善法,不讓它散失。好像一個完整的碗,倒進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羅尼的意思,一個是能持善法,另一個是能遮惡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東西,要是動了惡念,想要做壞事,陀羅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夠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羅尼,你的功德能夠繼續,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壞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這就是陀羅尼的殊勝的地方。《大智度論》講,你入了正定來修行,久了之後成陀羅尼。這些三昧更加上諸法實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羅尼。三昧加上諸法實相智慧就出生陀羅尼,所以陀羅尼比三昧殊勝。三昧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是心不相應法。什麼叫相應法呢?就是你必須是一心專注,比如入定,你要攝心入了某一個禪定,這時才能出現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應法。陀羅尼不是這樣,你在生氣,罵人,心裏在煩惱,可是這個陀羅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證到陀羅尼這事就好辦了。還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來生就沒有了。陀羅尼就不是這樣,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羅尼兩個特點:一雖在煩惱之中,陀羅尼的功德不失。二陀羅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說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說明入三昧是由於定力與智慧,現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隨時」等於隨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間不須有過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動,慢慢地專一清淨,達到定中境界,中間有過程),所以不經歷時間。隨著自己心願,一念動就能入,所以說是「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全稱應該是「佛華嚴三昧」。這個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為本體。沒有對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實無妄,所以叫做「真」;融攝一切萬法,叫做「法界」,就是諸佛的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華嚴經》最極玄妙的理體。一真法界融攝萬法,萬法都是因緣所生,從緣而起,所以有無窮無盡的緣起,就出現無盡的國土、無盡的眾生、無盡的事相。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塵,都從一真法界緣起所現,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於此瞭解,就依此勝妙之解生起種種勝行,來莊嚴自己的佛果,叫做華嚴。以一真法界為本體,為宗趣,為歸尚,專心修習,達到一心,叫做「華嚴三昧」。菩薩萬行如華,拿來莊嚴佛果,就叫做「華嚴」。《淨影疏》說,這一個三昧,統攝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法界記》說,「華」是菩薩的萬行。華會結果。「嚴」,諸行成就,果實圓滿,始覺與本覺相契相應,垢障永遠消除,所證理體圓滿。「三昧」,「理智無二…能所斯絕」。本體與智慧如一,像珠發光,發光是珠本體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體。所以珠子喻本體,珠光喻智慧,它們不是兩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沒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樣。「交徹熔融」,光從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顯,所以珠在光中。此兩者理體與智慧不是兩物,何來能所彼此的分別。達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合贊》說,「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是他特殊的見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說「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對於自心能如實了知,就是華嚴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