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唐翻經沙門法藏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唐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以。真源素範。沖漠隔於筌。妙覺玄猷。奧頤超於言象。雖真俗雙泯二諦恆存。空有兩亡一味常顯。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執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若歷事備陳。言過二十萬頌。若撮其樞要。理盡一十四行。是知詮真之教乍廣略而隨緣。超言之宗性圓通而俱現。般若心經者。實謂曜昏衢之高炬。濟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最為。然則般若以神鑒為體。波羅蜜多以到彼岸為功。心顯要妙所歸。經乃貫穿言教。從法就喻詮旨為目。故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初教興者。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般若教興亦復如是。具多因緣。一謂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迴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薩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諦中道生正見故。五顯佛勝德生淨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八令斷一切諸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涅槃果故。十流至後代益眾生故。略說此十具收彼意。令此教興。第二藏攝者。謂三藏之中契經藏攝。二藏之內菩薩藏收。權實教中實教所攝。第三宗趣者。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先總後別。總以三種般若為宗。一實相。謂所觀真性。二觀照。謂能觀妙慧。三文字。謂詮上之教。不越此三故以為宗。別亦有三。一教義一對。以文字教為宗。餘二義為趣。二境智一對。以真空境為宗。觀照智為趣。三因果一對。以菩提因行為宗。菩提果德為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四釋題者亦有三。初教義分二。謂般若心。是所詮之義。經之一字是能詮之教。即能詮般若之經依義立名。二就所詮義中法喻分二。謂般若等是所詮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即般若內統要衷之妙義。況人心藏為主為要。統極之本。三就前法中有體用分二。謂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源也。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斯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即簡不到彼岸之慧。故以為名。謂體即用故。法之喻故。義之教故。立斯名耳。
觀自在菩薩
自下第五解文。此既心經。是以無序及流通也。文中分二。初顯了般若。後即說咒曰下。明祕密般若。何以辨此二者。謂顯了明說。令生慧解滅煩惱障。以咒祕密言。令誦生福滅罪業障。為滅二障成二嚴故。說此二分。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標綱要分二。從舍利子色不異空下。明廣陳實義分。以義非頓顯故先略標。非略能具故次廣釋。又前是據行略標。後即就解廣陳。前中有四。一能觀人。二所行行。三觀行境。四明能觀利益。且初能觀人。觀自在菩薩者。是能觀人也。謂於理事無閡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觀機往救自在無閡。故以為名焉。前釋就智後釋就悲。菩謂菩提。此謂之覺。薩者薩埵。此曰眾生。謂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從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二明所行之行。謂般若妙行有其二種。一淺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簡淺異深。故云行深般若。言時者。謂此菩薩有時。亦同二乘入人空觀。故法華云。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等。今非彼時故云行深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三明觀行境。謂達見五蘊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見也。
度一切苦厄
四明利益。謂證見真空苦惱斯盡。當得遠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菩提涅槃究竟樂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上來略標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自下第二明廣陳實義分。於中有五。一拂外疑。二顯法體。三明所離。四辨所得。五結歎勝能。初段文有四釋。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釋菩薩疑。三便顯正義。四就觀行釋。初中言舍利子者。舉疑人也。舍利是鳥名。此翻為鶖鷺鳥。以其人母聰悟迅疾如彼鳥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連母為號故曰鶖子。是則母因鳥名。子連母號。聰慧第一。標為上首。故對之釋疑也。彼疑云。我小乘有餘位中見蘊無人。亦云法空與此何別。今釋云。汝宗蘊中無人名蘊空。非蘊自空。是則蘊異於空。今明諸蘊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異空等。又疑云。我小乘中入無餘位身智俱盡。亦空無色等與此何別。釋云。汝宗即色非空滅色方空。今則不爾。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不同彼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釋之。二兼釋菩薩疑者。依寶性論云。空亂意菩薩有三種疑。一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以斷彼疑。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以斷彼疑。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明空即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斷彼疑。三疑既盡。真空自顯也。三便顯正義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義。一相違義。下文云。空中無色等。以空害色故。準此應云。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二不相閡義。謂以色是幻色必不閡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閡於色即是斷空。非真空故。若閡於空即是實色。非幻色故。三明相作義。謂若此幻色舉體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故。大品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等。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真空亦爾。準上應知。是故真空通有四義。一廢己成他義。以空即是色故。即色現空隱也。二泯他顯己義。以色是空故。即色盡空顯也。三自他俱存義。以隱顯無二是真空故。謂色不異空為幻色色存也。空不異色名真空空顯也。以互不相礙二俱存也。四自他俱泯義。以舉體相即全奪兩亡絕二邊故。色望於空亦有四義。一顯他自盡。二自顯隱他。三俱存。四俱泯。並準前思之。是則幻色存亡無閡。真空隱顯自在。合為一味圓通無寄。是其法也。四就觀行釋者有三。一觀色即空以成止行。觀空即色以成觀行。空色無二一念頓現。即止觀俱行方為究竟。二見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見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無住處行。三智者大師依瓔珞經立一心三觀義。一從假入空觀。謂即是空故。二從空入假觀。謂空即是色故。三空假平等觀。謂色空無異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第二顯法體。於中有二。先總後別。今初也。言是諸法空相者。謂蘊等非一故云諸法。顯此空狀故云空相。中邊論云。無二有此無是二名空相。言無二者無能取所取。有言。有此無者有能取所取。無是二不二名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二別顯中有三對六不。然有三釋。一就位釋。二就法釋。三就觀行釋。初就位釋者。一不生不滅。在道前凡位。謂諸凡夫死此生彼。流轉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也。二不垢不淨者。在道中菩薩等位。謂諸菩薩障染未盡淨行已修。名垢淨位。真空離此故名不垢不淨。三不增不減者。在道後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修生萬德昔未圜。而今圜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又佛性論中。立三種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後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無異。亦就位分異。又法界無差別論中。初名染位。次名染淨位。後名純淨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釋者。謂此真空雖即色等。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又隨流不染。出障非淨。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觀行釋者。謂於三性立三無性觀。一於遍計所執性作無相觀。謂彼即空無可生滅。二於依他起性作無生觀。謂依他染淨從緣無性。三於圜成實性作無性觀。謂前二不有而非減。觀智照現而不增。又在纏出障性無增減。又妄法無生滅。緣起非染淨。真空無增減。以此三無性顯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明所離。然真空所離歷法多門。統略有四。一法相開合門。二緣起逆順門。三染淨因果門。四境智能所門。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滅等。真空中故。無色等者。彼真空中無五蘊等法。此就相違門故云無也。理實皆悉不壞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壞故。下並準知。此中五蘊。即合色為一開心為四。二無眼等者。空無十二處。十二處即合心為一半。謂意處全及法處一分。開色為十半。謂五根五境為十處。及法處一分。三無眼界等者。空無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開。準上可知釋此三科具如對法等論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明緣起逆順門。無無明者。順觀無明流轉門。以其性空故云無無明也。亦無無明盡。逆觀無明還滅門。以真空故無可盡也。此舉初支。中間十支。皆應準此。故云乃至。末後一支。謂老死亦流轉還滅皆空也。
無苦集滅道
三染淨因果門。苦集是世間因果。謂苦是生死報。先舉令生厭。集是彼因。謂是煩惱業。厭苦斷集先果後因故也。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是涅槃果。先舉令欣。道是彼因。謂八正道。修之於後。皆空無有也。
無智亦無得
四境智能所門。非但空中無前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無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也。問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無。豈非此空是滅色耶。答前雖不閡存而未嘗不盡。今此都亡未嘗不立。故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此無。此就無所有。前據如是有。又前就相作門。此就相害門。一法二義隨說無違。
以無所得故
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明所得。今初也。言以無所得故者。牒前起後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無所得為因。令後有所得也。大品云無所得故而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薩得涅槃斷果。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舉人依法。後斷障得果。今初也。言菩提薩埵者舉人也。義如前解。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後也。
心無罣閡
二斷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斷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無罣閡者行成也。謂惑不閡心故。境不閡智故。
無罣閡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二斷障也。言無罣閡故牒前起後也。無有恐怖者。外無魔冤之怖。即惡緣息也。遠離顛倒夢想者。內無惑障之倒。即惡因盡也。
究竟涅槃
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圜寂。謂德無不備稱圜。障無不盡稱寂。簡異小乘化城權立。今則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釋智能究竟盡涅槃之際。故云究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第二得菩提智果。於中有二。初舉人依法。二明得果。今初也。謂三世諸佛更無異路。唯此一門。故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覺也。即無上正等覺也。覺有二義。一正覺。即如理智。正觀真諦。二等覺。即如量智。遍觀俗諦。皆至極無邊。故云無上也。上來所得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第五結歎勝能。於中有二。先別歎。後總結。今初也。言故知者牒前起後也。由佛菩薩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歎其勝能。略歎四德。然有三釋。一就法釋。一除障不虛名為神咒。二智鑒無昧名為明咒。三更無加過名無上咒。四獨絕無倫名無等等咒。二約功能釋。一能破煩惱。二能破無明。三令因行滿。四令果德圜。三就位釋。一過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齊果。謂無等之位互相濟等。故云無等等。十地論云無等者。謂佛比餘眾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耶。示現等正覺故。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二總結勝能。謂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變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決定故云真實不虛也。上來廣略不同。總明顯了般若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自下第二段明祕密般若。於中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說咒詞。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未顯咒詞故今說之。
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二正說咒詞。此有二義。一不可釋。以是諸佛祕語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福。亦不須強釋也。二若欲強釋者。羯諦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諦者。自度度他也。波羅羯諦者。波羅此云彼岸。即度所到處也。波羅僧羯諦者。僧者總也溥也。即謂自他溥度總到彼岸也。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謂大菩提處也。言薩婆訶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釋絕筆述懷頌曰
般若深邃    累劫難逢
隨分讚釋    冀會真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法藏。長安二年於京清禪寺。翻經之暇。屬同禮部兼檢校雍州長史滎陽鄭公。清簡成性忠孝自心。金柯玉葉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儀朝序城塹;法門。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經數千萬遍。心游妙義口誦靈文。再三慇懃令出略疏。輒以蠡管詎測高深云爾。
般若心經贊序
張說撰
萬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歸一。一法之宗。知心無所得是真得。見一無不通是玄通。如來說五蘊皆空。人本空也。如來說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見空捨法。二者知見復非空耶。是故定與慧俱空中法。入此門者為明門。行此路者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證於此乎。祕書少監駙馬都尉滎陽鄭萬鈞。深藝之士也。學有傳癖書成草聖。迺揮灑手翰鐫刻心經。樹聖善之寶坊。啟未來之華業。佛以無依相而說。法本不義。以無所得而傳。今則無滅。道存文字。意齊天壤。國老張說。聞而嘉焉。讚揚佛事。題之樂石。
般若心經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