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義總說
王驤陸居士講述
金剛般若經者,佛說般若以金剛為喻者也。般若有堅、利、明三德,堅者為體,利者為用,明者為相,三德本一,體用非二,以金剛無物可破故堅,以金剛無物不破故利,以內外光明瑩徹故明,以同具三德,故合般若。雖然,體無形相,非用不顯,性無狀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達體,明心方可見性,般若經者,依用表體,因心見性之妙法也。全經之旨,在表生佛同具之德性,如是而顯,所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也。不獨三世諸佛菩薩之般若為金剛,乃眾生之般若,亦屬金剛,何可輕人,何可自棄。顧般若人人同具而人人不知,世人僅知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為八種動相,不知此動相,正顯般若之體;由動相以見實相,恆常不變如金剛,故以為名。若復有人,問般若是如何相貌,則惟曰即今問我者是;答汝者是,汝眉動目瞬者是,捨此又將何以表金剛般若無相之體耶?世尊欲啟大眾般若之機,特表全剛般若之用,在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至敷座而坐一段,言此即六波羅蜜之行相,亦即般若之妙用,眼前一切動作有相之用,正以反顯眼前一切般若無相之體;是不可以耳聞,不可以目見,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觀,可以心悟,可以靈會,曰如是悟會,悟會如是而已。此世尊不開口之說法,如是般若放光,獨空生(須菩提)一人悟會,應機緣起,出座請問,特地開口啟請曰,如來大慈,固無處不護念諸菩薩也,希有哉此妙相也,然眾生盲昧,未明所以,究應如何言住而降心成佛耶?世尊則告之曰,如汝所說,所言降心成佛者,正余所表如是之動作也,汝亦只如是住如是降伏可耳,此時空生,心已靈悟,故曰唯然,謹覺見矣。惟不捨大眾,願樂欲聞,是求世尊再表於語言,錄於文字,流布後世,以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也。
金剛般若經者,由賢入聖,由菩薩入佛位,依般若波羅蜜而成無上菩提之大法者也。故開口即曰諸菩薩摩訶薩,原非指樂小法之賢位而言,彼不敢承當荷擔而信入也,以尚未具此福德也,蓋心不具足廣大,不足以語此。菩薩成佛,應具資糧,眾生者,菩薩成佛之資糧也。但內外眾生之所以難度,只緣四相遮障,欲破四相,但大其心,心同虛空,自無繫執,此名得度。若有能度之我,是立我相,有所度之眾,是立人相,能所對立,是為眾生,此見難除,有如壽命。故曰壽者,總成煩惱,是以不住法,不住相,其福德性亦不可思議,此即菩薩成佛法,並無別法,但應如我所教而住可矣,此世尊開口說法竟,為全經綱領。下再鋪陳其義,無著菩薩判為資糧分者是也。
大眾聞佛所說,雖明其義,尚無入手辦法,乃首先點明法身分,言成佛之物,是在法身,故以證法身為主。法身有三,一者言說法身,二者智相法身,三者福德法身,總由此經所出,經非文字之經,但亦不離文字,經非佛說之經,但又不離佛說,此經者,正汝自性,即成佛之物,心地根本,此為第一。惟賴法以顯功用,但諸法空相,不可說,不可取,非法非非法,為渡江暫用之筏,應取捨自在,不可執著,其法門則分九大段以表之。
一曰毋驕慢分,言自修功夫,最難破者法見耳。若汝親證至四果羅漢而成道,倘以為我能成道,或曰有道可成,此即不名阿羅漢矣。即我如來自己,昔在燃燈佛所,於法亦實無所得,心地必如此清淨,方入無諍三昧也。
二曰淨佛土分,言自性莊嚴,非同有相。菩薩應如是清淨,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本無所住,而具妙用,必如是乃成大身,為無上淨土莊嚴也。
三曰尊正教分,言此經義,惟佛所說,隨說少分,已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處處是佛,在在是法,但假名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已。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故非外道散論可比,然又不可執取為如來有法可說也,通達此義,是尊正教,一切天人,皆應供養矣。
四曰供養給事分,言眾生之所以報佛恩者,不在有形之供養,而在自度成佛,但能不取於相,即是成佛報恩。是以微塵世界,都不執取,即佛之三十二相,亦等於微塵世界之幻來幻去,如是圓觀,名大供養。
五曰精進分,學未至佛,其學未止,尚當精進,精進至見實相,始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然執以為第一希有之法,則又驚怖畏起,終未離相,不名清淨,故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大精進。
六曰住忍苦分,言精進深入,必經苦行,而苦行非毀身滅智為苦,菩薩以具足智慧為忍苦,離一切相,以發無上菩提之心。世尊自以往昔苦行為言,謂如立我相,即起瞋恨,心動即名割截,以心住於法,即不能生於菩提也。必心無所住,不問環境順逆如何,一切都無所謂,是名忍苦,非同世之以壓迫為忍辱,無智慧以解者也。
七曰離寂靜分,此言行者未學以前,往往執有,即學以後,又復偏空,喜於寂靜,非中道也,當遠離之。此七、八、九三分,皆言菩薩之漸入如來境界者,尤為重要。第一關鍵,在圓其義,不可執實,亦不可執虛,無實無虛,是第一圓義。世尊恐聞者偏於寂滅,遂曰是真語者實語者,但又不可執實,故復曰此法無實無虛,總以無住為宗,心無所住,自得光明,無所不照,此義其實深邃。如來為最上乘者說,非樂小法者可知,彼必生驚佈也,不知在在處處,若有此經,此為最勝,即少分如四句偈,尚不可以三千七寶比,不可以恆沙大千七寶比,不可以恆沙生命布施比,並不可以每日三時,恆沙生命,經無量劫以布施比,直言無可比擬,甚至世尊自己在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尚不及其千萬分之一,可知此經義之不可思議,而一因一果,各有先後,亦不可思議也。要惟信心不逆者,方不驚怖,方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方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是人則為如來,言與如來不二也,此惟佛與佛,乃能證知之耳。凡此功德,皆在通達無實無虛之義以後,不可具說也,若具說者,未見性之人,必狂亂狐疑不信也。
八曰離喜動分,此言已證於道,不無所喜,喜則心動,又安得名菩提耶,是在根上截斷,不必更言喜動,並喜動之物,亦無法可說。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菩提心者,此者字,正如畫龍點睛,通體靈活,呼應第二分請問之意,歸結到不可得,遑論無住不住耶。
九曰諸法如義分,此總言法不可取,法亦不可廢也。世尊自以在燃燈佛所,得授記一事為言,謂其實耶,則無法可得,謂非實耶,則授記實有其事,惟以無實無虛而如其義,方無偏執。即體即用,非空非有,不教之教,乃達如如。此諸法如義之本相,亦如本來之妙用也,以佛之授記事,如是莊嚴重大,尚復是幻,況世間一切業耶。佛說至此,修行法門,至矣備矣,計共九段,乃為未證道前功用地說,能妙用之者,即開般若,若捨般若而欲證菩提成佛見實相得道者,無有是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世尊為會眾初證道顯法身者而說,故下即無言,非無言也,在靈悟此意境而已。此時須菩提已都領會,遂曰大身,即非大身,言大身亦不可得,但具假名耳,世尊曰然,菩薩亦如是,菩薩亦假名也,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人眾生壽者,此總括前文,與資糧分相應,為一總結束。
自此以下世尊再為大眾究竟決定而言,凡已證道後,必如是方為究竟。計共四段:一曰淨土究竟分,言菩薩以通達無我無法者為真淨土,以下皆指稱菩薩,為入菩薩位者說。二曰佛知見究竟分,佛知見者,通於心也,通心不可得,即是佛眼,然佛不異眾生,非無肉眼也,不異外道,非無天眼也,且具足慧眼法眼,乃成佛眼,非四眼外,另有佛眼也,佛以心通故,恆沙世界,一切眾生,亦無不心通一體,此所以正法眼藏為究竟也。三曰色相究竟分,言具足色身與具足諸相,都屬假名,以不取不捨,方為究竟。四曰說法究竟分,言說法者,不可執取有所說也。以執則與覺義相違,故曰謗佛,然若執取無所說,則世尊般若放光一分,豈不是說,故雖無法可說,卻有說法之名,如是土淨而不執於淨,知見而不執於見,色相而不執於相非相,說法而不執於說非說,無往而不通於無實無虛之義,是真如義之究竟者也。
心具足分者,世尊說法初竟,仍引大眾,歸入心地,曰必如是方為具足,世尊誨人不倦,反復詳告,無非堅其信心而已。約分五小段:甲曰正信,正者具足也,究竟而論,應信一切眾生皆成佛,如圓覺經所言者是。乙曰正覺,言善巧取法,非空非有,雖已成就無上菩提,仍不取有少法可得,是為正覺。丙曰正度,言雖度無量眾生,證知佛與眾生都非實有,方名大利法也。丁曰正相,言不可取相以觀如來,致與轉輪聖王無別,但亦不取斷滅,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無上菩提也。此惟證入無生法忍者,方不為法所縛。戊曰正行,言一切動作等等,幻來幻去,正如微塵世界之一散一合,假名為一合相而已。此段正合如來入城乞食一段,如是心能平等,慈視眾生,法無高下之分,度無能所之見,相無執取與斷滅之念,行亦不著微塵世界之分合,豈非正之至而具足之極乎。
佛說至此,無可再說矣,遂總結全文,謂空生曰,我今說法,若有人執以為我有四見,是人解我所說義否?空生云不也,是人不解世尊之意。何以故,世尊說法,實非得已,今說四見,實非四見,是名四見,佛故印可之曰然。發無上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見信解可耳。若復執取於知見信解等,則又生法相矣,此直應前文但應如所教住,點明如是兩字。世尊為人演說者,以化身而不住涅槃,演說而不取諸相,故曰如如,以能如如,故可不動。雖然,能如是者,仍從有為下手,轉俗諦為佛諦,化有為於無為,終不廢妙觀之用。然則全經之旨,世尊以般若妙用教人,由用顯體,依法成道,見相知實相,明心則見性,得如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若生驚怖疑畏者,不足與言般若也,雖多讀多聞何益哉。
金剛經心咒(能斷金剛經陀羅尼)
南無盆嘎滑的 真嘎缽拉米大約 嗡 乃恩的達 愛力血 愛力血
米力血 米力血 瓶那盈 瓶那盈 南無盆嘎滑的 者登呣勺的 愛力的 愛力的 米力的 米力的 虛力的 虛力的 烏虛熱 烏虛熱 步又也 步又也 娑哈
讀金剛經一遍後,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於讀過九億萬遍,以證得性空,即同無量,惟必請師傳授,方可持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