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21

上海殘疾院勸捐疏
一切眾生.心性原同.而其身心受用苦樂懸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報各別也。故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不怨不尤.聿修厥德.自求多福.以期消滅宿業.培植來報也。世之最可憐可憫者。莫過于貧無衣食之瞽目殘疾人。均是人也.人皆眼目明了.徹見一切.彼則雖處光天化日之下.無異暗室幽谷之中。人皆手足完全.隨意動作.彼則肢體殘缺.諸凡不便。如是之人.又加以無家室以庇身.無衣食以養體。彼等同為天地父母之所生.固為吾之同胞。吾人幸受天地父母之所覆載.而境遇稍亨。若不設法.令彼身有所託.心有所依.俾其宿業消滅.來報勝妙.便失天地父母平等生育之心.兼負天地父母錫吾福樂安適之念。況乎傳施濟眾.老安少懷.視民如傷.恩先無告.古聖賢無不提倡而躬行之.以為天下後世法。豈可不仰體天地聖賢之心.以行一視同仁之道.而漠然置之乎。以故一亭王居士.特發大心.糾集同志.立一殘疾院.于上海南車站附近.俾彼無家可歸之殘疾人.安住其中.供其衣食.以盡天年。有手足不完具者.派人照護.其有目能視.手能作者.隨彼身分.作諸工業.以稍貼補其服用。又請通達佛法之人.數日一往其中.為彼演說改過遷善.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法。俾彼等了知前因後果.聿修厥德.一心念佛.以期往生。庶可永離娑婆生死輪迴之苦.常享淨土常樂我淨土之樂.其為彼等慮者.可謂懇切周摯.至極無加矣。然人眾既多.所費實繁.端賴富有力者.發同體之悲心.捐無盡之寶藏.補天地化育之遺憾.培自己莊嚴之法身.則幸甚幸甚。
募修永嘉羅漢山景德禪寺疏
佛法深妙.非凡情所能測度。若非有大智慧.大辯才.大神通之聖人。而欲化導愚俗.共歸正法.捨拘墟之劣見.開性具之正知.各捨家珍.創建梵剎。俾得宏宗演教.作長夜之明燈.辦道修心.為苦海之巨筏者.誠非易易也。水嘉羅漢山景德寺者.唐藤蘿尊者之所造也。按寺志.尊者不知何許人.于武宗會昌二年.乘木浮海而至瑞安巡簡司前.邑人異之.祈師登岸。由是一方之民.崇信景仰.有如活佛。于是隨機開導.令生正信。逆知武宗將有滅法之兆.故其建立梵剎.皆悉從緩。至中宗繼立.佛日重明.尊者乃普遍化導溫州屬邑.共建梵剎十有八所.可謂大宏法化.為眾福田矣。羅漢山景德寺.乃其一也。其山峰巒峻秀.景趣清幽.為永嘉之首鎮.洵修道之靈區。其寺自唐迄今.歷一千一百餘年。其間宏揚法化.鼎革梵剎者.固難悉數。現以久未修葺.佛殿僧寮.傾頹殆盡.尊者聖跡.將欲湮沒。邑人潘鑑宗.吳碧華.葉健雄等數十人憂之共議興復。然以時局艱難.且縮小辦.擬建佛殿五楹.前殿三楹.兩廊寮舍十餘楹.俾凡禮誦棲息.各得其所。安住數位精修淨業之比邱居士.常住其中.專修念佛三昧.以期自他同出娑婆.同生淨土.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耳。但以工程浩大.獨力難成.懇祈十方檀越善信人等.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打開寶藏.培植福田俾含安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蓮社開而見聞蒙益.淨宗闡而僧俗明心。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尊徽高爵.裔世納伊訓之百祥矣。
廬山青蓮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而其全體大用.悉在眾生一念心中。但以迷而未悟.遂致於本無生死中.妄受生死輪迴之苦。故我釋迦世尊.持垂哀愍.示生世閒.以施拯濟。於是棄捨國榮.出家修道.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欲使一切眾生.悉皆徹證自心.圓成佛道.於是隨機說法.應病與藥。俾彼善根成熟者.頓證無餘涅槃.善根未熟者.隨分各得利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雖則大小權實不同.偏圓頓漸有異。在佛本心.無非欲直授己所證之覺道.以機多不契.故不得不曲垂方便以攝受耳。致於出世本懷.未能頓暢。由是於常途教理外.開一特別法門.所謂念佛求生淨土.使彼若聖若凡.若愚若智.同於現生.出離生死。俾已破無明者.圓證法身.具足煩惑者.亦登不退.其功勳利益.出於一代時教之上.誠可謂至圓至頓之教外別傳也。以故一切大乘經中.無不顯闡讚導.一切菩薩祖師.無不依教奉行.以其為三世諸佛普度眾生之大道.九界眾生圓證佛果之妙法也。及至大法東來.遠公大師.首於廬山東林.宏揚此法。一時緇素高人.成皆雲集川赴.而廬山之名.淨土之法.人皆景仰而修持焉。自茲厥後.所有律教禪密.莫不以求生淨土為返本還元之末後一著.以故蓮風扇於中外法利遍及古今。況茲時丁末法.人根陋劣.更宜專修此法.以期現生了脫。而廬山最勝之地.青蓮寺適當其基。高踞山巔.其形勢固天然一朵蓮華。故晉之黃谷大師.繼遠公之宏猷.建寺其中.以闡揚蓮宗也。自晉迄清.千五百餘年.由高人相繼住持.故蓮風常得丕振。至洪楊之亂.悉成劫灰.法道式微.無人恢復.致令千餘年選佛道場.竟成荒山.可不哀哉。爰有妙培大師.係微軍老人之高足弟子.恪遵師訓.篤修淨業。特往紅螺.參學多年.今春來遊廬山.至其寺基.見其形如蓮華.而復前臨三疊之瀑布.後椅五老之雄峰.左右則有獅子象鼻二峰.以為衛護.殆天造地設一淨土道場.不忍永令湮沒.遂發願恢復.以宏蓮宗。乃與上海諸大居士商榷.先募千餘元.用建念佛堂一座.僧寮數間.安真心辦道數人.六時行道.用繼遠公芳規。待後有大功德主.則隨力擴充.以財力維艱.行道是急.故不得不隨分隨力.以期修時得益.而不致有礙淨業也。其結社之法.一遵遠公成規.人不論僧俗.必須具真信願.決定求生西方。又須各持齋戒.清淨身口意業.朝暮課誦.三時念佛.除有病.及公事外.概不得避懶偷安。暇則隨意禮誦坐禪.但取其於道有益而已。唯不得習學詩文.泛覽俗典.以及閒談雜話.虛度光陰。昔遠公結社.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皆佛門楝梁.儒宗山斗。今則人根陋劣.遠不及昔.而即心本具之佛性.三根普被之法門.古今固無二致。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事.豈不自我而修.自我而證乎哉。用是謹立簡章.以勖同志。又祈諸大檀越.發菩提心.各相護持.輸金輸粟.轉勸轉募.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蓮社興而宗風丕振.正法盛而災障潛消。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現生備膺五福.臨終高登九品。如是則可謂真大丈夫.真佛弟子.上不辜於佛化.下不負於己靈。所願見者聞者.同修此道.以一傳十.以十傳百.乃至遍界.則世界太平.人民安樂矣。不勝馨香禱祝之至。
普陀山法雨寺募修天王殿及鼓樓疏
普陀名山.乃大士示跡之勝地.法雨禪寺.實國民祈福之道場。創建以來.歷年久遠.革故鼎新.代有其人。兩頒內帑.前清蒙二次勒修.遍募眾緣.亂後經一番締造。奈大海之中.鹹霧颶風.摧殘諸物.校之內地.愈為速朽。現今天王殿鼓樓.椽棟腐敗.柱根蠹朽.若不早為之圖.勢必立見傾覆。雖則名標天王.實奉彌勒法相。彌勒慈心.與觀音兩相符合.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慈隆即世.悲臻末劫.作現在之恃怙.為未來之世尊。此時覿面一笑.以結繫珠之緣.他年龍華三會.同授無生之記.彌勒于世.因緣甚深。若不修葺.將何以妥聖靈而致誠懇.消災戾以福黎元。但以工程浩大.獨力難成.因玆疏述愚誠.敬募十方檀護.懇祈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打開寶藏.培植福田。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庶一切來者.登歡喜地.入樓閣門.現在深契佛心.特來同圓種智。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闔潭永膺多福.裔世長登其祥矣。
嘉興真如寺開念佛堂專修淨業緣起疏
佛法深廣.猶如大海.雖法身大士.尚不能窮源徹底.況博地凡夫乎。然如來以大慈悲.欲令一切若聖若凡.同于現生.出離生死.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如跛足懦夫.終日難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不須崇朝.即可遍達四大部洲.二者遲速.天淵懸殊。凡夫未斷惑業.固無了生死分.若以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即于現生.往生淨土.超凡入聖.登不退地。校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期業盡情空.了生脫死者.殆非譬喻言說所能形容也。由是歷代緇素高人.無不以此自行化他.以其為入道之要門.成佛之捷徑故也。真如禪寺.創建以來.千數百年.宏宗演教.代有其人.兵燹以後.用度日絀.致令法輪幾乎停轉。邇者住持念慧.志圖恢復.但以資斧無出.暫擬安住清淨戒僧八人.長年二時課誦外.專持佛號三支香。暇則隨意禮誦.人各月給衣單銀三元.凡經懺佛事.概不應酬。若施主來寺念佛.及打佛七.則無拒。如是則庶可一意精修.速獲實益.亦可以上報四恩.普資三有.其為利益.固非尋常一切修持所可比擬也。但以寺產素薄.香積不充.懇祈有力檀護.發菩提心.成就勝事.或助道糧.或助燈油.俾此念佛道場.日益開擴.并令見者聞者.悉皆興起。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生獲箕疇之五福.沒預珍池之九品矣。唯冀不惜家珍.庶可共沐佛恩。
南京三汊河法雲寺募鑄幽冥大鐘疏
娑婆世界.以音聲作佛事.叢林法器.唯大鐘為第一。以其發瞶振聾.啟人天之耳目.通幽徹顯.實惡趣之救援。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鐘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及佛經咒.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故付法藏傳中.廚膩吒王.以大殺害故.死墮千頭魚中.劍輪繞身而轉.隨斫隨生。羅漢為僧維那.依時打鍾.若聞鐘聲.劍輪在空.因遣信令長打.適七日已.受苦即息。又翻譯名義集云.南唐上元縣一民暴死.三日復甦.云死至陰間.見先王縲械甚嚴。曰吾為宋齊邱所誤.殺和州降者千餘人.怨訴囚此。凡聞鐘聲.得暫息苦。汝還.語嗣君.為吾造一鐘.長時擊之。彼若不信.以吾藏玉天王像於瓦棺寺佛左膝.人無知者.以此為驗。民具告.驗實.遂造一鐘於清涼寺.鐫其文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此擊幽冥鐘之所由來也。而況法雲寺.效法雲棲.念佛放生.教養孤兒.為江南第一慈善道場。以近來殺劫至慘.而南京和記洋行.殺一切牛羊飛走等物.不計其數。由是馮夢老.魏梅蓀等諸居士.糾集僧俗若干人.提倡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以期挽回劫運。遂買地四百四十畝於三汊河.開放生池九區.占百餘畝。又設慈幼院.教養孤兒.現已滿六十名。鄧璞君居士募四十八願.啟建大殿.每願千元.現已將圓.明年當即建造。殿成之後.量資安僧.專修淨業.兼以講演。崔益榮居士發心募鑄大鐘.任人隨心隨力布施.或千元百元十元一元俱可。但此鐘須晝夜常擊.宜月響銅.至少須三千斤。而響銅頗貴.每斤須一元多.則料及工資.當須四五千元。若所募有餘.則用鑄報鐘.大磬.呼板各一.此俱作佛事不可少者。須知法雲寺一起.和記洋行遂止殺業.但作製蛋之廠.其關係實非淺鮮。蓋由大家之誠心.感三寶冥熏加被.故致然也。所願諸大檀越.善信人等.同發善心.成就此舉。所有功德.必能超薦先亡祖禰.咸生蓮邦.覆庇現在眷屬.各獲福慶。出資人名.當刻一大牌位.供於鐘下。鐘身遍刻經咒.但書總計施資若干人.及銀若干圓而已。譬如一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若人以淨信心.歡喜布施.即與如來大覺法海.相契相合。其為功德莫能名焉。
法雨寺羅漢裝金募緣疏(代撰)
大覺法王.出現世間.隨機說法.度脫眾生。必有菩薩聲聞.輔弼法化.方能普使群倫.悉蒙利益。譬如一人御極.百辟輔理.方能垂衣拱手.坐致太平。故有道超十地.德邁等覺者出世.必有三祇果滿.萬德因圓者.隱其實德.權示小果。如法華所說諸阿羅漢.悉皆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非到佛地.誰能測度。又佛勒諸阿羅漢.常住世閒.受人天供.為世福田.如五百大阿羅漢等。而十八羅漢.乃其首領.故叢林佛殿.咸塑形儀.令瞻禮者.滅罪增福。法雨常住.乃觀音大士圓通道場.歷朝勒建.舉世尊崇。是故殿啟九龍盤拱之制.聖塑大士慈悲之容.而十八羅漢.分坐兩傍.如星拱辰.羽翼慈化。但以久歷歲月.金色剝落.非徒不副瞻仰.實為難妥聖靈、(衲)擬欲重裝金身.俾得永鏡三千.無奈屢搜囊資.何能稍完一二。用是具述愚誠.仰祈十方善信.儻隨緣以樂助金幣.自聖像以大放光明。將見以如是因.感如是果.未來亦當證金色身.傳世福田。至其現生災障消滅.福壽增崇.前程遠大.後裔綿延.乃其小焉者耳。
法雨寺建如意寮募緣疏(代撰)
生老病死.人各具有.如來說法.首先陳之.蓋欲令眾生悟出苦之要道.證本具之佛性.由茲永離幻苦.常享真樂也。然四苦之中.病死為最.在俗則備有眷屬.照應調護.出家則孑然一身.無所依倚。故從上古德.仰體佛慈.為之寮舍.擇人奉侍.飲食醫藥.悉令如意.較之在俗.無多讓焉.此如意寮之所由始也。普陀為天下第一名山.本寺又介乎山之三大叢林.故十方衲僧.往來不絕.久居不去者.恆數百人。惟如意寮狹隘褊窄.兼之常住產業微薄.既不足以適病者之身心.又無力以供病者之藥餌.寮名如意.其義奚存。(衲)接住之初.即以是為急務.擬欲另建精舍七楹.中間前供如來聖像.後供亡僧牌位.使病者禮誦有地.觀感易興。兩邊隔作十有二間.除香燈寮外.皆為養病之所。少則人各一寮.多則二人共之.彼此相隔.庶無傳染之患.身心適悅.易獲勿藥之徵。愈則任彼行藏.沒則相宜殯葬。使來者生有依止.死有歸宿。更置田百畝.則以後之棺龕藥餌.置辦有資.勒碑一通.俾將來之住持職司.廢替無敢。懇祈諸大護法.愷分鶴俸.喜捨蚨囊.俾此舉速得圓成.庶福報永無央既。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五福萃于厥躬.餘慶覃及後裔矣。



【素食食譜:香菇菜心】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香菇菜心】 食材明細:菜心適量、香菇適量、油適量、清水適量、生抽適量、水、澱粉適量 1. 菜心洗淨; 2. 乾香菇泡發,洗淨; 3. 燒一鍋熱水,倒入菜心燙熟; 4. 撈出後裝盤; 5. 鍋中加入少許油將香菇略炒,再加入清水將香菇燜煮一會兒; 6. 加入適量醬油調味; 7. 調好一小碗水澱粉,倒入香菇中; 8. 勾一下芡; 9. 將香菇盛在中央,完成。 ~圖文轉載~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大莊嚴論經卷第九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莊嚴論經卷第九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五一)  
復次瞋恚因緣佛不能諫。是故智者應斷瞋恚。我昔曾聞。拘睒彌比丘以鬪諍故分為二部。緣其鬪諍各競道理經歷多時。爾時世尊無上大悲。以相輪手制諸比丘。即說偈言 
比丘莫鬪諍  鬪諍多破敗  競勝負不息  次續諍不絕  為世所譏呵  增長不饒益  比丘求勝利  遠離於愛欲  棄捨家妻子  意求於解脫  宜依出家法  莫作不應作  應當以智鉤  迴於傲慢意  不適生鬪諍  怨害之根本  依止出家法  不應起不適  譬如清冷水  於中出熾火  既著壞色衣  應當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  恒思自調柔  云何著是服  竪眼張其目  蹙眉復聚頞  而起瞋恚想  應當念被服  剃頭作標相  一切皆棄捨  云何復諍競  如此之標相  宜應斷鬪諍   


時彼比丘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願佛恕亮。彼諸比丘輕蔑於我。云何不報。即說偈言 
彼之難調者  忍之倍見輕  生忍欲謙下  彼怒益隆盛  於惡欲加毀  猶如斧斫石  彼人見加毀  我亦必當報   


爾時世尊猶如慈父。作如是言。出家之人應勤方便斷於瞋恚。設隨順瞋極違於理。瞋恚多過。即說偈言 
瞋如彼利刀  割斷離親厚  瞋能殺害彼  如法順律者  患瞋捨出家  不應所住處  嫌恨如屠枷  瞋乃是恐怖  輕賤之屋宅  醜陋之種子  麤惡語之伴  燒意林猛火  示惡道之導  鬪諍怨害門  惡名稱床褥  暴速作惡本   


諸瞋恚者為他譏嫌之所呵毀。汝今且當觀如是過。即說偈言 
瞋劇於暴虎  如惡瘡難觸  毒蛇難喜見  瞋恚者如是  瞋者睡亦苦  毀壞善名稱  瞋恚熾盛者  不覺己所作  及與他所作  於分財利時  不入其數中  若於戲笑處  眾人所不容  如是諸利處  由瞋都不入  瞋者叵愛樂  其事極眾多  常懷慚恥恨  雖以百舌說  說猶不可盡  略舉而說之  地獄中受苦  不足具論盡  瞋恚造惡已  悔恨身心熱  是故有智者  應當斷瞋競   


爾時如來為諸比丘種種說法。而其瞋忿猶故不息。以是因緣諸天善神皆生瞋恚。而說偈言 
猶如濁水中  若置摩尼珠  水即為澄清  更無濁穢相  如來之人寶  為於諸比丘  隨順方便說  種種妙好法  斯諸比丘等  心濁猶不淨  寧作不清水  珠力可令清  不作此比丘  聞佛所說法  而其內心意  猶故濁不清  如日照世間  除滅諸黑闇  佛日近於汝  黑闇心過甚   


如來世尊呵諸比丘如斯重擔。有悲愍心。復更為說長壽王緣。而此比丘蹙眉聚頞猶故不休。而作是言。佛是法主。且待須臾。我等自知。于時如來聞斯語已即捨此處。離十二由旬在娑羅林一樹下坐作是思惟。我今離拘睒彌鬪諍比丘。爾時有一象王避諸群象來在樹下。去佛不遠合目而住。亦生念言。我得離群極為清淨。佛知彼象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彼象此象牙極長  遠離群眾樂寂靜  彼樂獨一我亦然  遠離鬪諍群會處   


說是偈已入深禪定。爾時諸比丘不受佛說後生悔恨。天神又忿。舉國聞者咸生瞋恚。唱言叱叱。時諸比丘各相謂言。我等云何還得見佛。當共合掌求請於佛。即說偈言 
我等違佛教  三界世尊說  瞋恚惡罪咎  住在我心中  悔恨熾猛火  焚燒於意林  善哉悲愍者  願還為我說  我今發上願  必當求解脫  從今日已往  寧捨於身肉  終不違佛教   


佛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欲瞋恚所禁  惱亂不隨順  我今應悲愍  還救其苦難  嬰愚作過惡  智者應忍受  譬如人抱兒  懷中種種穢  不可以糞臭  便捨棄其子   


說是偈已從草敷起。欲還僧坊。爾時天龍夜叉阿修羅等。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嗚呼有大悲  大仙正導者  彼諸比丘等  放逸之所盲  競忿心不息  觸惱於世尊  如來大悲心  猶故不背捨  悲哀無瞋嫌  意欲使調順  如似強惡馬  捶策而令調   


爾時如來既至僧坊光明照曜。諸比丘等知佛還來尋即出迎。頭頂禮敬而白佛言。我等鬪諍使多眾生起瞋忿心。極為眾人之所輕賤。我等今者皆墮破僧。唯願世尊還為說法使得和合。于時如來為諸比丘說六和敬法。令諸比丘還得和合。是故佛說斷於瞋恚


(五二)  
復次應當觀食。世尊亦說正觀於食。我昔曾聞。尊者黑迦留陀夷為食因緣故佛為制戒。佛說種種因緣讚戒讚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事。佛集比丘僧。讚一食法。乃至欲制一食戒法。時比丘僧咸各默然。猶如大海寂默無聲。時諸僧中有一比丘名婆多梨。白佛言。世尊。莫制是戒。我不能持。佛告比丘。於過去生死為是飲食。生死之中受無窮苦。流轉至今。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四禽獸仙人。第五爾時烏者作如是言。諸苦之中飢渴最苦。劫初之時光陰天下。時有一天。最初以指先甞地味。既甞其味。遂取食之。爾時彼天者今彼婆多梨是也。即於彼時彼婆多梨先甞地味。今亦復爾。但為飲食。彼婆多梨不為法故從坐而起。更整衣服白佛言。世尊。莫制一食法。即說偈言 
我今不能持  世尊一食戒  若一人不善  不應制此戒   


一切比丘聞是偈已皆悉低頭。思惟既久而作是言。咄哉不見揣食過患。為揣食故於大眾中而被毀辱。即說偈言 
寧共鹿食草  如蛇呼吸風  不於佛僧前  為於飲食故  違佛作是說   


佛告婆多梨。聽汝檀越舍食半分食。餘者持來在寺而食。時婆多梨猶故不肯。當爾之時佛制一食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請佛。佛猶不肯即制戒。婆多梨即離佛去。極生悔心而說偈言 
我違佛所說  云何舌不斷  云何地不陷  故復能載我  羅剎毘舍闍  惡龍及與賊  無敢違語者  為於飲食故  頑嚚違佛語  寧以刀開腹  吞噉於蛆虫  土食以滿腹  云何為食故  乃違十力教  我今自悔責  喻如無心者   


爾時婆多梨說是偈已慚愧自責。三月之中恥不見佛。自恣時近。晝夜愁惱而自燒然。羸瘦毀悴失於威德。時諸比丘有慈心者深生悲愍。即說偈言 
今諸比丘等  縫衣而洗染  不久當散去  汝莫後生恨  汝今速向佛  敬禮蓮花足  應向尊重處  盡力求哀請  當勤用功力  乃可得懺謝   


婆多梨聞此偈已哽噎墮淚。復說偈言 
世尊有所說  世皆無違者  由我愚癡故  敢違於佛語  我之極輕躁  眾中無慚愧  不見後時笑  為眾所惡賤  不思此過惡  輒作如是說  此事僧應作  及非我所請  由我無定心  卒發如是語   

同梵行者聞此偈已。即欲請佛求哀懺悔婆多梨復說偈言 
我今慇重心  求哀願得懺  慚愧當何忍  舉目視世尊   


諸比丘等語婆多梨言。世尊。若有煩惱漏者汝可怖畏。今佛世尊久斷諸漏。汝今何故畏難不去。婆多梨復說偈言 
我疑自罪過  如見淨滿月  無瞋容貌勝  三界慈哀顏  我今欲觀見  慈悲為我說  為愚癡所盲  而不受佛語  譬如人欲死  不服隨病藥  違失慈愍教  今受悔恨惱   


諸同梵行者而語之言。可共我等詣世尊所。勸共見佛。向佛說過。時諸比丘復問之言。汝今決定懺悔耶。時婆多梨即說偈言 
若我今禮佛  寧使身散壞  佛不使我起  我亦終不起  若佛與我語  身心皆滿足   


爾時婆多梨與諸比丘往詣佛所。時佛世尊在大眾中。時婆多梨在於佛前舉身投地。而說偈言 
聽我懺悔過  人之調御師  體性悲愍者  我如強戾馬  越度調順道  假設不得食  眼陷頰骨現  枯竭而至死  寧受如此苦  不違於聖教  釋梵尊勝天  敬戴奉所說  我之愚癡故  不順於佛語   

如來善知時非時等。及苦責數悉皆通達。佛告婆多梨。設有阿羅漢臥於糞穢污埿之中。我行背上。於意云何。彼阿羅漢有苦惱不。婆多梨言。不也世尊。汝若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終不違教。由汝凡夫愚癡空無所有。喻如芭蕉中無有實。廣說如修多羅。時人謂婆多梨得阿羅漢。聞佛說已知婆多梨是具縛凡夫。諸比丘皆生不信。聞彼不得阿羅漢。如此貴族出家若不獲得阿羅漢者。云何卑賤種姓尼提出家得阿羅漢。佛欲使漏盡者便得漏盡。若不欲使漏盡便不得漏盡。佛知諸比丘心念。告諸比丘。若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必能盡漏。若不修者不能得漏盡。若知若見已雖生卑賤得羅漢果。如婆多梨不知不見。雖生勝族而不得阿羅漢。是故如來平等說法而無偏黨。


(五三)  
復次狂逸之甚莫過貪欲。是故應當勤斷貪欲。我昔曾聞。世尊往昔修行菩薩道時。時世空虛無佛賢聖出現於世。爾時有王名曰光明。乘調順象出行遊觀。前後導從歌舞唱妓。往到山所嶮難之處。王所乘象遙見牸象。欲心熾盛哮吼狂逸。如風吹雲。欲往奔赴不避險岨。時調象師種種鉤斲不能令住。時光明王甚大驚怖。語使鉤斲不能禁制。如惡弟子不隨順師。象去遂疾。王大驚迫。心生苦惱意謂必死。即說偈言 
如見虛空動  迅速挩諸方  皆悉而來聚  普見如輪動  大地皆迴轉  其象走遂疾  譬如山急行  諸山如隨之  嚴谷澗中河  諸樹傷身體  王怖極苦惱  發願求山神  使我得安全  鈎斲傷身體  欲盛不覺苦  象走轉更疾  喻如於暴風  棘刺鈎斲身  并被山石傷  頭髮皆蓬亂  塵土極坌污  衣服復散解  瓔珞及環玔  破落悉墮地   


爾時大王語調象師言。如我今者命恐不全。復說偈言 
汝好勤方便  禁制令使住  我今如在秤  低昂墮死處   


爾時象師盡力鉤斲不能禁制。數數歎息顏色慚恥淚下盈目。面避王不忍相見。復語王言。大王我今當作何計。即說偈言 
盡力誦象呪  古仙之所說  鉤斲勢力盡  都不可禁制  如人欲死時  呪術及妙藥  越度必至死  良藥所不救   


爾時大王語象師言。我等今者墮於是處。當作何計。象師白王。更無餘方唯當攀樹。王聞是語以手攀樹。象即奔走逐於牸象。象既去後導從諸人始到王所。王即徐步還向軍中。爾時象師尋逐象跡。經於多日。得象還軍。時王在大眾中。象師乘象向於王所。時王瞋忿而作是言。汝先言象調順可乘。云何以此狂象而欺於我。象師合掌而白王言。此實調順。王若不信我今當現象調順之相使王得知。爾時象師即燒鐵丸以著其前。爾時彼人語象吞丸。時王不聽語彼人言。汝說調順云何狂逸。象師長跪合掌而白王言。如此狂逸非我所調。王語之曰。為是何過非汝所調。彼即白王。象有貪欲以病其心非我所治。大王當知。如此之病杖捶鉤斲所不能治。貪欲壞心亦復如是。即說偈言 
欲為心毒箭  不知從何生  因何得增廣  云何可得滅   


王聞貪欲不可治療。語象師言。此貪欲病無能治耶。象師答言。此貪欲病不可擁護捨而不治。即說偈言 
當作諸方便  勤求斷欲法  不知其至趣  懷精勤退還  棄捨五所欲  出家修苦行  為斷欲結故  應精勤修道  或有恣五欲  言道足自斷  若干種作行  望得遠離欲  如是等處處  望拔欲根本  欲林難可拔  人天阿脩羅  夜叉鳩槃茶  一切有生類  微細心欲羂  繫縛諸眾生  迴轉有林中  無由能自拔   


王聞貪欲不可斷故甚生怪惑。即說偈言 
無有能斷滅  如此欲怨者  乃無有一人  能滅貪欲耶  人天中乃無  能滅此欲乎   


爾時象師而答王言。轉從他聞。唯佛世尊世界大師有大慈心。一切眾生悉皆如子。身如真金。大人之相以自莊嚴。有自然智知欲生起滅欲因緣。有無礙心悲愍一切。時王聞佛大人之聲。即起合掌如華未敷。於大眾前發大誓願。我以正法護於國土及捨財施。以此功德願我未來必得成佛。斷除眾生貪欲之患。以何因緣而說此事。眾生不知欲因緣及對治故。說是修多羅


(五四)  
復次佛觀久後使得信心故不卒為事。我昔曾聞。尊者優波毱多林下坐禪。時魔波旬以諸花鬘著其頂上。爾時尊者從禪定起。見其花鬘在於項上。即入定觀誰之所為。知是魔王波旬所作。即以神力以三種死屍繫魔王頸。時彼魔王覺屍著頸。遙見尊者知是所作。爾時尊者。即說偈言 
花鬘嚴飾具  比丘所捨離  死屍極臭穢  愛欲者厭惡  佛子共捔力  戰諍誰能勝  我今是佛子  捨棄汝花鬘  汝若有力者  除去汝死屍  大海濤波流  無能禁制者  唯有鐵圍山  水觸則迴返   

爾時魔王聞是語已欲去死屍。雖盡神力不能使去。如蚊蟻子欲動須彌山王。雖復竭力亦不能動。時魔波旬不能却屍。尋即飛去。而說偈言 
若我不能解  使餘諸勝天  威德自在者  其亦必能解   爾時尊者。復說偈言 帝釋及梵天  無能解是者  設入熾然火  及在大海中  不燋亦不爛  如此屍著汝  不乾不朽壞  所在隨逐汝  無能救解者  摩醯首羅天  及以三天王  毘沙門天王  乃至到梵天  如是諸天等  雖復盡神力  無能為解者   


爾時梵天王見魔盡力不能却屍。而告之言。汝莫生憍慢。即說偈言 
十力之弟子  以己神通力  由汝輕挊故  今故毀辱汝  誰當有此力  而為汝解者  猶有大海潮  無能制波浪  譬如以藕系  用以懸雪山  雖盡我神力  不能為汝脫  我雖有大力  不及彼沙門  如似燈燭明  不如大火聚  火聚雖復明  不如日之光   


魔王聞斯偈已語梵天言。我當依誰可脫此患。梵天說偈以答魔言 
汝速疾向彼  求哀而歸依  神通樂名聞  汝盡敗壞失  如似人跌倒  扶地還得起   


魔作是念。如來弟子梵等勝天力無及者。乃為諸梵之所推敬。魔說偈言 
佛之弟子等  梵王所尊敬  況復如來德  云何可格量  我極作惱亂  猶故忍悲愍  而故不為我  作諸衰惱事  能忍護惜我  何可得稱說  我今始知佛  真實大悲者  體性極悲愍  不生怨憎心  身如金山王  光明踰於日  愚癡冥我心  皆作惱亂事  彼精進堅實  未曾有麤語  恒常見悲愍  令我心不悅   


爾時欲界自在魔王。而作是言。遍觀三界無能解者。我今唯還歸依尊者乃可得脫。作是語已向尊者所。五體投地頂禮足下。作如是語。大德。我於菩提樹下乃至造作百種諸惱。以亂於佛猶不苦我。即說偈言 
婆羅聚落中  婆羅門村邑  瞿曇來乞食  我令空鉢去  即日不得食  然不加毀我  我曾作惡牛  并及毒蛇身  五百車濁水  令佛不得飲  皆知是我作  不曾出惡言  我所作既少  汝極毀辱我  人天阿修羅  一切皆輕蔑  毀我壞名稱  以屍苦惱我   


爾時尊者告魔王言。汝今不善惡物。云何聲聞比於世尊。即說偈言 
云何以葶藶  用比於須彌  螢火之微明  以比於日光  一掬之少水  比方於大海  佛有大悲心  聲聞無大悲  如來以大悲  恕汝種種過  我亦隨佛意  欲生汝善根   


爾時魔王聞斯語已。復說偈言 
聽我說佛德  福利威光盛  彼之所有分  斷諸愛欲者  忍辱不起嫌  我以愚癡故  日日常觸惱  如母愛一子   


優波毱多語波旬言。汝聽我語於如來所數作諸惡。欲得洗除生諸善根。無過念佛。世尊最上。即說偈言
如是因緣故  知佛見長遠  未曾於汝所  生於不愛心  彼第一智尊  欲成汝信心  常發親愛語  智者少生信  便得涅槃樂  今我略為汝  說法愚癡冥  黑闇之過患  汝今生信故  則為洗除盡   

爾時魔王身毛皆竪。如波曇花種種起觸惱。猶如子作過。父猶愛之心過大地忍。不曾見過責。是彼仙中勝。若少信佛洗除前過。時彼魔王在尊者前。念佛功德禮尊者足。作如是言。尊者救我與我敬心。汝當發心却我頸懸。我雖惱觸願起慈心為我除捨。尊者答言。共汝作要後乃當脫。魔言。何等是言要。尊者答言。汝從今日莫惱比丘。魔即白言。我更不惱觸尊者言。汝之所知。佛去百年始有我出。即說偈言 
三界之真濟  我見彼法身  不見金色身  無惱為我現  示我佛形相  我今極希望  愛於如來形   


爾時魔王語尊者言。我亦作要誓言。汝若見形莫為卒禮。以一切種智慎莫禮我。我作佛相慎莫為禮。即說偈言 
以謙敬念佛  為我作禮者  則為燒滅我  我有何勢力  能受離欲敬  喻如伊蘭芽  為象鼻所押  破壞無所任  我若受敬者  其事亦如是   


尊者答言。我不歸命。汝亦不負言要。魔復語尊者言。待我須臾間。即入空林中。而說偈言 
我先惑手羅  現金熾盛身  佛身不思議  我作如是形  身現熾光明  踰過於日月  悅樂眾人目  明如飲甘露   


尊者答言。汝今為我如先好作。魔答言諾。我今當作。即為却屍。爾時魔王即入空林。現作佛形如作伎家。種種自莊嚴。如來之色貌。現於大人相。能生寂滅眼。喻如新畫像。當作開發時。莊嚴於此林。看視無厭足。圓光一尋化作佛形。舍利弗侍右。目連處左。阿難隨後執持佛鉢


尊者摩訶迦葉。阿尼盧頭。須菩提。如是等諸大聲聞千二百五十人侍佛左右。猶如半月現佛相貌。向尊者優波毱多所。尊者見佛相貌極生歡喜。即從坐起觀佛形相。咄哉惡無常無有悲愍心。妙色金山王。云何而破壞牟尼身。如是為無常所摧滅。爾時尊者作觀心其意欲擾亂。我今實見佛掌如蓮華。而作如是言。嗚呼盛妙色不可具廣說。即說偈言 
面過蓮花敷  目如青蓮葉  身形殊華林  相好過於月  甚深喻如海  安住如須彌  威德過於日  行過師子王  眼瞬如牛王  色殊於真金   


爾時尊者倍生喜敬。大喜充滿轉增歡喜。即說偈言 
嗚呼清淨業  獲是美妙報  業緣之所得  非是現作業  百千億劫中  身口作淨行  修施及戒忍  并禪與智慧  決定作正行  以是自莊嚴  眾人眼所愛  清淨無垢穢  現是形相時  怨家皆歡喜  況我於今日  而當不愛敬   


如是思憶。唯作佛想不念於魔。即從坐起。五體投地而為作禮。魔時即驚作如是言。大德何故違要。尊者言。作何言要。魔言。先要莫禮。今何故禮。尊者從地起。即說偈言 
眼所愛樂見  擬心禮於佛  我今實不為  恭敬禮汝足   


爾時魔王言。汝五體投地為我作禮。云何說言。我不敬汝。尊者語魔言。我不敬禮。汝亦不違言誓。喻如以埿木造作佛像。世間人天皆共禮敬。爾時不敬於埿木欲敬禮佛故。我禮佛色像不為禮魔形。聞是語已還復本形。禮尊者足還昇天上。以何因緣而說此事。諸大聲聞等欲使諸檀越普供養眾僧令不所乏。又令比丘亦聞法奉行。以是故應為四眾說法。若欲讚佛者應當作是說。雖斷欲結使不覺為作禮
大莊嚴論經卷第九







【素食食譜:夏季養生豆漿粥】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夏季養生豆漿粥】

原料:

白米1杯.水8杯.豆漿1杯

做法:

1.白米洗淨瀝乾。

2.鍋中加水8杯煮開,放入白米續煮至滾時稍攪拌,改中小火熬煮30分鐘後,加入豆漿續煮片刻即成。

特色:

滋潤、美白肌膚,抗癌又長壽。

~圖文轉載~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20

杭州南高峰榮國禪寺重修寶塔疏(代住持振機作)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本妙心.輪迴生死。示生世閒.成等正覺。隨眾生根.為說妙法。普令有情.悉獲利樂。及至一期事畢.示現滅度。又以悲心無盡.特碎全身為八斛四斗舍利。分布天上人閒.以為未來眾生滅罪植福.出離輪迴度脫生死.直至成佛之無上第一不可思議因緣。由是凡有得彿舍利者.無不高建寶塔.藏于其中。普令自他幽顯.同消宿業.同種善根也。南高峰者.省會之名山.浙江之巨鎮。自下至頂.高一千六百餘丈。登巔遠望.長江若帶.西湖如杯。極湖山之勝概.豁達士之胸懷。與北高峰對峙.相去十餘里。層巒疊嶂.蜿蜒盤結。山勢既峻.能興雲雨.故其上多奇雲。山峰高出雲表.時露雙尖.望之如插.因目之為雙峰插雲.為西湖十景之一。五代石晉天福間.浙江時屬吳越。有梵僧自西竺來.登南高峰之巔.見其遠望無極。遂欣然曰.于斯可以立大覺世尊之表相.令四遠望者.同種善根。因出舍利一顆.託有德望僧道圓。稟吳越國主文穆王.為建寶塔。高七層.通計十丈。其規模制度.精妙絕倫。于下建寺一所.名為榮國。以如來舍利來儀.為國榮慶故也。歷漢周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年滿一千。其閒革故鼎新.已非一次。現今寶塔崩壞.止存一級。寺院傾頹殆盡.破屋數間.不蔽風雨。前住僧人.不堪其苦.遂即捨去。(機)近方接住.奉侍香火。竊念前人建塔.原為國民植福。今已崩壞將盡.忍令古跡泯滅.損西湖之勝景.荒眾生之福田乎。觸目傷心.不遑安處。擬欲即興工作.揭底重修。又以前人造法.難以經久。今不得不深慮而預防之。緬維古人建塔.原為藏如來之舍利.令其遠而望者.近而禮者.悉種善根.同得解脫。至其塔中設道.屈曲宛轉.從下漸升.以至厥頂。四面開窗.以瞻四方。無非欲令眾生.了知欲獲佛果.必須腳踏實地.斷惡修善.從凡至聖.漸次增進。既能身登上地.自可永斷凡情。由茲徹見真空.何難直證妙覺。然由中空.致不堅久。又無知之人.不知古人之用意處.每以登高望遠為事。則褻慢實深.獲罪非淺。今擬中不設道.通做實心。中豎鐵柱.以為剛骨。一免烈風地震之摧殘.一免遊戲登臨之罪咎。則唯得其益.不受其損。當為佛天所允許.善信所贊成也。但以工程浩大.非三萬餘圓.不克成辦。因恭繪塔圖.謹述愚誠。懇祈十方檀越.感佛恩德.發菩提心。打開寶藏.培植福田。俾巍巍寶塔.復峙雲中。穰穰眾生.重瞻法相。滅過去之罪業.種未來之善根。將見佛天雲護.災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門迪吉。前程隨心地以遠大.定獲富壽康寧之徵。餘慶偕厚德以無疆.永膺簪纓爵位之福矣。
佛頂山萬年水陸募緣疏(此其懸敘下敘事不錄)
竊以無緣之慈.方能度無緣之輩。非常之事.必須待非常之人。溯水陸之緣起.由觀音之善權。現面然以警阿難.懇如來以宣秘咒。普使飢虛.悉獲飽滿。成令鬼獄.盡生人天。迨至大教西來。梁武御極。虔修齋戒。感通幽冥。夢孤魂以求度.遂設法以薦拔。魔請禪教之高僧.遍閱顯密之奧典。運絲綸之睿藻.製水陸之儀文。仗三乘三密之真詮.承萬億萬靈之威力。銷鎔惑業.滅除罪愆。若輕霜之對于赫日.猶片雪之落于洪鑪。利益難名.功勛罔測。其有往劫根熟.即捨苦域而頓超樂邦。縱令宿世機生.亦升人天而永離鬼獄。以故當時求佛證明.滅燭而燭遂自然。後代依科作範.薦親而親蒙度脫也。
杭州石經山彌陀寺募修茸殿堂寮舍并濬放生池疏
天下名勝之宣傳宇宙者.必先有其地.而後得其人.則其名始著。是勝地名山.端賴有儀刑現未之具德高人.方可令人寢寐神馳.以生景仰。若廬山之以遠公著.雲棲之以蓮池重也。浙江山水冠天下.其地素稱佛國。高人哲士.相繼而出。殆所謂地靈則人傑耳。清同治閒。妙然法師.專修淨業。以彌陀一經.普被三根。實華嚴歸宗之要義.亦末法最勝之慈航。擬欲鐫諸山石.以垂永久。俾現未見者聞者.同種善根以生正信.修淨業以往西方。因見城北松木場.石巖高峻。石性堅緻。乃買其地址.倩工開鑿。請善書之沈善登居士書之。居士遂棲鄧尉山.先請四位發菩提心道友.晝夜念佛.以為加持。自己放下萬緣.齋沐敬書。凡書一字.必先禮佛三拜.持佛號一百八聲.結印持穢跡金剛咒七遍.跪而書之。寫經之外.息心念佛.不提餘事。以此佛力法力加持功德.冀現未一切若見若聞之人.悉發菩提大心.頓出娑婆穢苦。如此五十三日。千八百餘字.方始書畢字大幾寸.鐵畫銀鉤.遒勁圓潤.誠為希有。然師遂為鐫刻.深及八分。日持佛號.以為加持。尚未畢工.即已西逝。其友玉峰成方二法師.先固相與輔弼.至是遂力任其事。石經刻成.飾之以金。凡屬見者.莫不肅然起敬.生希有想。則全經功德.固已印于八識田中.作未來往生西方.究竟成佛之種子。是蓋以佛力.法力.及三師沈居士之心入.為增上緣.以顯發見者聞者性具功德.俾其終得受用耳。由是諸檀越悉皆歡喜.爭先布金。遂得佛殿僧寮.一一悉備。居然一專修淨業之大道場。所謂地由人著者.非乎。三門之外.開一池塘.以放水族諸物。繼雲棲天台之慈行.令將登鼎鑊以充口腹者.咸得游泳其中.以盡天年。乃所以息刀兵而弭殺劫之最上良策也。自建立以來.迄今五十餘年。悉守成規.無忝前修。近數年來.住持才力薄弱.頗形艱難。既無田產以充常住之需用.又無道德以感檀信之供養。此之道場.幾將湮沒。諸居士憂之。去秋強智慧法師為住持。因特開蓮社。以紹玉峰之業。必期四眾同念彌陀.同求往生.復以轉化一切.悉皆同辭五濁.同登九品而後已。其殿堂寮舍.已經五十餘年.未曾修葺。兼以今夏風災.諸多坍塌破壞。若不即修.久則更難為力。而且放生池多年未濬.淤泥充滿。于放生一事.大有所礙。擬欲開拓濬掘.悉皆加倍。外豎圍欄.以為防護。庶放生得所.而盜捕無由。俾流水智者慈雲蓮池之慈惠.永久無替。荳徒曲全物命.實欲啟世仁慈。倘能人各不殺.則世道有不太平者乎。但以工程浩大.所費實繁。祈(光)作疏.遍懇諸大檀越既。各發菩提之心.共植出世之業。捐寶海之涓滴.成梵宇之莊嚴。須知祇園始經營.天界之宮殿已現。佛念才發起.淨土之蓮華即生。流水所濟之魚.已作十千天子。智者所放之物.多為海東王臣。古既如是.今豈不然。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倘能不惜五家所共之殊珍.成就三寶興隆之勝舉。將見現生永膺多福.臨終高登九品。庶可圓彰本具之佛性.速證無上之菩提矣。
募建普陀山輪船碼頭疏
觀音大士.誓願宏深。濟度無方.津梁罔測。絕攀緣而赴眾感.如一月普印于千江。住真際而應群機.猶陽春遍育乎萬卉。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尋聲救苦.處處現應化之身。隨類逐形.在在作迷途之導。恩周庶類澤潤蒸民。冀含識親見性天.固已無剎不赴感。欲眾生投誠有地.特示應跡于普陀也。由是歷朝欽敬.舉世尊崇。佛殿經樓.傑出於雲霄之外。偉文壞筆.輝煌乎瀛渤之中。按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南參第二十八.于補怛洛迦.參觀世音菩薩.即此山也。在昔大教未來.道場未開。凡俗雖莫親夫慈容軋.仙真固常瞻乎佛日。故秦之安期生.漢之梅子真.晉之葛稚川輩.悉皆寄寓此山.修真養道。及至朱梁開山.四眾始知歸嚮。報德心切.不憚梯山航海之勞。投誠情殷.必致瞻儀接足之敬。但以輪船無有碼頭常須小船接送。稍有風浪.甚屬危險。年力壯盛者猶可.老弱婦女.更為可慮。是則碼頭不修.實為大士慈悲心中一大憾事.亦屬善信報答分中一大歉事。第以颶風一起.則怒浪衝激.數萬斤巨石.直同轉丸。若非下大資本.斷難永久不壞。以故近來發心者眾.而卒未實行者。以工大費鉅.恐不久長.則徒費金錢.枉勞心力耳。大護法蘭舫祝公.與其子伊才。素固熱心公益.兼復篤信三寶。愍此情形.發菩提心。雖知不易建立.而必欲實行其事。非秉如來自利利他.孔子己立立人之心.能有是勇毅乎哉。然此功德.非數十萬金.固弗能辦。非但己力不足.亦欲善與人同。因以緣起.委光敘述。光住山多年深知其事之難。又幸祝公志在利人.為之提倡。必有與祝公同其心力財力者.群起而和之。眾志成城.何難成辦。況普締夫四眾報恩誠心.仰契乎大士慈悲願力。將見海若風伯.亦當上遵聖意.下順凡情。常相擁護.俾永無虞。庶後之禮大士者.悉免虛驚.穩登彼岸也。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故知或以一言.或以一圓.贊成此舉者.一切諸佛.悉皆歡喜。況其多多者乎。即彼最少功德而論。譬如一滴.投大海中.直下與大海同其深廣.同其悠久。多者又何待論。今秉志心.以淨財投于覺海。必至業海乾枯.福海洪深.以迄覺海圓澄而後已也。懇祈入寶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澤者.務報佛恩。
天台山上方廣寺募修三聖殿疏
天台.為東南第一名山.上方廣.乃天台開山之第一古寺也。溯自東晉曇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為開山.創建此寺。初名石橋寺.以在石橋之側.過石橋則有方廣寺.乃五百應真寄居之聖寺.非道鄰應真者.莫能一見。猷師曾入其寺.受齋而出.知其為應真之所示現無疑。後人慕應真之勝跡.遂名石橋為方廣云。方廣寺之最高處.為西方三聖殿.向為念佛堂.正殿三楹.供三聖像.以作禮念之所.兩邊二楹.以作念佛僧安住之舍。竊以法門無量.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故古今出格高人.莫不注重此法.自行化他.以期一切同人.咸於現生超凡入聖也。方廣寺之三聖殿.歷年久遠.材木腐朽.早宜重新.奈住持以資斧無出.且待時機。今年三月初.來一客僧.住其中念佛.頗著勤懇。至四月初四夜.自化其身於三聖殿.及寺眾咸知.則火已大熾.無法挽救矣。然幸只燒此處.餘未延及。不知此僧持欲重新此殿而為此舉耶.抑山靈欲重新而使彼為此舉耶.抑佛菩薩五百應真欲大宏淨土法門.俾一切出資助修諸善信.同仗此善根.出此苦娑婆國土.生彼極樂世界.而令彼為此舉耶。今住持即欲重修.祈光作疏。乃述其開山建寺.及此殿早宜重修.而適逢此因緣.以祈一切檀越.念淨土法門具契理契機之妙.此僧有為法捐軀之誠.各捨淨資.贊襄勝舉.其為功德.唯佛能知矣。
普陀山伴山庵募修大殿疏(代撰)
圓通大士.示跡普陀.誓願無疆.慈悲莫測。絕攀緣而赴眾感.如一月普印于千江。住真際而應群機.猶一雨遍潤乎萬卉。伴山庵者.法雨之分藍.大士之別院也。暮鼓晨鐘.接普濟之清韻.拈華豎拂.承法雨之家風.輔弼兩寺.宏闡一乘.因是之故.名曰伴山。第以創建以來.歷年久遠.革故鼎新.代有其人。迄今雨淋日灸.霧浸雲蒸.復將傾頹.急宜修葺。衲披剃本院.遍參諸方.一朝踏破草鞋.致令腳跟點地。由是倦飛知還.忘緣樂道.得故鄉之風月.持別庵之門庭。睹茲形勢.觸目驚心.常恐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普門扃戶.難由廿五之路。欲徹底以掀翻.復本來之面目。奈工大費鉅.銖罄囊空.爰述鄙誠.遍募檀越。懇祈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捨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隨緣.施金輪粟。庶含空寶殿.指日可成.滿月金容.經劫常住。使南參緇素.東請僧俗.登門歸命.睹相發心。了知相相離相.親證實相之妙相.門門普門.直入無門之法門。展劫外之玄風.翼寰中之郅治。其功德利益.豈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者哉。
啟建普門無遮普度勝會大道場募緣疏(代撰)
觀音大士.乘大願輪.以普門法.度脫眾生。言普門者.以法法頭頭.皆歸實相.根根塵塵.悉證圓通.無有一法.不通涅槃.故曰普門。又復上中下根.皆使就路還家.善惡中庸.無不等蒙攝受.無有一人.不垂慈濟.故曰普門。但以眾生在迷.妄于根塵等境.起惑造業.因業受苦.久經長劫.了無出期。故致天災人禍.更迭而興.水火刀兵.相繼而起。豈天之枉虐斯民.實民之往業所感。若不歸命大士.則苦果復生苦因.倘能懇恩蓮座.則善緣當獲善報。竊念吾潮.近年以來屢遭瘟疫.又經兵災.復罹地震.水旱蟲蝗.不時見告。因茲數端.以致死亡貧困者.實繁有徒。縱有幸而獲免.未受損傷者.亦復憂怖戰兢.如吞棘蓬.如坐針氈.苦毒衷懷.無處籲訴。(某等)由是謹發虔心.歸命慈父.企滅已往之愆尤.預培將來之福祉。擬某年月日.于南海普陀山法雨禪寺.啟建普門無遮普度勝會大道場七畫夜。仗此良因.俾亡者蒙佛接引.神超極樂之天.存者沐法威力.身享康寧之福。宿業消而在在解脫.謀為順而事事亨通.轉煩惱之逼迫.成自在之逍遙。各各先亡祖禰.俱獲超昇.人人後代兒孫.常納吉慶。但此道場.費用實繁.懇祈吾邑善信人等.同發善心.共襄勝事.則功德無量矣。



【素食食譜:清心苦瓜——清爽】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清心苦瓜——清爽】 食材 主料:苦瓜1根、香蕉1根 輔料:油適量鹽適量、枸杞適量、糖桂花適量 步驟 1.將適量的枸杞用冷開水泡一下; 2. 洗淨的苦瓜將兩頭切去; 3. 用小勺將中間的籽去掉; 4. 在鍋中燒開水, 加入適量的鹽和油; 5.將準備好的苦瓜放入鍋中焯下水, 水再次開後撈出; 6. 馬上拿出來放在冰涼開水中; 7. 將去皮的香蕉放入中間; 8. 再按相等的厚度切片; 9.將冰塊放入盤中, 再覆蓋上一層保鮮膜; 10. 將做好的香蕉苦瓜片放在上面,點綴泡好的枸杞, 再撒些糖桂花。 ~圖文轉載~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2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2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這是大迦葉尊者要來說個譬喻,也就是把他所悟到的,用這個譬喻,來為我們說出來。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他舉了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年紀很小的時候,捨棄他的父親,遠逃而走。他待在其他的國家,從十歲、二十歲,至五十歲。這就是代表眾生被無明蓋覆住,所以「捨父逃逝」,這「父」就是我們的本覺理性、本覺真心。所謂「背覺合塵」,就是「捨父逃逝。」而「久住他國。」就是講眾生常常住在煩惱當中。「或十二十。至五十歲。」住在煩惱,有煩惱就有生死, 所以叫「久住他國」。長劫在那裡輪迴,備歷五道,所謂「備歷五道」,就是在五道當中輪迴,每一道他都去過,這就是講眾生。眾生迷失本性,妄認生死以為實有,起惑造業,所以在五道當中輪轉。所以為什麽說要吃素,為什麽說要去度一切的眾生?因為這些眾生過去生中,都是你的父母師長。在《梵網經》裡面講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不要貪著,想是妳先生,他現在是妳的先生,他過去生中可能是人家的老婆啊,甚至過去生,搞不好他是畜生道的眾生,所以你不要心生貪著;你的太太也是一樣,你的家親眷屬也是一樣,都用佛法來幫助他們,勸他們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這一段,他的譬喻把眾生的生死,講得很清楚。所以說:「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這個就代表他在五道當中輪迴。這「五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跟天這五道,除去了阿修羅。因為一般我們常講的都是六道輪迴,但是這裡這個「五十」代表的就是五道,它把阿修羅道歸在這個其餘五道當中。所以只是開合不同而已,並沒有差別。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那麽這個小孩慢慢長大了,但是因為他捨父逃逝,沒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加復窮困」,而且,「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這「馳騁」就是奔走,奔走四方,「以求衣食。」為了工作、為了糊口,「漸漸遊行。」來到這他原來出生的國度。這就是講眾生,輪轉五道,在這裡面不懂得斷惡修善,又不斷地造業,造業當中,他的惡業惡心又蓋覆住他的善心,又讓他的善心起不來,讓他的道心起不來,所以說沒有善根,這沒有善根,就是窮困,所以說「加復窮困」。「馳騁四方」,這「四方」代表胎、卵、濕、化四生,所以常講「六道四生」,這六道當中不出這四生。「四生」就是他出生的方式,所以叫「馳騁四方」。因為在六道當中輪迴,有種種不同的受生方式,以沒有善根的緣故,沒有善業的緣故,沒有道心的緣故,佛門講的「善」就是講的要修行,不是只有人天五戒,那還沒有辦法超出三界,還是不夠的。除了有五戒以外,還有就是要「進修無漏」,要修無漏業,要斷煩惱。所以眾生在這個當中,造善則生天,造惡則墮落,受胎卵濕化的果報,所以叫「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那麽什麽叫「漸漸遊行」?就是以有正因熏習故,什麽叫「正因」?就是在佛法中,種少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劫來這麽累積;所以為什麽讚歎來聽《法華經》的這些大眾?你能夠聽聞《法華經》,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累積,你才能夠坐下來聽,你才能夠聽得住。不然現代的人,他都嫌時間長,聽的時候他也不專心、睡覺、打妄想、等等的⋯⋯。所以,以有正因熏習故,就是你過去生這樣累積下來。第一個你要慶幸,第二個你要把握,在這個業海茫茫當中,出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不幸的時代,不幸中的大幸,是你能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這一生必定成佛。要做難遭想,要用功,要精進。所以這個窮子「漸漸遊行」,就代表的眾生,慢慢地熏習,然後遇到佛法,「遇向本國。」這「本國」就是指佛法。就像你們接觸到佛教,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有的是從小,他善根好;有的是長大慢慢聽聞、聽聞,接觸到,就像這個窮子,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這個窮子的父親,是大富翁,他父親非常有錢。在世界各地,在各國當中去尋找他,當然也在自己的國家找他,所以說:「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他父親就在他出生的這個地方,買了房子,置了產。「其家大富。」算是巨富,富可敵國啊。「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這是講他們家的寶藏,真金、白銀。包括倉庫中,囤滿了糧食,他不光有錢,而且吃的也沒有問題,「其諸倉庫悉皆盈溢。」衣食無缺,資用具足。不光如此,還多有僮僕,就是他家還有很多僕人,「臣佐吏民。」還有很多食客,因為他做生意,底下很多智囊。「臣佐吏民。」或是他買下了這個城堡,像以前,在城堡裡面,那裡面的人民都是屬於他的,有這樣的意味存在,「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包括他的交通工具,有無數種,而且呢,不光在自己的國家有錢,在他方,其他的國家也是一樣,「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在其他國家都有產業,都有投資,就像現在的這個跨國的大企業一樣。而且底下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拿著他的錢,幫他做生意的很多。「商估賈客」就像這集團裡面,它在每一個地區的執行長。亞洲的執行長、美洲的執行長⋯⋯但是呢,他都是幫他的老闆做生意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這是講這窮子他的父親,是個富貴人家,而且受人尊敬。那麽這個「其父先來」代表什麽呢?這父親代表法身。代表法身流轉於五道當中,所以名曰眾生。眾生身中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有佛性了。父親如此,兒子也是如此啊。但是父親受用自在,小孩卻窮途潦倒。就像我們跟十方諸佛一樣。這十方諸佛為一切眾生的慈父,不光是釋迦牟尼佛。但是諸佛如來受用自在,就像大富長者一樣,具足無量的智慧波羅蜜,應身無量。但是我們眾生,卻每天就活在貪瞋癡裡面。起心動念,就是貪瞋癡;所作所為,都是殺盜淫,所以差別很大。《楞嚴經》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同樣都是一個動作,如來按指是海印發光,我們同樣做一個動作,卻是起塵勞煩惱。這個就顯示出,眾生雖然有佛性,但是跟諸佛如來的受用,遠遠不同。所以告訴你,你要懂得修行,雖然都具佛性,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不能只明白:「我具有佛性」,然後就不修了。佛法不是哲學,不是心理學,它是內學,內斷貪瞋癡,外除殺盜淫。這才是我們佛教,去的就是種種的妄想顛倒。所以不能只是明白佛性而已。這一段,主要是要告訴你: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說:「其父先來求子不得。」為什麽叫「求子不得」呢?因為眾生有佛性,但是不能明了。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就表示眾生身中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眾生自己沒有辦法知道,所以說「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這就是代表盧舍那佛具威特身,就是如來的十種身,如來十身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具足種種方便智慧波羅蜜門,能夠善調善伏一切眾生。自己受用自在,無障無礙。所以說:「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這財寶就代表「實智」,為什麽?你看這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它是實物,不容易損壞,代表的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什麽是真實智慧?現在的人耍一點小聰明,他就覺得他有智慧啦。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他就覺得他很聰明啦。實際上這個不是。佛門講的「實智」,真實智慧,能夠照了一切法當體皆空,這叫實智,這是真實智慧,也叫真諦智。天台宗講的,真諦智。所以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來作譬喻,也告訴你這些智慧是你本有的,現在忘失了、迷失了,需要藉由經典的熏習方能夠開發。下面講:「其諸倉庫悉皆盈溢。」所代表的就是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代表如來的無量知見波羅蜜,就是上一品說到的,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無量知見」就是正遍知,「波羅蜜」就是他的德行。正遍知能善知一切眾生根欲,根器跟他的欲求。所以,為什麽你們拜佛菩薩,都能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個就是他的正遍知的能力,諸佛如來的正遍知能力,佛已經圓滿證得。眾生本具,但是呢沒有顯發出來。在如來的分上,它是圓滿具足。所以,以這個倉庫,這個庫藏啊,盈滿,以庫藏盈滿來作表法,代表他的德行圓滿。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六波羅蜜圓滿,無量的知見圓滿。也可以說這無量知見,就是具足一切智慧,這如來都圓滿啊。


下面講「多有僮僕。」前面講實智,這裡是權智。「實智」就是講真實的智慧,叫「真諦智」,照了一切法空。後面講「權智」,方便利生,又叫「俗諦智」。所以《無量壽經》上面講的:「照真達俗。」知道一切法空,又能了達一切眾生的根器,又能夠了達一切境界相,它是幻有的;一切境界但是假名而已,這就叫俗諦智。為什麽叫「一切境界都是假名」呢?眾生不曉得境界虛幻,認境界為實有,以為實有東西和合。二乘人不知法法唯心,他看諸法是和合的,也是認諸法為實有,所以他雖然證得了有餘涅槃,但是他不了境界唯心,所以沒有辦法廣利眾生。大乘的真諦智,也就是大乘的實智,是能夠知諸法寂滅,當體寂滅,了法界之體,所以修法界之觀,觀法界之體。還有,觀法界之相用,就是俗諦智,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性空不妨緣起,緣起不妨性空,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履真而不礙俗。」「涉有而不乖無。」真俗沒有障礙,唯是一心所現!所以他能起「大機大用」來利益眾生,又能了達諸法,「緣生」的當下即是真心。所謂「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入圓成實。」所以說諸法但是假名而已,虛妄有相。這「相」是虛妄的,說虛妄,並不是說這「相」是沒有的;「相」是有的,但是是虛妄的,所以有「幻作用力」,能夠攝生,能夠在染而不染,所以說:「履真而不礙俗。」「涉有而不乖無。」真不礙俗,俗不礙真。居於凡夫地,而不妨無生。所以這是如來的權智,權巧方便,就以「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來作表法。所以,這〈信解品〉要是沒有祖師講,很多人都不懂啊,你就會當一般的故事這樣看過去了。


有些人說《法華經》他讀下來,他說《法華經》很簡單,裡面都是講故事。其實沒那麼簡單,法華經是從事相上見道,肉眼直接見道。你沒有那個本事,你沒有辦法解經,你解的是表面。所以,要沒有祖師為我們解說,一般人根本不會懂,真的是「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就像黑暗中的寶藏一樣,寶藏有沒有?有。但是處於黑暗,誰黑暗呢?你心黑暗。一著相就黑暗啦,心迷了就黑暗。唯有祖師,開了智眼的人啊,他能夠為我們照出一條路來啊!所以「有燈方能見」,佛法沒有祖師大德跟你講,你永遠都不會懂啊!我自己看經教,真的是有這樣體會啊!沒有釋迦牟尼佛講,你永遠不了解諸法實相;沒有祖師講,給你開示,你永遠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麽,因為眾生業障重啊。你業障重啊,你看不懂,給你經本,你也看不懂,不解如來真實義,還錯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就是業障啊。所以要多去懺悔、多去拜懺,常懺自己的業障。業障消了,對於佛法,你就通達,就容易契入了。所以,不懂的人,他就是在表面尋枝摘葉。你看祖師大德,他給我們講出它代表的義趣,讓我們能夠藉由這個譬喻,而後了達實相,而後圓成佛道。
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如來具有實智跟權智,權實並用,自利利他,所以《無量壽經》講的「照真達俗」,照真諦門,達俗諦門。俗諦門就是起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後得智,根本智是見性,後得智是利生,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當中,磨除自己的塵沙煩惱,這塵沙煩惱就是你跟眾生在接觸的時候,起種種的分別,把它磨除;所以你看像我們中國很有名的道濟禪師,他是禪師,人稱濟公,他還沒見性還沒開悟的時候,他很用功,在杭州靈隱寺,道濟禪師是哪裡人?是浙江人台州人,浙江台州,靠海邊的,他在國清寺修行,國清寺就在天台山在台州,是寒山、拾得他們在的地方。而後他才到靈隱寺,他在那裡用功修行,成就以後,他起後得智, 利益眾生;所以他在修根本智的時候,很認真很精進,這就是「先保後任」,現代的人,他不保,他就要任。所以道濟禪師有一首詩很有名:「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不能學他,你要按部就班地來啊,這是先修根本智,而後起後得智來利益眾生,這都是如來的受用,也是眾生本具,所以用這個「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來代表「權智」利生。


下面「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出入息利」就是利息,就像你的本金放在銀行、放在債券裡面,它會產生出利息來,然後利息再生利息,複利,所以叫「出入息利」,乃遍他國。而且不是只有在自己的國家,在其他的國家,他都有投資。「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就代表「化功歸己」,什麼叫「化功歸己」?如來親證圓滿菩提,圓滿菩提起大機大用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成就一切功德,這功德不離自性,嚴飾佛身,嚴飾法身,所以叫「化功歸己」。就像你的本金產生出利息,利息又當成本金,再產生出利息,甚至本金還會再增長,雙重複利,叫雙複利。就像現在的股票一樣,雙重的複利,本金產生出了利息,利息又變成了本金,本金再產生出利息,而且本金又增長,如來度化眾生亦復如是。證得本有的法身,而後起「權實二智」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就等於是在修功德,這個功德又嚴飾自己法身,成就自己的無上道,所以叫「化功歸己」,就像華嚴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一樣,明心見性以後,又能夠利益眾生,這利益眾生的當下,利他即是自利,所以叫「化功歸己」,然後自己功德又增長,煩惱又放下,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位,一位一位前進,這就是「化功歸己」,就是代表「出入息利乃遍他國」。為什麼叫「乃遍他國」?不是只跟自己有緣的,他跟一切眾生都結緣,就像如來度眾生,分身無數千百億,釋迦牟尼佛不是只度我們這南閻浮提的眾生,還同時分身度他方世界的眾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分身在他方世界,同樣都是修行,同樣都是利益眾生,而後化功歸己。就像你把錢拿出去國外做投資一樣,投資所賺的仍舊是你自己的財富,如來的分身亦復如是。分身到他方國土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所修的功德,所滅除的煩惱,仍舊是自己的功德;所以說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你要利用這樣的表法,來督促你自己修行,要懂得自利利他,自己念佛,勸別人念佛,自己修行,勸別人修行,勸別人修行你自己就要精進,這就是所謂的「化功歸己」。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這「商估賈客」就是講如來的應化身。前面講到,這商賈是取自己主人的本金,來謀取利益,就像如來的化身一樣,化身依著本尊而利益眾生,所以代表如來的應身眾多,而且這個應身能夠隨方教化。就像現在跨國的控股公司、跨國的財團一樣,他派出去的這些執行長,他派出去的這些人,這些管理團隊能夠針對每一個國家,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習慣,而去制定一些銷售的策略,或是一些獲利的方法;就像如來的應身,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就以「商估賈客亦甚眾多來」作為代表,這樣講出來,這個表法就很清楚了,代表如來的應化身遍十方界。這一段相當有意思。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前面講,他漸漸遊行向於本國,也就是講逐漸地積累一些佛教的善根,然後慢慢地深入佛門,而後到這裡就是遇到正法,這「貧窮子遊諸聚落」,就是講眾生久淪生死,在生死當中,一道換過一道,一生換過一生;就是以「遊諸聚落」來作為代表,所以說久淪生死。「經歷國邑。」是經歷了好幾個國家,好幾個城邑,「邑」就是鄉鎮,四邑為一丘,所以這邑就代表鄉鎮,經歷了很多的國家,很多的鄉鎮。「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於是來到他父親所在的這個城市裡面,這代表值佛出世,遇到佛出世,遇到佛法出現了。在佛陀時代,它所代表的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在現代就代表你遇到正法,遇到《大乘妙法蓮華經》,遇到淨土法門,所以說「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這是講這父親因為兒子走丟,兒子捨他遠去了,做父親的會想念他有這個小孩,跟他這小孩分開五十餘年,但是他從來沒有告訴人說他有這麼一個孩子,「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只是自己心中想念而已,但是每每想念的時候就「心懷悔恨」,後悔當初沒把他看好。然後又「自念老朽」,又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將要命終,又有家業。「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他家業這麼大,沒有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產跟家產,所以他悔恨。「無有子息。一旦終沒。」一旦他死去了,這財物都散失掉了,「無所委付」,沒有人可以繼續地經營。「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所以每天都思念兒子,並這樣想著,「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如果能夠找到這個小孩,這些憂慮自然就沒有了,心裡就舒暢。這個譬喻很通俗,但是它所代表的含義很深廣,你看這個「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為什麼說「父每念子」呢?就是如來成佛的時候,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如來的感嘆啊,印光大師講:「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眾生的心性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你看印光大師,他是懂得諸法實相,他是閱過藏的,他是懂道理的,不是只有死念佛。現代的人都毀謗印光大師,說:你看印光大師都在弄《了凡四訓》、弄世間法。所以他也要弄。那印光大師住藏經閣住二、三十年,你怎麼不學啊?都要學他接引那些特定人事的方便。所以你看,真的是貧窮無慧啊,不會學。所以世尊感嘆、祖師大德感嘆,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你不要自己生下劣心,你生下劣心,覺得「我煩惱這麼重,真的有這麼容易嗎」?「這業障這麼重,怎麼能消掉」?你這麼想,那你業障就更重。人家問永明延壽大師,說:「大師,你為什麼只講大乘?你怎麼不用人天乘來教化呢?」永明延壽大師告訴這個人,他說:經典上講,你用五戒十善來教化人,就像拿一杯毒酒給他喝,「如飲鴆酒」,雖得一期人天之飽,難免生死毒發。所以,但說大乘沒有任何的過失。永明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再來,是繼六祖以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所以他說這話是真實不虛。你不學大乘,你在那裡看那些權小方便,那個都是夾雜,都是耽誤時間,浪費時間,因為你最後還是得迴小向大。所以說《法華經》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你現在也應該正直捨方便,但學無上道。如來捨方便,直接跟你講無上道,你是一個學人,就應該正直捨方便,但學無上道,只學一乘了義。你不用害怕你沒有根,眾生都有佛性,這個就是你的根,你去哪裡找?你到世間法去找根,那終歸生滅,到二乘法去找根,那終究就是無因論、外道論,學二乘學到後來,絕對就是無因論,無因論就是外道論;這話誰說的?龍樹菩薩講的。所以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但學無上道。


這裡講「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就是講世尊憶念著眾生,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有,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下面看:「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什麼叫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呢?在文義上的解釋我們剛講過,這父親他會憶念他的小孩,他的小孩走丟了,他從來沒有告訴別人,說他有這麼一個子嗣。那在表法上代表的意思,就是講眾生雖有佛性,而沒有受佛教化,他沒有聽到佛法,或是聽到佛法不願意接受,墮在所知障當中,覺得佛法不科學,覺得佛法不符合現代⋯⋯等等的這些想法。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過時了。為什麼說你這個想法是過時了?因為科學日新月異,你講這話的時候,科學又再進步了,你的話就過時了。佛法是什麼?是亙古亙今,它不變,所講的都是你眼睛可以看到的,是世間眼見,世間現見。講到佛性,每個人都能知道,這就是現實,它不會改變,所以故名「真如」。當你在毀謗佛法過時,你這句話就已經過時了;你在毀謗佛法不科學的時候,你就已經在科學裡面迷了。佛法最講科學了,就是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你看每個人都有佛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你現在能了解科學的,還是你的心在起作用,你如果沒有心,你怎麼能夠了解科學,怎麼能夠了解這些知識,佛法是講到根本上去,佛法它是科學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不是過時的。一切法再怎麼花稍,這世間再怎麼美好,你要是沒有心,你就不能了解。佛法讓你明心!世間人說要「找到自己」,本來無我,你向哪去找?唯一真心而已啊,你去立個「我」、尋個「我」,或是破個「我」,都還是有「我」,所謂存我、覺我亦復如是,都是障礙。意思是:存有一個「我」,跟覺破一個「我」,都是障礙。所以眾生沒有受佛法的教化,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為佛法是迷信,供個神,大家在初一、十五吃個素,拜拜求個平安而已。有這個問題是出家人的過失,因為你沒有講經說法,眾生不懂佛教是什麼,以為到佛門來就只是求個平安,求菩薩保佑發財。你看現在很多寺院,你進去,出家人都告訴你:這樣子就很吉祥、這樣就能發財了,有的寺院裡面甚至還有財神殿,這成何體統啊!佛門有沒有財神,有,有財神啊,北方多聞天王他就是財神,在密宗裡他代表黃財神。你到世間去找那個財神,那個財神不知道哪來的妖魔鬼怪,你還把他放在佛寺裡面供。北方多聞天王教你求財,他的這個財是講性具的財寶,不是求世間生滅、會變異的財寶,他不教你心外求法。為什麼佛教會變成這個樣子?眾生雖迷信,但是出家人也沒有講正見,也沒有給予他正信的佛教,所以讓人家覺得佛教就是拜拜、求平安、求發財、求事業順利,感情和睦⋯⋯等等的,他們不知道來佛門是要真正了生死的。眾生沒有學佛,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為念佛大概就是要度死人。你看很多人往生都在念佛,他不知道當人往生時,一切方法都沒用,對亡者都幫不上忙,唯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可以幫助亡者離苦得樂,出輪迴,一生成佛。反而覺得「哎呀!這阿彌陀佛不能念喔,念了要死了⋯⋯」。所以你看現在進去佛門,佛門的在家人連看到出家人都不念阿彌陀佛,反而說「啊,法師吉祥。」我聽了,心裡想:這個常住有問題了,腦子壞掉了,你再怎麼諂曲,你至少要教你居士,看到出家人要合掌恭敬念阿彌陀佛。居士看到出家人,居然說:「法師,吉祥。」你講這個話,很不吉祥啊,你身在佛門,卻一點善根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見面要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提起你的正念。就怕你失念失照,所以見面就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當作招呼語,提起大家的正念。佛門這招呼它是有用意的,不是像世間人講一些空洞祝福的話,那個沒有用啊。所以說,眾生沒有受到佛法的教化,就是出家人沒有盡到教化的義務,整天就是看能不能把居士口袋裡的錢,變成自己口袋裡的;招攬居士來養自己的廟子,那就是不如法。連居士在道場不如法,出家人他也不敢講,他也不敢罵。真的有出家人願意教,可是呢他的師兄弟、他的和尚自己心裡諂曲,怕這居士跑掉了,不護持了,反在在家人面前罵出家人,貶低出家人;你看,作踐自己出家人身份,作踐到這種程度,還說這叫破我相、除我慢。其實你這叫破壞佛教的形象,你這叫貢高我慢,你把你自己凌駕在佛教之上,凌駕在戒律之上。你在在家人面前罵自己的徒弟,為什麼?你是為利養故,你是在破壞佛教的形象,我給你講出來,希望你能夠省悟過來,你能夠回頭啊。所以你要是去了一個道場,你在那個道場,那裡的出家人要是不管你,你要怎麼做都可以,那我告訴你:那個道場千萬不要去,你去了你滿身罪業,你在那裡捐錢,你死了以後你下地獄。為什麼下地獄?那個道場不如法,你做錯、犯戒律、犯規矩卻沒有人罵你,沒有人管你,你死了以後就會下到地獄去,你會很淒慘啊。所以眾生沒有受佛法的教化,就像這裡講的「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就是「如來三七思惟」,前面講:「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如來的智慧微妙第一。眾生沒在苦惱當中,被苦惱所淹沒,不能信受大乘,如果還跟他們講,他們必然生毀謗,所以說:「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所以世尊「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所以,他三七思惟,怎麼來教化眾生。
「心懷悔恨」,當然如來是不會像眾生這樣起情執,在那裡悔恨,但是呢用這「悔恨」來代表什麼呢?代表眾生有佛性,如來不願意放捨,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捨教化,因為眾生有一乘之機,一乘的根器,眾生有佛性,他不願意放捨,所以他示現教化。就像前面講的:「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他為五比丘轉法輪,為他們說法。所以這裡講的「心懷悔恨」,就是想到眾生有一乘的根器,眾生都有佛性,他不願意放捨。但是又「自念老朽」,什麼叫自念老朽呢?我們看到後面經上講如來的壽命,是以「塵點劫」來算。塵點劫有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還有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詳細到後面會講。什麼叫「自念老朽」?如來因圓果滿,利生之機將盡,即將入於涅槃;就像前面四十九年說法,如來知道他終究是會涅槃,所以說「自念老朽」,就是利生的機緣將盡,所以叫「利生之機將盡」。但是自己「多有財物」,這是講二智甚深,釋迦牟尼佛通達實相,證得實相,具足根本智跟後得智這二智甚深,也就是前面的真諦智跟俗諦智,他圓滿具足圓滿證得,就以「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來作為表法,代表二智甚深。但是無有子息,底下沒有可以傳承的,就像沒有人可以傳承佛法,無人能延續佛法的慧命,所以說「一旦終沒。財物散失」,這佛法沒有辦法傳,如來一旦涅槃則家業散失,這佛法就衰敗了。所以你看到這邊,你自己就要發菩提心,護持正法,擁護佛教,擁護大乘,為大乘佛法盡一切力量,盡超出自己的力量都沒有關係啊。你要懂得要把你自己的得失利害放下,把你自己所愛的放下,把你的錢財放下,拿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否則正法消失了,這眾生就無藥可救了。所以這裡講,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則家業散盡。所以有些人一定會覺得我為什麼對經典要求這麼嚴,為什麼錙銖必較?總有不懂的人,會問:「法師,你為什麼說《弟子規》不要學?」我再告訴你一次,你要知道啊,我沒有反對《弟子規》這本書,而是佛門戒律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不可以進來佛門,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從你受三皈戒就開始,受沙彌戒就開始。凡讀過《沙彌律儀》的人你都很清楚,佛告訴我們,看這些東西會斷你的善根,絕對會斷,真的,你看現在多少人都斷掉了,連你自己問這個話的人,你的善根都已經搖搖欲墜,都已經細如藕絲了,會問,就表示你沒有正知正見。所以為什麼我要求到這麼嚴格,那些不懂佛法的人他就在那裡毀謗,但是我告訴你,你毀謗,你會有你的惡報,大家看得到,看得到還好,你還有懺悔的機會;還有一種我們看不到,那就是你就直接下地獄去,因為你毀謗正法、破壞正法。你沒有起護持正法的心,沒有想要護持大乘佛法,你只想搞你愛的世間業。你要知道:只要有一點不對,他在佛法裡給你摻了世間法,就像甘露裡面加了毒藥一樣。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講得一點都沒有錯,他講:末法的時候,「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大乘,外道就是利用「五戒十善」來毀壞大乘佛法,因為一般人無法分辨菩薩法與世俗善法。所以為什麼我錙銖必較,一定要跟你講清楚,哪一個可以,哪一個不行。俗人不懂,他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那是因為你沒有佛的智慧,你不知道你這樣是在起世間意,佛法是講「內學」,講的是從起心動念上下手,不是你表面上有沒有壞規矩,而是你心裡上有沒有世間意啊,你心地上的世間意就能夠毀壞你所有的道業,讓你在三界裡出不去。所以有一些人雖有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他心裡放不下。你看多少人退去學世俗法、學《弟子規》,學這種東西都在起世間意。怎麼知道他起世間意?你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了,念佛念一念,家裡一有事情就趕快跑回去了,那就是心裡放不下。你問他:「你為什麼念佛念一念還放不下跑回去?」他還說:「是《弟子規》講的。」你想一想,跟戒律比,《弟子規》它算什麼東西啊,只是教三歲小孩的東西。你是佛弟子,你不持戒、你不依經律,你依那個,根本就是混濫凡情。現在佛門有多少人因此退轉了,這退轉是無形相的,怎麼說「無形相」呢?許多人還以為自己在念佛、在精進,其實心中都滿是世間意,做的都是世間事,他還不知道他自己已經退轉;真正修行的人會知道,他曉得他退轉。所以我講這個東西,不是要針對哪一個道場,哪一個法師,但凡有諸如此類的事情,那就是不行。你看,搞人間佛教,也是亂七八糟,都在破壞佛法,那就是禆販如來,出賣佛菩薩形像。把佛法變成人天法,說什麼「佛法在人間」,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人間啊。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在人間、天上、他方世界......,阿羅漢、辟支佛、諸大菩薩,他統統利益,佛法不是只有對人,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眾生,他都利益,冥陽兩利啊。所以為什麼《法華經》講,上至有頂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獄,甚至再更廣,盡法界虛空界。所以當你看到這一段,你就要懂得,不要讓佛法散失,不要讓人家來破壞我們正法、來破壞我們大乘佛法。凡是小乘的、外道的、搞世間法、人天乘的,把佛法曲解、淺解的,都一樣,那些你們都不要去護持,不要學,學那個沒有用,學到後來你就是輪迴而已。你搞人間佛教,你就會萬劫不復。我告訴你,誰搞人間佛教誰就墮落,絕對地墮落,百分之百墮落,有經典為證。你看搞人間佛教的,哪一個有成就,哪一個有肉身?沒有肉身啊,沒有工夫,他沒有前途啊,前途是一片黑暗。你看看那些出家人,死了都墮在地獄,臉都發黑。所以你看像前陣子有一個出家人走了,他怕人家說他下地獄,走以前就趕快說:「哎呀,你們不要看這個人死了以後發黑就等於下地獄喔,不一定是那個樣子。」那是預先給自己下台,以免死了以後下地獄,全身發黑。永明大師在《宗鏡錄》裡面講過,人死以後有五種風,你要是墮地獄,你的臉就是黑色的;墮餓鬼就是青色的;墮畜生就是黃色的;生人道,是白色的;生天,是紅潤的顏色,祖師有憑證。而他害怕自己一輩子幹了那麼多對不起佛教的事情,死到臨頭了,還要為自己掩飾抹粉,所以沒有人可以救他,看看地藏菩薩有沒有辦法。你看很多搞這個人間佛教的,那些老一代的全部都下地獄去了,整批整批去了,閻羅王很累啊,他要查看他們不好的檔案一大堆啊,堆積如山。你要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當一個人,結婚生子也沒造這麼多業;你出了家,幹那麼多破壞佛教的事情,你看,閻羅王勾了都手痠啊,你的手銬著、鬼卒壓著,跪在閻羅殿前面,相貌淒慘啊。所以你看,絕不可以去搞那個人間的佛教,不可以把世間法弄到佛門裡面來,不然你就會像我剛講形容的那樣。你看有些搞人間佛教的,中風死了,那是沒有工夫啊。為什麼現在特別講這些,因為就是這些人專門在破壞佛法,所以大家要正知正見。你看到經文這裡,世尊想到這些事情,世尊這樣想,我們自己就要能體會佛的心意,他希望正法可以久住,希望大家能發心來修學一乘了義,能夠修學一乘。因為這是大迦葉舉的例子,大迦葉是二乘,他知道如來希望大家學的是一乘,所以他捨二乘學一乘。前面〈方便品〉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又說:「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又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不懂的人錯亂,搞成人間佛教去了,搞成世間法、 《弟子規》這些東西去了,還拖了印光大師下水,說印光大師也都跟他一樣,你看這真是胡說八道。你去看印光大師的 《文鈔》,都是在勸人家求生淨土啊,勸人家念佛,如果一個淨土宗祖師整天都在搞世間法,那他就不會是祖師了,所以你不要搞錯了,人家是穿鑿附會胡說在謗祖師啊。你仔細去讀 《印光大師文鈔》,你看印光大師一生行持都在做什麼,百分之百就是在勸人家學淨土,自利利他,絕沒有像現代的俗人一樣。明白這道理,你就懂世尊這樣的用心,你自己就要發心要學大乘,要持戒、要念佛、要受菩薩戒,要如法。這樣才對,佛這樣地擔心,我們自己就要這樣子發心,這是如來救世徹底的悲心。


下面講「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就是前面講的,三七思惟,或是初七思惟,都可以。所以,佛知道眾生有佛性,可以教化,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就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切諸佛都是如此。所以說:「我若遇眾生。盡教以佛道。」這「佛道」就是一乘了義。這裡講殷勤憶念其子,就是世尊憶念著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他出世來教化,教眾生明心見性。「大事」者,就是大乘之事,以大乘法了脫生死,知道眾生都有佛性,以此為根本修行之因,而後依著眾生的根欲,熏習種種不同的法門,以作為修行之緣,所以叫「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世尊是為了這個事情出現的,就是要讓眾生圓滿成佛,所以叫「殷勤憶念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想到他能夠教眾生,讓眾生了生死,能把如來的頂法授予一切眾生。所以你看前面的〈序品〉講,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說無上的頂法,就代表授予眾生一乘了義之法,就像他這裡所說的,能夠「委付財物」,把如來的真實智慧、教化教給眾生,《無量壽經》所謂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以為什麼說《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你兩部經合會起來看,你就知道,講的都是同一樁事情。《法華經》的秘髓,你看到後面的龍女成佛、〈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成佛,你就知道唯有學一乘法才是頓超的,其他二乘、人天乘都沒有辦法,二乘法也沒有辦法頓超;而且我告訴你:女眾妳去學二乘,妳根本不用學,二乘法裡女眾是沒有辦法成佛的,它要女轉男身以後才能成佛,妳這一生沒有辦法成佛,妳修得再辛苦,打坐打得再好,妳還是沒有辦法成佛的。所以你看到那些去搞二乘法的,說她自己很精進,你看那個女眾,你心裡就可以偷笑,她是在白費工夫,因為終究是不能成就,不能成佛。所以經文後面講到龍女獻珠,舍利弗他就覺得很怪異,他說:哪有女人作佛的,何況龍女是畜生女,畜生作佛,而且還是畜生道的畜生女,這龍女就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所以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有,正顯示其頓超頓證,在二乘裡面絕對沒有女眾成佛的。但是法華會上龍女獻珠,她成佛就像她獻珠供佛這麼快,一念頓超;舍利弗是小乘的上首,連舍利弗都覺得不可思議,現代的人他不能相信,你不能相信很正常啊,舍利弗智慧第一,你的智慧跟舍利弗比,差得遠了,人家七日就遍通佛法了,你呢?你七十年都還沒搞通啊,你當然沒辦法相信。在大乘裡面,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連出家人他都不相信,甚至學經教的,他也不相信,真的。我想到近代有一個法師,他就不相信「華嚴重重無盡」的境界,他也講《華嚴》,他也講大乘,但是他不相信,之前聽說這個人,不是說他算是正知正見嗎?我看到他的書,怎麼他這裡不信大乘?這個人的書,我就闔起來不看了,看他的東西會退轉;所以我常說要看祖師的,南懷瑾居士講的沒有錯,近代這一百年來這些所謂的大德,他都持保留的態度。確實沒有錯,有一些人他名氣很大,你一看,哎呀真是出乎意料,他不相信「一界」即是「一切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沒有辦法和融,那他《楞嚴經》應該要去重學,可是他又在解釋《楞嚴經》給人聽,那問題就大了,名相都解對,義趣就解錯,他那個就是疑水火性,不相融通,不了「陰、入、處、界即如來藏」。如果你不了解,你可以懺悔自己,你絕不能批評,你不能寫下來說「不可能」。你自己心中有這個疑惑,也許你沒悟到,你也要照著經典去講,依經而說就不會有錯;你沒那個境界,你在說的時候,你在看的時候,其實就在消業了。因為你有業障啊,所以你不能夠融通,小能容大,他沒有辦法接受啊;其實小能容大,你們大家都在用啊,對不對,你看你的眼睛這麼小,看對面那座山、那棟樓,樓比你眼睛大多了,「小能容大」,眼睛沒放大,建築物也沒縮小,所以《華嚴經》講的是事實啊。你看你們從前讀過這麼多書,讀到博士了,你看的那些書,書的厚度早就超過你身體的體量了,但是這書去哪了?所以「大能入小」,進了你心裡面了,所以說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諸法但是假名影像而已,如《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所以說大乘難信。有一些人他真的是深入經藏,但卻沒有智慧如海啊,他這「深入」只是有多用一點時間,但他沒有契入,他沒有深達實相。所以他這「深入經藏」,只做到了表面,並沒有契入。你要知道,你讀經沒有辦法契入,你這是業障所致,就要懂得懺悔你的業障。自己不懂不要胡說八道,不懂,要求佛菩薩加持,不可以自己在那裡瞎猜,亂猜胡說,否則這就是造罪業。所以看到世尊這樣殷勤憶念眾生,知道眾生有佛性,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出世說法,我們要依教奉行,這是我們自分上應該做的。所以你要發願「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所未聞法,聞之能信。」大家要能發這樣的願。這一乘了義,要是沒有佛菩薩加持,你很難信入,所以自己要消自己的業,還要能夠發大願,要懂得荷擔如來家業。你們不要想說「弘揚正法是你們出家人該做的事情」,是沒錯,是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但是呢,也是所有佛弟子都應該做的、應該擁護,要為佛教、為眾生出錢出力,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世俗人講要「肝腦塗地」,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要為佛教做到這樣子,不惜一切;人家毀謗你、罵你,講你兩句沒關係,給他講,你做得如法人家罵你,這叫消業障;你做錯了,人家罵你,你要懺悔,你要想到要「荷擔如來的家業」,要想到我自己就要學,學大乘佛法,絕不退轉,你一退轉,你就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的用心,辜負佛一番的好意,佛來這個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示現劣應身,已經來這裡八千次了,而你就像這裡面講的窮子一樣,讓他這樣操心。所以從這譬喻,你就要能夠知道,你自己該做什麼,不要想:我世間的工作比較重要,我的財富比較重要。那些都是夢幻泡影而已,那都是我相而已啊,你要證明這個「我」,你要怎麼證明?本來就無我啊,世俗人不懂,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在那裡想要證明這個「我」,這就是愚癡啊。活在世界上跟人家競爭、跟人家鬥爭,爭的那個「我」,爭到後來,就像讚僧詩裡面講的:「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清朝宰相張廷玉講得沒有錯,他是清朝的大清官,「六尺巷」就是很有名的例子,是他的故事,他講「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在雍正皇帝會下,算是有開悟的大臣,雍正皇帝親自教他。雍正皇帝底下幾個大臣都是有開悟的,乾隆皇帝也在裡面,也在開悟之列,這在《御選語錄》檔案裡面有紀載,雍正皇帝本身開悟,修了個園子,叫圓明園,萬園之園,裡面包羅萬象,都跟佛教都有關係,他自稱「圓明居士」,就代表「自性圓明,包羅萬象」,他就住在這裡面,他常常跟自己的大臣講經說法,指示他們開悟。這都是事實,你們不要看那些小說胡說八道,我給你講的是正經的歷史。有些歷史學家還在那裡瞎猜,毀謗雍正皇帝,說他學佛大概是假的吧,可能是要攏絡人心吧⋯⋯等等的,他們那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你看到世尊這樣交代,自己就要發大心,不要認為你的世間事很重要,那些都沒有用,終究就是「夢幻泡影」這四個字,不要說終究,現在就是夢幻泡影,不是到死的時候才夢幻泡影,你現在有一點錢能安身,這樣就好了,其他的事情你不要掛在心上,不要去跟人家比,不要去想你的兄弟賺了多少錢,你的姊妹又賺多少錢,她嫁的先生如何,又對她多好......,你不要去這樣比,那些都世間意,是世間人的看法想法,那都沒有用啊,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想到:「我是一個佛弟子,我要『紹隆佛法』,『紹隆佛法』我能做的就是依教奉行,依經教、依祖師大德開示來修行。」這就是繼承如來的家業,繼承如來的財富,自己應當如是用心,如是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