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  


毗瑟底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爾時居士因此指示,即說偈言:
「海上有山眾寶成,賢聖所居極清淨,
泉流縈帶為嚴飾,華林果樹滿其中。
最勝勇猛利眾生,觀自在尊於此住,
汝應往問佛功德,彼當為汝廣宣說。」
  時善財童子禮居士足,繞無數匝,慇勤瞻仰,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蒙居士教,隨順思惟,一心正念,入彼菩薩深信解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見彼諸佛成等正覺,持彼諸佛所有名號,觀彼諸佛所證法門,知彼諸佛具足莊嚴,信彼諸佛所轉法輪,思彼諸佛智光照曜,念彼諸佛平等三昧,解彼諸佛自性清淨,修彼諸佛無分別法,契彼諸佛甚深法印,作彼諸佛不思議業。漸次前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種種名華,周遍嚴飾。觀自在菩薩,於清淨金剛寶葉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善財見已,歡喜踴躍,於善知識,愛樂尊重,合掌恭敬,目視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詣大菩薩所。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哉!善來童子!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住不思議最勝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輪迴,超過世間,無有等比。普賢妙行,相續現前。大願深心,圓滿清淨。勤求佛法,悉能領受。積集善根,恆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獲廣大三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既自明瞭,復為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寶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現前。普觀眾生,心無懈倦。大悲堅固,猶若金剛。」
  爾時善財童子詣菩薩所,禮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起無量色寶焰網雲,及龍自在妙莊嚴雲,以照善財。即舒右手,摩善財頂,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善男子,我恆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化而為利益。或以佈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種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來調伏身心者,稽首讚我而右旋,
我常居此寶山中,住大慈悲恆自在。
我此所住金剛窟,莊嚴妙色眾摩尼,
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寶石蓮華座。
天龍及以修羅眾,緊那羅王羅剎等,
如是眷屬恆圍繞,我為演說大悲門。
汝能發起無等心,為見我故而來此,
愛樂至求功德海,禮我雙足功德身,
欲於我法學修行,願得普賢真妙行。
我是勇猛觀自在,起深清淨大慈悲,
普放雲網妙光明,廣博如空極清淨。
我垂無垢傭圓臂,百福妙相具莊嚴,
摩汝深信善財頂,為汝演說菩提法。
佛子應知我所得,一相一味解脫門,
名為諸佛大悲雲,秘密智慧莊嚴藏。
我為精勤常救護,起諸弘誓攝眾生,
憐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門隨順轉。
我於無數眾苦厄,常能救護諸群生,
心念禮敬若稱名,一切應時皆解脫。
或遭牢獄所禁繫,杻械囚執遇怨家,
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諸苦皆銷滅。
或犯刑名將就戮,利劍毒箭害其身,
稱名應念得加持,弓矢鋒刃無傷害。
或有兩競詣王官,諍訟一切諸財寶,
彼能至誠稱念我,獲於勝理具名聞。
或於內外諸親屬,及諸朋友共為怨,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深林險難處,怨賊猛獸慾傷殘,
若能至心稱我名,惡心自息無能害。
或有怨家懷忿毒,推落險峻大高山,
若能至心稱我名,安處虛空無損壞。
或有怨家懷忿毒,推落深流及火坑,
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水火無能害。
若有眾生遭厄難,種種苦具逼其身,
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解脫無憂怖。
或為他人所欺謗,常思過失以相仇,
若能至心稱我名,如是怨嫌自休息。
或遭鬼魅諸毒害,身心狂亂無所知,
若能至心稱我名,彼皆銷滅無諸患。
或被毒龍諸鬼眾,一切恐怖奪其心,
若能至誠稱我名,乃至夢中皆不見。
若有諸根所殘缺,願得端嚴相好身,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若有願於父母所,承順顏色志無違,
歡榮富樂保安寧,珍寶伏藏恆無盡,
內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隙不來侵,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若人願此命終後,不受三途八難身,
恆處人天善趣中,常行清淨菩提道;
有願捨身生淨土,普現一切諸佛前,
普於十方佛剎中,常為清淨勝薩埵,
普見十方一切佛,及聞諸佛說法音,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或在危厄多憂怖,日夜六時稱我名,
我時現住彼人前,為作最勝歸依處。
彼當生我淨佛剎,與我同修菩薩行,
由我大悲觀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清淨心興供養,或獻寶蓋或燒香,
或以妙華散我身,當生我剎為應供。
或生濁劫無慈愍,貪瞋惡業之所纏,
種種眾苦極堅牢,百千繫縛恆無斷,
彼為一切所逼迫,讚歎稱揚念我名,
由我大悲觀自在,令諸惑業皆銷滅。
或有眾生臨命終,死相現前諸惡色,
見彼種種色相已,令心惶怖無所依,
若能至誠稱我名,彼諸惡相皆銷滅,
由我大悲觀自在,令生天人善道中。
此皆我昔所修行,願度無量群生眾,
勇猛精勤無退轉,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如應觀我身,令其應念咸皆見,
或有樂聞我說法,令聞妙法量無邊。
一切世界諸群生,心行差別無央數,
我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聞見皆調伏。
我得大悲解脫門,諸佛證我已修學,
其餘無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善財汝於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識,
專意修行無懈心,聽受佛法無厭足。
若能聞法無厭足,則能普見一切佛。
云何見佛志無厭,由聽妙法無厭足。
  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爾時善財童子,聞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此大悲清淨偈已,歡喜踴躍,充遍其身,生愛敬心,增信樂心,發清淨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菩薩足,長跪合掌,於菩薩前,瞻仰一心,以偈贊曰:
「天人大眾阿修羅,及與一切諸菩薩,
以妙言音共稱讚,大聖智慧深如海。
能於一切眾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
一智同緣普救護,種種苦難皆銷滅。
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
又能幹竭於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
聖者菩薩大名聞,號曰大悲觀自在,
云何我以微劣智,於仁勝德能稱讚。
我聞聖者諸功德,無斷無盡大悲門,
因是發起清淨心,生我智慧辯才力。
我今處於大眾會,以大勇猛而觀察,
稱揚讚歎妙莊嚴,恭敬至誠無懈倦。
如大梵王居梵眾,映蔽一切諸梵天,
菩薩吉祥妙色身,處於眾會無倫匹。
菩薩顧視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聚,
具足廣大菩提願,普利一切諸天人。
種種華鬘以嚴飾,頂上真金妙寶冠,
光明淨妙過諸天,威德尊嚴超世主。
圓光狀彼流虹繞,外相明如淨月輪,
頂相豐起若須彌,端嚴正坐如初日。
腰繫金絛色微妙,現殊勝相放光明,
伊尼鹿皮作下裙,能令見者生歡喜。
妙身種種莊嚴相,眾寶所集如山王,
腰垂上妙清淨衣,如雲普現無邊色。
真珠三道為交絡,猶如世主妙嚴身,
恆放淨光普照明,亦如朗日游空界。
身色淨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華聚,
以白瓔珞為嚴飾,如白龍王環繞身。
世主手執妙蓮華,色如上妙真金聚,
毗琉璃寶以為莖,大慈威力令開發。
出過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猶日輪,
顯現如在妙高山,香氣普熏於一切。
於諸惡鬼部多等,黑蛇醉象及獅子,
癡火毒害蔽慈心,及余種種諸危難,
重苦繫縛所傷迫,一切恐怖無依怙,
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眾生類。
妙寶葉石為勝座,無等蓮華之所持,
百千妙福之所成,眾妙蓮華所圍繞。
極妙身光清淨色,從真勝義而成就,
諸天種種上妙供,咸共讚歎仁功德。
於尊能發清淨意,速離一切憂怖心,
眷屬快樂共歡娛,一切妙果皆圓滿。
大海龍王住自宮,及余居處諸龍眾,
常懼妙翅大鳥王,搏撮傷殘受諸苦;
或有眾生入大海,遇風鼓浪如雪山,
若遭摩竭欲來吞,恐怖驚惶無所救;
或遇醉象而奔逐,種種厄難之所纏,
至心憶念大悲尊,如是一切無憂怖。
大石山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極可畏,
有犯王法鎖其身,種種繫縛投於彼。
彼諸苦惱眾生等,至心憶念大悲尊,
枷鎖解脫苦銷除,一切無憂安隱樂。
仁以大悲清淨手,攝取憶念諸眾生,
令於一切厄難中,獲得無憂安隱樂。
我今讚歎人天主,最勝威德大仙王,
三毒翳障盡銷除,福智無涯如大海,
調伏眾生無懈倦,利樂平等無怨親。
願於菩薩妙金山,一切勝福皆成就,
普於十方諸世界,息滅眾生邪見心,
速獲如來無上身,普願眾生咸證得。」
  爾時有一菩薩,名正性無異行,從於東方虛空中來,至此世界輪圍山頂,以足按地。時此世界六種震動,變成無數雜寶莊嚴。復於其身,放大光明,映蔽一切。釋、梵、護世、天龍八部、日、月、星、電,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及余一切苦惱眾生,罪垢銷除,身心清淨。又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興一切諸供養雲,普雨一切香、華、瓔珞、衣服、幢蓋,如是所有諸莊嚴具,供養於佛。復以神力,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普於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令其見者皆悉歡喜。然後來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所。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性無異行菩薩,來此大會道場中否?」
  善財答言:「唯然已見。」
  告言:「善男子,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善財童子,於觀自在菩薩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門。以甚深心,隨順觀察,心無疲厭。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足,繞無數匝,敬承其教,辭退而行。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一〉 黃念祖居士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前一品是第十七諸佛稱歎大願的成就,本品是大願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願的成就。此願是從真實之際、真實之慧所生的真實之利。凡夫持名,橫出三界,往生極樂、證不退轉,決定成佛。這是眾生離苦得樂,真實永恒的徹底利益,也正是諸佛無上悲智,度盡眾生究竟方便的極致。

《大日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花瓶裏插的花未嘗不好看,但是無本之木插不了幾天。本是什麼?是大悲心。要成佛,佛就是覺悟。要覺悟就須要種覺悟的因,覺悟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心是因。至於所得的果實,是善巧普度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極端便利的具體方法來救度眾生,這個方法的徹底便利,就是落實度生大願的究竟保證。方便成為究竟圓滿的標誌,這就是方便為究竟的涵義。

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尊來度眾生,所以說了彌陀本願之海,三輩往生就是本願之海的落實。我們要依靠彌陀本願之海,而且讓一切眾生分享這個法益。求生淨土的動機是為了最快最穩和最好的來實現度生的心願。不然你只是個願度眾生的空願,你自己還在苦海裏頭,腦袋一會兒出來,一會兒進去,怎麼能度眾生。

本段大意是: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的天人和世人,其中有發至誠心,願意往生極樂國的,可共分為三輩。《觀經》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為上生、中生、下生,稱為九品。《無量壽經》的三輩與《觀經》的九品,其中內容是否彼此對應,符合相通?還是各成一套,彼此無關?從古以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贊成同的:曇鸞、淨影、憬興、嘉祥諸師。還有蓮池大師說:「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本書繼承曇鸞……蓮池諸位大師的卓見。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般若幽玄。微妙難測。假斯譬況以顯深法。金即三義。一 寶中真上不可侵毀。二利用自在摧破諸物。三表裏清淨影現分明。剛是堅義。謂身命 財。身即法身。命即慧命。財即法財。功德助道。用譬三種般若。實相般若理性常住 。觀照般若破五住惑。文字般若解脫自在。如此三法不縱不橫非並非別。成祕密藏。 佛三種身亦復如是。實相即法身如大經明金剛身品。觀照即報身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 。文字即應身。隨機利益普現無邊。舊云金剛譬十地後心因圓之位。今言初心至後即 有六種金剛也。體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之正體也。宗者約實相之慧。行無 相之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用 者破執為用。一切封著通名為執。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者有 五。一摩訶二金剛三天王問四光讚五仁王。廣略雖異同名般若。摩訶以廣歷色心。乃 至種智皆摩訶衍。此文略說金剛為喻也。次廣解釋。言金剛般若此乃摧萬有於性空。 蕩一無於畢竟。甚堅甚銳名曰金剛。智名決斷。慧曰解知。萬像雖繁物我無相。有為 斯絕寂其機照故假名般若。西云跋闍羅亦云斫迦羅。此翻金剛。云是利鐵亦名破具。 引大經云。佛告迦葉汝今決斷譬若剛刀。又云劫火起時一切皆銷。利銳者在下為金剛 際。又云往古諸佛舍利變為金剛如意珠。今通取堅利為譬。舊云體堅用利。體堅眾惑 不侵。用利能摧萬物。今問體唯堅不利。用唯利不堅。亦應體則不利用則不堅。此乃 不堅不利何謂堅利。百論云眼非知意非見。別既非見合云何見。今依中論通此問即無 滯義。今言堅利者不堅不利。假言堅利。如言苦以不苦為義。無常以常為義。空以不 空為義。此一例語任運不畏斯難。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豈可定作體用耶。體用 因緣不一。不異。體堅用亦堅體利用亦利。既其不一假名義辨。若說體堅即說用利。 此是假名義一邊之說。離用無體離體無用。用即寂寂即用。無別有無用之體主於用也 。亦無別有無體之用主於體也。不一亦不異有因緣故亦可說一說異。為破一說異破異 說一。假說一異。令眾生悟非一非異秖名此因緣不一不異離斷常戲論。戲論不得入即 是堅。能破斷常即是利也。問何者為般若如是堅利。答一往性空為般若。不斷不常不 一不異性空畢竟空為般若。萬相一無皆悉盡淨。大論云般若有三種。實相觀照文字。 實相即理境第一義諦。觀照即行人智慧。智慧鑑此實相。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文 字能為作詮亦為般若。故云無離文字說乎解脫。一體三名同祕密藏。問有翻無翻。答翻為智慧。問大論云智慧輕薄般若深重云何相翻。釋論七十卷釋須菩提五歎不可稱不 可量無等等無有邊如虛空。解不可稱句云稱名智慧。此是稱量檀度。非智慧不能準量 。故稱名智慧般若定實相。此釋不可量何意不可量。欲明佛所得般若明鑑實相甚深窮 邊極底。菩薩因中智慧不能稱量佛果地般若。此是因中智慧輕薄。不能稱量果地般若 。何得妄引無翻耶。大經云慧有三種。般若毘婆舍那闍那。同一氣類隨名而辨。約人 般若屬眾生。毘婆舍那一切聖人。闍那諸佛菩薩。就法者毘婆舍那總相。般若別相。 闍那翻破相。毘婆舍那翻正知見。此即是總相知見般若翻出離慧即是屬眾生。眾生有 慧數故。闍那諸佛十地菩薩。有決斷義故。共為一位耳。波羅蜜亦阿羅蜜波羅伽等。 翻度彼岸。亦彼岸到亦度無極。此假名無度為度耳。佛已度智慧度名一切智。菩薩未 度亦不名度。度時亦不名度。不離已度度未度故。而今言乃度此假名說度。一行度二 時度三果度。六度善修滿足為行度。三僧祇滿為時度得大菩提為果度。彼岸者生死為 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八正為船筏。又慳貪為此岸佛果為彼岸。布施為河中 正勤為船筏。又取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智慧為河中精進為船筏。一往如此。又即生 死涅槃俱為此。非生死涅槃為彼。故云遠離此彼岸乃名波羅蜜。又前生死涅槃雙非中 道為二。非生死涅槃中道為不二。二不二俱為此。非二非不二俱為彼故遠離二邊及以 中道名波羅蜜。修多羅翻契經。經字訓法訓。常由聖人心口也。次部軸者第一部十萬 偈。第二部二萬偈並不來此土。第三部一萬八千偈即大品亦名放光。第四部八千偈即 小品亦名道行。第五部四千偈即光讚。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即天王問。第七部六百偈即 文殊問般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剛般若。叡師云並是如來隨機之說。般若非稱量過 諸數量。豈是一多四五之可說。次簡前後。言金剛前後者。肇師注云五種般若此說最 初又千二百五十人後說大品。大數五千人受化轉多故摩訶在後。若金剛在後者。仁王 經云初摩訶次金剛。又護念付囑及得慧眼。未聞此經似宜在後。俱有證據。由人用耳 。對機設教廣略不同。從得道夜訖泥洹夕常說般若明理一等。若依光讚如來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至四十二二月十五日食後。為諸菩薩說般若。次譯經者羅什法師秦弘始三 年即晉安帝十一年譯。又後魏末菩提流支譯論本八十偈。彌勒作偈天親長行。釋總三 卷分文十二分。一序分二護念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顯勝分 八顯性分九利益分十斷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講說時別一途開章耳。就此一 經開為三段序正流通。序為緣起。說教之前必有由漸。分衛放光雨華獻蓋等也。由漸 既起正教宜陳。緣教相感其猶影響。故有正說。又非止近被一時。乃欲遠傳來際。故 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別正說前後二周。流通付囑奉行通序為五。如是者佛所說 般泥洹時。侍者請問答云。一切經初皆安如是。我聞者親承金口。而聞事非謬也。一 時者言則當理理亦如言。當理得時令人開悟聖不虛說言必會機。故言一時也。佛者大 師之名佛者覺義。異凡夫故自覺。異二乘故覺他。異菩薩故覺滿。在舍衛者法王行運 。應物而遊在舍衛城。憍薩羅國舍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嘉名遠振諸國故名聞物 。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名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祇樹給園者。須達布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廣出他經。與大比丘者聖化無祕 。聽必有儔俱聞如林。可明信矣。應有四眾略而不載。比丘云怖魔乞士破惡。千二百 五十人者三迦葉一千目連身子二百五十。爾時世尊下明別序。上明通序以證信。今辨 別序以發起具上十號故曰世尊。食時者食熟之時。一人家皆有施心易生。著衣僧伽梨 衣也。佛觀良田區塍命出家人著此服也。持鉢執四天王所奉應器。入舍衛城乞食。法 身無待何須乞食。天人妙供百味日盈。自行分衛福物之宜。乞食有十利。一見相好二 去疾三除慢四為女人監護五天龍從六四天王鉢七貧富等八不雜九息謗十常在三昧其實 不食。此城縱廣千二百由旬九億家。國南城北精舍在東。自外以適故言入也。食時如 法食。眾生有此勝智。機緣將發以表般若。著衣持鉢衣是被弘誓鎧慈悲之心。鉢是行 鉢鉢能盛飯。行能趣理即表解脫城。即法性涅槃之城。觀五陰舍悉皆空寂。不動如城 以表法身次第乞食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故言次第。即表菩薩次第行次第學 次第道。行行因緣故為還至本處。本處即一切智處。歷色心觀至一切智。飯食訖收衣 鉢者即是果後無復願行。無誓故收衣不復進行故併鉢。洗足已即是定慧無復垢累。塵 沙無明永去。洗水清淨故言洗足。敷座者即諸法空為座。四無畏處此說般若也。別序 竟時長老須菩提下第一為正說。文又為二。從初至果報不可思議。名實智道重白佛去 是方便道。或為後來或為鈍根。或可智度善權為菩薩父母。如判大品般若方便兩道分 文。此經略說亦復如是。就前段中初問次答。問中前述讚次正問。長老須菩提是對揚 主。有長人之德夫鉅鐘雖朗非扣不鳴。聖不孤應影響唯仁須菩提翻空生。亦名善吉。 或云東方青龍陀佛。從座起者請業之儀。即事請道側身避席。袒右肩者隋國法以袒為 敬。亦示弟子執作為便。右膝著地屈曲伏從。示無違拒之貌。合掌斂容祇肅顯師尊道 重故。克敬盡恭專一之至。白佛言述讚。希有者佛從前代八萬四千歲皆輪王位。至釋 尊身若不出家。當二千五百歲作金輪王。而能捨位從門乞食。是為希有。此歎身密。 護念歎意密付囑歎口密。又是述讚大品中意。護念即般若實道如母能護念。付囑即方 便權道如父能教詔付囑。世尊下還躡前述更起今問。發菩提心者一切智也。總牒指歸 翻云無上正遍知覺。標心擬向遠期正覺。次問住。入理般若名為住即實智。次問降者 。方便即權智。如善財言我已先發菩提心。云何修行云何學道。佛言善哉下第二佛答 。初略許次廣答。略許中有三一述二誡三願聞。善哉下述許如汝所說讚請之儀。當理 會機盡善盡美誠如所言汝今諦聽下誡示聽。若不審諦即漏言遺理。誡令諦聽言理弗虛 。唯然下受旨願聞。慈誡許說敬肅傾心也。佛告下第二廣答為三。初明般若體空無所 有。次云何名下二明名空無所有。後忍辱下三明力用空無所有還。就初中更為三段。 初正明體相空二信者行深三信受福重。初體相中降心約願住心約行皆無所有為無相因 。法身無色為無得果。問何故。許中前住後降。答中先降次住。互前後者。般若多含 義非一轍。若約發心前願後行廣發誓願。權引於前次入實相以無住法住於妙理。若約 修行要須前修實慧次用權道。故有二觀次第。前住後降若就證時。權實一心中悟不復 前後。今就誓願中有四心。一廣大。二第一。三常心。四不顛倒菩薩發願普濟萬物無邊曠遠。故名大心欲願與涅槃寂滅極樂故名第一。生死道長眾生性多。而誨人不倦名 曰常心。不見能所名不顛倒。釋大心者橫亘四生竪窮三界。四生是能住三界為所在。 依 謂卵含藏曰胎。假潤稱濕歘現名化。若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有想是識 處。無想不用處。非有想非無想即最上天。我皆令入下釋第一心。法不自起因緣故生 。但是因緣自性皆空。順理為解乖宗成惑。惑即生死流轉受身心苦。解即累滅苦盡寂 然永樂。謂之滅度。小乘涅槃灰身滅智為無餘。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為無餘。 生滅觀在名有餘也。如是滅度下釋常心。若有能所即懈息以無休倦。故名常心。度無 量無邊實無度者。大品度空品云。度眾生如度虛空明眾生無毫末可得。只解眾生本來 無所有即是悟。悟即名度。若有眾生可度者。佛菩薩等即得殺罪。於一身理而為論。 實無有眾生。眾生顛倒妄執謂有。今佛菩薩憐愍說法令悟本無所有。名此悟為度。實 無別有眾生異理而度著涅槃中也。何以故下釋不顛倒。以失顯德。若有我人可言有滅 。但是假名橫計人我。執我為非忘我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大品中具明十六。一 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眾數八人者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 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中略明四耳。復次下第二答住問更為三 。初辨行次舉喻格量後結勸。就辨行中二前標無住為本。依無住本行於布施即住般若 中也。娑婆世界宜用檀義攝六。資生攝施無畏攝戒忍法攝。後三但舉一檀即攝六也。 捨心無吝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吝之有施為六度之首。塵為生法之機二法皆空於何不 盡次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結成住義。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正以虛心而施福不可量。 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其福彌廣。東方虛空下第二舉喻格量。理行既顯如說而 行。其福甚多齊太虛也。但應如所教住下第三結勸也。聖言無謬理不可越。如佛所教 安心住實相也。可以身相見不下明願行皆無相為因。法身無色為無得果。菩薩發心有 三義。一化眾生二修萬行三向菩提降伏明化物。辨住示修行。如來身相即菩提果體若 識法身菩提可登。若計性實乖之遠矣。舉法身明菩提空也。不也下善吉深識法身。故 言不可以身相而見。或一身一智或言真應或言法報應皆是明果。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 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說。習報二果不生不生即報身不可說。慈誓不生不生即 應身不可說。如此三身皆不可說。那得以身相見如來。以因緣故。若得道人聞說即悟 得見如來。若聞不悟雖說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非相見如來者 。非因非果有因緣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焰非後焰。不離初後焰即此意也。今 只以相為非相非謂遣相別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見如來。頗有下第二明信者。行深文 為三。一明行深二釋三引證。初有問答。問頗有人能信不答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 修福者。二初非一佛二多積者能信此經。出家持戒在俗修福後五百歲者。從六百至一 千亦云最後五百始有佛法之名。能生信者非值一兩佛也。應以如來滅後是其得道之時 。如優波掘因緣。若尋其本非一兩佛也。淨信無所得信也。無相者為淨信。五百論師 非不持戒不信大乘四依。久植故能信耳。既得實相淨信。如來以種智知以佛眼見。見 其一念信得無量之福。如一人以花自供佛。一人以花與他供佛所得福德。問羅漢不能見問彌勒。彌勒云自者畢苦得辟支與他得成。佛是菩薩心故如來知見。般若為佛母佛 常眼觀。此經及受持者福與虛空齊。非下所測唯佛能知見耳次何以故下第二舉二空釋 成。信者相有三。何以故初標次釋後結。此中文隱有縱釋反釋傳釋。初列生空有四。 我是自在之名。人為宰主之目。眾生取續前為義。壽者以接後為能此四同為人。執隨 用以立四名。廣即十六知見取著此見不信般若。次列法空。但有兩句法非法也。今言 法者說五陰空為法。五陰相為非法。即以陰空為藥名法。陰有為病名非法。陰病既除 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又持戒為法破戒為非法。次若持若犯並非法。非持非 犯為法。是中道義。此信達中道離有無二邊。乃信此經耳。以是義故。如筏喻者第三 引證。信者行深有六。初舉經為證二舉菩薩正行。三舉菩薩遍行四舉往古時事。五舉 淨佛國土六舉譬山王。為證第一引經為證者。譬欲濟河搆筏自運。既登彼岸棄筏而去 。將度生死假乘萬行。既到涅槃萬善俱捨。道法尚捨而況非法。初以善捨惡後則俱捨 如來得菩提下第二舉菩薩正行為證。佛問有菩提可得有法可說。不答。無有定法名菩 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無定即是性空解窮相盡謂之菩提。無相故不有。假名即不 無。不有不無何實可得。何定可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應既不說真亦復然。 離真無應真應不同。由來真不說應說。說即不說不說而說。若知如來常不說是為具足 多聞。何以故下釋菩提無相可取。諸法空不可說非法即不有。非非法即不無。故不可 說。有無並無理之極也。所以者何。理無生滅謂之無為。無為之理眾聖同解。解會無 為結盡道成。一解脫義同入法性。無為雖一解有明昧淺深差別也。三千七寶下校量。 前舉虛空此豈不盡。今一念信解復一番格量。積寶多而功薄。四句約而福厚。金玉三 千止以養身。一偈雖約妙極資神。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虛心也。七寶是 事善緣因。天人果報不動不出。故以動出之慧導之得成菩提。一念圓信能導眾善。此 心為勝。實相能出諸法。法即非法諸法不生般若生也。須陀洹下第三舉菩薩遍行。初 舉四果次善吉自陳。須陀洹此云修習無漏。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不入色塵是逆流。 至論在觀無逆無入。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塵。過去無明所感。無明不實所感六塵那得是 實。既其不實那得作定有無六十二見計。以不定性故名不入。海為眾流之川。菩提神 極之淵。始會無生必盡源也理無乖順何入之有。違理故入六塵。背塵即會於理。下眾 果類然。斯陀含云住薄亦一往來。欲界思惑九品已斷六品。餘三品在故言薄。人天各 一生便成羅漢。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已得生法二空故。阿那含此云不還亦云不 來。欲界結盡上界證無學。應云不來。略以無兼不。互文現耳。羅漢此云無著亦曰不 生。三界生盡所作已辦羅漢稱道前三言果。果實通四而獨稱道者。以得盡無生二智聲 聞道極。故以道為名。世尊佛說下第二自陳。以己所解驗理非虛。心空恒靜諍從何起 。蘭那者寂靜行。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何時不靜。得名不虛必稱實也。蘭那 此云無事。若自謂是離欲。即是有事何謂無事。昔在然燈下第四舉往古時事為證。次 明菩薩其解亦同。如來在昔佛所行般若時。非但於假名不入色香等。亦不入涅槃亦不 入中道。是故得成菩提。四依齊此明一念。信人降伏其心無我相等。淨佛土下。第五一念淨信辨其應住以無所住。住於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種莊嚴。若自嚴淨即是寂光。 若論化他即具四土相惑此土穢虛明即國淨。嚴國之義亦在虛心。如是嚴淨土應行檀等 生清淨心。不住色香其心無住。三番法非法等。一念淨心無住之住。即是非因而因而 降住等也。譬如下第六須彌山王。此即非果而果。須彌翻云安明四寶所成是十山中一 。一雪山二香山三軻梨羅山四仙聖山五由乾陀山六馬耳山七尼民陀羅山八斫迦羅山九 宿慧山十須彌山。因大故果大。得法性五陰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須彌須彌以譬法性色 。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習果既圓報果亦滿。法身非身故言大身恒河下第三信 者福重。文有四階一福多二處重三人尊四總結。恒河者是神名。此河長八千由旬廣四 千由旬。甚深象度皆沒沙細如麵水白如乳。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一恒河為 本復數諸恒河。諸恒河之沙三重為數。捨寶多而福少持經少而福多者經之勝用。復次 下明處重。一切世間總明處貴。天人修羅略明三善道。供養如塔此云方墳亦名靈廟。 尊法身故敬塔為。重經故貴說經處。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何故說處如塔其義實爾 。但世人敬塔故令說處如塔是人成就最上下明人尊。法妙人稱理故宜然。希有之法是 菩提成就即人可貴。如法華說最實事。即是第一義諦最上之法也。若是經典下總明。 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尊重弟子。人能弘法即人有法。以法成人即法有人。人法所處理 當貴矣。非果而果即為有佛。非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謂普賢文殊等。初章竟當何名下 第二辨名空無所有。夫條散難究本一易尋會。宗領旨宜正其名。文有四叚初名字空二 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初中有問答問名問持。遵修為奉任弘為持。在三成範請 問其軌。佛告下答名答持。名冠題首義已備矣。境慧相從通名般若那要宜別歸乎聖心 。挈網舉目詮合義從名正理顯宜應修習。所以者何下釋。夫名不虛設必當其實。金剛 所擬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無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境滅慧忘何相不盡。弘持之旨 宜在於此。釋中初無所有。二亦無所有而意異故。明不無所有此簡性空義。一者性自 是空二者破性說空。前有所無空後無所有空。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有所無望前無所有望後。前三藏中說性義皆破。即屬破性說空 所攝。而此性義前時為緣為有者。今日悉無故言有所無而言無所有。望後明諸法無所 有而復有不無所有義。即明如是有故。經云。不知名無明破性說性空。橫論破病一切 悉皆洗淨。是盡亦盡是淨亦淨。豎論入道盡復有不盡義。此望道為論即此盡淨為道。 道有隔凡成聖之用。不同二頭三手之無所有。復有不無所有義即是如是有義。若是前 無所有一向無所有無所有亦復無所有。後明無所有即是不無所有。無所有名雖同其意 有異。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所以者何佛說般若則非般若。此是如空。既以性 空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性空如亦空如來有所說法不。境慧都空復何所說。說不說如 不如二智皆空也。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不無所有。亦二初明微塵不無所有。二明 身相不無所有。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故是無所有如是有。大品云不知名無明今 明了此。如是有即智慧也。散為微塵合成世界。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即有。可以三十二 相下二明身相不無所有。非相假名身相只以身為非身。不是遣除身別有非身也。亦非遣相別有無相。相無相不一不異。恒河沙身命下說經名已復一番校量。前寄捨財以明 勝此寄捨身以辨多。依報易捨正報難損自易之難示化漸也。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 四句累滅道成聞說經深解下第三信受。行深有四初須菩提不聞。二餘人能信。三善吉 聞易四餘人聞難深解。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聞。愍念一切眾生不知此法故悲。聞此 法喜故悲深嗟小乘。嗚呼自責故悲。不善觀空名得慧眼。故爾前雖聞未聞如此降伏應 住也。若復有人得聞下第二餘人能信。實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實相。故以無 相為實相。如來說此而人能信。豈非第一希有。而言生實相者此是無生生也。大品云 。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若解色無生即是無生觀智起故般若生也。我今得聞下第三 善吉信易。遇佛道成證聖方信何難。生值佛世親得解悟。解故信之易也。若當來世下 第四餘人信難。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無相之法斯豈不難。就文更為四。初明信者希有 末法時信最可稱美。二何以故下釋信者由無我相能信此經。若纔有少許我人等相即不 信也。三所以者何下釋無相意。我相即是非相無片許相可得故。其能不顛倒我人等從 本以來無一相可得故。其體本來無相即為希有此是反釋。四何以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相盡解極即是為佛。能離有無畢竟常住。前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告下第四 如來述成。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言無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說。是故非虛一 往怛愕名驚。心膽怯弱名怖深惡前事名畏。又驚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亦初聞經 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第一即般若諸度中最為第一。六從後數亦是第一。忍辱 下第三明般若功用無所有。然諸法不出體名用。今皆無所有。文更為三。初力用無所 有二能如是解仰參佛慧三明福多。就初中復五。一體無所有二功用三勸誡四引證五舉 譬。第一體者安耐名忍加毀為辱。既無我人誰加誰忍。故非忍為忍忍為非忍為般若體 也。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以非忍為忍有大力用。初一世忍次多世忍。一歌利此云 惡生。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為證。有苦能忍有忍無苦。既無我人割忍何生。若有人我 必生忿恚而能恬然無我明矣。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菩薩知身無所有捨不足難。 若有此身捨大難也。尸毘代鴿猶是三藏中事忍。前明有忍無苦今明無苦有樂。有慈悲 故無恨無恨故即樂也。應離下第三勸誡。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須精解。就文又二。一勸 二誡文句相參。初勸發心次勸應住後勸修行。前誡離相後誡莫染心施。今即初勸離相 。發心菩薩以相盡為極。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不應下即是前誡不應住色。心中離一 切相不住聲香等也。應生無所住心者即次勸應住般若。般若無相可緣心何所住。若心 有住即為非住。住相即心動故非住也。是故下是後誡。令不住六塵行施。還舉前宗會 以成義理無住故。應忘心而施不住色無財物也。菩薩為利下即是後勸。令為利益而行 施。施不望報利益必深也。如來說一切諸下第四引證。證中有三。第一舉佛說為證。 諸相皆無不見施者我說一切相即非相。不應住相生心行施。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受者亦無。不應化眾生而受度也。如來是真語者下第二舉能說人為證。真是不偽實是 無虛。如必當理不誑非妄不異即始終恒一。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無實無虛下第三舉 所得法為證。寄實以非虛何實之可得耶。若疑我說法非者及能說人亦非者。今我所證得法只自如此心實作此證。不實不虛兩捨。無生無滅等例然。故所說如所得非虛言也 。菩薩心住法下第五舉譬顯住相非曉冥若夜遊。前舉有得為非後明無得為是。若住色 香等行施不能得見諸法。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見色。無我三事即不住相也。 慧見為目理境為日。萬行顯別為種種色。諸法本來空。菩薩觀心復知其無所有而行布 施者。即所見明了。此中先法後譬直說譬耳。當來之世下第二能。如是解即仰參佛說 。當來若能受持即為佛悉知見。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來所見理用非謬明將來宜 加勤修也。日三時捨下是第三福多。若能如是信者勝一日三時以恒河沙身之與命布施 。分一日為三分故言初中後。施重又多功德彌曠。若於此經生心不逆。福勝前施。施 即有限信心無極。何況書寫持讀誦說但言以信況復弘持也。以要言之下答上無所有。 如是有不可思議事也。能知諸法本來無所有而以無所有為有。即不可思議。此文有十 。第一經不可思議。理圓道極言即盡美。提宗表實約言之耳。物莫能測不思議也。算 數不該不可稱量也。蕩然無涯無邊耳。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文理平等無所有如是有 。非般若為般若非身相為身相皆不思議也。第二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此經在始 便為大乘不為三乘。廣運無涯謂之大乘。超三乘之勝謂之為最上。自非其人不謬說也 。包含名大無勝最上。如來悉知見者人高道曠唯佛見之。荷擔菩提千載不墜。由於人 弘任持運行荷擔義也。背荷肩擔非身而身實相法身。非因非果即是兩肩也。第三何以 故下三乘不堪聞不信受樂。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見是外道。不能讀誦以失釋得也。 第四在在處處下。地是無知法處故貴。雖復廢言息義此處常有天龍圍遶如帝王所居之 處。人皆宗重天人供養此處是塔。恭敬作禮香花而散也。第五轉障。本有重障習學般 若先世重罪現在輕受。止為人輕賤過去重罪即得消滅。罪起由惑福生於解。福解既積 宿殃滅矣。第六當得菩提即受記也。累滅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懸記。第七我念過去下明 能持經者所得福德勝佛往行。然燈佛時始獲無生忍。今能無所得心而持經者得福勝我 。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供養無空過者福德算數不及。心限即福少意 曠則功德多也。第八於末世下明若。具說無所得持經所得福。時人聞則狂亂狐疑不信 。解通人曠德必無涯。狂亂不信不足明道也。第九義不可思議萬行淵深。義能誰測。 以無所得無所有如是有無所有為義。以非般若為般若義故不可思議。第十果報不可思 議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如華嚴經明初發心便成正覺。與微塵法界眾生為眷屬。故 知果報不可思議也。須菩提問下第二周重說。般若或為後來或是為鈍根者。文亦三叚 。初從問去至福德多明體。次佛可以色身見去至前偈辨名。後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至壽 者見明用並無所有。就體中辨於三假。初受假次名假後法假受是人。人即有名此人之 與名有能成之法。三假是立法云何將三假釋無所有。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壞法。今欲明 無所有故須將來釋。若橫論破病則實是一無所有。若竪論望道即無所有而不無所有。 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既言假有竟何所有。既言假有何為而不有。初約釋尊因無所 有。次約如來果無所有。後約菩薩化他明無所有。就因中更為三。初佛告下釋因無所 有。次然燈下引證。後如是。如是下佛述。釋中又三。初明得次明失後雙釋得失。初明發心欲度眾生起弘誓願。我當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明菩薩知眾生 如有何可滅。若實有眾生可度釋論云菩薩得殺眾生罪。又大品如化品佛語須菩提。諸 法本有今無耶。此即責須菩提意。眾生非本時有今時無何須慰喻始行菩薩。本自無生 今何可滅也。二何以故下明失。若菩薩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以失明得理可知矣。所 以者何下雙釋得失。無發心者故知無我即行人空計我有惑。故非菩薩。於意云何下第 二引證。證中有問答。初問中即引自昔得記之解以證前說。次今答中無有法得菩提。 聖心難測義推可圖。得記由於無相。無相之中即無所得也。如是如是下第三佛述如汝 所說者。在因時已自無所有故。無所得菩提佛與我記。若見有法則乖菩提。何容得記 無法得菩提。是故然燈佛受記無法則會理會理則向極故得記也。何以故下第二是明果 無所有。有三義。初明如次證後譬。初即此是果人同如。同如故無所有。諸法性空理 無乖異謂之為如。會如解極故名如來也。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下。若有說如來得菩提 者。此人俗間語非理言也。實無有法得菩提佛人也。菩提道也。既無人法誰得菩提。 無實無虛者是非。既盡則會菩提。菩提之中不見是非。非實即無是非虛即無非也。是 故如來說一切法下第二證如來無所有。如來在一切數故。凡夫違一切法為邪。聖人順 一切法為正。正即覺悟故皆佛法矣。譬如身長大下第三說非果而果。直舉人身類上諸 法。緣假故長大無性即非身。既非般若為般若者寧不以非身為身耶。若菩薩作是言下 第三明菩薩化他無所有 初明化人次引佛說為證後明嚴土。初滅度眾生不名菩薩。元 無眾生橫見眾生見。即乖道非菩薩也。何以故下釋菩薩自無何有眾生二是故佛說下引 證無菩薩亦無眾生。一切法都無我人也。三若菩薩言莊嚴佛土者。虛襟進道嚴土濟物 。濟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無相謂之為慧。若言我能莊嚴國土眾生可化見惑違道。何 名菩薩也。何以故如來說非莊嚴是名莊嚴者。無存於化而土自嚴也。明應住義受假竟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下。第二明名假無所有。文二初通達無我。既云一切法皆無所 有。何名菩薩。今實無一切諸法。而今言菩薩但有其名。今明此名亦無所有故。何名 此為菩薩。通達諸法無我等相故名菩薩。真菩薩故。所以能通達無我。二立真解。通 達非偽真菩薩也。名假竟。五眼下第三明法假無所有。即上如來悉知見是人。其文又 三。初明智慧。次明心。後明功德。法雖多不過功德智慧二種嚴。心為其體故備空也 。此是初明智慧空。智慧雖多不過五眼。舊云肉眼見障內。天眼見障外。慧眼見真。 法眼見俗。佛眼通知內外法。今言但是一智差別說之故有五耳。釋論云。法眼知聲聞 緣覺等法故名法眼。是以知俗名法眼。然此中本明智慧空而直辨五眼。不言其空者意 現於後。後既將智體心空。智寧不空。後明功德空。前智豈不空。以前明智有後明功 德無。無有雖殊致不乖也。二恒河中去是明心無所有。以舉恒沙等來。為欲校量取心 明其空耳。如來說心皆為非心。只以非心為心此與前不異。五眼照。理無不周備。舉 色心收境盡矣。三世不可得說非心名心。何者以三世心無性可得故。可從緣而生心也 。三若人滿三千七寶布施下明功德無所有。明福有實。此即有量豈得多耶。以無福為 福故多也。金玉無性故可積滿三千。福德無實則可曠施而多心之無性。惑滅解生也。法假竟佛可以色身見下第二明經名。初名次行。名中有三初身相次說法後福多。色身 者法身如空月。色身若水像。世間之色無實可覩。尋其本實即法身也。慧為萬善之主 施為眾行之首。總為丈六金容別則眾相。云娑婆隨現則為相豈。可一方盡極。我當有 所說法下第二明說法又二。初正對上名。道成應出說法化人。謬傳毀聖名為謗佛。無 法可說是名說法。故傳說法之意向言無說。非杜默不語但無存而說。即說滿天下無乖 法理之過也。佛得菩提下第二明習應。有問答前應後習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說 以示人。而言無法可說未審得道不。答中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相盡虛通謂之菩提。菩 提無相有何可得。寂滅無得道之至也。是法平等下結成菩提義也。人無貴賤法無好醜 。平等菩提義也無我無人修一切善者即是修義。夫形端故影直聲和則響順。忘我人而 修因必尅無相之菩提。所言善法者人既不有善何得實耶。善是離惡之名法是軌持之義 。三千世界中山王七寶下第三明福多。聚寶有盡妙解無窮。一偈法寶勝無量珍也。我 當度眾生下。菩提無得為果故以忘言而說。勿謂如來見眾生可度。若見有眾生則為我 見何謂如來。但說假名我耳。非實我。而凡夫者聞說假名不達言旨以為實我。如來說 非凡夫者。凡夫不實故可化而成佛也。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下二辨行就。文有五。一 正觀問二邪答三佛難四領解五佛舉正義為釋。初以問疑者謂眾生是有可化而聖。法身 不無可以妙相而期。故問之也。次邪答者。聽者實爾用三十二相是如來也。三難。輪 王是佛即以近事質之令其自解。四信解。不應。時情謂然我解不爾。五佛舉正釋者。 五色煥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偏謬為邪愚邪隔不見也。若作念下第三功用無所 有。即是有不斷滅義。有因有果一切宛然。即是般若方便用。論云得般若氣分故有居 空涉有之用。無復滯閡。此下去不說諸法斷滅就文有二。初果次因。有義雖多不過因 果。明果中二。初誡次明有。汝莫作念誡也。勿言諸法一向無所有。故謂不以具足相 得菩提。不偏在色聲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復言是也。發阿耨下第二明因亦二。前誡 後明有。莫起斷滅。相盡寂滅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謂無。應畢而謝即不常。感至隨現 故不斷體合中道軌物之式。限之一方豈不謬哉。若人滿恒沙七寶下結般若成忍。就文 復三。初明體道成忍之行無所有。次明體道證忍之人無所有。三明體道行忍之用無所 有。以行成人人故有用備明無所有。就忍行中先校量。次若復有人下明成忍之行無所 有。忘我則忍成超出故勝也。白佛下第二明體道證忍之人無所有。初明因人不受。後 明果人不受。初明因中有問答。乃云不受亦不受。受其報種已名貪著。無存我人邪染 何生次若來若去下明果人不受。若言從真如實際中來。善逝自及化人去至涅槃。皆是 不解佛所說義。如來道蔭之主。世界權應之宅。眾生慈育之子。舉此三事大旨彰矣。 無來無去。故名如來。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物見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也 。若三千碎塵下第三明體道行忍之用有四。初明碎塵用二碎界用。三碎合相用四碎諸 見用。以微塵成世界有合。世界有合故起見。見者即失。謂有此四妄想得者非見為見 。乃至非塵為塵為得。此四並是般若用。塵界等是依報。見是正報。合通色心。即此 下是碎塵用。善男子並是大行。同華嚴中說佛說非微塵為微塵。次三千下明成世界用。微塵非實故可碎而為多。世界非有則可假借而成也。三一合相下破一合相。以非合 為合故是不可說。只復言是合。此復非復是故假名說合。何為而非合以非合為合竟何 有合。大經四句皆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今亦無合假說合耳。中論大品皆破合 。當知無合今經中說合順俗假說耳。凡夫貪著其事不知事即理。理無所有即是事無所 有。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若是實有即應一性合不可分。假眾生名一無合可得。假名無 體不可實說。疑惑則凡夫貪著故計實。四佛說我見下明破諸見用。凡夫謂諸見決定是 見。今佛說非見以本來無所有。諸見非實可改為正。眾生虛假從凡至聖。正說意。從 發菩提去第三流通叚。非止近益當時。亦乃遠傳千載。文為二初付囑次奉行。付囑又 三初正付囑次校量後方法。始終既畢故指宗勸人。凡欲發心成佛淨國土化眾生。當如 上所說理而生知見也。如是信解者理深未明推信為解耳。不生法相但是虛假非實法也 。如來說非法相是名法相。相窮理盡明。其唯如來說言非實故應從信矣。二阿僧祇七 寶下校量流通。七寶有竭四句無窮。明以無所得心指經一偈。其福勝彼有所得施。三 云何為人下後方法。初標次釋。釋中有止有觀。弘通此經若為方法。須不取法相須如 真如。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故得不動。不動空有等法。何以故下一偈明觀。 觀諸法夢幻等。而為人說句偈有真實。及有此假有也。大品十喻一幻二焰三水月四虛 空五響六乾城七夢八影九鏡像十化。此中舉六。論本明九然流通方法不出止觀故今略 舉。即止為觀故見一切皆空夢幻。即觀而止故一切夢等悉如如也。佛說是經下第二奉 行流通。聞法歡喜既能信受復如說行說人如法。受者得解。般若真正之法非是有所得 斷常等法。三事具足說人是佛。一切智人所說之法即中道正法般若無所得法。受者最 上乘人久種三多。持戒修福三德斯備。聞不驚怖即能信解。是故歡喜。道蘊聖心待孚 則彰。宿感冥構不謀而集。同聽齊悟法喜蕩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者矣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佛說放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說放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 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 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烟。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愛牛。八者不知 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 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 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滋息。日日有減。比丘。不知行十一事如 放牛兒者。終不成沙門。此法中終不種法律根栽。無有葉枝覆蔭。不行十一事強為沙 門者。死墮三惡道。何等比丘十一行。比丘不知色。不知相應摩刷。不知摩刷應護瘡 。不知護瘡應作烟。不知作烟。不知擇道行。不知愛牛。不知何道渡水。不知食處。 不知敬長老。比丘。云何不知色。比丘。不知四大。不知四大所造色。比丘如是不知 。比丘。云何不知相。比丘。不知癡因緣相。不知黠因緣相。云何不知癡因緣相。比 丘。不知黑緣。不知白緣。不知黑白緣。云何不知黠相。不知黑緣。不知白緣。不知 白黑緣。比丘。如是不知相。比丘。云何應摩刷而不摩刷。比丘。設欲心發便樂著。 不捨不忘不斷絕。起愚癡貪慳及餘惡心。盡懷不吐捨。如是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也 。比丘。云何應護瘡而不護瘡。比丘。見色起想聞聲愛著。思想形體不知為惡。不護 眼根耳鼻舌身心。盡馳外塵而不能護。如是比丘。應護瘡而不護瘡。云何比丘。應作 烟而不作烟。比丘。所學聞不知為人說。如是比丘。應起烟而不起烟。云何比丘。不 知擇道行。比丘。不入直道行。行於非道。云何行非道。比丘。入婬女里及酒會博戲 處。如是比丘。為不知行道。云何比丘不知愛。比丘。講說法寶時。不至心愛樂聽。如 是比丘。為不知愛。云何比丘。不知渡水。比丘。不知四諦。何等四諦。比丘。不知 苦諦苦諦苦盡諦苦盡道諦。如是比丘。為不知渡水。云何比丘。不知食處。比丘。 不知四意止。何等四意止。比丘。不知內觀身外觀身內外觀身。不知內觀痛外觀痛內 外觀痛。不知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不知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如是比丘。為不 知食處。云何比丘。不知食不盡。比丘。設為國王長者清信士女請食。設種種餚饌至 心進上。比丘。不知齊限。食已有餘復欲持歸。如是比丘。為不知食不盡。云何比丘 。不知敬長老。比丘。恭敬供養之云何不知。設有長老比丘。久習道德學問廣博。小 比丘不至心禮敬。見之不起不為避坐。輕慢調戲不以善心待。如是比丘。不知敬長老 。其有比丘。不知行十一法。於吾法中不應為沙門。不種法律根栽。無枝葉覆蔭皆自朽壞。不如還為白衣。若強為沙門者必入三惡道。比丘。知放牛兒十一行養護。其能 使滋息。云何十一。此放牛兒。為知色。知相。摩刷。護瘡。起烟擇道渡水。愛牛。 逐水草。 知遺殘齊限多少。分別牛好惡。養視可用者。如是放牛者。便能養護增益 其牛。
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如是十一法。比丘當行。便能於是法中種法律根栽。枝葉茂盛覆蔭大地。不復朽 壞。何等十一。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瘡。知時作烟。知行道。知愛。知渡 水。知食處。知不盡。知敬長老舊學耆艾恭敬供養。云何比丘知色。比丘。知四大造 起色。如是比丘為知色。云何比丘知相。比丘。別癡別黠。云何癡。非所思而思。非 所行而行。非所說而說。是為癡。云何為黠。思可思行可行說可說。是為黠。能別癡 黠。是為知相。云何比丘應摩刷知摩刷。比丘。設生欲心能制遠避如吐惡見。設起瞋 恚慳貪及餘諸惡。能制遠避如吐惡見。如是比丘。應刷知刷。云何比丘應護瘡而護。 比丘。眼見色不分別好惡。守護眼根不著外色。遠捨諸惡護於眼根。耳聽聲鼻嗅香舌 嗜味身貪細滑意多念。制不令著。護此諸根不染外塵如吐惡見。如是比丘。為知護瘡 。云何比丘時時放烟。比丘。如所學所聞所知。以是廣說。如是比丘為知放烟。云何 比丘知行道。比丘行審諦八道。知不可行處婬里酒家博戲處終不妄入。如是比丘為知 行道。云何比丘知愛。比丘。見說法寶時。至心聽受踊躍愛樂。如是比丘名為知愛。 云何比丘知渡水處。比丘。知四諦。云何四諦。苦諦苦諦苦盡諦苦盡道諦。如是比 丘為知渡水。云何比丘知食處。比丘。知四意止。云何四意止。比丘。觀內身觀外身 觀內外身。觀內痛觀外痛觀內外痛。觀內意觀外意觀內外意。觀內法觀外法觀內外法 。如是比丘為知食處。云何比丘知食不盡。比丘。若國王長者清信士女。以信樂心請 於比丘。供養飲食種種餚饌。加敬進勸。比丘知節供身則止。思惟佛語。施者雖豐。 當自知限不為盡受。如是比丘知食不盡。云何比丘知敬長老舊學耆艾恭敬供養。比丘 。當親近是輩禮敬供養。出入迎逆見來避坐。任力進。上勿以懈慢。如是比丘知。敬 長老。比丘。能行是十一事者。於此法中種法律根栽枝葉滋茂。多所覆蔭清淨無垢。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信精進學  受食知節限   恭敬於長老  是行佛稱譽   如此十一法  比丘學是者   晝夜定心意  六年得羅漢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受行

佛說放牛經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佛說阿彌陀經分段正義---王驤陸居士 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分段正義---王驤陸居士 開示

1. 一、法會聖眾同俱分

同俱者,俱此正修功德也。從來讀彌陀經者往往徒慕西方之極樂,而未明極樂之意境,徒知西方有相之莊嚴,而未達無相之功德莊嚴,徒發願往生,而未解如何得往生之義,徒知西方一門之義,而未通西方普門之妙。西方極樂世界者,圓遍十方,一普互攝,至廣大精密之佛土也。凡佛經文淺者義深,如此經與普門品等是,而經首特點出諸名者,由舍利弗至阿㝹樓馱十六人。為小乘偏空者,未能直證大乘,宏開般若,佛轉說有世界以為證,欲其勿偏空而轉知有也。十六人中,特以舍利弗為首者,以佛為小乘說般若必不離智慧較高之舍利弗也,是謂咐囑。大菩薩中,以文殊為首者,明此經非通般若不可,次阿逸多菩薩者,彌勒也。佛先說有相,以融歸於性,可知性相融通,非空非有,而極樂之意境始開,是謂護念。故此經不可僅執文字解,當兼從意境會,然後知佛之廣大慈悲矣。世有願與諸聖眾同俱而往生者乎,幸先除成見,俯納鄙見,一試其究竟如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離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2. 二、佛說從是西方極樂世界分

眾生有五智,佛土亦有五方,在中國而論,中為印度,東為五台山之文殊院,此凡夫可到者也。南為普陀,非今普陀,北為時輪道場,即香巴拉國,將來必通於世而轉輪王出焉。此王一出,世界三災消除,自然太平矣。西即所謂西方成就門之極樂世界,即阿彌陀佛,密教尊為空行佛母,言彼佛能於無盡虛空界行化無量眾生。此佛母遍照十方,一切攝受。十萬億佛土者,向十方各有十萬億也,即言其圓遍也,不必要於此土為十萬也。真義下再明之。密宗成佛,初為即生成佛,次為中因成佛,再次為死後生於學佛之家而修成佛。彼所云之空行佛母,即接引帶業往生之彌陀佛也。苟其人心地初明,慕西心切,其能將世緣一切放下者,即心不顛倒,可與佛母緣合而往生矣。故此三處,非有神通不能往。神通者,心通也。心通後,始可以除習氣而與佛心相印矣。佛特開此慈悲廣大法門,為應當時十六大弟子之機者一,應後此無量眾生之有緣者二,當知人人本有緣,人人未必有福。福者,信心不逆,而又肯真修者也。故曰難信之法。彼佛今現在說法,此何法乎?曰難信之法耳。所謂極樂者,又何事乎?曰明心後意境之極樂也。若以有相之富貴為樂,佛又何必苦口告舍利弗哉。故此經全在意境上之極樂,倘有門戶我見之諍,急速蠲除,毋自誤可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某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3. 三、彼土依報妙相功德莊嚴分

佛以眾生執取有相,就以妙相莊嚴引之,蓋一切幻相,不離幻心,幻心由其性所自出,則幻亦不妨權作為真,正不必拘執於真幻耳。蓋以體言,一切非幻,以相言,一切非真,非幻非真者,為淨空功德,此為初步方便法。且眼中所見者同,而觀感不同,則各人之福報不同耳,是以有九品之分。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4. 四、彼土依報妙音功德莊嚴分

極樂世界者,心極樂也,但又何可廢色聲耶。惟不著於相,不為聲色所縛,得大自在之極樂耳。此分出有相,漸入虛靈境界,而仍不離有為之供養,有相之嚴飾,若與共命也。至於表性,則一切物皆不離自性,自性清淨中斷無善惡交縈之理,更安有惡道之名哉。正以法身成就,隨境無不怡然自樂。雖聞鳥鳴鶯鶯,亦若念念在佛,意境已高,三十七助道品中,正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分一切處著力,何得再將前四分十二品加入,回頭倒修之理。故法音宣流者,自然而變化者也,非彼佛必再演此幻法以迷人也。且能往生彼土者,彼土者,亦即同是彌陀德性者也。密宗彌陀有四義,其第四義即一切眾生自性彌陀也。未往生之眾生,尚得同具,況已生者乎。故欲發心往生者,切勿自欺以欺人,自問果能以一念清淨否,於世無諍,於法淨信否,念佛法僧,果能自然否。苟存一分功利,即著一分我見,生前既未成就,死後安得往生。音者,耳也,自問其心也。經過此關,然後再言往生入正報之理。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5. 五、彼土正報法性功德莊嚴分

此分言彼佛法性之功德,光明照十方,是其用,壽命無量,是其體。此當分對言之,前云佛有五土,自然同具五智,在人,本我自性為毗盧,一門也,對各方,為普門也,此佛土,釋迦為毗盧,一門也,對他世界,為普門也,彼土亦由是,阿彌陀,在西方本身為毗盧,一門也,而對十方國,光明遍照,普門也,佛土與佛土,一普互攝,則我與彌陀,亦屬一普互攝,只緣眾生體同用異,不能起用耳。今修淨業者,不先明此理,理,則彼佛虛空行來接,而我難與相合,又將如何往生耶。密宗雙身法用意,即我與佛,神交意會,無分彼此也。口持阿彌陀名者,名其本身也。號為阿彌陀者,意中念念想見其光明遍照無遺,我亦同此受攝也。以用在前面體在後者,非倒置也,欲行者先作觀想,思惟敬仰之切,而持名為有用耳。此分關鍵至大,為全經之幹,行者必得光明心地,入於嚴密,彼佛空行攝化,我以空心受攝,若是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不此之務,而興無謂之諍,其誰欺乎。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6. 六、彼土聖眾伴侶無量分

此言彼土人物之勝也,所謂諸上善人也,善而上善,非善惡比量之善矣,善且不有,是名至善,亦名清淨。故眾生生者,皆阿鞞跋致,此言不動地,能一心不亂者也。不動地為初地菩薩,即歡喜地,斯可與彼世界相合,倘有一意罣礙,熱惱隨生,微細之惡念即起,為何能俱,況彼土無惡道之名,而我有惡念之實,豈能在無數阿鞞跋致中,單能容一位惡眾生耶。故當自問現在能否做到加入彼土與聖眾同為伴侶,不必問他日可以往不往也,此全在氣味程度意境之相合,能合則雖不往而亦往矣,不能合者,則空願又有何補,必焉持名以助之,剋期求證如第七分也。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7. 七、應當發願持名往生分

此等事業,何等廣博偉大,豈能草草成就。雖人人有分,而人人自棄,不依佛旨,又當奈何,能自深信決定向上一路者,善根也,值佛聞法,肯一心苦行,一日不成則七日,一七不成則七七,於此七日中,不知何日忽而證入不亂境界,漸入於打成一片之境,於是久久緣熟,一日至七日,無一日不如是心定矣,所謂三月不違仁,此因緣也,二者相合福德成就,必具勝緣,少且不足,至於臨終十念必具有前緣。蓋早已厭棄娑婆,絕無二念,除了生西,絕無二路,則一念已足矣,倘發願不切,持名不誠,目前一心常亂,臨時不免顛倒,佛之為此言者,表因地法行,果地圓成也,非定示一生前死後也,世人於我見是利等句,歡喜要聽,獨於一心不亂句之辦法,及第十分佛說五個難字,反忽略過去,務以十念尚可往生為之巧護,夫方便誘進,原屬慈悲,不知另有劣慧眾生,受其姑息,謂種善根則可矣,能否往生,當問行者自己,如何問法,則問平時意境,是否能超然解脫,七日中能否如是一片把個主要物拿住,始蒙西方佛來護念,與諸上善人俱矣。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8. 八、十方有佛同此勸信護念分

此分表西方與十方,一門與普門互攝之妙,但能互攝之主要物,果何物乎,曰此不亂心也,所護念經者,非此千餘言之文字彌陀經也,乃十方恆沙諸佛所同證者也,十方佛各各四布,遍照十萬億佛土,光光互攝,融入一佛性海,此彌陀而毗盧也,此分重在亦有,各於其國,廣長,遍覆,當信是,不可思議,所護念經等字眼,一一體味其意境,其中尤妙在隱一同字,若我心與十方諸佛同印,則定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至此方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如是廣大法門,非發廣大心,具無量法器者,難與言也,佛轉說此一段,亦金剛經以十方虛空喻大心之意,又恐貪執一方,自小其志趣,是為最上乘者說,蓋四十九年中,佛之慈度,惟去我執,今貪執西方者,亦非佛之旨也,信心願力,固不可不堅,西方十方,義不可不圓,圓觀則義無不通,理達則見無不淨,三世諸佛,都一鼻孔出氣,豈十方而不同護念也哉,其言十方有佛者,不欲執於一方也,以各有因緣也,其言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者,法之廣大也,入佛之正宗也,一切惟心,心念於魔則魔,於佛則佛,故淨土者,修行人果地功德成就之總稱也,無論此方十方,此法彼法,歸根總在信受勿疑,決可成就,蓋自淨其土,法最圓滿廣大,心與佛會,決定得受護念,讀經者勿拘於文字可也,能明自性之彌陀,則知所護念者矣。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由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由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婆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爾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由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9. 九、三時眾生發心即同往生分

信為功德之母,信成就者,即功德成就也。佛言初發心即成佛,世人偏執於死後方可往生,此為根本大誤,生西原在死後,但能否往生,決在生前,此言發願之勝,苟能於四大分離,十分痛苦時,能一心於佛,其能不戀戀於世愛情見可知,脫然解化,自屬可能,但必生前常常作觀,願力堅強,一念之轉,八萬四千功行,當下在一空字中已一切成就矣,此是至難行,至難信之法,斷非臨時張皇可辦,故一念功行,即不退轉,今發願若已生六句,正相對,不是二義,心力之大,莫可與比,此頓入如來地之法也,故曰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10. 十、濁世眾生障重難信分

彼諸佛等稱讚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之事,非事之難也,正顯娑婆眾生,其性剛強,難以調伏之難也,此五濁惡世,皆由心造,心之堅固者為見濁,心眼為五濁所矇,則不能見,雖宣說各種莊嚴,無由信入矣,故佛不能度無緣之人,連說五個難字,從可知矣,吾願行者,知難則重法,重法則知佛之慈悲,無微不至,加意警惕,一心皈佛,庶報佛恩於萬一耳。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11. 十一、三時眾生同時得法樂分

佛說此經已,不獨當時一切聽眾,即現在未來諸眾生,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乃至鬼畜地獄,無不緣此法得度而大快樂也。因聞法而信,因信而受,受而奉行,行證微妙,無不歡喜,作禮而去者,心向往之,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者矣,但最要者為信受,信受此難信之法耳。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