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谷響集(二) 三昧耶戒佛弟子黃念祖敬答客問



二、勸看破世緣,一心念佛

讀來信,對於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離婚,兒子不很聽話,自己又有病,許多折磨集中一身,確甚苦惱。但您在煩惱堆裏,仍然信心不退,並堅持念佛,很是難得,實應讚歎!

您的苦惱,證實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難。它是「進一退九」,進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這是進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發火吵架,這便是退了九步。同時也說明如果有一種因緣使您進步,例如您看了《淨土資糧》很想發心,可是偏有種種煩惱來使您退步,這又是退九。這就叫娑婆世界。這是修行人個個都共同的,只是表現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誓於今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台戲。在臺上您是母親,下了台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的。您是過於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水火了。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台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因為在「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不能期望懺悔幾次,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改正。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懺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云「帶業往生」或云「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也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極樂,全看他有沒有信和願,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氣的大小(當然,臨終時正發脾氣,則不能往生)。反之脾氣很好,念佛也好,但信願不足則去不成。所以您當前應多讀《淨土資糧》來增進自己的信願。至於您的脾氣,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縱,發了就好好懺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問臨終時是否有魔怪變成佛形來誘騙?蕅益大師說,臨終時不是魔擾時。也即是說,臨終時沒有魔擾,見佛即是見佛。總之您只要在臨終時把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

大劄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為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餘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為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現實」,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於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癡才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瞭電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為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殊不知,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焉能盡望皆於當時而現報?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復雜錯綜,實不可能皆於現世顯報。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水救生,捨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為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犧牲了自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峰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難道是得不償失嗎?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為生命。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天人既能於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為什麼不於半空中托住菩薩,或於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幹擾這位捨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捨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樣的人世將墮落為一個大動物園。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四)謹防業力發動

由上可見,每人無始以來功功過過,層出不窮,無量無邊,是為別業。但個人所造之過,絕不孤立,決與其他之人有關,於是互相牽連,功果複雜,又復無量無邊,是為共業。共業決定世運,別業決定本人之命運。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此上經文道出一切因果關係。今君意見與此相違,實即與佛相違。多少年來,堅持不改,此實應速行懺悔者也。現生所受,乃多生以來之別業與共業所決定,若無回天動地之功過,焉能輕改定業?更有進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現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頁,恰是受惡報的一頁,於是便有飛來之禍。您之傷腿,即類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業力發動」,故須日日防盜,夜夜防賊。誰能知下一頁是什麼?(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慘被火車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脫生死

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切莫磋砣,錯過今生。「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願共勉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勸不可減少念佛時間以習定

承詢修定問題,甚為驚愕。老學長早歲皈依印老,虔修淨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捨念佛而習定,足證念佛之法,真實難信也。靈峰大師常云:一句佛號念熟,則「三藏十二部極則道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都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可見持名是大總持,圓攝一切功德。只要老實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亂,只是自擾。夏師詩云:「散亂固成病,分別引魔軍。」散亂當然不好,故名之為病。若起心分別欲遣除之,則此分別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軍。」引得八萬四千魔軍亂舞,何苦來?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兩。」

靜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強要坐。勉強則身不寧,身不寧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臥,均是威儀,只貴「念念相續」,不管你是坐是臥。

函云:「欲修禪定,終不能定。」此正合規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終不能定。又云:「但口裏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實難入定。」仁者之見,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個「無所住」,何嘗有些許般若氣息?無住生心,才是金剛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讀佛典,看《金剛經》。深體無住生心之妙,當時便領會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蓋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倘欲抽減念佛時間以習定,則更是大錯,念佛是易行道,餘者皆難行道,乃龍樹菩薩之開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趨坎坷之途,何其顛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靈峰《要解》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則在念佛之深淺。」當前首要是決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當深信切願,靠定這一句佛號,靠定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無論如何也動他不得,這才決定生。看來品位也不會低。若於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誦經,明天要打坐,後天想持咒,大後天又欲參禪,這樣修法,對於「信、願、行」的第一個「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願不堅,欲生極樂,是真背道而馳也。以上乃剖心瀝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勸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所謂萬緣,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地位聲名、功勳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應捨應放;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總之,亦在萬緣之中。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淨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所貴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佛來接引,一氣念到花開見佛。這樣念,決定往生;這樣修,也即是萬修具備。切不宜頭緒過多,百端並舉,東張西望,顧此失彼。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他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賓奪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繼。

(六)答D居士

一、論密淨兼修

拜讀大劄,欣悉您已持誦蓮師咒二十餘年。今又發勇猛心,奉持齋戒,摒棄煙酒,志心精進,欲出生死。不勝讚歎之至!您所提出,密淨兩門如何進修問題,既承下問,敢不掬誠奉告:

君現難明者蓋以令師,XY二老一密一淨,各主專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見,兩者咸為無上殊勝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發菩提心,隨修一門,皆有所成。現君已選定密法為主,並欲即生了脫生死,則不可不兼修淨土也。先師夏蓮老曾開示曰:「淨宗乃是密教顯說。」故知密淨本來不二。且諾那祖師開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淨土。」可見您修蓮師為本尊,亦必須兼修淨土也。惜諾祖寶貴之開示,多為後人所忽,甚可歎也。

X老主「一門深入」甚是。腳踏兩隻船,一山望見一山高者,則世間小事亦不能成就,況了脫生死之大事因緣乎!故《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必備條件,「一向專念」正X老所謂「一門深入」之真義也。但「一門深入」不宜理解為除此一句蓮師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經於往生正因品,首明「聞此經典,受持讀誦」,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經即指《無量壽經》。且《觀經》亦以「讀誦大乘」為往生極樂國土之淨業正因。可見讀誦《無量壽經》及一切大乘經典,皆為往生極樂之正因。且知識份子欲習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資。尤其是仁者於無上道尚屬初機,故首須廣讀大乘,端正知見。如人行路,先須方向正確也。仁者之機,正宜行解並重,密淨兼修。近代大德圓瑛法師曾對我曰:「密淨兼修好,萬修萬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緣,亦正宜於此「萬修萬人去」之無上妙法。您說「已習慣於持咒,不必另換他法,但隨時隨地一句蓮師心咒,自念自聽,一心做愚夫愚婦。」果能如是,則決不是愚夫愚婦也。君不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只是憶佛念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薩之殊勝行徑也,但此話說來容易,做到甚難。只念一句咒,這點做到很容易。但「隨時隨地,自念自聽」實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萬人中也難有一個半個。為逐漸落實您自己之言語,同時為滿足您出離生死之勝願,我建議如下:

(一)您已發心持戒,持齋很好,盼堅持。

(二)應發菩提心,首先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

(三)繼續持誦蓮師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記數,多多益善,退休後每日至少不應少於一萬,(我現註經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萬。)每日記數念之外,並應隨時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彌陀佛淨土,每日課程圓滿,均須虔誠祈願。

(五)持誦《無量壽經》(我已寄上),並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每日至少十念,多則更好。彌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今又密淨兼修,故萬修萬去。

(七)每月初十日讀蓮花生大士應化因緣經(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經,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見認為,根據您之學法因緣與當前環境,以上實為契機應緣之最佳方案。拙見如是,謹供參考。

二、論求生極樂淨土

「必兼修淨土」者,實為諾祖所傳之心要,故蓮花精舍之共願為「同生極樂」。可見蓮舍成員,人人均必以此為願,如有異說,決非我先師之徒也。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淨土之一法。修禪、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乾乾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設想!故云「誓盡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為誓願。至於方法,則應以一切功德回向極樂,或兼修十念法、頗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蓮師心咒為資糧,一心求生蓮師國土。」當然甚好。但請諦思:諾祖為何云修任何本尊(當然包括以蓮師為本尊)必兼修西方淨土?王師為何以「同生極樂」為共願,而不云「同生貝嘛洛渣」?諾祖王師均蓮師應化,所見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總是落二落三。

三、論臨終接引與發菩提心

垂問數則,謹覆於下:

(一)修持以蓮師為主,求生則專志西方。因蓮花精舍共願之文,直指「同生極樂」也。蓮師與彌陀無二無別,臨命終時,佛來,蓮師來,兩尊同來,無量聖眾同來,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圓滿。不問來迎者誰,關鍵是自己一心願往。

(二)菩提心淺言之,是悲智並運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之心。終日度生是悲,終日無度是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之心是菩提心。淨業行人一心為利樂有情故,求生淨土。願見佛聞法後,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如是之心,即是發菩提心之初步。蓋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無大智慧決不能信淨土法門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極樂,卻無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臥室只好擠在一處。只要不是有意褻瀆,護法必當垂慈原諒。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設布簾。用功時,儘量先將室中打掃清淨。然後拉開布簾,供養修法。下座禮拜後,復掩上簾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