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見乎性,須先明心。性為心之體,心乃性之用,體用非二,皆名言耳。性無形段,常恆不變,不生不滅,非可眼見,故名實相。心為幻有,緣境而起,似有生滅,而實無生,故名幻心。心發於性,滅還於性,動不見其來,息不知其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言明心者,明此幻象似有去來,尚可以理解,明其為幻也。言見性者,意見其實相決有,但可自覺,無法以示人耳。實相者,非有相之相也,心息則見,如波止而湛寂之水自顯,能見性者,即同諸佛。以常見此性體,而不為外境所惑,內見所囿,超然離一切諸相矣。心無所著,則此法性周遍法界,無所不包,故名性海。此人之同具,無別聖凡,以迷悟之分,遂若為二,悟則處處之見性,雖紛亂之際,亦自了然。心即於境,無惑亂顛倒諸苦,大機大用,發乎至性,遂能無一事而不可應,無一處而不是道,無一物而可迷,無一境而不空,為超然大自在者矣。
心者,主於中而包羅萬有者也。心者土也,藏於身而可化生萬法,故名法性身。眾生心心不斷,有如無盡之鎖鍊,若心心心心心聯繫而下。是以妄念不斷,幻成生死,而有六道。然此心字,明表上無可加,見聞了了,廓然無有,是心之正者,乃名真心。宗門心性不分者,即指此寂然之心為性,不可分也。若稍加一「∕」,則變為必矣。心取於相,即成為想,心上加刃,即成為忍,心為形奴而為怒,心與心如而為恕,心心相互成為恆,心戀往昔成為惜,盡於己之為忠,閉於門之為悶,上下不安之為忐忑,千變萬化,皆心上所加,非心之正也,乃妄也,幻影也。而世人獨指此幻妄者,名之曰我心,圓覺經所謂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生死顛倒之本也,亦即恆沙世界無盡眾生若干人事起滅變化之所建立也。即佛菩薩之度生弘化,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豈有實體,然不可言斷滅也。心上雖起萬千變態,而心之本位勿移也,善無所加,惡無所損,此不可移者,亦假名曰菩提而已。菩提無相,而真實不虛,乃名實相,此不生不滅之性也。今見無所加之心,為蕩然無著之心,此無心心也,無心可心,而不動之性見矣。
化菩薩與眾生皆不能無念,眾生念念有著轉輾繫戀,不砠能有主,外被境奪,內受見惑,遇有著有,聞空執空,乃至修道之士,取道眾佛,而自生障,此未見性而沈淪之象也。佛則有心而不住於見,無念而不住於空,不獨迷不立而覺亦不立,寂然常照,虛妙圓靈,不能有念為患,亦不以無念為勝。所謂大解脫門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又豈文字語言所可表哉。然非佛所獨具而眾生不能也。眾生不了生死,不怖生死,不於此中求出路,甘自沉沒,此大可哀也。夫眾生者,惑而已矣。因惑而立生死,枉受諸苦,不知入生死者,此幻心也,出生死者,亦此幻心也。明心者,出生死之法也,智者頓覺,見一心字,即可悟入,愚者修證,必賴法以漸進,若論根本,實無頓漸次第之別,然必痛切生死,直下薦取,起心求道,失之遠矣。
以上所談,全乎文字理解,縱使緣此頓悟,非徹也,不足恃也,外境前來,又被奪矣,是死打活參,用實功夫,以求出路。所謂死打者,打殺一切念而已,如念佛,念至無能念所念,不但妄念不起,佛念亦不立,此由念佛法證入也。如參禪,朝參暮參,參至絕無意味處,四面如銅牆鐵壁時,忽然得個消息,不經十年廿年,根不著實,到實無得時,應機突發,如夢頓覺,此由禪定法證入也。如我門之中,專修心中心密法,由六印開始而滿千座,或打七,每日六座十二小時,接連三四七,或於大月一次修九座十八小時,一日夜猛進,每年一二次,自無不證得三昧,親見實相,此由密法證入也。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人不在法也,在己不在師也。所謂活參者,言於下座時念念勿忘本來,才起一見,即以金剛王寶劍斬卻,纖塵不立,則一切處,一切時,本來面目,昭然自見。如是由體起用,見佛不被佛轉,見經不被法縛,見世事不被情惑,見道理不被識迷。二法如雙輪並進,上座證體,下座起用,根本既得,習氣雖來,一覺如紅爐化雪,久久力自充足,不待覺照而已空寂,此入門之正路也。若先求有得或妄冀神通,或自甘劣小,不敢承當,或徒通文字,以為證得,妄自尊大,是生死上又加生死矣,為其因地不正,未明成佛之義。有所求則心不死,心不死則性不見,性不見則體不大而用不宏,自謀適以自誤。蓋心有所加,其體已昧,永無出頭之望。凡我同志,欲了生死者,於心地法其加之意哉。
銘曰: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知,不著見聞。蕩然無住,是名無心。心若無住,妄依何處?妄既不立,夙障自除。問心何來?因境而起。境亦不有,同屬幻影。妙用恆沙,盡是緣心。緣心息處〔注意〕,頓證無生。無生實相,非可眼見。窈窈冥冥,其中有精。證悟之者,名曰見性。是故無求,心自寧一。無心可惑,是即大定。得大定者,無動無靜。無得無失,無喜無瞋。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不變隨緣,即無生死。成佛要訣,如是而已。
注意:「心」,他力自力合作,逼到根塵脫開,前後際斷,於斷處,就在其間得個消息。到此地步,切勿鬆動,時時體會,到熟極時,如子母相依,又如自己姓名,永不忘失。
心密工夫,可以直不見性,望仁者將此四十句每日讀幾遍,要爛熟於胸中,久久自然觸機即發,由真實體中得大機大用矣。
三昧,三者,正也。昧者,受也。正受即為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