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 - 3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前面世尊制止舍利弗,讓他不要再問,就是深怕眾生聽聞了諸佛的境界,生起了懷疑毀謗而退失善根,不能增進,反而墮落。因為眾生有深厚的業障,沒有消除;有許多知見、見解,沒有消除,所以聽聞如來不思議的境界,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但是舍利弗尊者,殷勤三請,所以世尊終於答應。他是非常恭敬地請佛說法。所以世尊說:豈得不說。
下面的經文講: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叫著舍利弗,也叫著我們後世的這些學佛人,教我們要諦聽。這諦聽,就是你放下你的我執我見,放下你的成見。許多人學佛,帶著世間的成見,或是認為佛法就應該要怎麼修,認為佛法就應該要在這個塵俗當中,才能成就,這個都是世間的成見。也有些認為學了佛,不可以離開世間,實際上他是離不開,他是放不下,不是說學佛不能離世間,如果學佛不能離世間,那佛法就變成妄語。因為佛教是出世間法,縱然在接引眾生上,也是希望他出離,絕對不是跟俗人一樣。出家人去搞這個花車遊行,或是去開餐廳等等的,這不叫接眾,這是被大眾給度走了。有很多學佛人,不光出家人,被居士給度走,居士還被沒學佛的人度走了,這個都是沒有諦聽佛法,心裡沒有空,沒有放下從前的這些知見,沒有放下自己所貪愛的。歸根結底,他沒有想轉變,沒有想要轉變。他學佛只是他生活的一個點綴,或是消遣,反正在家沒事,沒有人,出來到佛堂裡面,又可以認識朋友,又可以交際,講講閒話。但是,你真的叫他要轉,他又轉不了,又有很多的理由,這個我沒辦法,那個我沒辦法,歸根結底他沒有想轉。你真正想轉,你就會放下從前你這些世間的觀念,把自己洗乾淨,就像這寶器,你要盛無上的甘露,要先把它洗乾淨,才能夠來裝這個無上的醍醐,不然你的心沒有想要放下,沒有想要學佛,沒有想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學了這些佛法,對你來說也沒有用,反而造更多的業,不是佛法教你造,是你自己的習氣帶著你造。所以佛一開始講經,教大眾諦聽諦聽,叫著舍利弗要善聽,叫著舍利弗要諦聽,而且要善思念之,佛法講的正思惟。你的腦筋不要胡思亂想,很多人聽到一個道理來了,馬上腦筋就胡思亂想,所以佛教我們要如理思惟。你在想,你要依著佛經上教你的道理來想,想不通,你先放下,這還不是你現在的程度,你業障沒消,心不清淨,還是躁動,你去念佛、去禮懺、多用功、多打坐,心清淨了有些道理一聽就懂,不想自通。眾生就是在那裡打妄想,一個道理、一件事情在那裡想半天,越想越迷糊,越想越顛倒,而且他不如理思惟,越想就越退轉,退到世間法去。所以佛門不是不能想,我們叫思惟。但是這個思惟叫善思惟,叫如理思惟。理就是依實相之理來思惟,實相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即空,那你現在起執著了,在那裡打妄想,心就著有了,就不空了,就要把這個放下,這個就叫如理思惟啊。佛教我們要持戒、要吃素,我們就隨順,這個就是如理思惟。你隨順佛教就是如理思惟,你隨順你的習氣,那就不是正思惟了,就是世間的思維,世間的想法、看法。因為你的習氣帶的都是世間的業。所以為什麼你們到道場來,我們都給法名?你世間的俗名,就是你世間的業。給你法名,讓你來學法,就跟世間不一樣,也是提醒你。所以說善思惟,這是教舍利弗唯有善思惟,佛在分別解說的時候你才能懂。所以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這也是告訴我們,你想了解佛法,你要善思惟,要願意學、願意轉。所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下面講: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說此語時」就是世尊為大眾開演如來境界。他答應舍利弗的時候,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是出家男眾;比丘尼,出家女眾;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在家受戒的男眾、女眾。那麼其數有五千,即從座起,作禮而退。這些就是不善思惟的人,不願意轉變的人,遇到佛法還要退轉的人,這些人他沒有辦法契入如來所說的境界,也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他們坐不住,起來轉身就走了。要知道什麼叫做法華會上五千大眾退席啊!就是你不信受大乘佛法,你不願意轉變,這個就是退席,雖然在場聽,還是等於退席,有聽到等於沒聽到。跟你講要放下,不要學那些世間法,不要學《弟子規》世間法這些東西,你就是講不聽,所以你以為你在學淨土,以為你在學大乘,你實際上是退席的人,可憐的是坐在法會當中退席,沒有辦法參加,這叫什麼?當面錯過。跟你講你世間的情愛、愛見要放下,對家裡不要這麼執著,你沒有辦法,你這個就在佛法當中退席,就退失了道心,不願意接受。還有一些出家受戒的也退席,大乘戒不學了,改去學小乘,都是退席啊。所以不是只有法華會上有五千人退席,現在退席的更多啊。為什麼講菩薩戒?菩薩戒是光明金剛寶戒,你們去受戒,沒有人跟你講,這些人為什麼沒有跟你講呢?因為這些都是退席的人,沒有得戒啊!大乘佛法都講成小乘,或是講成人天乘。你去受戒他告訴你,菩薩戒不會沒關係,只要把人做好就好,講這種話的人就是在大乘佛法當中退席之人啊,這些人非常地多,都是什麼呢?這裡講的罪根深重!都是貪著世間、好樂世間。出家人在戒場他不傳戒,他傳你殺生,什麼叫傳殺生?你問他說可不可以煮葷的?他說反正你自己吃素就好了,回去煮給家人沒關係,這就教他殺。教他殺一樣破菩薩戒,這犯重戒。你聽到這個佛號,在戒場聽到這些佛號,很好聽,你問他可不可以錄,他說不行,有版權,盜三寶物。在戒場互相攀緣,心不安守,在戒場行淫。淫者攀緣、放逸也。跟居士攀緣,跟這些信徒攀緣,攀緣有錢的居士,他不教他戒,他教他一些世俗法,教他破壞戒律,說破壞戒律叫開緣,這個都是邪淫。就是不了解什麼是心性,雖然出家,心不入道。所以佛說此等之人,罪根深重。還有的學佛的,不想了生死,只想做點好事,在家出家都有,這些人都是於大乘佛法當中,於法華會上退席之人。所以看經你要會看,看看自己是不是入了佛門,還是退席。所以這裡很重要,你不要以為你自己參加了,以為你來我們這裡聽了一乘了義,你就真的入了法華盛會了嗎?是不是真的入呢?佛講的這些話,你能不能接受呢?都還不要談你願不願意做,你能不能接受呢?因為眾生看經典不會反觀,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把這些現代這些退席的例子,退大乘心的這些例子一一舉出來,不是要針對哪些人,而是讓你自己去反照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得預盛會啊?還是你是只是結個緣而已,甚至連緣都沒結到。所以進佛門,入佛門,你真的入了嗎?彌勒菩薩坐在這個山門口,代表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你有沒有契入?知不知道佛法宗旨是什麼?旁邊的四大天王,善護其心,因為彌勒代表唯心。他說: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他諦觀十方唯識,十方法界都是唯識所現。識者即是心,心的作用,了別的作用叫「識」,明心以後這個識叫做「智」,就叫「般若智慧」。所以轉八識可以成四智,在講徹底一點,八識的當下其實就是四智,沒有分開的。所以,彌勒菩薩在山門口這個表法,你有沒有入?進來以後,了知萬法唯心,善護其心,能除習氣,你才能到達後面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就是見佛啊。見佛以後自己了生死以後,才能學其他的菩薩,廣利眾生啊,如果自己生死沒了,習氣也沒除,你怎麼廣利眾生?所以佛門的這個殿堂,有它代表的意義。所以自己要去反省看看,看是不是真正入了大乘,真正聽聞法華,還是這個法華會上退席之人?退席不光只是指沒有來,或是不願意聽,還有對佛法不信,或是學了以後不想轉的,沒有辦法接受的,喜歡搞這些人間佛教、人情佛教的,現在人間佛教還有一個叫人情佛教,都是做人情佛事。今天還聽到一個很好笑的。一間學校,如果只招收學生不教課,叫學店;如果一個道場,只搞世間事,不教修行,那叫什麼?叫業店。什麼業店呢?造業的業。這個話講得有意思啊,沒錯啊。出家人不教修行,在家人也不想修行,整天就是唱唱跳跳,搞搞合掌敬禮,說幾句謙虛話、客氣話,心裡還是城府很深,都沒有轉,叫他要放下,他說不行,還是要先把世間事做好,這個就是業店啊,什麼業?造業的業。這種業店要是在佛門多的話,那這佛教就衰敗啦,所以你自己回去你自己的道場,不要變成這種造業的地方,學佛人要有志氣,要相信你只要如法,佛菩薩就護持,做法會是在幫助眾生的,不要想說這是你主要收入。你做得如法,你有心在幫助眾生,佛菩薩就護持你。我不反對做法會,法會的梵唄很攝心,很好,跟一般的流行歌曲不一樣,能夠如法地做,能夠以清淨心、平等心在做,不是以利養心。什麼叫利養心?就是想說我要養廟,養我的徒子徒孫,來搞活動,搞熱鬧,不要用這個心。要知道眾生在苦,眾生需要超度,你這樣來做這場法會,以恭敬心,而且要求大眾不要講話,不要散亂,這個法會做得很如法,又能夠在法會當中勸導眾生要修行,要放下,要隨文入觀,這個法會都做得很如法。自己平常沒做法會的時候,不要一直去找法會來做。每天要用功辦道,不要接這些人情佛事,不要變成人情的佛教,那這佛教就興盛起來了,大乘佛法就興盛了。大乘佛法興盛,不光是靠在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重要,你要要求你的師父,跟他說你要學大乘,你要如法,你有你的受教權。他如果跟你講那些不了義的,你跟他說我不要聽,我想做個修行人。不管他跟你說什麼,說我這個佛法就是入世的,什麼的,講一些胡說八道,凡是跟經典講的不一樣,你都不要信。如果他沒辦法教你,那你就不要跟他學,這種道場也不用護持,因為它是造業的場所,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業店啊。所以自己有沒有進佛門,自己要去檢點,不要做這些退席之人。為什麼?這些人罪根深重,業障太重了。及增上慢,覺得自己好像很圓融,很懂得世間這些人情世故,把這個人情的應對,當作是好像佛法圓融,實際上都是搞錯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都只是增長罪業之人。這種人在佛門最要不得,他來佛門不是在做佛事、在辦道,他是在作秀,太做作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這是現代佛門裡面的增上慢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想要修行,想要成佛,他告訴你不用啊,先結人緣,先做這些俗事。我還有聽過出家人幫在家人帶小孩的,還有出家人專門開車接送居士的,幫道場接送居士的。我問他說你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們師父講這樣叫破除我慢啊,那這個師父就不用跟了,邪知邪見。作踐出家人的形象叫破除我慢,那你要不要把你的袈裟脫下來踩一踩啊?跳一跳啊?把你的像都鋪在地上當瓷磚,大家踩,這樣不就都不我慢了嗎?你要不要喝喝餿水啊?都可以破除我相啊。這種行為把整個佛教的倫理破壞掉了,他叫破除我慢,這是邪知邪見。破除我慢怎麼破?了知「無我」才能破,不是破壞規矩啊,破壞規矩只能增長我相啊。所以未得謂得,未證為證,你想要學佛,他給你的法,沒有辦法得到。他自己也沒那個境界,他讓你以為他有那個境界,求人家恭敬,都是未得謂得。這個方式不能夠讓你成道,他告訴你可以,他告訴你說學《弟子規》、學世間法,這些東西可以,這個就是未證為證,都是大妄語。告訴你搞這些世間事,我們講的世間事,你可以去看,做這些世間人情的事情,他跟你說這樣也可以成佛,給你一些不能成佛的方式,跟祖師大德講的都不一樣,這些都是打大妄語,未證為證。未證為證,大家要曉得的,是所謂的自己沒有成佛,欺誑大眾說自己有成佛,這是我們常聽到的。還有其他的,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這個法不能成就,他告訴你可以成。你的用心錯誤,他告訴你,你這樣子也可以成佛,也可以得道,也可以出三界,這個都是說大妄語。佛教我們要學一乘法,沒有小乘,沒有人天乘。佛制戒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這樣做,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現在有些人,就偏偏要跟你唱反調,有些是在家人,有些是出家,這些都是未得謂得,未證為證,都是說大妄語的人。你看他好像不敢打一些小妄語,結果處處都在打大妄語,死了以後下到拔舌地獄去,他自己也嚇一跳,為什麼我墮拔舌地獄?到時候閻羅王就告訴他,你在人世間的時候給人家講佛法,講那些根本就不能出離的法,這個就是大妄語,你還搞不懂嗎?什麼人成佛就成,胡說八道,那釋迦牟尼佛何必教人出三界啊?我不是講太虛大師啊,我是講現在人所謂的「人成就佛成」啊。太虛大師他講的是即身成佛,是禪宗的義趣。現在人不解其義,變成只要把世間人做好,那這種說法就是在謗世尊,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搞世間事,他就是出家修行。告訴你說你要成道,你必須得這樣做。縱然身不能出家,心要出家。所以這個未得謂得,未證為證,大家就要注意。要用這樣的一個標準去看,看人家教給你的到底是不是佛法,是不是出離三界的佛法。佛法是出離法,不是讓你貪著世間,如果你學了這個佛法,不能出離世間,他教你的這種方式,絕對不是佛教,佛教一定是讓你能了脫生死,能出三界。所以為什麼祖師一直教學人要懂得放下,對這世間要放下,心要空,不要那麼執著,不要那麼在意,這個話你就算聽了一千遍、一萬遍,其實業障重的人還是放不下,所以要常常聽、常常熏習,你不要想說你知道,知道歸知道,事情來了就放不下了,還有一個事情沒來的,也放不下,你的脾氣放不下、習氣放不下、我相放不下……,太多了,所以除了懂道理,還要加以磨練,怎麼磨練呢?不是你到境界當中去磨練,你先在道場,先在寂靜處、在阿蘭若處用功修行,你才有本事,才能去磨練哪,就像特種部隊,你要先通過訓練,平常還要鍛鍊,你才能夠上戰場,一樣的意思。不是你加入了特種部隊,你就能夠上戰場,平常還是得訓練。修行亦復如是,境界就是你的戰場,剛開始不熟悉的時候,一定都是打敗仗,都是起大煩惱,可是你學佛,你得力了以後,你漸漸你會覺得你的煩惱越來越少,擔心的事情越來越少,心越來越清淨,與道相應。念佛的時候,以前覺得這個是有一個我在念阿彌陀佛,之後心佛就打成一片,想見阿彌陀佛的時候,隨時見得到,想見西方極樂世界,隨時見得到,不光見阿彌陀佛見得到,見文殊、見普賢,見彌勒、觀音、勢至,乃至見祖師大德都見得到。這你的心慢慢清淨,越來越自在,對這個色身自然而然你就不貪著,這就是消業障,所以學佛要學正法,不要學一些不能成就的法,也不要教人家那些不能成就的法,不要以為自己很能方便,有時候方便其實不是方便,是隨便,隨便就會出下流。善方便才能接引眾生。所以不可以未得謂得,未證為證。不光自己不可以打這個妄語,也不可以用錯誤的方式來教導別人,也不可以流通這些錯誤的方式,不可以流通。你不可以想說:哎呀!他在哪一部分還講對了,還可以利益別人。我跟你講,無上醍醐加了毒藥,它就變成毒藥了,有一些學佛人很人情,一些出家人他退轉了,他說你看,我們也不要批評他,不要離開他,為什麼?因為他還是有幫助到哪一些眾生哪。我舉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好人,一個人平平常常的,安分守己過日子,有一天他貪心起來,去偷東西,他在這偷的當下是不是就犯罪了,所以祖師講的一日作賊,終生是賊,這一生就有了污點,你走錯了路,你退轉了,這個人的法就不能聽了,法就不正,你要曉得,所以學佛不可以搞人情的佛教。是「是」是「非」,永嘉大師講:「非不非。是不是。」 這個你要懂得要搞清楚,「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龍女成佛就是《法華經》,善星比丘他得了這個四禪天的無想定,他見一切法空,因果也空,撥無因果,所以妄說一切法空,就隨意造業了,《楞嚴經》講:「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如果你學的法是如法的,這個可以,如同龍女一樣,所謂的如法是指一乘了義;不如法,就一乘了義之外的都不如法,「非則善星生陷墜」你就沒有辦法成就,這一點一定要注意,那這些人不能參加的,「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必然失去佛法的利益,所以「是以不住。」不住在佛法之中,被佛擯出教外,也被自己的業障擋在門外,所以「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釋迦牟尼佛不會勸他,說你要來學啊,你要來聽啊,佛不會勸他,所以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所以你要退席的,不想學的,連佛都不制止,我也就不說了。我們學佛,你善根不夠的,就幫不了你了。
那麼再來看下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這個是世尊,其實在還沒有答應以前他就知道了,這些人必然退席,所以這裡他告訴舍利弗,他說「我今此眾。無復枝葉。」沒有這些枝葉了,唯有貞實,純一貞實,這「貞實」就是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堅定不移的人,所以說無復枝葉,唯有貞實。對於佛法能夠堅固,碰到什麼困難他都能夠不退,這叫貞實,所謂「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就像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一樣,縱然身在眾苦當中,受無邊的苦,他的願心、求道的心也不退。你現在還沒有辦法像法藏比丘,但是要以他作模範,這個是大比丘,是大德,大德中的大德,能像法藏比丘這樣子,都是佛法中貞實之人,堅固之人,不是一些學枝枝葉葉的。 所以我們學佛,包括你學講經,你要了解經教,不要去學一些花拳繡腿,那個沒有用,學一些什麼講態啊!那個就是四個字「擠眉弄眼」,教你怎麼表達,那個都擠眉弄眼,沒有用。學講經要把經教學好,要了解實相,你對實相了解了,科判就能做,不然你判不出來,這是清涼國師講的。你在那裡想,瞎猜一通,我看有的法師很會寫科判,一看就知道他是知見,對心性不了解,他不寫還好,一寫馬上狐狸尾巴全部露出來,沒有辦法深解義趣。所以不要學一些枝葉,學佛要學一乘了義之法,一乘了義就是貞實之法,這裡講的貞實,不光「人」是堅定不移,「法」也是堅定不移。心性之理,從古到今常恆不變,所以說經者具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義趣,「攝」就是攝持眾生,什麼叫攝持眾生?因為此法是一切眾生本具,所以稱為攝,所說之理,是眾生本具之理,因為這個關係,所以能夠攝持眾生,眾生本來就是佛,「常」是恆常不變,「法」則「軌生物解」,什麼是軌生物解呢?就是眾生只要依著此法,必然能夠成佛,所以叫軌生物解,「軌」就是軌持,「生」就是能夠令眾生發心,「物」就是眾生,「解」就是開般若智慧,所以叫軌生物解。所以佛法是貞實之法,堅定不移之法,要學的人必然要對法堅定不移,這叫因跟果相應,那就成就圓滿的佛果,釋迦牟尼佛這裡講的:「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他說「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這些人不願意學佛,釋迦牟尼佛也很高興,為什麼?本來就不適合,不願意了解如來境界的,退亦佳矣,不來最好,省得還要毀謗,還要墮落,退亦佳矣。他說「汝今善聽。當為汝說。」所以從前面到這裡講了好幾個善聽,諦聽、善聽,到要開講以前,都還是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下面講的: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唯然世尊,就是跟世尊講,這是當然的,我們一定會諦聽,一定會善思念之,我們大眾都非常地欣樂,想要聽聞佛法,聽聞一乘了義,那你自己看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是不是這樣的發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唯然」就是當然的意思,「唯」是什麼?這是一個恭敬的辭,唯然,你現在講當然,等於是對佛來說,你用辭是用錯的,是不恭敬的,他講唯然,唯就是奉承、恭敬的意思,所以稱為「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再來看下面: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此心性之法,為什麼說心性之法,它這裡不是講妙法,「妙」就是我們的心,心含眾妙,能現萬法,所以稱為妙法。所以如是心性之法,唯心所現之法,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裡的妙法,就是指眾生的本源心地,此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連無明都是從此心而生,所謂「幻從諸覺生」,一樣的道理,「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這是《圓覺經》講的,幻從諸覺生,這無明妄想也是依真如自性而得建立,就像虛空花,《圓覺經》上講的「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你現在眼睛有問題,妄見虛空有一朵花開在那裡,那這虛空花從哪兒來呢?依空而有相,如果離開虛空,這虛空花也無所依止,沒有辦法顯現,所以是依虛空而現相。但是你眼睛的疾病如果好了,這空花滅了,所以說「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你見虛空花的時候,虛空實實在在無花,為什麼?如果虛空有花,大家看都有花,而現在只有你自己妄見,因為你眼睛出問題了,所以空實無花,空中實在是沒有花,只是眾生妄見而已。眾生就是迷惑在自己妄心變的這些境界相,自心取著自心相,妄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你見到這些六道四生,都是妄見而已,眾生不了萬法唯心,不了即心是佛;不了心空無相,非心非佛,所以淪墮成為眾生,所以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出世,為我們講說大乘了義,所有的眾生都沒有辦法覺悟,所以為什麼說佛的恩德非常地大,佛恩深重,粉身難報。要是沒有世尊給你講的大乘佛法,你是不會覺悟的,永遠不會覺悟。你就是活在你的生活的這些貪瞋癡,妄想顛倒當中,從小念書,長大找工作,工作找了以後,存錢結婚,結婚以後生小孩,生小孩以後老死,就這樣,你就一直在這個循環當中。沒有想過什麼是真我,沒有想過,根本不知道這諸法怎麼來的,你只能聽科學家研究,研究給你看看,然後這個研究拿了什麼科學獎,沒幾年又被推翻了,那個獎盃就可以丟掉了。一直不斷再找真相,因為每次找到的都不是真的,都說我有新發現,一直找,找不到。釋迦牟尼佛一句話,就把這個世間怎麼來的,全部給你講完了,怎麼來?「覺明空昧。相待成搖。」這世界這樣來的,眾生迷妄,妄有空生,靜與動相對,相待則成搖,一旦搖動,所以有風輪執持世界,這個細節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面。重點就是你無明妄動,無明妄動,本來沒有能見二相,所以妄生能見二相,所以叫「無明不覺生三細。」動念以後,有了虛妄的八識,虛妄八識,它又不斷再成虛妄,妄現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攀緣第八意識的相分,念念執著而有我。一旦攀緣相分,有我就有他,有他就是境界,對境界產生了前五識,其實這前五識是跟第六意識同時顯現的,所以第六意識又叫同時意識,為什麼?前五識是所謂對境它去分別,第六意識就起愛憎,這就是眾生的心,妄心。那實際上這個妄心,根本就是依真心而有,這妄心就跟虛空花一樣,真心就跟虛空一樣,如如不動,也沒有能見,也沒所見,所以說萬法一如啊,唯識經論講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現在的心攀緣到的這些相,還是你心所現。就像夢中的境界,從心所現,你在夢中,不管見到什麼相,都還是你的心所現,可是眾生就迷在夢中,所以淨土宗有一首偈啊,「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就是這麼喚回的,你不懂道理,你以為念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醒,不知道醒去哪裡啊,想要覺悟,不知道覺悟個什麼。覺悟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無佛無眾生,這是講的大乘的實相。跟你略說,簡簡單單的用一些名相給你說明,我們講經很少用名相,但不是這些名相我們不會,只是對於一般大眾,你乍聽名相,沒聽過,沒辦法了解,所以都轉化成白話,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就是你的心在攀緣,以為有境界相生,對於現相又發生了愛憎,所以就稱為眾生,很簡單的。實際上這個妄想、這個迷情,從根本來看「當體虛妄」,就如同作夢,在夢中的感覺,你在夢中不管你是夢見你的情人,夢見你的父母什麼的,是好是壞一總虛妄,就像在這個世間一總虛妄,所以《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是這麼如幻的,很多人會講如夢幻泡影啊,怎麼如幻呢?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如幻嘛。你說3D投影,3D投影還有能生相的機器啊,能生相的這些元素在啊,佛法講的如夢幻泡影,就告訴你這個現相的當下無生,所以叫你了一切法的生因是無生,前面就講「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你能不能了啊?懂不懂啊?這個是佛教。不是給你講一些什麼孝順父母啊,那個你在家任何人都應當孝順,什麼宗教都應該孝順父母啊。佛法教你了解諸法實相,真懂了,真的轉了,用什麼方法轉,都有告訴你,後面會講到。所以「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優曇缽華就是靈瑞花,三千年才開一次,大多數人是看不到的,三千年才開一次,所以非常難得。是告訴大家你聽聞佛法,你要能夠真正要來學,因為非常難得,你這一生過後,不一定遇得到,佛法的法運很短,而且還看你遇到了是不是正法,現在邪法這麼多,你要遇正法不容易啊,你遇到我們給你講的正法不容易啊,在來生能不能遇到有人跟你講正法,那就不知道了,是個未知數啊,所以如優曇華時一現耳。下面看: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又叫著舍利弗,所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世尊一直強調,信力堅固的人才能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跟《大智度論》裡面說的一樣,「智為能度」,你說你要度眾生,你要怎麼度?你要度自己,你要怎麼度?般若智慧才能度,如果不用般若智慧去度眾生,沒有辦法度眾生的,你要把眾生度到哪裡去?目的在哪裡?不曉得,所以你要會度眾生。度眾生以前,要讓眾生深信佛法。在還沒有因緣度眾生前,自己要深信佛法,所以他一直叫著舍利弗,你要當信佛之所說,所謂「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正是此意。你要能夠真正的相信,把成見放下,你有成見,你就信不了。有人說你們佛教這樣叫洗腦,其實把髒的腦袋,洗成乾淨的,很不錯啊;把邪知見洗成正知正見,這很好啊,我說洗腦沒什麼不好的,從前愚鈍洗成般若,洗成大智大慧,這個很好啊。同樣的道理啊,就像以前人拿拐杖,是年紀大的或殘疾人才拿拐杖,現在拿拐杖都是年輕人,登山健行,一樣是拿拐杖,看你怎麼用。所以成見要放下,你把錯誤的知見,洗成正知正見,這個非常好。大家都來學佛,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且佛是教化,洗腦是世間人講的強制。佛是講「法化」,你聽佛的經典,你能夠轉化,把你堅固的這個習氣軟化,柔化,把它變淡,把它化空,這叫「化」。為什麼能夠化呢?因為習氣本來就是虛妄的,就跟冰一樣,這個水只要到達一定的溫度,它就結成冰,眾生亦復如是。受無明的熏習,所以本來沒有妄想,轉成堅固妄想,現在你只要再受佛法的熏習,就能夠把妄想消滅。你要知道,無論你習氣再怎麼堅固,就跟冰一樣,只要碰到火它就融化,所以佛法以智慧火化煩惱堅冰,冰化了以後,原來就是水啊,眾生心本來如水,沒有那麼堅固的習氣妄想,所以只要你肯學,就一定轉得過來。再來看下面: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又再強調義趣難解,特別是你帶著妄想,你用能所對待、用高下、用善惡、用兩邊,兩邊就是有無兩邊,要來理解佛法,你沒有辦法理解,這叫「超情離見」。情就是凡情,離開世間的凡情,離開世間的見解,也離開聲聞,緣覺人的見解,也離開這些大菩薩的見解,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超情離見,所以稱為難解。
說難解實際上就是講的我們本來的面目,也沒有這麼難,就是你的習氣重,熏習久了,習慣了一個錯誤的動作,不斷地做不斷地做,習慣了,就像愛抽菸的人,動不動就拿一根菸起來抽,抽了一根,不覺一根接一根,錯誤的習慣,最後醫生檢查出來得了癌症了,他還是習慣要抽,他還是不願意放下,眾生他的習氣就是這樣。佛法如同善見神藥,只要你能見佛聞法,能夠聽受,心裡能轉,萬病自然銷亡,有再重的習氣,佛法也能轉。佛法可不是的世間的哲學,用那種打妄想的、猜測的、推測、假設,佛法講的是真如實相,諸法實相。所以你用世情要解,解不了,這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心理學,心理學頂多講六識,還是帶著煩惱的六識,那是世間的心理學。我看有一些學唯識的,把唯識變成心理學,這個是錯解唯識,還講了幾十年,你看他罪障重不重,亂說一通。佛法不是世俗的心理學,唯識也不是世俗的心理學。唯識就告訴你諸法實相,講明心見性,告訴你十方唯識,一切法從心想生,講的這個如來藏性,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迷失本有的如來藏性,所以轉成八識,實際上八識當下即是如來藏,但是你要透過修行,透過修行你才能夠把它轉過來。修也無所修,為什麼?只是去除自性裡面本無的妄想而已。這個是佛法高明之處,所以難解,你要多熏習,那你就能夠契入。再來看後面的,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他說所以我以無數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釋迦牟尼佛之前,這四十幾年來講的這些佛法,都是佛的方便言辭,要讓你明了實相。所以下面講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這裡又再殷勤稱歎方便,稱歎諸佛境界。世尊所說的這些都是佛境界,不是你用世間的思量、分別所能理解的,所以你求知、求解沒有辦法入,念佛亦復如是。念佛你要求要見佛,見不到佛,見到了也不是真佛,你刻意求要見佛,你反而著魔;參禪刻意要開悟,參了很多禪,寫了一大堆心得,有許多境界,這個都見不了性。所謂「宗門最忌談境界」,就是這個道理;「教下止許論工夫」,止許就是不許的意思,止就是禁止的止。止許論工夫,不要在那裡論說你是什麼幾品位啊,這些東西;或是什麼位次,這個都不要去論,這無心才能合道。古德講的,「勸君學道莫貪求,人若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你真正無心了,才能向諸佛邁不到之處,邁進一步啊,這禪宗祖師講的。所以學佛你解佛法一落見解、一落言詮,這佛境界就不是佛境界了。為什麼呢?就像你在沙地上走路,你在沙地上走路,你邊走邊把你的腳印掃掉,腳印是掃掉了,在掃除的這個痕跡還留著。所以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你去思量,你去不管你用言語去說,很難去講,所說之法都落言詮,所以說真如本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念佛也是一樣,參禪也是一樣。參一句無義味的話頭,就這麼參,參至無心處,不做無心會,自然打開本來;念佛也是一樣,心空了自然豁見本性。念佛法門還有一個特別的,縱然沒見性,也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特殊的地方。其他的起教觀的、歷法觀察的這些亦復如是,都一樣,你要懂得起觀,懂得天台宗的怎麼修、華嚴宗的怎麼修。不過現在為什麼不太講它們,因為基本上都變成理論了、變成學術,很少人在修唯識的,不能說沒有,這碰到的很少了,參禪的、學淨土的、密宗的很多,老實這樣去修行,不要存絲毫軌則、不要存絲毫見解,所以確實如同世尊講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兩種意思,一個是圓滿佛才能知道,一個就是眾生即佛。只要眾生能夠離思量分別,能夠離開分別妄想,那眾生一樣能夠成佛,也能夠曉了這個境界。因為諸佛所證的,其實就是眾生本具,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境界,就是眾生本來的面目而已,沒有絲毫的減損。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十方,講方位。三世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算未來諸佛,「共同一法身」同一心性、同一智慧,只是你現在你捏著眼睛看著月亮,妄見天空有兩個月亮,有第二月。所以在那裡分有善惡、有能有所,有種種對待,沒有辦法見性,所以一落思量、一落言詮,則不能自薦。下面講的: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就是為了這件事情,大事因緣,這一句話在佛門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句話,世尊出世要做什麼、要說什麼?就為了這一大事因緣,開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本有的佛性而已。所以不管世尊說什麼法,就是要你明了這件事情,不管你看什麼經,就是你要明了諸法實相。所以我們說的跟佛說的完全一樣,都是依經教而說,依經而說、依佛而說。所以有些人講,他要專學一部經,其他經他都不要學、不要看,怕看了就知見不正。我說難道釋迦牟尼佛知見不正、釋迦牟尼佛夾雜了嗎?經都佛講的,他想一想也對啊。有的是要廣學多聞,我說你廣學多聞,你知不知道經典到底是在講什麼?大小二乘是在說什麼?也不知道。所以重點是要能抓到重點,不在於專修跟廣學。有些人喜歡專,有些人喜歡廣,目的就是要了解諸法實相、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有的人他喜歡念佛,會兼持大悲咒、兼持這觀世音菩薩,這個都沒有問題,兼持往生咒,這也沒有問題。但是呢?不是沒有「目的」地亂修一通,今天念念大悲咒,明天念念那個什麼消災吉祥咒等等的……,他沒有目的,亂念一通,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人云亦云,所以他這個因心就不正,不然你看佛門《禪門日誦》念這麼多咒,各各都消業障。祖師大德不會夾雜,經咒不會夾雜,這在於學人你有沒有道心,沒有道心,你不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不知道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大事就是令眾生明了實相,稱這個為大事。那你自己心性不明,這叫大事未了,生死大事未了,還沒了脫。佛門裡面常講要了生死,什麼叫了生死?了生死即涅槃,這叫了生死。究竟了生死,不是只是讓他一期的壽命結束或是坐脫立亡而已,坐脫立亡是很好的工夫沒錯,但是若論明心見性,你有坐脫立亡的工夫,未必能明心見性。就像石霜楚圓禪師圓寂了以後,他的首座和尚,這個記載是泰首座,這對他的尊稱,接住持。九峰虔禪師是石霜楚圓的侍者,他問他佛法大意。這個首座和尚,他就說我立一柱香,一柱香結束我就可以坐化,就一柱香以後坐化了,這真是工夫,九峰虔禪師是侍者,他在石霜楚圓禪師旁邊,早就明心見性了,他跟大眾講:雖然他能夠這樣坐化,但是佛法大意猶未夢見在,還不算真正明了。所以不是說你看到有人坐化、有人燒舍利子,他就明心見性了,沒有啊。佛法首重知見。你要知道有一些往生淨土的,他不是明心見性,就像蕅益大師他就講交光大師,交光大師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交光大師的《正脈疏》,蕅益大師斥為邪見,他在《文句》當中批評得很厲害,破斥得很厲害,說交光大師的《正脈疏》,邪說誤人,危害至甚,貽誤學人讓眾生不能見性,他講的「捨識用根」大有問題。如果意識捨掉了,那彌勒菩薩怎麼見性,怎麼了十方識心圓明,跟經文完全不相符合,一句話就把交光大師的「捨識用根」全部打掉了。確實如同蕅益大師講,他是依經所說,交光大師在這裡的知見確實不對,所以我勸大家是看《楞嚴》的註解,你看蕅益大師的《楞嚴文句》,他就是用天台宗的解釋方式來註解《楞嚴經》。因為智者大師沒有遇到《楞嚴經》,要是智者大師遇到了,那我們就有很好的《楞嚴經》註解。但是智者大師以外,蕅益大師用天台的一心三觀為我們講解《楞嚴》,正好符合智者大師所說。所以交光大師的東西,我不提倡,他是祖師大德沒錯,但是沒有見性,這是蕅益大師講的。那你不要看到人家學交光《正脈》,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你就開始罵,你請他去看蕅益大師講的,他就會懂了;你也不要批評交光大師,省得你自己造了一身業障,你只要告訴他蕅益大師有這麼講,說他不圓,他不是知見不對,是他不圓,我們這樣看就可以了。當然蕅益大師是說交光大師的知見是邪見,《楞嚴正脈》是邪見,蕅益大師破斥得完全正確。所以學佛法要知道,不是廣學的問題,也不是專修問題,是你了不了解你在廣學在學什麼?專修在修什麼?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深入就深達實相。《維摩詰經》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知道這法界怎麼緣起,邪見自然斷除,所以叫「深入緣起。斷諸邪見。」這是廣學的目的。《華嚴經》講:「得無生慧,先賴多聞。」你要得,你要識得一切法無生,必須多聞,所以多聞是沒問題。專修即是總持,專念佛號、專讀一部經,即是總持實相,也沒有問題,為什麼呢?文殊菩薩的一行三昧,常坐三昧;這個吉祥雲比丘的般舟三昧都是專修法,也都能見性,都能了脫生死。《起信論》也講到,有些眾生喜歡廣說,有些眾生喜歡略說,都能成就,重點是能不能了「唯心」。所以這裡講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下面講: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一段總的來講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常講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就是給你揭開,開破的意思,開破眾生本有佛知佛見,本有如來藏心,開破。開破以後呢?要指示這如來藏心在哪裡呢?告訴你這如來藏在哪裡。指示以後呢?要讓你體悟。所以說他講的這個種種譬喻言辭就是讓你悟得真心。所以為什麼學經教,永明大師講的:「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祖師大德依據心性為宗旨,佛所說的經教是破除你的執著的,讓你能夠悟入的。所以我們完全依照古德所說,真正明心見性的大德,永明大師是繼六祖以後,確實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不要說雍正皇帝讚歎他,我也這樣讚歎,確實是這樣,教眼圓明,真正法眼宗的祖師,不光自己得普眼境界,又註《宗鏡錄》百卷,普開眾生法眼,所以法眼宗到現在,你不要看形式上沒有傳人,實際上早就普傳給眾生了。有一些人瞎眼漢看不懂,以為永明大師把法都講平等了,就是法眼宗都沒了,胡說八道,邪知邪見啊。實際上他把普眼的境界,把法眼傳給眾生,使眾生得正法眼。所以「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破除你的執著,讓你能夠悟入佛性,那入佛知見呢?入佛知見講證入,你自己修證到什麼樣的位次?所以跟你講菩薩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你講阿羅漢,羅漢四種果位―小乘初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緣覺等等的……這些修證的一個位次,讓你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成佛,入佛知見。你所證入的是不是佛所知見的,所以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樣子就非常清楚這四個字涵蓋如來一代時教,讓眾生知道,因為眾生都在迷惑顛倒,天天迷惑、天天迷惑,還把迷惑當作是覺悟,你看這個迷得夠深了。就像喝醉酒的人,醉倒在地,去扶他,我說你喝醉了,他說沒醉啊,我現在不是站得好好的嗎?他躺在地上,他說他自己站得好好的,3D都變成2D了,他還說他站得好好的。眾生已經迷惑顛倒,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還認為自己能頂天立地,就跟那個喝醉酒的人一樣。本來是,人活著是3D的一個境界,他都躺在地上都變2D,他以為他還在3D啊,我這樣比喻你就很清楚了,眾生有多迷惑,還覺得自己很行、很厲害,都是增上慢。所以從來不知道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不知道要覺悟,也不知道怎麼覺悟,用什麼方法,所以人云亦云,他也不依經典。人家跟你講說你去學那些《弟子規》等等的……,什麼《論語》,你才能成佛,講這種騙話還一堆人信,那是魔力攝持。所以你要反過來依經教,你用的方式是不是能成佛、能不能悟心,這個是修行能不能成就的關鍵。那你不了解佛性在哪裡?佛給你指示出來,佛性在哪裡啊?眾生都有佛性,在哪裡?告訴你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身覺觸,這個都是佛性。變現則俱該沙界,收攝則全在一塵。明知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明了心性知道是佛性,眾生迷了心,迷了叫做精魂,就變成魂魄了,變成遊魂了,這佛告訴我們的佛性在哪裡。所以永嘉大師講:「幻化空身即法身。」經典上講的:眾生即如、眾生即佛。佛去哪裡找?佛性去哪裡找?你修行找不找得到啊?找不到啊!有所求、有所得都不行。所以達摩大師講的:「若能無念即真求,若更有求還不識。」你就不識得佛性。禪宗它不講不識得佛性,它講不識得「這個」,因為佛性不可說,就用「這個」來代替。你心在那裡打妄想攀緣,求不到。你以為佛性要透過你修行、造作,這樣才能見到,見不到。所以說無心;無心始體無心道,修行到後來,連這個修行的方式也捨掉了,才真正無心。如果你刻意想用某種方式來開發佛性,你只是妄見耳,達不到如來的境界。這一段講的,希望眾生能夠打開佛知佛見,使眾生得本源自性清淨,所以叫「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是希望眾生成佛,他不是要讓你做一個世間人、好人,這不是佛教,佛教不是只是勸人向善而已。我碰到很多其他的種族,不同的,他們就講佛教跟他們的那個什麼宗教也是一樣啊,因為不同種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是勸人為善。我心裡就笑一笑,不是只有勸人為善,是勸人修道,讓你六根清淨。所以祖師講的「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這插秧偈在佛門非常有名,那你怎麼退後,是不是每天都倒著走插秧,退後叫返照,也無向前也無後,只是見自本心而已啊!所以稱為退後;只是不起諸想而已,了了知、了了見無一物,這就退後,是真向前。向前去哪裡?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是向前的道理;再者跟你講這些道理都已經是廢話連篇了,都不究竟。所以祖師講的、佛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言說,一有言說,馬上就全盤皆錯,經文希望眾生「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那為什麼後面世尊講那麼多,因為前面「止止。不須復說。」我們大眾都沒有聽懂,所以世尊不得已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為了大眾可以因言得義,從經教當中能夠悟得如來出世的宗旨,也就是達摩大師講的「藉教悟宗」,禪宗是直指人心,但是如果你沒有辦法從這個當中去開悟的話,達摩大師指一條路─「藉教悟宗」,藉由經教來悟得真如自性,這是一個方便,這才是方便,正方便,這是大慈大悲。所以佛是希望眾生成佛,希望眾生六根清淨,希望眾生悟得六根本自清淨。你不隨妄,六根其實本來就清淨的,讓你識得妄想本空。眾生都不了妄想本空,處處認為實有妄想、實有煩惱可除、實有煩惱可斷,所以空不了,到處給自己作障礙、給自己找麻煩,連修行學了佛,以為自己在學大乘,用的都是小乘法,以心除心、以法除法。念了阿彌陀佛,念佛的時候,又起一念心要斷煩惱了,這就是頭上安頭,不是只有見性以後,這個最後一步才頭上安頭。你在念佛的時候,又再想著找佛,又再想著見性、想要斷煩惱,這也是頭上安頭。所以佛是希望眾生成就,就是要眾生不求知、不作解,最初一步你要不起世間知見,而後在佛法當中銷融能所,這個才能夠達到如來的境界。所以道理,理可以頓悟,但是事須漸修,不可能你道理懂了,馬上就證得了,縱然有這種人也是過去生中所修。所以眾生基本上都是可以做到頓悟,但是漸修,這也是大乘修行的方式,對於心性的道理他能夠頓悟,但是修行除煩惱、除習氣,逐漸地把它除掉。所以你看祖師大德他在他的這些經典,一開始都跟你講大乘實相。以前我們學佛,我們在聽經,聽到的都是說這心性太高了沒辦法,不要一下就學,萬一學錯,現在的出家人很多都這樣講,教你從基礎學。可是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不管是小部頭的經典,大部頭的經典,一開始都講大乘實相,什麼原因呢?漸漸地深入我們才知道,原來真正大乘是像祖師這樣學的,不是像現在人這樣講的。是先讓你明了什麼是佛性,而後漸漸地斷除煩惱,頓悟漸修,這個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次第-頓悟漸修。一般都是漸悟漸修,它這個等於是權教、權乘。你現在看到很多佛教它裡面教的是權乘,它不講心性,根本不知道心性是什麼?講到真如佛性就覺得太恐怖了,可能會墮空,可能會變成沒有。誰告訴你沒有的?你現在就在用,什麼沒有,什麼有跟沒有。所以要依祖師的。再看看近代的,真正見性有修有證的大德,也都是這樣教的,方知道祖師所說不謬。從前包括你們現在外面聽到這些修行的方式,如果不是按照祖師這樣講的都不用學,你學了也沒有用。
永明延壽大師,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不教五戒十善,幹嘛要教這大乘、菩薩戒等等的……。永明大師他說經典裡面講,如果用五戒十善教人,就好像拿一杯毒藥給人家吃,雖然好像暫時不會餓了,但是難免生死毒發,他說我絕對不這麼做。
釋迦牟尼佛也講:「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小乘尚且不用,何況人天。我們所學的是諸佛希望我們所學的,所以「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正是此意,這修行的方式、修行的次第,這大乘修行的次第-頓悟漸修,你要能夠相信。當然你能頓悟頓證這是最好的,這是最好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頓悟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