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 4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我們昨天有跟大家大概提到的。經文裡面,世尊叫著舍利弗尊者。他告訴這個尊者,他說:「云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這大事因緣,「大事」就是指眾生本具佛性的這一件大事。佛性是眾生本有的,可是眾生從來不覺不知。所以需要有大覺之人,為我們做出開示。世尊為此大事,出現於世。這「大」就是指心性無礙,故名曰「大」。「事」就是依心性能成辦一切萬法,叫做「事」。眾生本具此因,故名為「因」。要假佛慧而熏煉,故名為「緣」。所以叫為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不光讓眾生明了本具的佛性,而且開示佛法,令眾生得以悟入,教導眾生熏習正法,得以契入、證入,所以稱為「大事因緣」。為了這一件事情,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佛教化眾生只為了讓眾生明心見性而已。祖師講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學佛,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枝葉。南嶽慧思大禪師講的:「學佛的人,必須先通於心;心通以後,則一切法盡通。」所以,從上以來,從釋迦牟尼佛傳法,到我們佛教的這些祖師,每一個祖師所說的,跟佛完全都一樣,所以佛法的宗旨得以確立。你學佛了解什麼是心,這個是最重要的。心通,則一切法盡通,因為萬法唯心!萬法從心所生,所生之法,無不即心。唯識經論講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的意識攀緣到的,都是你心所現的,沒有心外之法,來讓你攀緣。賢首國師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沒有一法離開心外,所以無心外之法。你所見到的、你所聽到的、你所聞到的,都是你心現之法,都是自心所生,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是你心所變現。現前亦復如是。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對境、對自身,妄起愛憎。於無我當中強立有我,又對真我不能識得,以為無我,這是二乘。這真我就是佛性。二乘人他不了解什麼叫佛性,不了解萬法即心,他以心除心,以法除法,心境對待,所以有法可修、有道可成。二乘人見苦,見到這個世間是苦的,知道這苦的原因,所以知苦斷集,修滅證道,修行滅苦之法,而證得阿羅漢。都是有所取、有所捨,不了唯心,所以斥為不了義。《法華經》上,世尊痛斥二乘人,說他們小智淺根,不了解實相。所以,學佛先通於心,世尊為了這一件事情出現。你念佛、你修學淨土法門,也是為了明心而已,明了心即是佛。《觀經》上面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八個字,非常地重要。把淨土宗依據的理論、道理,給我們說出來。很多學淨土的學人不了解,他以為念佛,就是像這個其他的宗教一樣,求求上天,看能不能上天給你免苦、免罪,不是的。罪從心生,要滅罪必須識得心空,心空則罪性本空,你的罪才能消除。
懺本裡面會給你講到:「罪從心起將心懺。」知道心空,這心就是懺悔。「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則罪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連你去做法會,你去拜懺,都不離心。當你這個妄心起來了,煩惱心起來了,你就問這個心,到底在哪裡?迴光一返照,你就會覺悟,心是空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別人碰到,他為什麼不會起煩惱?所以是你自己在心生分別,自己在心生煩惱。你能這樣覺悟,你的煩惱就放下了;你再提起佛號,這佛號就念得平順了。又者萬緣放下,根本一切不管,心中只有佛。你念佛、修行,外面的境界,它影響不了你,你心裡根本沒有裝著它。所以不管你修行、不管你研教,你做法會、禮懺,這些都不離心性;裡面的內容,都不離開真如自性。釋迦牟尼佛出世教化眾生,「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了這一件事情,來教化眾生。眾生不了解,方便給你說個二乘、說個人天,目的就是要你來學佛。可是現在人,他用人天乘、用二乘,他不是讓你學佛,他讓你退轉;他讓你退轉,變成貪著世間、放不下世間,這個就不是佛教的宗旨。
世尊以這一件事情,這麼重要的事情,很重要,出現於世。所以八萬四千種種法門,無不指歸一心而已。世尊廣演或是略說,或是不說,都只是為了讓你了解這一件事情。前面講的:「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開無壅塞。」都是世尊廣開甘露門,以法布施眾生。可是眾生不能明了,起種種見解。學禪的說淨土宗著相;學淨土的說禪墮空;學教的說禪是野狐禪;學禪的又說學教的是鑽故紙、看葛藤。當然其中不乏有祖師接引學人,可是到後面不了解此意的,不了解有些是祖師接引方便的,破斥學人不明白的地方,提攜學人,這些人不懂得用來反觀,反而變成了毀謗其他的宗派的說詞。學密宗的,他不了解心性的道理,變成搞神通、辦財神法、辦鬼神。所以一切的法門都是讓你明了實相而已。你不要看像密宗,它很神秘,其實它最高的,也就是我們中國的禪宗而已,直指人心的方式,也是講明心見性。你看它也一層一層一層的,九層的次第,其最究竟之法就是禪宗。所以你不要覺得它有什麼神秘,心生好奇,覺得大概有什麼大神通、大神變,你去學,這個用心就錯誤了。密宗不是搞神通的、也不是搞鬼神的,都是讓你見性,把你的煩惱給除掉。所以世尊無論說什麼法,就是為了講大乘實相。這是所有的學人必須得知道,佛是什麼用心,只是眾生不了。下面看: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這「諸佛世尊欲令眾生能開佛知見」,「開」我們之前講過,就是開示,揭開的意思。眾生不了解,所以告訴你,你有佛性,讓你知道本來清淨,所以叫「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你這一念心從來不受汙染,事實如此,從來不受染著,到現在這一念心也沒受過染著。所以,《心經》講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講的能力。你在眾生的時候,心從來不屬染;成佛的時候心也不屬凈,這染凈相就沒有了。在眾生的時候,心的功能也沒有絲毫減損,所以叫「不減」;成佛的時候,心的能力本來如此,所以叫「不增」,「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叫不增不減。所以說的這個清淨,這裡講的:「使得清淨故。」使眾生了達本自清淨,這叫「開佛知見」。不用像二乘,不用像權教,漸悟漸修。你要是能夠識得本源自性清淨,與不識得的人,那是「日劫相倍」。你修一日,等於人家修多劫。這不是貪著,不是求快,這是踏踏實實地走。所以祖師、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都是教我們要以此作為修學的入門。跟你講講五戒、講講十善,講講一些這些善法,或是一些四念處、四正勤……等等的,這讓你粗略地知道一些佛教名相而已,如果要講真修行,必須從心性下手。你不能說初學佛,學根本法輪,就等於是不用持戒。沒有這個說法,所以我們講菩薩戒,教你要學菩薩戒,沒有說學心性之理的人,不用持戒,絕對沒有這個道理。如果你學大乘實相的道理,你不持戒,你殺生、吃肉、邪淫……等等的,你的惡業不能消掉,沒辦法消,還在造業。所以修行要知道,大乘佛法論心也論事,讓你明了佛性;也告訴你,佛性透露出來的行為,就是菩薩戒,這個很清楚。不可以有解無行,也不可有行無解。有行無解,就是盲修瞎練;有解無行,那這個解就變成邪見。所以要解,行由解成,你修行是要依於解、依於正解而成;真正在修的時候,「行起解絕」,心中不存任何的軌則、任何的知見,你最後才能究竟清淨。
所以不是只有識得本源清淨,還要最後能夠除斷煩惱,得到究竟清淨。所以這是佛要開示我們,讓我們知道,這是開佛知見啊!「使得清淨故。」所以這個佛知佛見,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知見,也不是指哪一尊佛的知見,指的就是我們眾生的本覺心性而已,這叫佛知佛見。了萬法無生,這個是佛知;你見到一切相有體空,就是緣起性空,這是佛見,也是事實真相。也是這個法界當中的事實真相。所以佛知佛見,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的見解,或哪一尊佛的見解,不是思想。現代有一些把佛法當佛學的,在研究的一些人,看到祖師,他就說這個是哪一個祖師的思想,哪一個祖師的看法。你看他這樣寫,你就知道了,這個人從來不了解什麼叫佛知佛見,就是前面講的,五千退席之人,不能信受。你看到有的學淨土的,寫什麼淨土……善導大師的思想,那個你一看就知道,亂七八糟,胡說八道。善導大師所證的,善導大師所契入的,佛知佛見而已。這個佛,不是專指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專指阿彌陀佛,就是指眾生本覺的佛性。所以它不屬於思想、不屬於看法、不屬於一種哲學;你也不可以把它歸納為一種學派、一種教派。佛法有其他的修行方式,但是它不是屬於世間的那種學術、教派,你不可以這樣分。你這樣分,那是你對於佛知佛見不了解。所以我看一個人他的著述、知見對不對?很簡單,只要看前面,他講某某祖師的思想,這個就不對了,都不用看啦。裡面呢,再怎麼說,說到後來也都是亂七八糟,不會有正知正見。你一講思想,馬上就墮心意識。祖師開悟見性,怎麼會像你一樣呢?你連淫欲都斷不掉啊!不要說淫欲,淫欲是眾生的問題;你連頭髮都放不下啊!我叫你把頭剃光,穿上袈裟,你做不到。還有的穿上袈裟的,背叛這件袈裟。那這種人就更可惡了,恩將仇報啊!所以這裡講的佛知佛見,你不可以當作是一種思想、見解來看。孔子你可以說它是儒家的思想,老子它可以說它是一種思想,一種說法、學說,還有諸子百家,都是一種思想、學說,哲學家的思想。佛法它不屬於世間的思量、分別。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這些諸大菩薩所親證的境界,告訴你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不是哪一個人特別去想像出來的、去創造出來的,不是的。所以一開始《法華經》講:「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又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乃至「不退諸菩薩。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何況是世間這些人心裡面的情見,所以這個很重要。現在這種錯誤的觀念,充斥著佛教界。搞不好我們講的東西,後面的人,也會把我們列為是什麼思想。你不要亂列,那是你胡扯。我們修學的是淨土宗,學的是佛法。我們講的道理,不是我創造的,我們依聖言量,依佛所說。而如來呢?依實相而說。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你不要把我們歸納為哪一個什麼學派、哪一種思想的表達、傳遞……那些。我先在這裡把話給你講清楚,因為有一些人,整天沒事就是在那裡胡思亂想,他也不修行,整天就在畫畫,畫格子,你是屬於哪一個格子的,你屬於哪一個格子的。所以佛法不屬於一種思想學說。就像我們講的唯識,不屬於心理學。你那個是凡夫心,唯識正是來破凡夫妄心的。凡夫妄心處處求名、處處攀緣,見相生心,計著名字;而且這個錯誤的習氣,又不斷地相續,起種種業。唯識正是要破除這一點,所以它不屬於世間眾生這些貪瞋癡的心理。世間眾生的心理就三個字-貪瞋癡,無論善惡,都是貪瞋癡,都可以包括。貪瞋癡不是只有指惡事,它指善事。貪求功德、貪求人天福報,都是墮貪。心裡面在做好事的時候,高下心、比較心都是瞋恨;不知道這個只是有漏福報而已,不知道人死還有輪迴,再好的善人也都是愚癡,貪瞋癡而已,三個。你看這個世間,怎麼看?就貪瞋癡,三個字。而眾生都有佛性,讓眾生知道,讓他熏習佛法,知道貪瞋癡性空,正空的當下,就有它的妙有作用,所以叫「真空妙有」。所以貪去除了,不貪就顯現了;瞋去除了,不瞋就顯現了;愚癡去除了,不癡,不愚癡就顯現了,智慧就顯現了,這個就是「真空妙有」啊!所以說貪瞋癡性即是佛性,無明實性即是佛性。因為貪瞋癡性空,佛性本有;若歸根結底,不貪不瞋不癡也是性空。
作用也是本有,就看你迷不迷。你迷了,迷失本來,本來的三善根就轉成貪瞋癡;如果悟了佛性,這個三個根本煩惱就轉成三善根。我說的轉是從本源上轉,不是一般地世間轉惡為善那種轉,那善惡對待。所以世間從惡轉成善,有時候善還會不小心轉成惡,因為習氣又起來。就像有一些人坐牢,在牢中很懺悔,假釋放出來,放出來以後緣又不好,習氣又上來又造壞事,又被抓進去關,這個就很清楚很明白了,那就是他習氣又犯了。所以這裡講的,佛出世為我們開示佛之知見,這個知見不是思想、不是學說,是事實真相。佛者覺也,覺悟了,覺悟之人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這是「開」的意思。讓眾生識得本源自性清淨,所以世尊為我們揭開此事。下面講的: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指示出來,這佛境界在哪裡呢?昨天有大概講一下,祖師告訴我們:「處胎曰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則俱該法界,收攝則全在一塵。明知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不管是精魂還是佛性都是佛性。所以以前有人問祖師,問《楞嚴經》裡面的內容。《楞嚴經》第四卷裡面有一段經文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他問說為什麼世尊按指是海印發光,為什麼眾生起心是塵勞先起呢?這祖師有開悟,他說這個釋迦牟尼佛要拉出來打三十棒,胡說八道,都是海印三昧。他講得沒錯,這祖師講得完全正確。這個《楞嚴經》它是大乘方等經典,接引小乘漸漸地來了解佛性,所以告訴他,你舉心是塵勞,我按指是海印,就讓他知道、讓他欣求佛果,這叫方便說。實際上呢法華會上開權顯實,直接直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都是海印發光,完全正確。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佛即眾生講的就是平等無二之性。所以祖師這樣開示學人,就讓你知道眾生身中就有佛性。處胎叫做身,出世做人,在眼叫做見,在耳曰聞。所以有人講說用見性見,實際上本來就見性見,本來就聞性在聞,你離開了聞性你不能聽聞,離開了見性沒有辦法見。就像《楞嚴經》講的:「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人,非見全無。」這你們讀過《楞嚴經》的你就曉得,沒有手的人沒有辦法握拳,但是沒有眼睛的人,不能說他這個見的能力全部喪失,就像你問瞎子,眼睛瞎了,你問他你有沒有看到?他說我眼前唯見黑暗;眼睛好的人他是見明、明暗他都能見;眼睛不好的或是瞎子他只能見暗,或是見明看不清楚,無法分別,但是見的能力全部存在,所以這個就是佛性。《楞嚴經》「十番顯見」顯示眾生身中就有佛性。所以講的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叫嗅香,它能夠嗅;在舌它能談論;在手它能執捉;在足運奔,你的手的動作,你拜佛什麼……都是佛性在給你起作用。其實人就像機器人一樣,如機關木人,什麼使它有作用呢?佛性,佛性使它有作用。就像機器人,什麼使它有作用,電力,不管它程式寫得再好,沒有電它就不能動作,或是能夠供給它主要的能量。因為將來有些東西不一定是用電,也許是核能,那個現在在研發的非常高的科技,不一定是用電,也不一定是用油,或是熱能。所以你就知道,人之所以能動作-佛性在起作用。如果講佛性的遍現,十方法界都是它所顯現的,所以叫「遍現則俱該法界」。「俱該」就是包羅法界,「收攝」呢?全在一塵。所以佛陀跋陀羅大師告訴鳩摩羅什大師,大師他告訴鳩摩羅什大師:「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這就是講心性緣起性空的道理,講諸法實相的道理。一微塵之性,極小微塵之性是佛性,其性是空的;眾微塵之性,眾微空,因為法界無論再大不離微塵,一微塵空,眾微塵亦復如是。那一微空故所以眾微空,所以塵能含法界, 身能夠容法界,眾微空故一微空。你悟得此理成就「微塵相海身」,一多無礙、廣狹無礙、即入無礙、攝入無礙、交涉無礙,交涉無礙就是重重無盡,在眾生身中本就如此,所以這就指示佛性,指示給我們聽,所以叫示佛知見。「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眾生身中就有佛性。下面講的,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這悟佛知見,你知道有佛知佛見了,讓你能體悟到,說種種因緣譬喻,讓你能夠體悟,這個悟佛知見。又說佛知見,佛性如虛空能夠包容;佛性如水能隨方顯現。什麼叫隨方顯現?在圓的時候則圓,在方則方,同時在各處的時候能夠顯現各處的形象,就如同水;佛性如大地、般若智慧如火……等等都是因緣譬喻,讓你體悟到;或是《楞嚴經》上面的敕羅睺羅擊鐘讓他體悟到聞性不滅,後面遍歷四科七大,顯示四科七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些都是悟佛知見,讓眾生能體悟到,這是世尊大慈大悲啊﹗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入就證入,證入佛性,所以前面講讓你體悟到,這裡講給你方法讓你修,知道怎麼修,然後呢知道修行的境界,哪些是禪病。這個《圓覺經》講的禪病,各個經典裡面講的修行的禪病;《楞嚴》講的五十陰魔,都算是幫助你入佛知見,證入的。《華嚴》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二個位次、《楞嚴》講的五十五位次,讓你知道每一個位次的一個境界,使你不要暗證,不要修錯了。破斥這些小乘、破斥人天乘,告訴你這些世間法是不了義法。所以我們常在講《弟子規》那些東西都不了義。不光不了義,我告訴你學了還會斷善根,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裡面講的。你接觸這些東西你必然會斷善根,斷佛種性,這話講得很重。你看多少人去學這些東西,佛種性全部斷掉。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講錯?絕對不會錯。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不會跟你說一句假話,也不會說話故意來恐嚇你,講的都是事實。你聽到佛講的話你會害怕,表示你還有一點善根。佛告訴你說這些東西,你看現在佛門在搞的這些世間事情,你統統不要去接觸,你就不要去接觸,你乖乖聽佛的話,你的佛性就不會斷,佛種就不會斷。好不容易熏習了一點佛法,這種子要發芽了,你又把能令佛種發芽的這個佛法又給它除掉,你又不學了,又改學那些不能成就的,所以你佛種性必然斷掉,斷佛種性。有些律師講一講,講到後來又變成世間法,又變成那些人情佛事了。他不知道他在這個戒壇當中不是在傳戒,他在殺人,他在殺眾生的慧命、在斷眾生的如來種性。所以不用等到他教你說可以煮葷腥,他在講戒就在殺生了。所以我們講的羅剎戒師,大羅剎,都在斷眾生的法身慧命,妖魔鬼怪傳戒,他自己知不知道?他也不曉得。菩薩戒給他七天講,從來沒講完的,很少有人講完,東拉西扯,能拖就拖、能耗就耗,羅剎戒師、妖魔鬼怪,你要碰到這種人小心。所以你受戒參加個儀式而已,最重要回來看祖師的,你祖師的看不懂,聽我們講的菩薩戒正說、菩薩戒增益,裡面都跟你講得一清二楚,全部依祖師大德的所說,不會讓你忘失「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要入佛知見,你用的方式要能入,要知道哪一些東西是不能讓你契入,那個就不要學。世尊在華嚴會上、在大乘經裡面,乃至《梵網經》上卷都有開示菩薩的境界。他防止眾生暗證,防止你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防止你暗證,你要去學、要去看、去了解,但是不要變知見,不要整天去希求那個境界,知道就好。所以《楞嚴經》講「汝能諳識」即可,能夠心裡面明白就好,汝能諳識,心裡面自己知道就可以了,能夠識得。所以世尊就是為了這些事情,來這個世間為我們開示演說。故說「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段特別重要,所以我們再花時間,再跟大家詳細說明。再來看下面: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佛如來只教化菩薩法,只教化菩薩法,沒有餘乘。下面講的: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唯有用這個一乘實相來開導眾生,我們把下面的經文看完。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講到重點了,世尊出世但以一佛乘教化眾生,一佛乘就是大乘。上一段說的「但教化菩薩。」你不能夠說佛只有教菩薩,因為他現在叫著舍利弗,舍利弗不是菩薩。佛在教他說,我只有講菩薩乘,菩薩乘。「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我們這樣聽下來就知道,佛知佛見者就是講的眾生的本覺心性,這就是佛知佛見。
又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所以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我們跟你講的小乘非佛說,講這個話很多人不相信,他不相信也很正常,他沒有參加法華盛會,法華會上佛告訴我們,沒有二乘,沒有三乘。這裡講得一清二楚啊,「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或是二乘、或是三乘,沒有,從來沒有。聽這個話一堆學佛人嚇一大跳,不要說你嚇一大跳,舍利弗也嚇一大跳。他才知道他自己所修、所證的,根本就還沒到如來的境界,還差得很遠;後面大迦葉尊者、须菩提尊者他們自己也講,雖然自己也常講大乘,但是從來沒有信受、沒有奉行的心,就好像長者家子一樣,遊歷在外五十餘年,見到自己家有這麼多的寶藏,雖然幫忙管理,但是呢,不敢做自家財寶想。大迦葉尊者他們也會講大乘,勸人家修菩薩行,他自己沒有,這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所以法華會上他才醒悟過來,他說世尊告訴他這個一乘佛知佛見,他今天才曉得,才算是如來的弟子。佛法中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唯有一乘法,所以這裡,你看到經文了,這《法華經》開權顯實,講這個話,很多樂小法者,樂小法者,喜歡學小乘的,他就很生氣,他就開始謗《法華》,一直說它是假的,它是人家編的,他就一直在毀謗,說大乘是這個菩薩講的,不是佛講的,他講這個話,這太牽強了。佛的智慧比菩薩高,倒過來菩薩講的東西比佛高,這個說法不對。所以他已經生氣到連因果都搞不清楚了,還說他都找不到。你當然找不到,法華會上你就退席了嘛,五千個人退席,現在說大乘非佛說,那就是退席的人,當初退席的人。他們不相信、不敢相信,還有很多大乘經典,像佛在楞伽山,楞伽山,楞伽翻作中文叫「不可往」,不是你這些凡夫所能到,不是你用世間知見所能測度。所以一開始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這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華嚴,這個釋迦牟尼佛入華嚴法界,不是二乘所能及,舍利弗、目犍連等同在逝多林不見不聞啊!《圓覺經》如來入神通大光明藏,「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個也不是你凡夫、二乘所能測度,所以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修多羅裡的修多羅、了義中的了義,顯如來境界。有很多經典,佛去的地方,二乘人沒有辦法去;這佛自住境界,對大菩薩說。所以這些人他就不敢相信,所以一直毀謗,你去上網去查,凡是看到他們寫的那些只要謗到大乘,或是在那裡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或是模稜兩可的話,這些人你就知道,他都是毀謗大乘。現在這些人不是在家人,很多都出家人……念什麼佛學院,嚇死人了,佛學院很多裡面都是魔子魔孫。我不是講每一間,不是講每一個,但是很多,都是魔子魔孫,妖魔鬼怪再來。你不要相信他、不要看他寫的東西,他寫的那些東西都是糟糠,不能看,看了你就中毒;而且這中毒你不知不覺,中毒你不曉得,哪一天這個毒性發作,你的這個本有的佛性就被它障蔽住了,你的法身慧命就敗亡了,你會中毒的,要小心。那些人講的這些毀謗大乘的不要看,還有的是穿鑿附會的,說他們小乘裡面也有大乘。小乘怎麼會有大乘呢?佛就說連小乘都沒有了,怎麼會它裡面有大乘法呢?胡說八道嘛。所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的佛法,沒有二乘,此界如是,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所以你說要以小乘法作基礎,來要求生淨土,《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去那裡都轉女為男;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的,你說要用二乘作基礎、用人天乘作基礎,那你絕對不會往生極樂世界。淨土宗是大乘,是圓頓之法。二乘法裡面沒有一樣可以頓超的,只有一些利根聽聞四諦法,頓證阿羅漢,能不能頓超成佛呢?沒有。所以舍利弗看到龍女成佛,嚇一跳,從來沒看過。舍利弗說他跟佛這麼久了,從來沒有看過可以這樣頓超的。你看這個舍利弗的境界,在《維摩詰經》裡面講的,他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其他諸佛國土都清淨,世尊的是穢土?世尊以足指按地,山河大地一時清淨,顯現出如來自住的境界給他看。所以人家告訴舍利弗,他說:「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這二乘的境界跟佛的境界差太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開權顯實,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那有一些人就會問,那既然沒有二乘,為什麼佛又說二乘呢?所以後面就一個比喻,譬如長者家子,離開他的父親走丟了,離開他的父親五十餘年,輾轉到了他的父親前面,因為離開了五十幾年了,他幾乎不認得他的父親是誰,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丟了,這個長者雖然富有資財,就像現在的富豪一樣,富可敵國,想要傳家給他,他一下不能接受,他以為這個長者要害他,那長者就善方便,就設方便法,先叫他來家裡幫忙除糞、挑糞,這二乘法就像這個長者家子,在長者家在除糞一樣。所以說僅得涅槃除糞之價,價是價錢的價。長者雇他來家裡除糞,說你好好把這個糞便給除掉,我呢多給你錢,就是如此啊。所以用這個方式來接引他,因為眾生就像這個長者家子,飄落在外,一下跟你講一乘你不能相信,不是這個大長者吝嗇,他整個家都要傳給他。所以不是佛吝嗇,是你不能接受,一下不能接受,所以佛才講二乘。才教這個自己的小孩先去除糞,他實際上不希望他去除糞,他希望他直接能夠承繼家業,只是他流浪在外太久,不識得佛性太久,所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直下承擔是讓你悟得佛性,不是你什麼事都挑起來做,把自己道業耽誤掉了,那個不叫直下承擔。所以佛才講二乘,你要清楚,是眾生不能接受,是長者家子不能接受自家的寶藏、自家的財富,所以他父親為了親近他才先把他招進家裡面,招進門來,讓他在家除糞,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這眾生沒在苦,貪著這些五欲六塵,所以他才告訴他。就像這個在火宅當中,這些童子幼稚無知,在那裡嬉戲,怎麼勸他都不願意出來,所以才告訴他,你們出來,我給你鹿車、給你羊車、給你牛車。結果這些小孩,為了想要得到自己的東西,出離了火宅以後,世尊等與大車,等與大白牛車。這大白牛就是講得肥壯的牛;一般的牛車,印度一般不是富有人家,他家養的牛很枯瘦。但長者家,長者有錢,養的牛是非常肥壯、有力的大白牛車。所以不是要打妄語騙眾生,是眾生不能接受,或是貪著在自己所貪著的境界裡面,所以佛才講這些方便法接引你。《涅槃經》講,佛為什麼講二乘?是破外道,他的弟子一大堆都是外道來的,先破他外道見。目的呢?是要他學大乘。所以不是佛在打妄語,也不是佛邪見,是眾生邪見。這樣講下去你就知道了,為什麼佛法中只有一乘,沒有二乘,而世尊方便說二乘,那是慈悲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他叫著「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所以佛其實只要講一乘。《維摩詰經》講:「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正是此意。如來所說的就是一乘,但是眾生自己呢隨其好樂、自己想要的,所解不同。所以同樣一部《楞嚴經》在小乘經典叫這個《佛說缽吉蒂經》,實際上大乘它就是《楞嚴》。
所以有種種原因,你看到有小乘,那實際上十方佛土當中只有一乘,沒有其他的,沒有二乘法,也沒有三乘,更不會有人天乘了,你這樣道理就清楚了,不會有人天乘,人天乘根本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所以我們為什麼一直講你學《弟子規》,學這些什麼《論語》、學這個《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些,這些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充其量學《弟子規》知道一點人倫的道理,三歲小孩學的,你們現在只要看一看抓個精神就好了,不用這麼迷,不用那麼執著。你要了解因果,我們佛門這些大乘經論都有講因果,不用學袁了凡,你學憨山大師就好了。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碰到雲谷禪師,這個袁了凡還在生死輪迴,憨山大師明心見性。憨山大師講,他說袁了凡來參訪雲谷禪師的時候,雲谷禪師告訴他什麼是這個佛法,佛法講的心性,這袁了凡聽都聽不懂,只是想好求世間而已,世間的這些財富、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而已。可是憨山大師不一樣,同樣碰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參念佛的是誰,明心見性。憨山大師說他這一輩子最感謝的就是雲谷禪師,如果沒有雲谷禪師教他,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說,你要學袁了凡,不用學,直接學憨山大師,他的命徹底轉過來,從生死業轉成涅槃,從凡夫變為聖人。憨山大師的金身現在還在,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就是六祖的那個南華寺,坐在六祖的旁邊。袁了凡的身體呢?不知道去哪兒了。這就是因果,一個了生死,一個沒了生死。學佛的人學憨山大師,不用學袁了凡。《感應篇》就不用講了,道教的,鬼神附身的,鬼神附身來說的一些善法,那個就不用講了,不了義法。你要知道因果,我們佛門裡面都有;你要了解善惡報應,我跟你講你看《地藏經》就好了,不用看《感應篇》,那個沒有用。你不用管哪一個大師講的,這些人都是世間心沒有放下,我們依佛所說,依法不依人,你的知見才會正確。所以佛說沒有二乘,怎麼會有說要用人天乘作基礎,簡直是跟佛作對,跟法王的聖旨相違抗。所以聽到這裡你就要知道,你要相信。所以如來但教化菩薩乘,只教化菩薩事,「常為一事」就是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悟佛知見,以一佛乘故而為眾生說法,沒有講二乘跟三乘。所以一開始世尊一直講,教我們要相信、要信受,不要懷疑,從前面講到這裡,我們這幾天一直講,你要信,要相信佛語。所謂:「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一直叫著舍利弗善聽,叫著大眾善聽。因為釋迦牟尼佛要講真實話,就是怕人、天都驚怖,大家嚇一跳,起種種疑惑。後面的〈譬喻品〉、〈信解品〉,都是在除大眾疑惑的,也是疑惑除了得佛授記,能信入大乘得佛授記。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乘沒有二乘。你都可以出去講,人家問你為什麼?你這正知正見要跟大家講:「沒有二乘法。」你哪兒聽來的?《法華經》上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他不相信,那是他家的事情,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以世尊講:「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你學佛,直接學一乘了義就可以了,不用經歷次第。有人說我要先學小乘,世尊在《涅槃經》上講,他講小乘是破外道見。你也不是拜火的、你也不是這個其他這些九十六種外道,你也不睡什麼鐵床、釘床的,也不會冬天跳到冰河裡面打坐,你沒有這些斷見跟常見;縱然有,大乘法裡面也都破盡無餘啊!所以你直接學大乘沒有任何問題,所謂:「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因為外道見都已經被釋迦牟尼佛破盡了,法華會上已經開權顯實了,是一代時教的攝末歸本法輪。《華嚴經》是根本法輪,《華嚴經》以外的是枝末法輪,《法華》是攝末歸本法輪。講這麼多枝葉,到法華會上只有貞實,「唯有諸貞實」,其他都是枝葉。這「貞實」就是講能信受佛法,我們稱為貞實,這世間講就是忠信之人,稱為貞實。這個貞,就是忠貞不二的意思,實就是信實,所以稱為貞實。你對佛法、對大乘要能夠信受不二。所以我們講經都是教你依佛教誡、依經典,不會教你什麼你要聽一個老師的話、一個善知識的話,然後就在這個善知識的旁邊趕快放上自己的照片。像有些出家人很喜歡自己拍照、自拍,叫大家都來聽他的,他的最對、最如法。那個不是善知識,善知識者依佛所說,所以這個南陽忠國師講的沒錯,南陽慧忠國師他講的:凡所著述立論,不管你開宗立派,講的什麼法,必然要依經典;如果不依經典,都是魔說,都不可以相信。教學人都是依經典,你自己所有的這些著述、註解,全部歸三寶,沒有自己的東西,沒有我相。現在的人看了幾頁佛經,出來胡說八道一通,就開始說他自己……這是他的智護財產權。他哪有智慧,智慧哪來的?真的要有智慧,不敢立智慧財產權,不敢去障礙佛法流通,不敢去偷盜常住三寶物。佛教的經典,佛的聖號都是屬於佛寶物,屬於法寶物,屬於法寶,你把它佔有了,說是你的智慧拿來獲利,盜三寶物,一定墮阿鼻地獄。所以你要看哪一個法師講的佛法,裡面後面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不要想說他世間法律保護他,因果必然追究他。你盜三寶物,佛在經上講,他的罪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你殺你父母就要墮無間地獄,何況殺八萬四千。你偷盜三寶物,把佛法變成自己獲利的工具,這個罪比你殺八萬四千父母還要重;所以應當流布正法,不可以去障礙佛法正法的流通,不可以拿佛法來獲利,這個要知道。因為很多在家人,有一些出家人他搞不清楚,他不知道他把佛經排版排得好好的,他上面打上版權所有。完蛋了,本來是功德變罪業。我是講真的,不是恐嚇你,是真的,你本來是功德,你要寫「歡迎翻印,功德無量。」你真的就功德無量,你把書整理得好好的,讓大家讀得、看得舒服,看得清楚,「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如果打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你就罪過無量,業障重,你是偷三寶的東西。在家人也有這種人,你問他佛法,他也可以講一大篇,就不懂戒律,自己開個印刷場,為了自己的獲利,人家道場去找他排版,他不把版子還給人家;他說你來我這裡排版,這個版權就算我的。在世間法律也說不通,在佛法戒律那更說不通,問他什麼原因?他說要是把這個檔案給你了,你都去找別人排,我就沒錢賺了。你問他諸法實相,他也給你頭頭是道。這個就是有解無行,他講的都是邪見,增長邪見。這種居士我們碰過,這個是侵損常住,盜三寶物。那出家人盜三寶物一樣是墮地獄;在家人那就更久了,根本出不來,還不完,所以要小心。你要印書,後面一定要寫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那你真的就功德無量,正法,印佛經、印祖師的,這些都功德無量,不可以障礙正法,所以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佛之知見,佛法當中沒有所謂的二乘跟三乘,下面看:
「舍利佛。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這個話就講得更真切,更真切。我們想到,一般只想到大概是這個世間如此吧,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他方世界呢?他方世界諸佛都是宣說一乘了義,都是宣說一乘了義,甚至呢其他的諸佛世界,還沒聽過什麼叫小乘,人天乘他也沒聽過,所以在《維摩詰經》上就有九百萬的菩薩很好奇,跟他們國土的世尊報告說,從來沒看過釋迦牟尼佛這裡國土的眾生,什麼是樂小法者,很好奇過來看看。所以他方世界沒有小乘,極樂世界那更沒有小乘,《往生論》已經講了:「小乘種不生。」它的「女人及根缺」,所謂「女人」不是講說女眾不能往生,是一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小乘也可以迴小向大往生淨土,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你要聽清楚。如果你保持著小乘的心,不願意求生,那你是不會往生淨土的,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小乘。但是小乘如果像舍利佛、目犍連,這些尊者迴小向大,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可不可以去呢?可以。那他就不是小乘,因為已經向大了,就轉成大乘;女眾願意發心求生淨土的,那也不是原來的這個業報身,就轉成極樂世界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男眾也是一樣。實際上極樂世界它沒有男女相,都是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紫磨真金色身,所以沒有所謂的男相女相,只是說他這個紫磨真金色身跟男眾相比較接近。又在當時候印度女眾是在身體上、在環境上,都沒有像現在這麼樣的一個舒適,有種種的苦難,所以佛特別講出來讓這些苦難的眾生,能夠發心求生淨土,「厭苦欣樂」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是所謂的男女不平等,真正男女平等就是佛教,最平等了,同樣以大乘法普遍救度一切眾生,無論你是男眾、妳是女眾,平等成佛,就像龍女八歲成佛。龍女是女身,女眾又是畜生,她八歲成佛。所以你就知道大乘佛法它講的平等,不是只有在事相上。事相上的,你不能夠說男眾走在前面,女眾走在後面就代表不平等,這個是太著相。佛法講平等,平等裡面還是有它的規矩,有先有後,這個要知道。我知道有一些,有一些這個……不能說他是出家人,剃著頭的光頭俗漢。為什麼呢?因為佛說妳要能夠受八敬法才算比丘尼。妳不願意接受的,那就不能稱她是比丘尼。這些剃著光頭的這些女眾,她不願意受八敬法,反對八敬法,說要滅除八敬法。這些人我們沒有辦法說她是比丘尼,不能承認她,也不能算出家人,她穿著一天的袈裟,受人家禮拜都是偽作沙門,天天都在偽作沙門,天天作天天作,死了以後你看她去哪裡?一定是下三惡道。你看那個臉就知道了,一定是下三惡道,看她的作為你就很清楚。反對佛教戒律的,反對八敬法這些女眾,我只能說她是女眾,因為她不願意接受。那佛門就不能承認她是一個比丘尼,所以你說她是法師,那是不可能的;說她是比丘尼,那更不可能。有的在佛經上,在家人也可以稱大法師,因為他是正法、正見。那像這種排斥戒律的,否定世尊的戒律的,這個就是邪見,也不能稱法師,也不能稱比丘尼,她充其量就是個偽作沙門的人,假和尚,只能說是這樣,假和尚。所以你要看假和尚,有一些假和尚你可以這樣判定,你看他有沒有否定八敬法?有,那就是假和尚;比丘、比丘也一樣。如果有比丘告訴你,那個佛沒有制八敬法,那你就知道,這個是假和尚,絕對的假。所以要能夠接受,比丘要能接受佛門有八敬法,這個才算是,他不能否定戒律;哪有比丘在否定佛教的戒律,這個不對。那比丘尼,女眾要出家要守八敬法,佛制定的,你不可以去否定,也不可以不遵守,也不可以模棱兩可,把它模糊化。有些人會說我們暫時不談這個,這就模糊化,不可以模糊它。這些人心裡面在想什麼我都很清楚,所以要先講出來,讓你能夠知道。你看那個樣子否定戒律的,業障很重。所以十方佛土中,講的就是一乘,不是只有世尊這樣說,他方諸佛亦復如是。你在這裡直接學一乘了義,知道眾生心即是佛心,你對於這個道理能通透,能夠了解,能夠應用,你到極樂世界去,有能力參訪他方諸佛,你聽起來就很親切了。所以為什麼講學淨土的,對於經典、對於佛法教理也要了解,不能只有念阿彌陀佛,因為這兩件事是完全不會衝突的,你有正解可以助你念佛,不會走錯路,你念佛可以助發正解,使你對於佛經上講的這些境界更能明了,它相輔相成,這個是完全不會衝突,只有增益的效果。就是幫助你更好,叫增益。如果缺一個呢?那就等於是兩害,為什麼兩害呢?你對於佛教沒有正知正見,對於佛教雖然道理了解,但是沒有正行,那不行,那如果單念佛萬緣放下,一切不管,那這個還算可以,這個就有例外。但是大多數的人,你對於佛法、對於經教你要能夠了解,不能夠不了解,不了解人家幾句話就把你給騙了。你的信心就動搖了,他只要講一個,你要有基礎,你沒有去學這個《弟子規》,沒有學這些你沒有基礎,萬一你人身保不住怎麼辦?他就讓你對佛法、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產生疑惑。那你信力不堅固,為什麼會不堅固呢? 你沒聽經,你沒有去讀經,沒有看祖師的,你信力不堅固,人家這麼一說,你即使在聽經、在熏習都還有信力不堅固,何況你不聽;人家這麼一說心就動搖了,你疑惑就起來了。你疑惑起來就懷疑念佛不能往生,萬一不能去怎麼辦?什麼叫萬一不能去?那你是說阿彌陀佛打妄語,心裡又存著這個懷疑,三時繫念又做,相信這個諸佛語無虛妄,相信世尊語無虛妄,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真切,所謂凡具信心者必得往生,信者,信有往生之分。每次做法會的時候都會做,那法會結束以後又開始害怕,我大概不能往生。你剛才不是讀得好好的嗎? 所以就睜眼瞎,經典擺在面前,嘴巴也念出來了,自己還在擔心,還是信不過佛。所以你要知道,有一些人講話,讓你對於極樂世界、對於佛法產生懷疑,什麼客觀、什麼不要依佛經,不要……,依著一個人。凡是不管他講什麼,你要看他是不是依大乘、依實相,也不可以只依實相的名詞,有名無實,所以要有大智慧。那在這個時代非常地亂,你要求佛力加持,你要求佛力加持讓你得遇正法,不要遇到外道、邪師,以及二乘,大乘學人在發願的時候都是這樣,希望自己能得遇善友、能得遇善知識、能夠得遇大乘佛法,不要遇到這些外道、邪師還有二乘,這些人都會損害你的法身慧命。因為二乘,佛在《楞伽經》上告訴我們,二乘也是外道,也算是外道,《大智度論》講的,二乘法是第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一般非佛教的外道,有九十五種,佛教裡面這個二乘法算是外道法,龍樹菩薩慈悲為我們解釋出來。那這個說法,我們在《楞伽經》裡面找得到,也是依經典而說,是佛說,不是龍樹菩薩自創,也不是龍樹菩薩毀謗的,這釋迦牟尼佛講的,他說這個二乘外道,小乘法算是外道法,不是佛法。所以這《法華經》才能講實話,有經典依據你看了你才能相信,不然你看了《楞伽經》,你心裡又懷疑。所以打開《法華經》你一看你就知道,世尊講的不光這裡沒有二乘,他方國土也沒有。所以《楞伽經》上喝斥二乘為外道是沒有錯的,心外求法,以心除心,以法除法,所以楞伽山頂二乘不可到,因為是外道法。楞伽山翻作中文叫不可往,越黑的時候、天氣越壞的時候,山形越明顯,天氣晴朗的時候這座山看不見;佛在經上,常以虛空做比喻,比喻眾生的真心,在清淨的時候如空印空,在無明黑夜的時候熾然顯現,眾生身中就有佛性,所以叫「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楞伽經》不是只有講唯識的名相,我看很多,連憨山大師他都在喝斥說:這個末世解釋《楞伽》的都變成名相了,你去看憨山大師的《觀楞伽經記》,你可以直悟心源,不用那麼多枝葉,那對於心性了解了,你再看唯識的名相、名詞一看就懂,一看就懂,不會瞎子摸象、不會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