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能導行,即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名以召德」。這個名字,就給你召來了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萬德不圓滿,怎麼能成佛?即成了佛,名叫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如蜜蜂採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們念佛,同於持蜜。
這是佛採集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號,所以這個佛號就具有了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招來名號中的萬德。
如果還不容易體會,請再聽幾個比喻。例如人們修房子,房上有了師傅,你作他的助手,師傅說我要灰,你就把灰給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榔頭把榔頭拿上去。師傅說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來所要的物品。說灰就招來會,說瓦刀就招來瓦刀。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招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無量功德,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
再有道綽大師《安樂集》中舉兩個例子。他說人要是被狗咬傷了,有個治法。把虎骨弄熱,然後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時,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熱,然後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裏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也能治好。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嗎?底下還有道綽大師親自實踐過的例子。扭傷了腳可以用木瓜弄熱之後揉腳。如無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綽大師本人腳傷就是這樣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熱,按在傷處揉,嘴裏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這就說明了名字能起實際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於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
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來擾亂,可是魔所變的美女到佛前面就變的醜陋不堪。又用種種武器向佛進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蓮花。魔就驚奇了,問佛有什麼功德,能有這樣威力。佛說你要問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問地神。於是地神就出來證明說,這個婆娑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佛當年為了救度眾生,捨棄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見佛的功德難思。這個德咱們還能夠理解,至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的那個德,就更不可思議了。徹底打破無明,這個德怎麼能思議得到呢?所以《要解》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又「名號不可思議」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成為成佛的種子,何況執持名號到達一心不亂,為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不再退轉。不退轉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縱容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海,亦即如來的果海。那還不成佛啊!念不退是別教初地菩薩和圓教初住菩薩才能證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墮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墮二乘,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證位不退,同時圓證三不退,可見持名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又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要解》說:「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觀像如《般舟三味經》裏所說,專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觀想就是《觀經》裏所說,觀日,觀水,觀佛相好等等十六觀。這叫觀想念佛,都是淨土的行。還有五悔,是(1)懺悔,(2)勸請,(3)隨喜,(4)回向,(5)發願。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淨土。但其中有正有助,信願持名是正行,至於禮拜,供養等等都是助行。正助齊修如同眾寶俱備,但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
《要解》說:「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唯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能廣泛攝收種種根機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都能契合,引導往生。所以說「收機最廣」。至於「下手最易,呢?」人要開始修行,總得開步走,從原地邁出頭一步,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剛會說話的小孩會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可見「下手最易」。由於持名法門是這樣殊勝,所以「釋迦慈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對眾生開示,這是特點。例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問「云何應往,云何降服其心」,《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那是有人提問。唯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佛自說,可見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人會問到這裏。於是佛就興大悲,憫有情,主動告訴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羅漢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這個法門,須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剛研究過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議的智慧。為什麼能怎麼說呢?《阿彌陀經》講了,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說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難信,乃是說一切世間,包括各各剎土,各各種類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聖,一起都難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難信之法,就說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間小聰明,所以這個法門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這兩個字,很有深意。禪宗常說釋尊拈出花那樁公案。《要解》用了這個拈字,表明釋尊說法,同拈花案的拈出並無二致。於是《要解》就傾吐肝膽,稱性讚歎這個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句話都是佛之知見。所以印光大師極讚《要解》說,縱釋尊親作也不能過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麼叫方便呢?通俗說來,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法華玄贊》說:「施為可則曰方,善逗趣宜曰便。」就是說,可以作為標準的行動叫做方,善於啟發眾生的根器的,叫做便。又《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這就是說,能調理眾生,道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叫做方便。現在《要解》說持名是方便中的第一,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為什麼說是第一呢?由於其他大乘的法門多是先悟後修,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說來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證道。沒有看清路就要走,這就叫盲修瞎練與「煮砂作飯」。所以圓教須先悟才能修,至少應有個解悟。於是這下手就難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說證悟了。可是圓教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最易,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再推一步說,你縱然信願還稍欠缺,但你不是會念佛嗎?你念一句佛都有無量功德,散稱都成為佛種,所以這個下手最容易,你念佛一句都有不可思議功德。由於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密部《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的智果。「菩提為因」,菩提是覺悟。前以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得菩提。以菩提為因,就是以覺悟為因,自然感得覺悟之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生三不退。這是方便。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到的方法,而得解脫,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空說。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這個「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師讚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還可從《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得到證明。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有佛叫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味。所以他就打了一個比方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我們不想母親,不願意回來,那母親想念有什麼用。如果「字若憶母,如母憶時」於是「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子便不會在分離了。這個比喻就說持名的方便,這可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念念生滅,能從這個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於其他圓教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得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心而流轉了,也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不容易下手。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從眾生的心下手。《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經中說明了就是從眾生心下手。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這樣一聲接一聲的念佛,就必定見佛。專誠勇猛的當下就見佛,就與佛相去不遠了。這裏所說「必定見佛」已極殊勝,下面還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更微妙。就是說不須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得到開明,開悟。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如果能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那就是究竟佛。至於這個心怎樣開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想像念母親那樣,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見佛,並且還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開明。十方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自心所現,這個心要開明了,既是禪宗的大悟。可見禪淨本來無二。這以下又打個比喻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在香廠裏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帶有香氣。從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裏,衣服拿出來穿時,就是香的,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念佛是小孩都會的,而所得的妙果,是無比殊勝。
大勢至菩薩又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沒有靠別的方法。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續。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裏所說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嚴大定。它在果界叫做「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既是如來。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由上可見,用眾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註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既是了因佛中的了字。台教說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緣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這三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那麼什麼叫了因果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槃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意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在第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和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要執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論》說:「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語是語言,義指真義,既是中道第一義諦。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所以對於經裏的文句,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所以禪宗說死於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依法不依人」。學法求學,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於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於其所說,也應捨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機。《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云:「末法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應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涅槃經》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裏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說《法華》時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三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但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但到後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這不就是矛盾嗎?那麼依那個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人人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是實說。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用得經典,既是了義經。我們現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為體性,統統的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要解》說:「離一切相,既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鳥樹林既是實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顯現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本經是以實相為體,全妄即真,沒有一相不是實相。以至於一毛一塵,一一都是體法界。所以《要解》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就是說極樂得正報依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得全部理體。又說:「乃至。。。能信所信,能原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印之所印。」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