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八、天耳通願。
本章明彼土眾生具第六「宿命通願」、第七「天眼通願」,與第八「天耳通願」。」通」者,神通之簡稱。窮潛神異,所為不測,謂之神。所作無壅,自在無礙,謂之通。神通有六種,稱為六通,即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與漏盡通。此六通中,第六唯聖(指阿羅漢),前五通凡,異生(非人)亦可得之。三界諸天皆可依果報,而自然感得前五種之神通(甚至鬼神亦有小通),但不能得漏盡通。此漏盡通唯聖者所證。須斷盡煩惱,方為漏盡也。
今應注意者,經中極樂眾生所具之通,遠超餘經論中禪定等所得者。例如凡夫之宿命通,能知不過八萬劫。今云無量劫者何也?蓋以極樂眾生仗佛本願力,而具大乘不共之通,故遠勝於凡小也。《甄解》曰:「小乘前五通,唯依四根本定得。漏盡通,依四禪未至中間及三無色(「無色」者,指無色定。文中「三」字或為「四」字之誤,蓋八定者,乃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也。)。大乘依一切禪悉能之。今此經所說,大異於彼說。一切人天皆以佛願為所依。故云,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為增上緣。《事贊》云:『三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豈容同於有漏禪為所依耶?」故彼國天人之通,非修得者,不待修而自得成就,又不同於諸天報得五通。乃依彌陀之修德為因,依如來願力,而酬得安樂自然之報德。是以勝於常途之報得。故《要集》云:「不於四靜慮中,而修神通因。只是彼土任運生得之果報,不亦樂乎!」
又佛菩薩與二乘之身通有多種不同。《甄解》據《大乘義章》云:「(一)寬狹不同,如《地持》說,聲聞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六千國土,為通境界(今經中則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為通境界,可見差異之甚。)。(二)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眾多。諸佛菩薩能化現十方世界,一切色象。一時能現五趣之身。(三)大小不同。二乘化現大身,不能入小。化現小身,不能容大。諸佛菩薩現大身滿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塵中。化現小身如微塵,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薩於一切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四)遲速不同。二乘欲至遠所,多時乃至。以其不同如意通故。諸佛菩薩,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五)虛實不同。二乘所化現一切,相似而已,不得實用。諸佛菩薩所化現,皆得實用。(六)所作不同。諸佛菩薩化無量人,各令有心。隨作一事,令人異辨。二乘不能。(七)所現不同。諸佛菩薩但現一身,令人異見。但出一聲,令人異聞。安住一土,十方俱現。二乘不能。(八)化根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二乘不能。(九)自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凡所為作,身心自在,不相隨逐。其身現大,心亦不大。身現小,心亦不小。喜憂等一切皆爾(意謂身現喜,心亦不喜)。』二乘不能。」今彼國天人之神通,如《合贊》云:「今則大乘不共之通,而更加(彌陀)本願力,豈混同凡小通。」
本章中「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是第六宿命通願。宿者,宿世也,即過去世,俗稱前世者也。命者,指生命。故宿命即指前世過去之多生。能知過去多生所作種種善惡。稱為宿命通。《甄解》曰:「事謝於往(過去之事)名為宿,往法(過去之法)相續名為命。於此照知無壅,名宿命通。」又《會疏》云:「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二乘極遠知過去八萬劫事。菩薩所知無極。今願文言,無量劫時宿命,故知此為大乘菩薩之通也。
此願含二意:一者。如日澄憲師云:「不知宿命故,於善不進,於惡不恐。萬善懈怠,眾惡造作,只為不知宿業也。彼羅漢憶泥犁苦,流血汗(有阿羅漢憶及先世在地獄中種種慘痛,怖畏之極,流出血汗。)。福增(古德之名)見先身骨忽開悟。(又有人)不知先生母,以為妻。不知先世怨,養為子。不知先身父,以為美食等。皆迷宿命事,著今世樂。忽聞本緣,皆生厭心者也。」故極樂國人應具宿命智通,知眾生宿世行業,因勢誘導,以為化度眾生之方便。二者。靜照云:「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數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國。」又澄憲云:「往生彼國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故極樂國人因宿命智通,而彌上仰佛德也。
「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洞」者,深也,通也。」徹」者,通也,明也。十方,指空間。去來現在,即過去、未來,與現在,指時間。」去」承上宿命通願。指知十方過去無量劫中宿命所作善惡之事,悉皆「洞視徹聽」。以下言知十方未來與現在之事。則第七天眼通願與第八天耳通願也。天眼通,又名天眼智通,又名生死智通。天眼,天趣之眼。能見粗細遠近一切之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智度論五》曰:「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例如天人,則天道為自地,修羅、人、畜生、鬼、地獄五道為下地)中六道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又天眼通者,《會疏》曰:「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見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也。」凡夫肉眼,只見障內,例如圍牆是障,凡夫但見牆內,不知牆外之一切。天眼能見障外,故通達無礙。又彼國天人之天眼,遠勝二乘及諸天之天眼。龍樹大士曰:「二乘中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為通境。若作意者,見二千國土。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緣覺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三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見三千大千世界事。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至於彼國天人,不問作意不作意,所見世界與眾生生死流轉,及其因緣業行,遠超二乘。如《宋譯》第五願曰:「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今經云洞視「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即能見無量世界之事。可見極樂國人之通,實是佛菩薩神通也。
又此願意有二說:一者,如望西曰:「或土眾生,以不見於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見諸樂果,故不修樂因。法藏愍念此等眾生,選擇此願攝眾生也。」又《會疏》曰:「肉眼昧劣,不見一紙之外。但緣目前,思從於此。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淨土勝樂,欣求念淡。」又澄憲曰:「嗚呼悲哉!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厭離心緩,報謝思怠。」故望西又曰:「上求下化之要,厭苦報德之道,其唯在天眼照視者歟!」
二者,如《渧記》廣其意云:「如《會疏》等言,願興約滅惡生善,厭苦欣淨。若爾,則非真土(指極樂)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約真土所得者,或有淨土,其土聖眾,雖有天眼,或見二千世界,或見三千世界。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或有淨土,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而不能圓具五眼。是以殊興此願而已。故《願成就文》曰:「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等謂得一天眼則圓得五眼(本經第三十品中,「彼佛剎中,一切菩薩,修行五眼」,是其證也)。是以能見塵數佛國,明照眾生,死此生彼,濟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願之勝益也。」蓋其意為:若謂此願之起,僅為滅惡生善與厭苦欣樂,此尚非極樂真淨國人之實際利益。極樂國土天人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國。且得天眼即能圓具慧眼、法眼、佛眼與本具之肉眼,是為五眼。是以能見塵數佛國,並明照眾生,生死去來種種之相。於是可以救濟群生,利樂萬物。此方是本願之殊勝利益。上之兩說,後者切近彌陀本願。
經中徹聽十方未來現在之事,是第八天耳通願。又名天耳智通。天耳,指色界諸天人之耳根。能聞六道眾生之語言,及遠近粗細一切之音聲。《會疏》曰:「天耳通者。能聞一切障內障外,苦樂憂喜,語言音聲,無壅也。」此願《魏譯》文為「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唐譯》文曰:「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說法者,不取正覺。」準上可知,極樂天人之耳通,遠超二乘,不但普聞十方音聲,且能聽無量諸佛說法也。
澄憲曰:「此通至要。地獄眾苦之聲,餓鬼饑餓之聲,聞之鎮(「鎮「字或是「震「、「俱「之誤)增大悲之心。乾闥緊那(天帝之樂神。彈琉璃之琴,其音普聞此三千大千世界)之樂,神仙誦經之音,聞之常樂寂靜之洞(洞者,洞府,指神仙息處)。況諸佛說法,聞悉受持;菩薩對談,聽並渴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