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淨土資糧 (一) 黃念祖老居士述



淨土資糧

黃念祖老居士述



初刊說明

壬戌之秋,北京廣化寺與居士林在該寺舉辦念佛七道場,由該寺方丈修明長老主七。四眾弟子參加者一百餘人,其中多是久修之大德善信。道場中,香光幡幢,明潔莊嚴。誦持唱念,誠敬肅穆。實為近三四十年所罕見,亦為文革後北京第一次念佛七道場。起香之日,蒙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正果老法師,蒞臨加持並開示。次日起由中國佛學院淨土宗教師黃念祖居士講解《彌陀要解》中的宗要—信願持名,共四講。本林根據錄音,編為成文。復經原講人修改審定,文約義豐,更趨完善。在整稿期間,又收五臺山南山寺長老通願老法師來信,開示結七與名號讀音等重要問題。乃與前稿一併刊印,內部流通。三稿彙為一冊,命名為《淨土資糧》。冊中包括當代法門龍象,兩位老法師宣說淨法之寶貴開示,言簡意賅,抉釋淨宗奧要,更為希有。

又此次刊印蒙五臺山南山寺與福建中華山性海寺贊助,共力完成。特此一併致謝。

北京居士林  八三年元月

一、念佛七起香開示

正果法師

今天我想來講三點。第一點,關於「打七」的問題。「打」是一個語助詞,「七」是一個期限。從真正的意義上講,打七就是克期求證。可以打一個七,兩個七,三個七,乃至七個七。主要是克期求證的意思。就是我們自己限定在一個時間內,好好的放下外緣,清清淨淨的念佛。在這七天之中,希求能見佛聞法,或者得到其他種種殊勝功德的現象。要有所收穫,得到功德。

在打七法會中,有參禪的靜七,或者是其他的誦經禮佛七。打起七來,必須要求開悟證會。我們念佛的人,在這七天之中希求能夠見佛聞法,成就菩提心等等的無量功德。本來是念佛七,一般稱作打七。七從字義上講,當然是個數目字,但是也有這種解釋,「七」代表西方,《中華大辭典》有一條:西方謂之「七」。所以說念佛七就是念佛希求臨終往生西方。打念佛七,定期七日,是有經典為依據的。《阿彌陀經》裏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古來的祖師,規定七日念佛,或七日參禪,或七日誦經等等,也都是在經典中有根據的。在經典上,如來常常說,我要三日入定,七日入定,四十九日閉關入定,弟子們不要來打擾我。都是以七日乃至幾個七日為期。《觀無量壽佛經》在說到上品上生的時候,提到「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所以說我們打念佛七是有經典上的根據的。當然有念佛兩個七,三個七,七七四十九日的七個七,這統名叫「打七」。特別主要的事情是克期求證。祖師們規定,起碼是七天,再多乃至幾個月。如來在經中講過,我七日入定,九日入定,三個月入定,這都是如來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第二點,為什麼我們要打念佛七呢?經典上說的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囑咐我們要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究竟的歸宿處。《無量壽經》裏有這麼幾句話:「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都是偉大的,至極重要的願力。其中特別是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最偉大的一願。一般講到建立淨土法門,也是以這一願為依據,是眾生最可依靠的法門。為什麼呢?講到佛教的修持,有難行門,易行門的差別。所謂難行門,也無所謂難不難,不過在末法時代,例如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一個學佛的人,要想從戒定慧三學,依靠自己的修止觀和參禪得到成就,就比較困難,所以叫難行門。因為我們的業障深重,環境條件不好,所謂環境不好就是說此婆娑國土是五濁惡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種種干擾就不消說了。從生命上來說,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最多一百年以內,超過百歲的就很少了。但是在幾十年內,要想依照其他法門去修持得到成就,比較困難,所以叫難行門。但是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比較容易,所以叫易行門。易在什麼地方呢?像阿彌陀佛發的願力乃至有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的話,阿彌陀佛說我絕對不能成佛。這個往生是帶業往生。比如說你造了種種業,包括善業,惡業,還沒有得到解脫的時候,但是你從今以後,斷除惡業,專心念阿彌陀佛,修行淨業,依照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可以往生,這叫仗他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之所以要念佛就因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十念即可往生。因此從前的祖師乃至現在的人一直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的原因,是以經典為依據的,淨土三經裏說的很清楚。

第三點,講一講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因請法人韋提希夫人的關係,說到往生淨土的問題。當時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她:「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呢?五十年代在《現代佛學》上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要看皈依三寶或不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三寶,儘管研究佛教很好,說的很好,但是實際上很難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因為他不皈依三寶,首先就是我慢心沒去掉。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且要具足眾戒,根據個人的身份立場,環境關係,都守其淨戒。受五戒,受十戒,受比丘戒,乃至菩薩戒,要具足眾戒,各守其戒。並在生活,行動等一切方面,不犯戒,不犯威儀。念佛的人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行怎樣行,住怎樣住,坐怎樣坐,臥怎樣臥,吃飯怎樣吃,穿衣所以穿等等,都各有其規範形式,都應各守其規矩,就是不犯威儀。

再者,前面引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關於發菩提心的問題,這一點特別重要。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菩提心是以大悲心為因,實際上我佛的體性就是以大悲心為他的體性,如來是觀察了眾生的痛苦,發起了大悲心,由後得智去教化一切眾生,如佛菩薩所起的一切化度眾生的作用,都是由後得智所起的。如來對眾生的看法,在經典上教導我們:菩薩行菩薩道,等於是魚水的關係,等於是樹木的莖和花果的關係。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到最後之所以能夠成佛,總因為有菩提心,去化度眾生,用福德智慧兩種光焰圓滿功德去成就佛果。假如一個學佛的人沒發菩提心,就只能成為自了漢,所以只有深信因果,並且發了菩提心,才是往生淨土園成佛道的正因。菩提心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夫人說:「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此三種心實際即為菩提心。今天我們在此打佛七,希望大家都要發這三種心,也就是發菩提心,克期求證。功德圓滿時,大家可能看到瑞象。現前能夠萬緣放下,達到一心清淨念佛,這本身就是一種殊勝功德。

今天就講這些,祝願大家淨心念佛,現前得大利益,將來臨終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關於結七與聖號讀音的書示

通願法師

(一)止語(亦名忌語)「佛不許止語」。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責為「啞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是如「打餓七」,行無益苦行,皆此類也。比丘行此法,結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無奇特惑眾之法故。願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為慈老呵責。此或為修行人用功恐打閑岔,自想方法,實則不如少言,更為相應也。

(註:慈老指慈舟老法師,乃近代華北三大高僧之一)

(二)「阿」字,字義非常重要。華嚴四十二字,第一字為「阿」,表諸法無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義也。據華嚴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其含義至圓至廣,惜今漢族教徒,多讀成「額」或有讀「諾」,其音一差,作用亦偏。又有更差者,多有人將「阿」字去掉,單念「彌陀佛」者,此則無量光壽成為有量矣,關係重大。(如大讚「彌陀佛大願王」,而不如「阿彌陀大願王」,為準也。)又阿字在密教中,亦多勝解,茲不具述。

(整理拙稿之際,欣接通願老法師寄來書教。老法師精研華嚴,解行俱優,嚴持戒律,軌範人天。現駐錫五臺山南山寺,實為當代華嚴,律,淨三宗之大德,所示正是應病伽陀,修行關要。特公於眾,同沾法味。)(黃念祖謹志)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三味耶戒優婆塞黃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現在也可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來參加今天廣化寺念佛七道場,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緣不能來,或缺少善根而不肯來。又有人雖有因緣善根,但缺少福德,想來而臨時發生障礙而來不成。可見在座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特來讚賀,隨喜道場。並敬向諸位彙報本人學佛的體會,作為供養。同時,敬向諸位大德請教。

現在是「念佛七」道場,念佛七日。這樣以七天為一期,就是根據《阿彌陀經》中,若有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教道。我們現在道場中,每天都念《阿彌陀經》,因為此經簡要,可以稱為淨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註解甚多。其中以蓮池大師之《彌陀疏鈔》,幽溪大師之《圓中鈔》及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最為殊勝精要。印光法師說:「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又於此三疏之中,尤推讚《要解》,說它超出此經一切註疏之上。並推崇至極地說:縱世尊出世,親自註解,亦不能過。所以我現在敬選《要解》中的宗要,來向大家彙報。

天臺宗註疏,先明五重玄義。在看經文前理解這五重玄義,便抓住了全經的綱要與心要。這五重是:

(一)釋名,
(二)辨體,
(三)明宗,
(四)力用,
(五)教相。

(一)就是解釋的經題名。

(二)是辨明本經的體性,本經以實相為體。

(三)是宣明本經以什麼為宗要。

(四)是講明本經的妙用。本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未法多障眾生,依此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

(五)明教相:此經是大乘菩薩藏所攝。由於本經以實相為體,實相之體非語言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談實相之理,單提五重玄義中之明宗。本經之理體攝於六信中的信自與信理。於明宗中融攝經體,並兼明本經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