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卷八千三百三十二言品二千三百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盖聞圓圓內秘。列後周而排迹。融融外現。結下根而顯本。乃有滿慈子等。領四聞於三周。憍陳如等。說一喻於一章。今斯富樓那。說法第一。表三世佛剎。利生第一。領無量眾。善清淨國。統恒沙三千於一土。寶明大劫。孕萬億四聖於一世。盤薄寶地。平山陵而墤溝壑。穹隆蒼天。朔宮殿而得相見。無女人而停胎生。無婬欲而期化生。智慧持身。出光無礙。神通隨心。飛行自在。四八相好。莊嚴其身。七寶鴈塔。遍滿其國。法喜之食。隨念飽心。禪悅之漿。應時滿身。滿子淨剎。難得可稱。於是金蘭醉客。問宿處而至親友家。連壁富主。裹寶珠而趣官事營。年代邈邈。忘其寶。今辰晢晢。見衣珠。此品大意。盖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五百舉數也。弟子者標人也。授記。示法也。此品舉數。標人授記。故言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二品。因緣說周中。第二授記段中。大段有二。第一千二百人授記。第二二千人授記。約第一中有二。從品初下。訖深心本願。第一明經家序嘿念領解。從爾時佛告下。第二明如來述記。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明敘其得解歡喜。第二明敘即默念領解。約第一中有二。第一敘得解由。第二敘其得解歡喜。約第一由中有四。從從佛聞下。第一明由聞法譬說二周開三顯一。從又聞授諸等等。第二明由聞身子等五弟子得記。從復聞宿世下。第三明由聞宿世結緣事。從聞諸佛有大下。第四明由聞如來三達無礙見久如今。從得未曾有下。第二敘其得解歡喜。中有二。初明內解歡喜。從即從坐起下。明形狀恭敬。從而作是念下。第二正明嘿念領解。中有二。初明嘿念領解。中有口領解(云云)。從唯佛世尊下。第一明嘿念發迹請記。從爾時佛告下。第二明如來述記。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二。從爾時佛告諸比丘下。訖常懃精進教化眾生。第一明如來述其本迹。從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下。訖起七寶塔遍滿其國。第二明如來其授記。約第一段中有三。從爾時佛告下。訖言論之辨。第一明就釋迦世行因發迹。從汝等勿謂下。訖教化眾生。第二約過去佛世行因顯本。從諸比丘下。訖教化眾生。第三明就三世佛時因行所得(云云)。約第二授記中。有七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一行半。頌上發迹授記。初有十四行。頌發迹。次有七行半。頌授記。約發迹中有二。初有七行。頌總聲聞。次有七行。頌別滿願發迹(云云)。約授記中。有七意(云云)。從爾時千二百阿羅漢下。第二明千二百授記中有三。從爾時千二百下。訖不亦快乎。第一明念請。從佛知此等下。第二明與記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從佛知此等心之所念下。第一明總許千二百記。從於此眾中下。第二明別授陳如記。從其五百下。第三明別授五百記。約第二頌中。十一行半。為二。初有九行半。頌陳如記。次有一行半。頌陳如。及五百。及五百記。次有一行。頌總一切聲聞記。從爾時五百阿羅漢下。第三明五百領解。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初經家敘其歡喜。從世尊我等。第二明自陳領解。中有二。初明法說。從如無知者下。二明譬說。中有二。初從譬如有人下。第二正譬說中有二。開譬。合譬。譬如下。訖無所乏短。第一明開譬。中有多事(云云)。從佛亦如是下。訖得未曾有。第二明合譬。中有多事(云云)。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下。第二偈頌。十二行半。為二。初有一行半。頌其歡喜(云云)。次十一行。頌自陳領解中為二。初有一行。頌法說。次有十行。頌譬說(云云)。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一千二百三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也。
第一述大意者。夫阿難羅云。仰別記而舉望。無學聲聞。同他望而住立。所以勝幡淨國。等極樂而表奇。通王寶命。比彌陀而爭遠。多聞誓願水鏡。浮於空王之池。精進高行華菓。結於能仁之菀。寶華成道。等海慧而流芳。羅睺密行。同諸佛而表奇。無學二千。澄心觀佛。學滿三明。授決令喜。是品大意。盖如是也。
第二釋名者。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也。此品中。顯學無學人記。故言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因緣說周中。第二授記段中第二明授二千人記。中有二。一明請記。二明授記。約請記中有二。一明二人請記。二明二千人請。約二人請二。一明嘿念請記。二明發言請記。初云爾時阿難下。第二明嘿念請記。從即從座起下。訖眾望亦足。第二明發言請記。從爾時學無學下。訖住立一面。第二明二千請記。從爾時佛告阿難下。第二明如來授記。中有二。第一明二人授記。第二明二千人授記。約二人授記中有二。一明阿難記。中有五。第一明長行授記。中有六意(云云)。第二明偈頌重記。從爾時會中下。第三明八千菩薩成疑。從爾時世尊下。第四明如來釋疑。從阿難面於下。第五明如來述歎。中有長行偈頌。可知。從爾時佛告羅睺下。第二明羅睺授記。中有長行偈頌。可知(云云)。從爾時世尊見下。第二明二千人授記。中有長行偈頌。如文(云云上來正說分了)。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二千一百六十三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巍巍釋迦。振記聲而流歡。蕩蕩藥王。聞實相而懷樂。是以一句之功。賜無上位。一念之勳。封無邊國。捨淨業士星。散沙界。如來專使月。照億剎。毀佛之罪。輕爭毛葉。謗人之業。重競盤石。鏡智妙華。咲供養菀。種智寶菓。結受持林。法華第一龍。振三乘谷。已今當說象。蹴一乘峯。風飛三說。而六宗靡旗。眾涌十妙。而亂轍。理智全身。託經卷而遊塵國。真應權身。隨經處成正覺。高原求水。聞十如而近泥。乾土發哀。悟七喻而見水。慈悲芳室。混五姓而同庇。忍辱妙衣。著七人而俱位。法空廣床。不遮畢死而安坐。理姓平榻。不捨懈怠而信受。變化猛守。防刀杖於行者。清淨光身。許示現於寂漠。忘失章句。聞如來誨。空閑聽眾。得天龍聞。能說法師。蒙佛護而令大眾喜。所化弟子。隨師訓見恒沙佛。妙法圓宗。超超然獨秀。平等大慧。礭礭然堅固。此品大意。盖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也。此品偏舉人。故言法師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有五品。是迹門流通分也。大分為四。法師寶塔品。第一明弘經功深福重。勸流通。達多一品。第二明引往弘經。彼我兼益。已證功德深重。勸持一品。第三明八萬大士。此土願弘經。新得記者。他土欲弘經。安樂行一品。第四明外凡初心欣斯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殯辱。自[(厂@((既-旡)-日+口))*頁]力[苟*苟]。因生退沒。佛為此人說四安樂行。約第一段中為二。第一法師品。明釋尊自說弘經功福。命覓流通。第二寶塔品。明多寶分身。且助且證覓流通。約第一法師品中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偈頌。歎美五種法師能弘經人。第二明有長行偈頌。歎美所持之法。約第一段有二。第一就稟道弟子門。明功深福重。第二就授道師門。明功深福重。約弟子門中有二。從初下。訖當得菩提。第一明佛在弟子功深福重。中有二。從藥王下。第一明簡出人類。從咸於佛前下。第二明簡出得記之緣。從佛告藥王下。第二明佛滅後弟子能持經功福重。中有二意(云云)。從若有人下。第二明授道師功深福重。中有長行有偈頌。約長行中有二。第一別明。第二明總逆順得罪得福。約中有二。從若復有人下。訖廣說此法。第一明現在弟子深功大福。中有五意(云云)。從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下。訖廣為人說。第二明佛滅度後師功大。中有二意(云云)。從藥王若有惡人下。訖即得三菩提。第二總明五種法師逆者得重罪順者得大福。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六行。為三。初有二行。不頌長行。別將勸自行化他耳。次有三行。頌上門通別。次有十行。頌別上師門功深福重。次有一行。歎經尊妙。從爾時復告藥王菩薩。第二明有長行偈頌。歎所持法。及示弘經方法。約長行中。初明經法歎。中有五。從爾時佛復告下。訖況滅度後。明歎法。從藥王當知下。訖手摩其頭。第二明約人歎法。從藥王在在下。訖三菩提。第三明約處歎法。從藥王多有人下。訖菩薩之道。第四明約因歎法。從其有眾生下。訖菩提。第五約果歎法。中有五意(云云)。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弘經方法。中有二。初明方法。中有二意(云云)。從藥王我於下。訖令得具足。第二明利益。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八行半。為三。初有一行。總勸。不頌長行。次有十六行半。頌上長行。次有一行頌。頌結勸(云云)。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二千六百三十二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七寶靈墳。踊會地而住天漢。五千龕室。餝欄楯而居層階。加以無數寶幢。流虹幡而飄飄。萬億寶鈴。鳴伽音玲玲。金銀圓蓋。懸於中天。瑠璃支提。擢於四天。三十三天。雨天華而供養寶塔。八部龍神。奏伎樂而讚嘆塔婆。于時峨峨塔廟。出隱隱聲。以讚揚釋迦。正正多寶。吐沖沖辨。證成大慧。所以十六大眾。聞塔聲以悱悱。八部天人。發疑心而憤憤。兢兢大樂。舉眾疑而待法響。堂堂能仁。稱多寶而開會鬱。仰仰樂說。欲見全身。赫赫大覺。談集分身。諄諄報佛。放毫光而照十方。浩浩分身。從侍者集中城。未熟天人。移他土而淨穢執。已熟眾生。接虗空而遮少心。雲集諸佛。與欲請開塔戶。本體釋尊。應請開摩尼戶。多寶如來。半座同位。釋迦世雄。入身同塔。燽燽兩尊。巋然居高。煌煌一塔。森然秀峙。十五強況。等妙高而秀六宗。一乘圓智。無濵海而勝三乘。蹔持之功。諸佛所歎。讀持之力。住純善地。人天好眼。人天應供。憤憤悱悱。忉忉至至。難得可談。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見者通能所也。塔者梵語塔婆也。此唯佛所也。故言見寶塔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大段。第一明弘經功深福重流通中。第二明多寶分身且證且助勸覓流通。中有長行偈頌。長行大段有三。初明寶塔踊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約大段第一中有六。從初爾時佛前有七寶塔下。訖四天王宮。第一明塔現之相。從三十三天下。訖尊重讚歎。第二明諸天供養。從爾時寶塔下。訖皆是真實。第三明多寶如來證誠稱歎。從爾時四眾下。訖却住一面。第四明時眾驚疑。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有菩薩下。訖發是音聲。第五明大樂說菩薩問。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佛告下。訖善哉善哉。第六明佛答中有三意(云云)。從是時大樂說下。大段第二明分身遠集。中有七。第一明大樂說請見多寶佛。從佛告下。訖今應當集。第二明應集分身。從大樂說白佛言下。訖禮拜供養。第三明大樂說請分身集。從爾時佛放下。訖亦復如是。第四明佛放光遠召。從爾時十方下。訖如來寶塔。第五明諸佛同來。從娑婆世界下。訖諸佛如來遍滿其中。第六明嚴淨國界。中有三(云云)。從是時諸佛下。訖皆在虗空。第七明與欲開塔。中有五意(云云)。從以大音聲下。訖付屬有在。大段第三。明釋迦唱募覓流通。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第二偈頌。有四十八行半。大分為三。初有三行半。頌多寶塔現。次有八行半。頌分身遠集。次有三十六行。頌釋迦付屬中為二。初有八行半。舉三佛勸流通。中有三意(云云)。次二十七行半。舉難持法。中有五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卷八千九百五言品一千七百廿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浩浩圓海。騰智波而洗塵。眇眇覺山。吐行雲蔭熱。是以輸頭檀王。讓位表求法於千歲。沙竭龍女。轉身示成佛於一生。採菓汲水之功圓。位於四德。拾薪設食之德積。印於三點。床身給侍勞。經千百不怠。槌鐘求法勤。歷三祇無退。無怨妙記。忽授調達。頓漸深疑。定決智積。圓教力用。照日於沙界。頓教威勢。臨月於億葉。小乘五難。值龍女而霧卷。別教一疑。對覺母雲開。十方賢士。誰不資此妙典哉。無邊聖人。誰不歸斯圓教哉。便成正覺之鴻疑。渙焉此篇皆氷解。轉身自在之奇術。在然此章悉龜鏡。智積悱悱遠疑。望圓珠而霜消。身子憤憤曠障。對融金露零。彼智積身子。尚默然信受。此後賢後聖。何拒不信受。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提婆達多者。此翻天熱。此品偏舉人為名。故言提婆達多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迹門流通中。第二明引往弘經彼我兼益勸流通也。中大段有二。從品初下。訖蓮華化生。第一大段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從於時下方。訖品竟。第二大段明文殊通經龍女作佛。約第一大段中有三。第一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從佛告諸比丘下。訖至不退轉。第二結會古今。從告諸比丘。訖蓮華化生。第三明勸信。約第一段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四。從初爾時佛告下。第一明求法時節。從於多劫中下。第二正明求法。中有四意(云云)。從時有仙人下。第三明求得法師。從王聞仙言。第四明聞法奉行。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七行半。為五。初有半行。頌求法時節。次有一行半。頌正求法。次有一行半。頌求得法師。次有二行半。頌聞法奉行。次有一行半。結證勸信。從佛告諸比丘下。第二結會古今中有三。初正結會。從由提婆達多下。第二明師弟功報俱滿。中有二。初明弟子自報已滿。中有三意(云云)。從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下。第三明勸信(云云)。從於時下方多寶下。大段第二明今日文殊通經利益。中有二。第一明通經。中有五。初明智積請退。從釋迦牟尼下。第二明待通經利益之證。從爾時文殊下。第三明文殊即來。從智積菩薩下。第四明智積所問。從文殊師利言下。第五明文殊答。中有七意(云云)。從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下。第二明利益。中有九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一千一百九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名。第三入文判。
第一述大意者。夫藥王大樂。奉勅命而發誓。無學有學。居異國而願傳。于時姨母憍曇。易色受記。雲母耶輸。作念聞決。於是王城法王。視萬億而勵心。沙界大士。從十方而祈班。所願著忍辱鎧。遮罵詈箭。被慈悲甲。却惡口鉾。住慈悲室。障輕慢風。住空禪床。忘惡鬼辱。不惜易爛臰穢身。獲得難得金剛體。濁世擯出。不恨心裏。末世求法。先望說法。發誓開士山。峙三千。發願賢哲海。浩百億。一乘妙典。何國不講。圓教高文。何家不寫。像末佛子。誰可同彼願。濁世行者。誰不學此風哉。
第二釋名者。二萬菩薩。奉命弘經。故名持品。勸八十億弘經。故亦名勸。前後雙舉。故名勸持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迹門流通中。第三明二萬菩薩忍力成者此土弘經。新得記者他方弘經。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受持。第二大段明勸持。約第一大段中有三。從品初下。訖不惜身命。第一明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爾時眾中五百下。訖心不實故。第二明五百羅漢。八千聲聞發誓。他國流通。從爾時佛姨母下。訖他方國土廣宣此經。第三明諸尼請記授諸尼記也。從爾時世尊視八十下。大段第二明勸持。約中有二。長行中有五。從初爾時世尊視八十下。第一明佛眼視諸菩薩。從即從座起下。第二明諸菩薩請告勅。從復作是念下。第三明佛嘿然。從時諸菩薩。第四明菩薩知佛意。從便於佛前下。第五發誓通經。從即時諸菩薩下。第二偈頌。有二十行。文分為四。初有十七行。頌被忍衣弘經。次有一行。頌入如來室弘經。次有一行。頌坐如來座弘經。次有一行。總結請知(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