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入佛明宗答問---3 王驤陸居士 開示






21. 問:淨宗念佛之義云何?

答:念佛直接生西,非念佛之義也,以念佛法攝心歸一,自淨其土,方可入彌陀願海,而與諸上善人相合,以眾生生者,皆必阿鞞拔致也,此名不動地,非明心者,不能如是。故念佛者,改念貪念瞋念癡之習,而習於念佛念法念僧也,常念於佛者,時時不忘覺性,不離本來也,此名真念佛。古人念佛,不似今人之口唱,古人時刻不放鬆,時刻念佛,二六時中,不雜用心者,即處處不忘本來,非故作如是,亦熟極功深,打成一片,流露於不覺耳。又古人念佛,只在當下一句,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非若今人之求於死時,以頂暖即為上生,是重於臨時,而不求於平日,欺人自欺,可勝嘆哉。

22. 問:帶業往生之義云何?

答:帶業者,其習氣未淨也,彼以願力足,行持堅,心已攝一,故可往生,至於三業尚未清淨無餘,不能成佛,況菩薩亦尚有習氣耶。

23. 問:密宗即生成佛之義云何?

答:此言明心後,顯法身見實相,為成佛也,非習氣亦淨也,惟證法身後,除習氣方有辦法,方入正修,非於此生,連習氣亦淨盡也。

24. 問:嘗見許多用功人,多年苦行卓絕,然終不易得究竟,到了仍無把鼻者,是何原因?

答:此有數因,其咎半亦在師,師無方便力,識其根器,一也。不予以合機之法,二也。自己未先徹悟,不得不襲老法以示人,不知變通,三也。未能預杜學者病根,四也。為學人解義未清,入於盲修,五也。故立門戶,六也。強分勝劣而求名聞,七也。
  至學人之自誤者,一曰求佛不求己,二曰考師不考己,三曰多依賴性而貪省事,四曰心不痛切而少恆,五曰性急多疑,六曰不肯於人事上練心,七曰器量太小而福薄,八曰貢高我慢,不虛心而疾入,九曰善惡之見太深,十曰不明本來。此皆誤人而自誤者也。

25. 問:何謂解義未清?

答:如初為人說法,必為徹解法義,方不致中迷疑誤,如定字空字佛字無字等,皆不可依表面字義而簡釋者也。定者,非如木石不動之定,雖於動中,心不被境奪而惑亂,此為定也。空者,非有無之謂,乃一切正有時,其體無自性,本來空寂,不住不執取之為空也。佛者,非單指佛言,凡覺,凡寂,以及本來實相,皆名為佛也。無者,非有無之無,乃毋執取之謂也。諸如此類,非反復闡明,學人必至誤解,引人盲修,可不懼哉。

26. 問:修持之法,究有次第否?

答:本無次第,但亦可假定如後,一曰先明根本,以明心見性為主,二曰除習氣,三曰除餘習。
初步功夫,非仗法不可,然自力為主要。
二步功夫,全在人事上練心,
第三步,在意境鬆活念念不忘,而勿執取於法,恐反不活潑也。又初見道,次為修道,次為明道,次為證道,次為運道,運用之也,次為空道,即空法也,再次為忘道,此空空也,如是刻刻不離於道而無道見,斯得大自在矣。

27. 問:究如何而合學佛之本旨?

答:在不惑二字,眾生不由惑造業,因業受苦,苦復為惑,今以慧破惑而解空,因空而得定,定則慧生,以此三輪,破彼三輪也。

28. 問:學佛之大機大用究安在?

答:在定慧體三力。定力強,心自不能惑,不淫不屈不移是也,慧力足,則識見遠大,因果明了,自然不入惡也,由此二者,自然身體力強,方足以任大事。凡一國家之興替,賴乎民族精神,此真正民力,用之於世,方為國利民福,得佛法之大機大用矣。故佛法非消極自了,正是積極用世,殺生成仁者,非具大布施之精神不能。故佛法必以明心為第一義,惜世人了解者少,僅以死後往生西方,自了消極目之,其咎在人,非法之誤,豈不冤哉。

29. 問:理解無補於事修,則事修有成,理終無所用之,是可廢棄之矣?

答:理解者,所以正事修者也,如地圖是理解,行路是事修,兩無礙也。若一味讀地圖而不走路,固屬不可,但不看地圖,一味瞎走,亦不可也。且理者,事之蘊於心者也,心中事也,事者,理之表於境者也,境上理也,理事不二,兩無傷也。惟世人有偏執之病,強分勝劣,失之遠矣。

30. 問:佛與菩薩,菩薩與金剛何別?

答:世人偏執好分別,每以佛為最,菩薩次之,金剛又次之,不知一切眾生都是佛,何況菩薩乎。惟菩薩者,功行未圓者也,其實明心菩薩,即是佛位。佛是寂滅之性體,菩薩金剛乃慈悲之妙用。在三昧定中是佛,由三昧起,廣度群品,是菩薩。於諸行中,了無法見,動靜一如者為佛,能所未忘,法見尚在者為菩薩。又溫和順度者為菩薩,忿怒逆度者為金剛,同一菩薩慈悲也。又弘法者為菩薩,護法者為金剛,然而護亦弘也,皆方便也,知方便則魔亦化為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