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如理門】
一一事。皆如理溥遍廣大。如理徹於三世。如理常住本然
【謂諸事法與理非異】
先出遍之所由由前門理如事故即。事不異理。故遍此與前門互相如為一對。又與後門以非一非異互望。能遍能含為一對
【故事隨理而圓遍】
總標宗也。下別示遍相
【遂令一塵溥遍法界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且指一事為例釋之
【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
例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六道眾生一一皆爾
【三事含理事門】
文二。一正釋此門。二總融二門
【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標宗)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等諸法既不離法界是故俱在一塵中現】
指一為例也。由上一事。含於理故。餘一切事。與所含理。體不異故。隨所含理皆於一事中現也。然此亦與理非異。方能含。今但標非一者。約存本一事為能含法故。又以對前門故
【如一塵一切法亦爾(結例)此理事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
為能含邊。皆具與理非一非異義。由非一故。有體為能含。由非異故。有用方能含也
【一一中一】
上一中有下一也。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也。餘三句一一例知
【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通論四句。皆上為能含。即當所遍。下為能遍。即當所含。若準下一多相望不同。即第二句是遍義。第三句是含義。末句互為含遍。初句皆闕也。但應云攝入。至下當明
【四通局無礙門】
釋第二門。二門唯通。今不壞相。有不遍故兼局
【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局)即非異故(故通)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由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五廣陜無礙門】
釋第三門
【謂事與理非一(故陜)即非異故(故廣)】
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陜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
六七二門。皆合前四五。兼之二三。以廣容溥遍不相離故。二四唯遍。三五唯容。故今合之。同時具二。但以一多反覆相望。故成六七二門。文中有兩對。初明遍即是容。後明容即是遍。初中云
【謂此一塵望於一切由溥遍即是廣容】
以一望多。故有遍容義。以有彼多可一一遍故。可悉容受故。若多望一。即無此義。以所望唯一。無可言遍言容。但應云攝入。即當後門
【故遍在一切中時即復還攝一切諸法全住自中】
謂一遍多時。還攝所遍之多在我一內。若以鏡燈喻者。如四方四維布八鏡。又上下各安一鏡為十。於中安一燈即十鏡互入。如一鏡遍九鏡時。即容九在一內也
【又由廣容即是溥遍故令此一塵還即遍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
但覆上也一容九時。即能遍九。是故。此塵自遍他時。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思之
七攝入無礙門
【謂彼一切望於一法(反上也)】
故名義皆殊。亦有兩對
【以入他即是攝他】
入即前遍。攝即前容。以多望一無多可遍。故云入也。無多可容。故云攝也
【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令彼一還復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思之】
多入一時。還攝所入之一。在我能入多內。如九鏡入彼一鏡中時。即攝彼一鏡。還在能入九鏡之內。同時交互。故云無礙
【又由攝他即是入他】
反上能入為能攝也
【故一法】
此是所攝
【全在一切中時】
彼多攝之
【還令一切】
是能入也
【恒在一內】
一是所入
【同時無礙思之】
謂九各攝一。在己中時。九即同入彼一鏡內也
【八交涉無礙門】
六七二門。約一多互望。能所義別。故有遍容攝入之殊。今此多能攝一入一。即此一亦能攝多入多。即能即所。即攝即入。即一即多。一切一時溥收無礙。故云交涉。謂交相關涉也
【謂一法望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
雖似八句。二二合故。
【問既總上二門。何得但云攝入不言遍容。答前約一多相望義別。】
故分二門名殊。今同時互即。故遍即是入。容即是攝。若更開遍容四句。即文義成重。若句句云攝容一切。遍入一切等。即文句繁雜。故但云攝入。即是遍容也。問若一多相即。何得此還標云一望一切。後門云一切望一。答雖且舉一為首。而亦同時迴互。故釋中初句一望一切云攝入。次句一切望一云攝入。三即一望一。四即一切望一切。文昭然也。二門且相對。各舉一例。其實一一迴互自具。故第十門總之名溥融也。然二門義不重者。至後門當示
【謂一攝】
如舉東鏡為能攝也。同時即為能入及所攝。是下一入字也。此能入即彼所攝。此能攝即彼所入。彼謂一切也。故上釋云。即能即所。即攝即入。即一即多矣
【一切】
如舉九鏡為所攝也。同時即為所入及能攝。便是後舉一切字。一一例上反之
【一入】
則上能攝之一。同時便為此能入及所攝也
【一切】
即上所攝。同時便為此所入及能攝也。故以兩句為一句。據此句。以一望多。秖合云遍容。不合云攝入。今由此門一一反覆相即故。迴互無礙也
【一切攝一】
正是上一入一切也
【一切入一】
正是上一攝一切也。文勢一一反上釋之
【一攝一一入一】
如東鏡攝彼西鏡入我東鏡中時。即我東鏡便入彼西鏡中去
【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
圓滿常如此句。但以言不頓彰。故假前三句。三句皆遍也
【同時交參無礙】
同時具如上釋
【九相在無礙門】
我攝餘法在他法中。他又攝餘法在我法中。此彼互在。故云相在也
【謂一切望一】
以一切在初者。反於第八。其實亦一望一切。乃至四句
【亦有入有攝亦有四句】
此與前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時攝入。今則欲入彼時。必別攝餘法。帶之將入彼中。發起重重無盡之勢也
【攝一入一】
上一是所攝。下一是所入。二皆是所。則顯上必別有能攝之法為主。本文恐句中雜鬧難會。故略之也。餘三句亦然。且此句者。應云一能攝一入一。如東鏡能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之中。即東鏡為能攝能入。南為所攝。西為所入也。此即釋迦世尊攝文殊菩薩入普賢中也。直舉一切佛為能亦得
【攝一切入一】
如東鏡攝餘八鏡。帶之將入西鏡中時。即東鏡為能攝能入。八鏡為所攝。西鏡為所入也。則一佛攝一切佛。一切眾生。帶之同入一眾生中。都以九鏡及一切佛。為能亦得
【攝一入一切】
如東鏡攝南鏡。將入八鏡中也。或九鏡皆攝東鏡。將入九鏡中也
【攝一切入一切】
此中正明諸法互相攝入。一時圓滿重重無盡也。前三句。且趣舉其一。令漸次見其義用。論其諸法交涉相在。即以同時。今現見鏡燈但入一燈當中之時。即鏡鏡中一時各有多多之燈。無先後也。即諸佛菩薩六道眾生。不有即己。有則一剎那中。便徹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凡聖中也
【同時交參無礙】
前三句都在第四中。名同時也
十溥融無礙門
【謂一切及一溥皆同時更互相望】
八九。互闕一也
【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溥融無礙】
溥融八九。令各各一時頓具。故云一一具前兩重四句。然則亦總融前九。前九展轉相由。故不出一及一切。互相望故。前九又不頓顯。故此攝令同一剎那。既總別同時即重重無盡也
【準前思之】
且準八九二門思之者。據第八門。初句云一攝一切。一入一切者。且明我之自一攝他一切時。此一即復單己入他一切。未言帶所攝一切。復將入他一切。第九門云。我攝一入一等者。但明所攝所入。又不明一與一切。一一互望。皆為能攝能入。今若合二門。令一望多時。即多望一。同時一一各具能所者。即成兩重四句。初以一法為能攝入。一一對四句。所攝入者。一一法攝一入一。此是八中第三句。全與九中初句合也。二一法攝一切入一。此是八中初句上半。第三句下半。與九中次句合也。三一法攝一入一切。此是八中第三句上半。初句下半。與九中第三句合也。四一法攝一切入一切。此是八中初全句。與九中第四句合也。次以一切法為能攝入。一一對四句所攝入者。一一切法皆攝一入一。此是八中次全句。與九中初句合也。二一切法皆攝一切入一。此是八中末句上半。次句下半。與九中次句合也。三一切法皆攝一入一切。此是八中次句上半。末句下半。與九中第三句合也。四一切法皆攝一切入一切。此是八中全末句。與九中末句合也。如是二門交絡配屬。即重重無盡。主伴互融之門豁開也。將此十門。遍配一切法義。方成十玄之義。若但將此十以配於十玄。即文勢別也。令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令現在前
注華嚴法界觀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