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泉池功德第十七)-2 黃念祖居士註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上顯池中莊嚴之相。「池飾七寶」者,《吳譯》曰:「皆復有自然流泉浴池,皆與自然七寶俱生」。「地布金沙」,地指池底。《漢譯》曰:「有純白銀池者,其底沙皆黃金也。中有純黃金池者,其水底沙皆白銀也。....中復有二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銀也。」乃至「中復有七寶共作一池者,其池底沙皆金、銀、水精、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也。」
下明池花有四種妙蓮。《會疏》曰:「優缽羅,此云青蓮華。缽曇摩,此云紅蓮華。拘牟頭,此云黃蓮華。芬陀利,此云白蓮華。小本所謂四色華也。」又《箋註》曰:「西方之蓮,有青黃赤白四種。又隨未敷、開、落之三時而異名,芬陀利為白蓮華之正開敷者。又此華最大,花瓣數百,一名百葉花。《妙法蓮華經》之蓮華,即此白蓮華百葉之芬陀利華也。又此華多出於阿耨達池,人間無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又「雜色光茂」。「雜」者,和也,合也,眾也,集也。故「雜色」,指眾色和合也。「光茂」者,明盛也。小本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亦顯雜色光茂也。「彌」者,滿也。蓮花遍滿寶池,覆蔭水面,故曰「彌覆水上」。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淨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上顯水具妙用,善如人意。「過浴此水」者,《會疏》曰:「彼土人天,非水谷身。清淨成就,不須洗濯,何須水耶?唯是為隨意受樂,蕩除心垢故也。」意謂:彼土天人,蓮花化身,非依飲水食穀以維身命。本來清淨,何須洗浴?蓋隨意樂而浴,為除心垢耳!心垢消除,自然神開體適,故下文曰「開神悅體」也。
此功德水之妙用,實不可思議。其水位上下、水溫高低、水流緩急,「一一隨眾生意」。若人初欲此水至足,或欲至腰,至頸,或欲灌身。則同一池水隨人意念而升降自在。甚至水升虛空,而作淋灌。人間之水,其性向下。彼土之水,上下無礙。更有進者,同一池水,多人入浴,人之所欲,各有不同,或高或低,或暖或涼,或緩或急。而此水能一一知眾生意,復能一一隨眾生意。如其所願,同時同處,普應現之。當思此水,是何等之水。如斯境界,是何等境界。《法華》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此正是難思之妙法。
茲於不須說中,勉強說之。彌陀因地,住真實慧。莊嚴淨土,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此真實之際,勉強說之,即實際理體。當人自心,亦即是一法句,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水即是真實之際,故能普門示現,廣滿眾願,一一惠以真實之利也。下曰水演妙法,彌顯此意。
「開神」。「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俗稱為靈魂)。又如《肇註維摩經序》曰:「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是則以真證之不可思議境界謂之神域。又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開神」乃能使浴者開顯識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德,調和適意,故「悅體」。「淨」者,清澄無垢。「無形」者,表至清也。以水至清,能使池底寶砂清澈映現,故曰「寶沙映澈」。徹照至底,故曰「無深不照」。「淨若無形」,水之相也。「開神悅體」,水之用也。相用俱妙,實因水之本體妙也。
微瀾徐迴,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上段明本品之(二)水演妙法。廣演無情說法之妙諦,以成熟極樂眾生之善根。「微瀾」,水生細紋曰「波」;大波曰「瀾」。今曰「微瀾」,乃指細波。「徐迴」。「徐」者,緩也。「迴」者,迴流,水往復也。水波徐緩往復,互相激盪,輾轉生波。故云「轉相灌注」。水波相擊,發微妙悅耳之聲。其聲之種類無量,微妙亦無量,故曰「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所言「無量微妙」者,以能廣說無量妙法故。
「佛法僧聲」。佛法僧者,三寶也。《小本》曰:「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波羅蜜」,譯為到彼岸。或度無極,簡曰度。或事究竟。以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止息」。「止」者,停止之義,住止於諦理不動也。「息」者,休息。《止觀三》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故「息」者,息諸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觀。又《止觀三》曰:「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觀。」又「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又《止觀輔行》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寂靜」,見前「諸根寂靜」註。「無生無滅」者,涅槃之真理,本來無生滅。《仁王經》曰:「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又《圓覺經》曰:「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又清涼云:「若聞無生者,便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
「十力」者,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為力。(詳見第四十六品十力註)(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是為「十力」。「無畏」者,又云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也。此有四種:(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是名四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