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佛說父母恩重經 



佛說父母恩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摩訶薩及聲眷屬俱。亦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諸天人民及天龍鬼神。皆來集會。一心聽佛說法。瞻仰尊顏。目不暫捨。佛言。人生在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是以寄託母。胎懷身十月。歲滿月充。母子俱顯生墮草上。父母養育。臥則蘭車。父母懷抱。和和弄聲。含笑未語。飢時須食。非母不哺。渴時須飲。非母不乳。母中飢時吞苦吐甘推乾就濕。非義不親。非母不養。慈母養兒。去離蘭車。十指甲中食子不淨。應各有八斛四斗。計論母恩。昊天罔極。嗚呼慈母云何可報。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可報其恩。唯願說之  

佛告阿難。汝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父母之恩昊天罔極。云何若有孝順慈孝之子。能為父母作福造經。或以七月十五日能造佛槃盂蘭盆。獻佛及僧得果無量。能報父母之恩。若復有人。書寫此經。流布世人。受持讀誦。當知此人報父母恩。父母云何可報。但父母至於行來。東西隣里井竈碓磨。不時還家。我兒家中啼哭。憶我即來還家。其兒遙見我來。或在蘭車。搖頭弄腦。或復曳腹隨行。嗚呼向母。母為其子曲身下就長。舒兩手拂拭塵土。嗚和其口開懷出乳。以乳與之。母見兒歡。兒見母喜。二情恩悲親愛。慈重莫復。二歲三歲弄意始行。於其食時非母不知父。母行來值他座席。或得餅肉。不噉輟味懷挾來歸。向其與子。十來九得恒常歡喜。一過不得憍啼佯哭。憍子不孝。必有五樀。孝子不懷。必有慈順。遂至長大。朋友相隨。梳頭摩髮。欲得好衣。覆蓋身體。弊衣破故。父母自著新好綿帛。先與其子。至於行來。官私急疾。傾心南北。逐子東西。橫上其頭。既索妻婦得他子女。父母轉疏。私房屋室共相語樂。父母年高氣力衰老。終朝至暮不來借問。惑復父孤母寡。獨守空房。猶如客人。寄止他舍。常無恩愛。復無濡被寒。苦辛厄難遭之。甚年老色衰。多饒蟣虱。夙夜不臥。長呼歎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或時喚呼。瞋目驚怒。歸兒罵詈。低頭含笑。妻復不孝子。復五樀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時喚呼。急疾取使。十喚九違。盡不從順。罵詈瞋恚。不如早死。強在地上。父母聞之。悲哭懊惱。流淚雙下。啼哭目腫。汝初小時非吾不長。但吾生汝。不如本無。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能為父母受持讀誦書寫父母恩重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句一偈。一逕耳目者所有五逆重罪悉得消滅。永盡無餘。常得見佛聞法。速得解脫。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此經云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父母恩重經。若有一切眾生。能為父母作福造經燒香請佛禮拜供養三寶。或飲食眾僧。當知是人能報父母其恩。帝釋梵王諸天人民一切眾生聞經歡喜。發菩薩心。[口*睪]哭動地。淚下如雨五體投地。信受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佛說父母恩重經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 真心直說》真心妙用 高麗知納禪師撰



真心妙用   
或曰。妙體已知。何名妙用耶。曰古人云。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若明今日事。昧却本來人。乃妙體起用也。真心妙體本來不動。安靜真常。真體上妙用現前。不妨隨流得妙。故祖師頌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故一切時中動用施為。東行西往喫飯著衣。拈匙弄筯左顧右盻。皆是真心妙用現前。凡夫迷倒於著衣時只作著衣會。喫飯時只作喫飯會。一切事業但隨相轉。所以在日用而不覺。在目前而不知。若是識性底人。動用施為不曾昧却。故祖師云。在胎名神。處世名人。在眼觀照。在耳聽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為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所以道吾舞笏。石鞏拈弓。祕魔擎叉。俱胝竪指。忻州打地。雲巖師子。莫不發明這著大用。若於日用不迷。自然縱橫無礙也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淨土資糧 (二) 黃念祖老居士述



(二)明宗

宗是什麼呢?宗是崇奉與宗要之義。《要解》說:「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乃是萬行之綱領也。」可見明宗是萬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須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會本體,可是宗是契會本體的樞機,(樞機,例如電視機的開關與旋鈕。)而且宗是六度萬行的綱領,(綱指綱的總繩,綱舉則目張;領,指衣的衣領,提領則衣順。)可見明宗實為切要。

《阿彌陀經》以何為宗呢?註經大德們提法雖不一,其實質亦無大異。但其中最為直接精要的,則是蕅益大師所說的「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由信生願,由願啟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和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行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測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持名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廣度眾生的大願。如無此妙行,眾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難,更何況能度他?是故《要解》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並且證實自己的所信,證實信願持名的妙行,證實信願持名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陳依正以生信。《阿彌陀經》中,首先深說極樂得依正莊嚴,來勸發大眾的信心。經中所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黃金為地,七寶行樹,樓閣羅網等等都是依報莊嚴。至於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清淨,諸大菩薩,以及聲聞天人,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具足種種功德,皆是正報莊嚴。世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說淨土妙法,並令會中大眾,親眼得見極樂世界。淨土三經中,有兩部都有這樣的記載。《無量壽經》中,阿難願見極樂,在正向西方頂禮念佛之時,頓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並見彼國諸大菩薩等眾。婆娑極樂兩土相見如在對面。當時在會大比丘一萬兩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兩萬人,一時俱見極樂世界,在說《觀經》時,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也都同時得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兩經中有如此殊勝的示現,都是為了堅固眾生的信心。人們即生實信,自然出生求生淨土之願。

次勸發願以導行。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也就是說眾生聽到經中所說極樂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土的大願。這個大願極為殊勝,能發此願,便與阿彌陀佛接迎眾生之原相合。人若不發求生的願,便不能往生了。因為佛恒順眾生,是決不強迫眾生的。人若發願求生,佛的全部願力,就顯現在這發願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故《要解》說「次勸發願以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所導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無(讀那摸)阿彌陀佛。阿字正確讀法是中文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華嚴字母裏面的第一個字。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密教大德日本興教大師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個阿字的讀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夠讀準。人若能深信切願持名佛名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往生後就不再推轉,極樂的殊勝就在於不退。在婆娑世界修行的難處,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有退緣,有種種障礙。壽命很短,干擾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進步一步,誰知突遇干擾,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說進一退九。另外一個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個人在進步,便會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見在此土成就很難。若往生極樂後,便沒有推緣了。國無女人,衣食隨意,萬物清淨,六時聞法,願聞便聞,不想聽時,便無所聞。一切隨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勝,於所聞法都能相應。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們求生淨土的目的也在這裏。求生極樂,不是為貪圖安樂,而是為了普度眾生。只有達到不退,才能實現自覺覺他的本願。所以《要解》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之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乃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我國淨土宗師善導大師曾把信與疑做個對比。大師指出,不信則疑,疑如污穢之物,不但自身污穢,並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穢。例如糞便,本身很髒,清潔的食物如沾著糞便,則食物亦髒。故知不信則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要解》說:「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張無我,怎麼說要信自呢?當知這個「自」字,不是那個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離一切相的自性,也既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開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團心,此心不是我們所說的心臟。現在科學已經證實,一個人心臟壞了,可移植另一個心臟來代替。如果我黃念祖的心臟已經切除了,換來一個張先生的肉心,那麼是我自己仍然活著,還是張先生復活了?當然是我黃念祖仍然活著。(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際,科學界又有所進展,可改裝用塑膠纖維同鋁合金製成的心臟,人依舊還活著。)可見肉團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說,我的自心也不是緣影心。緣影心即第六識能攀緣的心。此心只是緣色,聲,香,味,觸,五塵所生之影像,故名緣影心。為說明自心不是緣影心,特引證《首楞嚴經》。此經乃經中之王。《首楞嚴經》明示此義。當年阿難多聞第一,能憶持十二部大經,但遇摩登伽之難。此時阿難十分震動,哀切請佛開示。佛問阿難:「以何為心?」阿難回答,佛方才問此心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等等,我用心來推尋。所以「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阿難認為自己這個能推想尋思的心,即是自心。佛當時呵斥阿難說:「咄!阿難,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今,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輪轉。」佛直示阿難,你所謂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塵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這是妄心。他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敵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個是賊,可是你把害自己的敵人,認為自己的愛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經受輪迴之苦。《楞嚴》這段開示十分切要。《楞嚴貫珠》說此經講「見道」「修道」與「證道」。由「見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證道」,可知「見道」是關鍵性的第一步。「見道」的方便是顯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復如是,向我們大呵一聲,說:緣影心不是自心。我們應深切體會信受。這樣的信心,是我們的根本。要認識當前能推能想,自以為是的心,是賊,是它害了自己。於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邊站,這才有希望恢復自己的真心。下云「初無豎後」豎字指時間,真心在時間上即沒有開始,也沒有末後。沒有初後,既是沒有過去未來與現在,真心常住,三際一如,本無生滅,何出有前後?在生滅心中則有念,有念就有生滅,一念生於前滅於後。又現在科學界已經承認,過去是不可窮盡的。即不可窮盡。便找不到開頭,所以說是無始。並且未來也是不可窮盡的,便找不到終點,所以說是無終。再用一個圓圈來作比方,從某一點開始前進,最後又終止在這個起點之上。起點便是終點,沒有始終,也就沒有先後。世間的圓形只是一個極粗的比方,佛教所說的圓,更加不可思議,所以說「豎無初後」。橫指空間,我們的真心遍滿一切處。「橫絕邊涯」,既是常說的橫遍十方。經云:「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正顯真心的廣大無邊。下邊說「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不變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雖然終日隨緣,輪迴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說不變,不變二字,十方重要。

以上所說的真心,凡夫在沒有開悟之前,是無法真實理解的。在當前的情況下,只應信仰。想到這個大覺世尊金口所說,所以我們只應尊仰敬信,不可懷疑。諸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這樣一件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人人本具妙明真心,是佛的見知。以下再從引證一些經論來增加大家的信心。例如釋尊臘八日看見明星大徹大悟時,開口第一句話便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說我們的本心,都具足佛的智慧和功德。又如:《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就是說,當前這個一句阿彌陀佛之心,這心既是佛。這也是直指眾生之心本來是佛。念佛之心,當下即佛。又如楞嚴會上文殊大士讚歎觀音的耳根圓通,指出聞性的圓通常。我們透過文殊大士寶貴開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圓通和常真。

首先說通:例如我們現在坐在佛殿裏,殿外的人物被牆隔斷,我們看不見,但是外面現在鋸木的聲音,我們都聽得見,這就表示耳根能聞的性能,不被牆隔斷,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聞性不被隔斷,說明聞性是通。其次說圓:聞性是圓。我們說自性圓含十方,就可先從聞性的圓來理解。經中,文殊大士說:「十方具俱擊鼓,十處一時聞」例如我們在嘈雜的劇場中,臺上台下,前後左右,男女老少,種種聲音,我們能同時聽到,都能辨別,一一分明。不用回頭轉腦,不用撥動開關,調正方向,一時都聞,一切都聞。可見聞性圓含一切,於是可知自性亦然。

再說常,我拍手一下,大家聽到聲音,再拍一下,又聽到聲音,拍時便有聲,不拍便無聲,聲音有生有滅,可是人的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滅時,聞性不滅,所以隨時拍手,隨時能聞。從聞性是常,可知自性常真,不生不滅。從文殊大士指出的圓通常,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要解》所說,我們本心圓通常,不是肉團心,也非緣影心,那都是生滅心,既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沒有初後;真心圓含十方,所以沒有邊際。聞性,隨聲音之生,而聽到聲,既是隨緣;聲音滅而聞性不滅,既是不變。由於自性圓含十方,所以十方國土皆是自心中所現之物。我們目前雖因妄想執著,妄心作主,真心未顯現,故「昏迷惑倒」。但我們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誨,背塵和覺,發菩提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人們往生並不需跑到遠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決定能生。淨業行人於此應生決定信心,不可疑惑。這就是信自。信自,也既是信自佛。

2)信他。

信他既是信他佛。我們應當「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言;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定無二。」首先要信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尊是我們的導師,教導我們五戒不能妄語,所以釋尊絕不會說妄語。《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言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都是真實,都是如,沒有虛妄。我常說釋迦牟尼佛不要人一分錢,也不要人投他一張票。釋尊捨棄王位眷屬,雪山苦修,成佛後也只是沿門托缽,討飯為生,這都為的是什麼呢?還不是為了要救度我們!所以我們應該深信佛的教誨。《阿彌陀經》是佛金口所說,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都是真語實語,決定不會騙我們,而且淨土三經中的《無量壽經》與《觀經》,都是會中大眾,親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記載。這都是歷史事實,決不是神話故事,所以我們應當相信,既然相信,就應當依教奉行,「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二者,我們要信阿彌釋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是大願王,所發四十八願,都已實現。大願的中心是第十八願,願文是「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條大願也正是本經的綱宗,確指信願持名。若能聞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極的誠心。這表「信」。下面說「樂」,表歡喜。歡喜極樂國土,才會發願求佛。從「樂」字直到「願生我國」表「願」。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當然念越多越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時只修十念法以及臨終時念佛十聲,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以下又說,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現在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可見阿彌陀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發一切大願,決以全部圓滿成就,故決無虛願。我們信願持名,就必與彌陀大願相應,往生極樂。

三者,要信六方諸佛亦即十方一切諸佛。經中說「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經中說諸佛現廣長舌相,《要解》說世間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語,舌相薄而廣長,吐出時可以自覆其面。可是此經中諸佛為讚淨土法門,所現廣長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現此稀有妙相者,正是為眾生生起決定信心。復用此不妄稀有舌相「誠心實言」,令諸眾生,皆信諸佛所讚,純一真實。諸佛毫無異語,所說沒有二言。所讚者,「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正是本經原有的經題。可見此經是不可思議功德,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能遇到這樣殊勝稀有的不二妙法,實應當至心信受,不當疑惑。所以《要解》說我們應當「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心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信和他信是一對。兩者都是能信,這是正信。一般說來,文化不高,閱讀經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難於信自。若說自心是佛,便不敢承當,且認為那是貢高我慢。又有人一聽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便不敢信,認為虛無縹緲,怕落空。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現。但若能真實信他,老實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後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種,便是專談信自,不能信他。這多屬於文化較高,讀經較多,甚至是頗有研究的人,喜說自性是佛,但不信他佛。認為念佛求生往生,是心外覓法,是著相。於是輕視淨土,不願求生淨土。當然也就錯過這個殊勝的方便法門,而難於在現在生中證不退轉。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於是就反對一切修德,又與那些蠢動之類有什麼分別?所以《要解》說:「偏重自佛,既是我見未忘;諱言他佛,卻成他見顛倒。」進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圓融無礙之旨。佛法是無盡藏,切莫得少為足。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大乘妙法蓮華經 序品二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序品二

《妙法蓮華經》第十五頁,經文倒數第一行。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㝹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優樓頻螺」翻作中文叫「木瓜林」。他跟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三個是兄弟,也就是所謂的「三迦葉波」,就是這三位,他們本來也都是學外道,後來歸心佛法。優樓頻螺迦葉是「供養第一」。「伽耶迦葉」翻作中文叫作「城」,他是代表「教化第一」。「那提迦葉」翻作中文叫做「江」,代表「精進第一」。這三個無不都是顯示我們自性的功德,堪受供養,心無高下,用功精進,心不退轉,善化眾生,令出煩惱稠林,這都是性德功能。他們兄弟三個人,未出家前都是事火的外道;他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母,所以就專門恭敬火,向火叩頭頂禮來拜火

在《瑞應經》上說,世尊成道後,觀察有緣的眾生,令因緣成熟者皆悉得度,從摩揭陀國出發,度化當時的事火外道優樓頻螺迦葉。世尊來到此,先向迦葉借宿在一處有毒龍的石室,並入火光三昧降伏毒龍,迦葉人等非常驚歎,隨後世尊便住在迦葉的石窟中,並觀察因緣現種種神通而度化之,最後三迦葉等一千名事火外道都歸依佛法出家,大家如果想詳細了解可以去看《瑞應經》,裡面有完整的公案因緣。




  舍利弗尊者翻作中文鶖鷺名優波提,初在母胎之時,已能寄辯母口。八歲登座,論勝十六大國論師,未出家前是刪闍耶外道大弟子,後來聽到馬勝比丘所念之無常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而捨外道與目犍連師兄弟,帶了二百名弟子在佛陀會下出家。七日之內,遍達佛法,代表智慧第一幫助佛陀傳法度生,其功至偉。

大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翻作中文叫「大採菽」,也叫「胡豆」-胡人的豆子。他們的名字有些是依住處立名,各有他的因緣,所以就不再多說。目犍連大家都曉得他是「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廣。例如舉一城釋迦族,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動,止耆婆之車。焚得勝之殿。及降服毒龍等等公案因緣。

佛門有一個公案叫做目連救母,目連就是這位尊者
目連尊者的母親雖然拜神,可是不信佛。並且還毀謗三寶、所以往生之後,就墮到地獄。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他就遍觀世界,找他母親;一看,他母親因為毀謗三寶墮在地獄。看到自己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沒有飯吃;於是,他就托了一缽飯,給他母親送飯去。
他母親因為貪欲重墮在焰口鬼,所以給尊者她的食物,她都無法食用,因為焰口鬼的喉嚨細的根針一樣,口中又出火,所以一開口要吃飯食物就被燒掉了,根本無法進食。
目連尊者雖然神通第一,但是神通敵不過業力,所以就向世尊請問,求釋迦牟尼佛,救他的母親,世尊告訴他:「你母親因為毀謗三寶,罪業太重了!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想救她,應該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日這一天,有很多聖者修行成就,你可以為你的母親供養這些聖人,用這個功德迴向超度。所以每年到了這一天,每一個寺廟都有盂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世的父母和現生的父母,這就是盂蘭盆法會的由來。




再來,摩訶迦旃延,這是文飾尊者,他是南天竺婆羅門族曾為阿私陀仙的弟子,受師遺命而皈佛陀,代表論議第一。這一位尊者才藻詞華,縱橫善巧,讓外道,無不悅服,所以稱為文飾尊者。有外道問:惡人死後受苦,應當回還;死而不還,知無他世,就是人死後受苦,苦報受完應當回還至人間,如不還到人間,就可以認為並無來生。答言:如世罪人,被繫牢獄,寧得歸否?尊者回答就像一個犯罪坐牢的人還能出來嗎?
又問:善人生天,何亦不歸? 外道又問那善人呢?
尊者答言:墮廁得出,肯再入否,就是墮入茅坑被救出來,還肯再墮下去嗎?
如是辯才,故稱為論議第一。




阿㝹樓馱,是無貧尊者,代表的是「天眼第一」,也就是阿那律陀,在過去是鬧飢荒的時候,他以恭敬心供養施辟支佛一缽飯,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善報。

世尊說法時,他常常在睡覺,佛呵斥他: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於是尊者奮發精進用功,經七晝夜,他用功精進,勤奮不懈,後來眼睛看不到,雖然肉眼不見,但是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使他不因眼根能觀見十方,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就好像看手中之物一樣,非常地清楚、非常地明白,這就是他心眼無障,得半頭天眼,代表的是天眼第一。

劫賓那,是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知星宿」就包括現在西洋算命、中國的算命。其實這些算命都是佛教的東西,在大藏經密教部的經典裡面都找得到,傳到中國就變成像一般的民間信仰。很多道教裡的經咒其實都是取自佛教的,包括作法的儀式,很多都是佛教密宗的儀式。那西洋的占星術怎麼來的呢?你們現在看到的天蠍座....等等的這些星座,都是佛教裡面講的星宿。怎麼知道的呢,你到敦煌石刻裡面去,你就看得到,在一些變相圖裡,畫有一些星宿的圖案,那些都屬於密教部的,這點由敦煌石刻可以作為佐證、作為印證。你們現在看到的占星術是佛教的東西。那為什麼不提倡呢?它不是沒有效,但因為這些東西畢竟是世間法。
  要抓得到學佛的宗旨,要能夠出離苦海,這些都是可以隨心轉變。你心能轉物,心不隨境轉,不隨習氣走,你的命自然就轉。很簡單,像你們現在坐在這裡聽經,你的命就轉變,跟俗人不一樣,你想想:要是你沒學佛,這個時候你在家幹嘛?你來聽經,現在就在轉變你的命運,你如果隨順世俗,隨自己的業力走,搞不好還發生什麼意外。這就是命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你在家,就自然隨著你的習氣走。可是你來到了道場,你來學道,你就跟你世俗的業分開,所以你現在來聽經,就是在轉變命運,你學佛到道場共修就是在轉業。要是你沒有來聽這一場講座,你現在在家裡可能正看著電視,可能吃著晚餐,或是在盯著小孩的功課,也可能正在發脾氣......等等的。所以你來佛門裡面修行,那就不一樣啊!

  這裡講到「星宿」,若去過敦煌石窟,從裡面壁畫你就可以得到印證;像去過敦煌石窟的同修就曉得,他們的專家對於石窟內的狀況有很多疑惑都不能解。可是,如果你真正了解什麼是佛法,知道佛法是什麼,你對佛法有深入,一去看就知道了。它裡面就畫著十二星座的星象,當地的導遊也覺得很納悶、很奇怪,說為什麼有西洋的占星術在這敦煌石刻?照理來說這是外國的東西,實際上不是,這是佛教的東西。這一點是他們所謂的專家還沒發現,實際上,他們都只是我們講的:「外行的看熱鬧」,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法,所以都只是去看他們能理解的藝術部分,如果你真正了解佛法,內行的你,就可以看到門道:敦煌是一個閉關中心。他們是在那裡修行用功的,距離市區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要補充食物糧食都非常方便,而且人煙罕至,也幾乎沒有戰亂,所以你就知道那個地方是好修行。而且在山洞裡面根本不會熱,甚至要是再仔細點研究,你會知道它裡面的建築方式及使用材料,很多都是依照佛經裡教的去建造,也就是密宗所謂的「壇場」,壇場的一些作工跟一般世俗的東西不一樣。所以你進到洞窟裡面感覺特別舒服,心容易安定下來,修行容易成就。你看它是一窟一窟的,那些很多都是用來閉關的,就像關房。所以在它的後山,有大概十幾個、二十個人居住的地方,可以護持這些修行人用餐,給他們送飯。
一般人不懂,以為它只是石雕藝術。我跟他們的人講,我說:「真正要呈現藝術,應當在市區發展,怎麼會跑到這偏僻地方來雕刻。」它布局都像關房,可想而知,有很多石窟其實都是用來修行、成道的地方。再去看它的地理位置跟環境,這個道理就非常地清楚,這點基本的知識我在這裡講出來給大家了解,希望大家的錯誤觀念可以改一下。
這是講房宿尊者-劫賓那。

再來,憍梵波提翻作中文叫「牛呞」,這位尊者是「受天供養第一」。牛呞尊者就是過去生毀謗佛教出家人,他笑阿羅漢誦經像牛吃草,那個老比丘跟他講:「我已經證阿羅漢了,你趕快懺悔,不然必墮三惡道。」尊者當時候馬上懺悔,雖當下懺悔,但還有餘報,這餘報就是五百世做牛,受業報盡投生為人,還有餘報,就是他的吃飯的時候嘴巴動作就像牛在吃東西,所以稱他牛呞尊者,人家看了也會笑他,所以佛就要他別待在人間,去天上受天供養,他代表的是受天供養第一,他不在這人間受供,因為他證阿羅漢,人家要是笑他,果報是非常地悽慘,所以佛讓他到天上去,受天供養。

離婆多─星宿尊者,又翻譯成中文名為假和合,他是父母祈禱星宿而生。
在釋論裡有講到:尊者夜宿空亭,看到兩個鬼爭奪屍體,要尊者來評理,到底這個屍體是誰的。尊者心想無論說是誰的,都皆不免受害,所以據實而答。大鬼聽了非常憤怒,拔了尊者的手足而食,小鬼則取屍體手足補上。尊者因此而作觀想,究竟我現這個身是我的,還非是我的?若是我的身體,剛才明明被吃掉,而我此身盡是他人的身體。若非我的身體,為何有此身隨著我走?遇人即問:你見到我的身體嗎?
舍利弗尊者說:這個人容易得度,他已經自知無我。就為離婆多尊者開示:這個身體本是他身,不屬於你。離婆多尊者在這裡悟道此身虛假和合,遂而證果,心不顛倒,代表的是「無倒亂第一」。

下一位,畢陵伽婆蹉─
餘習尊者,生於舍衛城婆羅門家,尊者用功極為精進,即使風雨也持續用功,故稱「不避風雨第一」。稱他餘習尊者是因為他有一次要過恆河的時候,他叫恆河女神「小婢」,要她讓水不要流動,他要過河,可是因為對她口氣很不恭敬、很不禮貌,這恆河女神一狀就告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去,釋迦牟尼佛要餘習尊者跟她懺悔,結果他還是叫她「小婢」,跟她懺悔。佛就要殑伽女神妳勿怪,這是他過去生五百世做婆羅門,「婆羅門」在印度是相當高貴的身分,所以驕慢的習氣很重,雖然學佛證果了,他傲慢的習氣還沒有除掉,所以稱他為餘習尊者。

再來是「薄拘羅」─善容尊者,代表「壽命第一」,因為容貌善好,所以稱為善容。他過去生持不殺生戒,所以得九十一劫不受貧夭,也就是不受短命的果報,又曾供養一位生病的僧人感得五種不死的果報,五種不死分別為火不能炮、湯不能煮、水不能淹、魚不能噬,刀不能割,這五樣名為五不死。所以常勸大家要吃素,不要殺生,你就不遭橫死的果報。因為善容尊者持不殺生戒,即使把他丟到水裡,也淹不死他,用火也煎不死,被魚吞了也沒死,魚叉插到魚腹也沒有把他插死,而且壽命非常地長,因為他有持不殺生戒的功德,他連殺生的念頭都不動,所以他得健康長壽不遭橫死的果報。所謂「橫死」就是現代人講的發生意外。所以,你想要健康長壽,你想要修行沒有障礙,你們一定要吃素。

學佛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吃素,你不要有太多的理由,總說這也沒辦法,那也沒辦法。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不管你身處何方,只要你肯做,就一定有辦法,所以我們要求佛弟子一定要吃素,受菩薩戒那更是要吃素,不然你非菩薩。你吃眾生的肉,就不是菩薩,菩薩是要度眾生的,不是吃眾生肉的,吃眾生肉的叫羅剎,你受的是菩薩戒,不是羅剎戒。菩薩戒的弟子也不煮葷腥,不幫人家買葷腥,你或許會覺得很不通人情,可是你顧「人情」就會造業,一旦造業,你自己就要受報,還會惱害眾生,也就是前面講的,你會遇到意外,遇到倒楣的事情。而且佛在經上講,你吃葷腥,修行不會成就,修什麼都一樣,絕對不會成佛。想要得禪定,也沒辦法得禪定;想要得三昧,也沒有辦法得三昧;念佛也不會得念佛三昧。

  現在很多淨土宗的學人,為什麼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他肯定是吃葷腥,他一定是犯了佛所制定的戒律,所以他念佛、修行不會成就,不會得三昧。學佛學幾十年還是迷惑顛倒,也就是現在人講的還是「很不像樣」,不像學佛人的樣子,就是因為他沒有遵守佛陀的教誡,回家去還煮葷腥給家裡面的人吃。有的人還講,那是戒場法師說可以的。那他不如法,說得不對,你不能聽,你要聽對的。他說得不對,他會下拔舌地獄,若他披著袈裟,會下袈裟地獄,這是他的果報。我告訴你,末法很多出家人都是整批整批下地獄的,為什麼呢?我們之前看佛經,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會整批下地獄,原來都是講戒不如法、傳戒不如法、講經不如法,而且自己也沒好好修行用功,所以他的罪報無邊,而且又喜歡貪信眾的供養,希望人恭敬他,貢高我慢,犯錯了也不願意懺悔,難怪那些人都下三惡道。當然,你要清楚,不是每一個出家人都下三惡道,我們是講那些不守佛戒的、不願意學佛,又沒有在佛法上深入的出家眾。當然,在家眾也一樣,地獄門前僧道多,僧道只到門前,地獄門裡面在家眾更多,關的是在家人。所以你要清楚,不要認為我們只講出家人,出家人尚且這麼嚴重,何況是在家人!你在家你還不好好修,你以為你生在末法,是在家人易成就,「末法在家修比較容易成就」這個說法是胡說八道。你在家裡動不動就是兒子、女兒,或先生、太太,不然就是爸爸、媽媽、公公、婆婆,柴米油鹽......等等這些事情。這還不含特例、意外的,你的兒女要是聽話,這一生還平安無事,要是叛逆一點,在外頭給你闖禍了,你自己就要擔心。這些事情擾亂你,讓你不能修道。你在公司,我們不講你賺大錢,就只吃飯糊口而已,你就要動多少腦筋,費多少心思,種種的雜務、種種的事情,讓你心一刻都不能停下來,你怎麼可能容易修行。那種話只是一些不想受戒律約束、不想受道場規矩約束的人,在那裡胡說的,他認為在家修比較容易成就。實際上,是要萬緣放下,不管在家出家,你到如法的道場修行,是這樣子才能成就。
為什麼?因為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教他的弟子都住阿蘭若,連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都住阿蘭若,他們那麼好的根器,都住阿蘭若聽佛講經,或得三昧,或開悟,或得天眼通,或得法眼淨,「法眼淨」就是初果,他們都還要住在阿蘭若,何況你是末法的凡夫。所以,自己的腦筋要清楚,自己是什麼根器,俗話講「人貴自知。」自己根器不好,心容易散亂,對事情容易黏著,自己就要避開這些障道因緣,自己心裡要放下,這很重要,關係到修行能不能成就,這部分是介紹善容尊者。

再來,摩訶拘絺羅,拘絺羅翻作中文叫「大膝蓋」,這是因他身體的特徵而立名。他是舍利弗的舅舅,
平日與自己姊姊論議怎麼說怎麼贏。但是自從他姊姊懷胎後。姊姊每次辯論必定勝利。所以他知道他姊姊胎中必懷著智者。自己掂量做弟弟講輸自己的姊姊。尚且是小事。將來做舅舅辯論輸給外甥。那豈不讓人笑話。所以他發奮。到南天竺國。讀四圍陀典。非常精進,用功到沒有時間剪指甲。人們都稱他為長爪梵志。十六年後學成歸來。要與自己的外甥論議。但是他的外甥已經隨佛出家。即至佛所他便前往世尊的住所與釋迦牟尼佛辯論。他跟世尊說,如果他贏了,便要舍利佛還俗回家不跟佛學,如果自己輸了便殺頭謝罪,釋迦牟尼佛答應他的條件,讓拘絺羅尊者先立論,拘絺羅立一切法都不受,佛就問他那你說的這句話你受不受呢?拘絺羅尊者心想,完了,如果說受,那就自語相違,說不受,那就與世間相違,兩頭俱墮,這下子要砍頭了,他便倉惶逃走,但心想大丈夫一言既出,怎可失信,於是回來,甘心殺頭,世尊告訴他,佛法中沒有辯論輸了殺頭這種事,你可以剃髮出家,尊者奉教,在佛法中用功精進,破除外道邪見,而後證得阿羅漢果他代表的是「辯才第一」。




再來是難陀,是指《佛說放牛經》裡的難陀尊者,跟佛的親弟弟難陀不一樣,一般講難陀就是講放牛難陀,他是一個放牛的人,聽佛講經,在《放牛經》裡面開悟,佛教他怎麼成就,他證阿羅漢,代表的是「妙聲第一」,音聲很好。

下一位孫陀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就是佛的親弟弟,跟前面的那個難陀不一樣,一般做揀別加上孫陀羅,孫陀羅是他太太的名字。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翻作中文叫「艷」是妻名。難陀翻成中文是「愛好」、「歡喜」,連著妻子為名。
他是四月九日出生,具足其三十相,在大眾中出現,常常被誤認為釋迦牟尼佛。可見這位尊者儀容善好,故稱為儀容第一。

孫陀羅長得非常美麗,可以說是當時印度第一美女,所以難陀一見她就被她迷住了!
釋迦牟尼佛看他弟弟的因緣成熟了,就想要度這個弟弟出家,於是佛設方便,到王宮裡化緣,看到弟弟來供養了,他就叫孫陀羅難陀,把飯菜送到祇桓精舍去,弟弟不願但又不敢違背佛的意思,好硬著頭皮把供養送到祇桓精舍,一送去之後,佛就把他的頭給剃了要他出家,孫陀羅難陀雖然出了家但是整天想逃跑,於是世尊用神通帶他到到天上看天女,孫陀羅難陀看著天女,一看就著迷,於是就問天女:「這裡,誰是你們的主人啊?」天女說:「我們的主人是佛的弟弟,叫孫陀羅難陀,他現在跟著佛出家修行。他等到這一生結束之後,將來就生到天堂;我們這一些天女,都是陪伴孫陀羅難陀的。」孫陀羅難陀這下高興了,心想有天上有這麼多的美女來陪伴著自己,這一定要發心修行!早就把孫陀羅給忘了,也不想孫陀羅,只想這一些天女了;於是回去就用功修行,求著生天。
他用功修行,修了很多時候;佛看他不想孫陀羅了,就告訴他,天上你看過了,我帶你去看看地獄如何?於是就跟著佛到地獄去,在地獄中他看見,有一鍋油,這一鍋油很滿的,有兩個鬼在這地方看著這個油鍋,兩個鬼在那裡打瞌睡,孫陀羅難陀就問其中一個鬼,這油鍋是要給誰用的,鬼回答說:「到這油鍋受罪的人,離他到這裏來受罪的時間,還很遠。」他說:「因為佛有個弟弟,叫孫陀羅難陀,他現在跟著佛出家了。他修天福,將來生天;等天福享盡的時候,他就要墮落,下到地獄,就到這個油鍋。」孫陀羅難陀一聽,嚇了一大跳,於是佛把他帶回來,就為他說法,尊者依教修行,而後證果。

再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翻作中文叫「滿慈子」,是他父親的姓加母親的姓,這兩個人的小孩,所以叫「滿慈子」,尊者辯才無礙,常常為眾生說法,代表的是「說法第一」。

再來,須菩提,相信你們在《金剛經》裡面都有看過,須菩提翻作中文叫「空生」,空生代表的是「解空第一」。

尊者一出生時,家裡裡所有的珠寶都空了,所以叫空生。他的父親著急了,去找一個算命的來算,算了之後「既善且吉」,非常吉祥,所以又名善吉。過了七天之後,他家裡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又叫善現。

阿難,翻作中文叫「慶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的時候出生。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認為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所以小孩就叫歡喜吧。阿難尊者隨佛到了天宮、龍宮,見到其中極美的婦女,都不會生喜愛的念頭,所以又稱為無染。阿難出家隨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迦葉尊者也稱讚阿難:「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尊者代表多聞第一。

羅睺羅,翻作中文叫「障礙」、「遮障」,
因為他有閉覆的業障,他在母胎裡,六年才出生。為什麼會有這種障礙呢?因為羅睺羅的前生也是個修道人,自己在山洞裏修行。有一次打坐的時候,有一隻老鼠跑來跑去,擾亂他用功,想把牠打死,又不能犯殺戒。最後想了一個辦法,就拿一種帶刺的東西,把老鼠洞堵起來,這隻老鼠就被困在洞裡出不來。這樣經過了六天,才想到老鼠被困在洞裡,雖然不會擾亂我,不過在洞裡沒有東西吃,會被餓死的。心裡越想越不安,也就無法用功。於是就把帶刺的東西拿開,好讓老鼠出來。因為這個因緣,把老鼠堵在洞裡關了六天,致使今生投胎到他母親肚子裡時,被關了六年才生出來,所以才有閉覆之障。

羅睺羅是密行第一,密行就是他修行時別人看不見,人家都以為他在玩耍。他出家時才九歲,跟大比丘一樣證了阿羅漢果。大家很奇怪,他只是個小孩,天天在玩耍,是怎麼修行證果的呢?佛就對大家說,他修行用功,你們不知道,這是密行,故稱為「密行第一」。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這裡是舉上首,代表的都是我們的性德,心性的功能。




下面: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學無學,「學」就是學人,實際上自稱學人,這個功夫都不簡單,是初果到三果的果位;「無學」是阿羅漢,是四果,無學位。這裡是講有學與無學二千人。

下面: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訶波闍波提翻作中文叫「大愛道」,有一部經叫《大愛道比丘尼經》,這部經在家人都可以看;但出家人的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絕對不能看,看了以後必墮惡道,道安大師講「盜看出家戒等於五逆罪」,中國歷代的祖師都知道。近代有一些出家人不懂,認為在家人也可以看,沒什麼不行的。你若遇到這種出家人,你自己就要小心,他是妖魔鬼怪再來,他講一些模棱兩可的話,引誘你下三惡道、引誘你下無間地獄。出家戒律,在家人絕對不能看,不管是哪一位法師說的都一樣,這是佛門鐵的原則,不能改變。《大愛道比丘尼經》沒有問題,在家、出家都可以看,它是一部經,它不是出家戒,裡面講的就是佛為女眾開緣出家的因緣,講八敬法,講到女眾的八十四種業習,上面叫「醜態」,我們現在講叫「業習」,也就是你的習氣。八敬法一定要遵守,不遵守就不是比丘尼,現在有一些比丘尼很囂張,公開在電視、媒體上反對八敬法。要知道,一旦反對,她就不是比丘尼了,那些人都是在破壞佛教,你看她那假和尚的樣子,「假和尚」就是她只剃個光頭,穿著長衫,反正長衫買一件也很便宜,幾百塊而已!剃個光頭去戒場拿三顆香珠往頭上一燒,她不願意遵守比丘尼戒,可是她又說她是比丘尼,她反對八敬法,那就不是比丘尼。她所現的形象只是「乍現沙門」而已;假裝出家人來受人家恭敬供養,她這型態,只要還出現一天,隨時隨地都是在破壞佛教,隨時隨地都在造業。如果你想知道,會下地獄的人生前長什麼樣子,你就去看:凡是反對八敬法的,這個破壞佛教的比丘尼一定下地獄。也有一些出家的比丘,他不懂戒律,也說沒有八敬法,這實在很糟糕,這種出家人,死後都在三惡道,我們講三惡道就一定包含地獄道。你不用管他曾做多大的功德,開著多大的廟,有多少信眾,那些都沒有用,只是在造更大的業而已。那種地方沒有道,那只是場子很大,「道」沒有很大;我們這裡是大道場,因為講的是大乘之道、修行之道,不是像他們廟蓋得很大間,那裡面未必有道。要依佛陀的教誡,要能夠深信諸佛的經法。
摩訶波闍波提是佛的姨母,她發心出家,這個因緣在《大愛道比丘尼經》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

「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耶輸陀羅」翻作中文叫「華色」,就羅睺羅的母親,她也前來參加這法華的盛會,聽佛講經。「亦與眷屬俱。」前面是聲聞眾,後面是菩薩眾。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來了八萬位這麼多的菩薩,代表了「心」具八種性德之用,這八種性德就是「八識」,八識轉過來就是「四智」,實際上八識它在起作用還是性德之用。「萬」代表萬法唯心,所以你修行學大乘,你就能解經,不墮諸數,不墮在數上。這是講經文「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這些大菩薩有八萬,前面是讚歎他的德行,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在無上菩提道上永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陀羅尼」翻作中文叫「遮持」,遮惡持善。也翻作「總持」,這兩個意思都能說得通。就是總持一切功德,滅除惡法,就叫陀羅尼,滅惡生善叫陀羅尼。這些菩薩都具足陀羅尼樂說辯才,善能說法,妙辯無礙。「轉不退法輪」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所說的法,是令眾生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外面有些人很會講,但所講的都是一些世間話、邪辯才、世智辯聰,那些不是真正在轉法輪。「輪」有輾碎的意思,摧碎的意思。所謂「法輪」是藉由佛法能輾碎你的煩惱。所以你聽到的講經內容,要能讓你能離相,讓你能破惡,降伏你的煩惱,這才是轉法輪。而且「破惡」要破至究竟,像講一些五戒十善,那雖也是破惡,但是未能究竟,所以佛直接講大乘,這才是最究竟之法,經文這裡講「轉不退轉法輪」,說的法令眾生不只修行得不退轉,而且將來即使他沒有學佛,也不退轉,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華嚴經》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意思是:學了大乘法,就如吃了金剛,「金剛」是物質中最堅固的,不會被你腸胃消化掉。佛法就像金剛一樣,不同於身形之雜穢,可以永遠都跟著你。你聽聞大乘後永不退轉,就像這部《法華經》,聽了《法華經》,你學佛永遠不會退轉。就像念佛一樣,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些法都是大乘法,都能快速地滅除你的業障。小乘法就沒有辦法,小乘法要次第修,慢慢修,慢慢來。可是當你在臨終的時候,只要能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利益之大,不是二乘所能相比的,也不是權教所能比的。淨土法門是大乘法,是頓超之法,不歷次第,所以稱為不退法。

下面講:「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這些大菩薩到十方遍供諸佛,所以,相信有法華盛會、有《法華經》的講座,他們也會來護持,因為所謂「諸佛」不光只講現在佛,還包括過去佛、未來佛,像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燃燈佛是過去佛,就像你們大眾聽佛教化,聽到講佛經的,能夠修行的,這就是未來佛,他們都能供養;所謂供養,不光只是給你錢,給你金銀財寶,他還護持你修行。所以,你真正要修行,就交給佛菩薩安排,佛菩薩會護持你,你一心一意向道,你也不用擔心這些修道的障礙,這些都是大菩薩會供養、會護持。那麼,「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在諸佛的會下聽經聞法,學習眾多的德行。下面講:「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這些大菩薩,常為諸佛之所讚歎,讚歎他的功德,讚歎他的修持;「以慈修身」,所以對菩薩而言,慈悲心很重要,要能對眾生慈悲,要能夠忍辱,能夠代一切眾生苦,「以慈修身」,說他們是用慈悲心來莊嚴自身,這個「身」不是肉身,而是法身、報身,所以說「以慈修身」。「善入佛慧」不光只有慈悲心,在慈悲心當中有智慧。世間人雖有慈卻沒有智,那就是感情用事,一廂情願;單有智慧而沒有慈悲,眾生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要「悲智雙運」,因此這些大菩薩,常為諸佛之所讚歎,以慈悲心作為修持。而且「善入佛慧」,這點很重要,很多人雖修行,但就是不能「善入佛慧」,不知道「佛慧」是何物?不知道諸佛如來的智慧是什麼,搞不清楚,盲修瞎練。這些大菩薩知道佛慧,而且能夠善入。
下面講:「通達大智。到於彼岸。」通達般若大智,而且到達涅槃彼岸,也就是遠離煩惱了。下面說的:「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這些菩薩他們的名稱普聞於無量的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菩薩的名號、諸佛的名號都有功德,你聽了都能消業障;世間人好的名利並沒有功德,你自己很有名,大家都知道,雖鏡頭搶著拍,但是那些都沒有功德。世間人要的名利,要的名聞,只是增長自己的「我相」而已。菩薩名稱普聞,能利益十方無盡的眾生,眾生凡聽到菩薩名號的都能得度,都能夠不下三惡道。或許你們有因緣可以接觸得到,有一些人犯很重的罪,要執行死刑前,在刑場的入口,都有地藏菩薩的像,只要這死刑犯對地藏菩薩作禮合掌,他絕對不下三惡道,這是地藏菩薩的功德。所以你不要以為佛菩薩的名號沒什麼,他的功德之大,不可思議,菩薩名號功德都能滅除這人一生所造的罪。你能看到佛菩薩的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都能消災免難,縱然業障重到還是下三惡道,也能夠聽聞佛法。雖然在三惡道,可是福報很大,不受苦難,只有那個身形而已,所以佛菩薩名號功德非常地大。原則上,你命終時能聽到諸佛如來的名號,就能不下三惡道,除非你心中又起別的念頭,那就會有所增減,那就不是佛菩薩名號的問題,還是你自己心裡面業力的問題,是你不能信受。
下面講: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這是菩薩眾,相信你看到這些名號,你就知道他們確實是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相信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薩」,在菩薩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也就是「般若智慧」,他是七佛之師,過去早已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現在示現文殊師利菩薩。再來是代表「慈悲第一」的「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滅度以後,他會接著成佛,叫「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換了個名稱,叫「眾寶普集莊嚴世界」,這是介紹觀世音菩薩。再來是「得大勢菩薩」,得大勢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代表「都攝六根」,你的心不散亂,能以他的智慧力令眾生遠離三塗六道輪迴,所以叫「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這是介紹大勢至菩薩。再來是「常精進菩薩。」既然常精進就沒有間斷,沒有間斷地趣入佛智,所以叫常精進菩薩。接著是「不休息菩薩。」長時不廢沒有休息,他跟常精進有相同之處,只是用的名稱有點不同,實際上「不休息」就是精進,「精進」就不休息,同樣的意思。再來,「寶掌菩薩」,他不滯二乘,善說法要,這是寶掌菩薩,從掌中出一乘法接引眾生,所以名為「寶掌」。再來,「藥王菩薩」,這藥王菩薩發願「於刀兵劫作大藥王」,他是賢劫最後一尊佛,也就是樓至如來。再來,「勇施菩薩」,他的意思是「以出世法施予一切眾生」,勇施菩薩,他也是頓超的,他之前在因地的時候,犯了很重的罪,也是因為聽聞一乘了義法,才得到解脫,你們可以仔細去看他的公案,現在人叫故事,但故事可以是造假的,可以是人編的,但是佛門講公案,公案就是真實的事情,不是一般的故事。再來,寶月菩薩,是代表三諦,「寶」代表三諦,「月」代表三智,所以叫「三諦如寶,三智如月」,以一心貫通三諦,開明三智,這是寶月菩薩。再看「月光菩薩」,月光菩薩代表圓妙三智,能夠除一切熱惱,這是月光菩薩代表的意思。再來,看「滿月菩薩」,以三智圓明能夠無有缺減,所以叫滿月,也就是圓滿的三智。下面,「大力菩薩」,境智冥合名為大力。什麼叫境智冥合?也就是「心境一如」名為大力,這是大力菩薩的意思。後面一位是「無量力菩薩」,無量力菩薩應緣拔苦,能應緣拔苦,名為無量力,什麼樣的因緣他都能夠顯現,都能夠拔眾生的苦,那這要相當大的智慧,相當大的悲心,所以叫「無量力菩薩」。後面,「越三界菩薩」,就是超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超三界,是超眾生自心的三界,了知三界唯心,名為「越三界」。不是像阿羅漢一樣有個三界可出,有個涅槃可取證。這越三界菩薩,他的功德跟阿羅漢的越三界是不一樣的,他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是心境一如,所以才真正越三界。再來,跋陀婆羅菩薩,這個菩薩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無量壽經》上的賢護菩薩,「跋陀婆羅」翻作中文叫「善守」。賢護菩薩,他是娑婆世界成就的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善能守護一切的功德,名為善守。再來是彌勒菩薩,「彌勒」就是慈氏,是候補佛,代表是「慈悲第一」,慈無能勝。下面一位「寶積菩薩」,積「三智」之寶,名為寶積,這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智你要能夠知道,名相就你們去查,我就不再講了。下面「導師菩薩」,引導眾生能入一乘之道。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這些都是大菩薩,一共來了八萬人,這些大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已經跟大家簡單介紹聲聞眾跟菩薩眾。後面要介紹天眾,從欲界天開始: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釋提桓因」翻作中文叫「能作」,他是三十三天的天王,在欲界天,他屬於地居天,地居天的天王,與眷屬,有二萬天子,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這都是他欲界天的天眾,還有四大天王,也就是大家在佛門寺院的天王殿中,供著的這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所以,來了一萬,這麼多的天人,這是指欲界。下面看: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這裡是欲界天的頂,「自在天」就是化樂天,「大自在天」就是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的天王以及天眾也都前來參加,與其眷屬有三萬天子俱。

再來是色界: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這是色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梵」就是離欲。娑婆世界的梵王,初禪天的天王,尸棄大梵,「尸棄」翻作中文叫「火」。從火光三昧入定能夠斷除世間的欲望,所以叫尸棄大梵,他是禪定,入火光定,這是初禪天的天王。再來是二禪天的天王,「光明大梵」,與其眷屬萬二天子俱,這是色界天。再來講到二禪,實際上在色界裡面,擁有權力的只有到初禪,後面二禪、三禪,就像我們現在人講的「無政府狀態」,有天王的名,沒有天王的實權,因為他們已經離開了世俗人講的「管理制度」,他們會自理,因為他住在更深一層的禪定當中,所以沒有國王、百官這種領導統治管理的政府制度。二禪以上,就沒有所謂的天王來管轄。所以在佛經上講的娑婆世界主,其實一般是指第四禪天,就是「摩醯首羅天王」,也就是「大自在天王」,不是前面的大自在天子。他是摩醯首羅天王,是娑婆世界主。但是,因為他只有其名,他沒有實權,所以一般說「娑婆世界主」就是指初禪天的天王─「尸棄大梵」,簡單跟大家介紹。以上是指天眾。
後面是龍眾,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代表龍眾的八個龍王。「難陀龍王」剛剛前面有講過,難陀翻作中文叫「歡喜」,牠跟「跋難陀龍王」是兄弟,難陀是兄,跋難陀是叫「善歡喜」,是弟。下面的「娑伽羅龍王」娑伽羅翻作中文叫「鹹海」,住在鹹海裡面,娑伽羅龍王,也就是海龍王。你們看到《十善業道經》就是牠啟請的。法華經後面的〈提婆達多品〉中,龍女成佛,這龍女就是牠女兒,娑伽羅龍王的女兒,在法華會上示現作佛,牠爸爸也前來參加了。再來看「和修吉龍王」譯為寶有龍王,牠是九頭龍王,住普現色身三昧。下面,「德叉迦龍王」牠是「多舌」龍王,得樂說辯才。下面,「阿那婆達多龍王」,阿那婆達多翻作中文叫「無熱惱」龍王,沒有龍的種種的苦,金翅鳥不會吃牠,沒有熱沙、沒有熱惱。下面,「摩那斯龍王」這是以牠的身形來立名,身體很大,翻作中文叫「大身」,稱大身龍王。再看下一個,「優缽羅龍王」,優缽羅翻作中文叫「青蓮華」,牠居住的地方有青蓮華,所以就用作為牠的名稱。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這是龍眾。
下面講緊那羅王: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這是帝釋的歌神。
緊那羅他長得跟人很像,只是他頭上有一個角,又稱為「疑人」,像獨角獸一樣。但不是說他是獨角獸,不然他也會生氣!所以有一些寺院裡面的緊那羅王相是那樣子,緊那羅王很能奏樂,像現在人講的:有歌唱天才。法緊那羅王表「四諦法」,妙法緊那羅王表「十二因緣」,大法緊那羅王表「六度」,持法緊那羅王是總持前面三法,所以叫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下面看: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闥婆」,他以香為食,你點香,他就會來,他是天樂神。所以天樂神有: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四個。所以又叫作「嗅香」,他擅長奏樂,有音樂天分,代表以「五分法身香」饒益眾生、愉悅眾生,這是乾闥婆王的表法。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再來是「阿修羅王」,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個阿修羅王。「阿修羅」翻作中文叫「無端正」,這裡來了四個阿修羅王。「無端正」這是修飾過的好聽話,實際上就是現代人講的很醜,阿修羅他的長相很奇怪、很醜,可是阿修羅女卻長得特別好看。「婆稚阿修羅王」,「婆稚」翻作中文是「被縛」,被抓住了,他被帝釋天所縛,所以叫婆稚阿修羅。以及「佉羅騫馱阿修羅王」翻作中文叫「廣肩胛」,他的肩膀很寬、以此作為名稱。再來「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脾氣很大,常常跟帝釋天打仗,一不高興就興兵相伐。他的女兒是舍脂夫人,舍脂夫人就是阿修羅女。阿修羅王長得很醜,可是阿修羅女特別好看,她的舞蹈、她的音樂都能夠誘惑人。所以有些人在罵女眾像「阿修羅女」,長得挺好看的,心卻不好、脾氣又特別大。阿修羅女亦復如是,她長得相貌很好看,可是脾氣很大。但你出去不要這樣罵!萬一她有聽我們講經,她聽懂了,知道你在罵她,一生氣、那就變名副其實的阿修羅女。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的「毗摩質多羅」翻作中文叫「淨心」,清淨的心。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也就是「舍脂夫人」的父親,他釀不出像帝釋天那種好酒,向帝釋天討要,帝釋天不給,兩邊就為了酒在打仗。甚至他認為,他的能力也不小,為什麼要聽帝釋天管,所以他也會出兵攻打天宮。這是介紹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下面,「羅睺阿修羅王」的「羅睺」翻作中文叫「障持」,也就是「遮障」。在《法華經》中代表「能障有、無兩邊,持中道義」,所以叫障持。羅睺阿修羅王他生氣的時候,他站起來可以一手把月亮遮住、一手把太陽遮住,四天下全部都黑暗,他能夠遮敝日月,所以他的能力也不小,稱為「障持」。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這是阿修羅眾。
下面看: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翻作中文叫「金翅」,也就是大鵬金翅鳥,有四位迦樓羅王。第一個是「大威德迦樓羅王」,能威攝諸龍,故名大威德。第二是「大身迦樓羅王」因為牠的身形非常地大。金翅鳥要是停在我們這南贍部洲,南贍部洲大概沒有辦法容牠的身,牠的身體很大,牠可以化作天宮、自己進去居住,牠算是畜生道裡福報最大的,比人都還大。第三是「大滿迦樓羅王」,金翅鳥是吃龍的,大滿迦樓羅王牠的雙翅可以震海水,看到龍牠可以隨意搏取,搏撮龍來作為自己的食物,所以龍很怕金翅鳥。下面是「如意迦樓羅王」,這如意迦樓羅王的頭有如意珠,所以叫「如意」。牠不光頭上那個如意珠厲害,牠的福報大到當牠想吃龍的時候,龍會自己飛來牠的口中給牠吃。所以龍王很煩惱,讓金翅鳥這麼吃,牠都快絕子絕孫了!所以龍王趕快去求釋迦牟尼佛,佛就教牠受三皈依,還把袈裟分給牠的龍眾。這樣一來,金翅鳥看到披著袈裟的龍,牠就不敢吃。「袈裟」的功德在這裡就可以顯現。這是介紹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下面講: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還包括韋提希的兒子。「韋提希」翻作中文叫「思惟」,「阿闍世」翻作中文叫「未生怨」,他也前來參加。底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這是簡單跟大家介紹來參加的大眾,這些大眾都有大威德、大福報。你們能來參加的,亦復如是,都是過去生種了不可思議的善根,所以你這一生能夠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能夠不中斷地參加這講座,那就代表你福德圓滿、功德圓滿,希望你們能夠有耐心地聽下去。


素食食譜:素圓片 (素火腿)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






素圓片 (素火腿)

豆皮------------------- 40
香菇-------- 300公克(已泡開)

配料:
紅辣椒------------ 20公克
------------------ 20公克
八角--------------- 10公克

工具:
紗布---- 40公分正方一條
麻繩------ 600公分長一條

------------------------ 1/2
香油--------------------- 2湯匙
醬油膏------------------- 1/2
醬油--------------------- 1/2
------------------------ 3湯匙
高湯------------------------ 4
胡椒粉---------------------- 1/4湯匙


鍋熱入油,先放入香菇爆香,再加入配料爆香,再加入調味料小火慢煮,煮至湯汁剩約三碗即可。
豆皮切絲,放於大鍋中,將滷汁慢慢倒入豆皮絲內,邊倒邊拌,須趁熱攪拌,使豆皮絲將滷汁吸均勻入味。
準備托盤上放濕紗布,將豆皮絲放上捲起成圓長條形,約25公分長,再以麻繩用力綑紮、綁緊。
蒸籠水燒開,將包好之圓片放入,約蒸三小時蒸越久越紮實,亦能保存更長時間。

蒸好取出放涼,即可切片食用,放於冰箱冷藏可放二個月。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學佛叢談:六字大明咒修法---王驤陸居士 開示





六字大明咒修法


我們人的一生中,常有病苦纏身,或有憂鬱愁悶,難以自拔自慰,有人甚至會出現各種恐怖、錯亂,這全是由於心不安寧的原因,只要心安寧,心定就能生慧,慧開之後,再來察視世上一切成敗、利鈍、是非、得失、富貴貧賤、生死來去,都屬空幻,若能進一步作空觀,則一切惱怒不生,前因後果了了分明,思想不偏,人的一切愁苦就自然消除,病痛也會自然緩解以致痊愈。以上關鍵全在一個「心」字,本法即是一個修心的方法,是觀世音大士救苦救難的妙法,修此法的人,心有寄托,可以去病,可以得定力增智慧,有用於社會,有益於人類,對於學佛者,可以通佛法、明心性,了脫未來生死輪回,種無量福田,可以幫助人滿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願。


此法已傳無數人,今特再明白開示,以利有志之士,使未發心者,得以發心,已發心者,得以精進,已精進者,得以修證;至於有病之人,仗觀音大慈大悲之力,可以勿藥而癒,其病已深邃壽緣有限者,亦可早種福田,使其離惡道之苦,或可挽回萬一;對於一些鬼迷邪祟等夙業者亦可以因此解除;還有一些因為修持靜坐不得法而病者(如念佛傷氣、外道死坐、木定「腹脹」、癲迷等),唯有此法可治。


總之,人生百年彈指而過,及早覺悟回頭,尚恐不及,借此一航用渡苦海,不獨自利兼可度他。


(一) 咒印功德


咒文:唵(ong) 嘛 (ma) 呢(ni) 叭 (bei) 彌 (mei) 吽 (hong) 。


此咒又名最勝觀音大士心咒,其利益如下:(1)降魔、(2)治病、(3)免劫、(4)各種成就、(5)去障、(6)登佛位。(即明心見性)


此咒即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觀音菩薩自己就是持此咒而成佛的,名叫正法明如來。近幾千年正法明如來化身來到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世尊救度眾生,他慈愛如母,接引眾生,離苦得樂。表像為四臂觀音,有無量化身,化身,如綠度母、白傘蓋、準提母、不空羈索等,咒也有無數無量,統可稱之為大悲咒,無一不是由大悲如意輪中而出。此咒又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為大乘之精純,而且只有六個字,便於持誦。持誦此咒之人,沒有貧富男女老幼之分,皆可使七代祖先超升解脫,《大乘莊嚴寶王經》,專明此咒功德。


此咒在西藏只傳六字咒音,不輕傳手印,藏音讀為「嗡馬呢叭美吽」;蒙古讀為「嗡嗎呢唄特麥吽」,諾那大師又於「吽」下加一個「舍」字,無手印,取其速成就之意;大愚阿闍黎大師正音為「嗡嗎尼唄美吽」,兼取蒙古讀音短可速成之長處,同時傳大蓮華印,此印即名請菩薩的手印,凡既持咒又結印契者,功力百倍。欲得定癒病,尤非手印不可。


六字大明咒的表法,用六字表法即以六道輪迴言之,「唵」表天道,「嘛」 表阿修羅道,「呢」表人道,「叭」表畜生道,「彌」表鬼道,「吽」表地獄道,持誦此六字咒即能斷輪迴,出三界,證聖果。以四聖表法,即:「唵」字由菩薩心發生,初入十信位,由此增進,「嘛」字入十住位,由此增進,「呢」字入十行位,再進,「叭」字入十回向位,「彌」字入十地位,「吽」字入金剛乘到大覺位。所以念此六字咒即能立超十地成無上正等正覺。


(二) 修法儀規


先要請師灌頂傳法後才可以修。得法後先將咒念熟,然後上座修持。


上座前:(1) 淨手,(2) 設備一切,(3) 禮佛,不必焚香,尤忌好香多煙,坐在床上修為宜,如出門或不便,即行心拜點心香也可。


上座有八忌: (1) 忌風處坐,(2) 忌飽後坐,飯後一個半小時為宜,(3) 忌下座即解大小便,必須過十分鐘後才可以解,(4) 忌貪坐,一時高興多坐,以後易退轉,以每天一座,最多二座,每座一至二小時為宜,(5) 忌大聲持誦,免傷氣,要金剛持(唇動無聲,無聲,自己聽見),(6) 忌身體多動,必致腰疼,伸腰要慢,身體不必過於正直,(7) 忌求見光見佛,(8) 忌有幻象時執取生疑,如聞妙香妙音,生歡喜心等皆可致病。


此法有手印直證無相門,以心靈為主,不必觀光觀字,與藏密修法不同。


修法三要:


一要在上座時手印不能散開,此是身密,以此戒殺、盜、淫身三惡業;


二要口持咒勿停,不可說話,為口密,以此戒口四惡業;


三要心空如佛,自己即是四臂觀音,觀一切眾生如醉、病之佛,一醒即癒,同體不二,此是意密,以此戒貪瞋痴的意三惡業。


此法中戒定慧三法具足,使三業清淨。


修此法,於平時用功最為切要,時時注意:


〔一〕 不許犯殺、盜、淫妄諸罪業,改除習氣,否則縱學法也無益。


〔二〕 不許起貪瞋痴諸邪見,時時求開智慧,處處觀空,學習布施。


〔三〕 不許輕慢他法及未修之人,應當平等慈視,不可求神通及名聞利養。


〔四〕 常念孝敬觀世音菩薩及歷代傳法大師的慈悲,並尊重自己的佛性,知人人本可成佛,當發救度眾生之願,此便是最大供養。


〔五〕 當盡孝悌忠義諸人倫道德,圓滿世法,克盡人事,方可成佛。


〔六〕 修法者應供四臂觀音像一尊,若無有觀音,其他妙相也可以,如實無力,不供也可,因為有眾生處即有佛。


〔七〕 修時手印要用黃布或其他淨布蓋上,勿與未修人、兒童結印嬉戲,念咒以音準為要。


修時雜念紛起,可能會覺得比平時還多些,此是好的,是進步的表現,不是壞,切勿疑而中止。只要不理,一心顧到咒,自然會心思安謐而心定。不可硬求無念,尤其是初學時,無念便是壓迫,久之如同木石,也是一病。應當有念,只是不著不緣,如暢通大道,一切車馬行人不是不來往,不是不見不聞,而是不留不住,這才叫作無念。


(三) 本法去病種種


此法本不為治病開設,但心定則氣和血旺,百病自可消解。此六字,「唵」 字去除一切病,「嘛」字除熱病,「呢」除氣病,「叭」除痰病,「彌」除寒病,「吽」除膽病,從這個角度講,病者修此也相宜,凡失眠、高血壓、腦病、肝胃、心血管、怔忡、麻木以及婦科等諸症都有較顯著效果,宜注意以下各方面:


〔一〕 不問何病,總以保養心臟為主,其法可分開源節流二種,不動肝火,安心寧神,氣和血旺,是謂開源,思慮少,惱怒不生,則氣血不耗,是謂節流。能開源節流,自然長壽,每日修此法,必可息心平氣增長血球,但在坐時如身體感覺不適或老病復發,這是在拔除夙病伏根,這與發病不同。時間稍長自然會癒。切勿生疑而中止,應當發大願,念曰:「我修此法為解一切夙業,舊病雖來我生歡喜,從此拔根,願天下一切同病,我皆代受其苦,我如修法有成必普度一切眾生,使皆明心成佛,永斷諸病苦。」每日上座前發此大願,切勿忘記。此法以一百天為期,必得奇效,修滿千日,必證得三昧定。


〔二〕 上座後要忘記自己是病人,不要想著自己的患病處,否則會氣血凝聚,病難除去。


〔三〕 下座後以少氣惱為主,忌食蔥蒜,忌聞好香,因為此物易於動肝;魚、肉也宜少食,此物易於動欲,心多思欲與法不相應;平時遇事以忍為貴,想到皆為自己夙業冤報,應當承受,通過修法予以解除,逢凶化吉。


〔四〕 修此法不必擇時擇地擇向,只要一心恭敬即可。婦女可日日修,不要間斷。老人修此法更妙,患老年腰腿疼如法修持必可復原,並且無中風怔忡等病,首靠自己虔修之力,再靠菩薩加持之恩,血氣自然易於打通。


如法修滿一百日後,如家中有病人,可結即念咒一百零八遍或千遍,加入淨開水中使病人服下,皆能見效,若病人能自念予以配合,效果更好。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佛性論卷第三 天親菩薩造

 


佛性論卷第三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辯相分第四中總攝品第五
  復次總攝義應知。攝有二種。一者由因。二者由果。由因攝者。是如來性清淨。有四種因。三種法與三譬。相似故取海為喻。三法者。一法身清淨因。二佛智德生因。三佛恩德因。法身清淨因者。修習信樂大乘。應知。佛智德生因者。修習般若及禪定。應知。恩德因者。修習菩薩大悲。應知。修習信樂大乘者。與器相似。此中有無量定慧。大寶所遍滿故。故說與器相似。修習般若禪定與寶相似者。般若無分別故。禪定不可思惟。功德所依止故。般若如淨寶。禪定如如意寶。修習菩薩大悲如清淨水。於一切世間眾生。潤滑一味故。譬如大海唯一醎味。菩薩大悲潤諸眾生亦復如是。故此三法於因地中。為所依能依。故說總攝。名如來法海。是名因攝。次由果攝者。明如來法身有三種法與三譬。相似故能總攝三譬。相似者。如日有三。一體。二光。三明。此與三身相似故。三法者。一神通。二流滅。三顯淨。一神通者。譬日有明能除障自境界無明之暗。以為事用故。與日明相似。二流滅者。謂盡無生智能燒除業煩惱。令無餘以為事用故。與日光相似。所言滅者。即是真智正能除惑故。與滅名盡者。即惑無時名為解脫故與盡稱。三顯淨者。謂盡無生境名轉依。極清淨故。無垢故。澄靜故。與日輪相似。清淨者。解脫障滅故。無垢者。一切智障滅故。澄靜者。客塵所不能染。以本性清淨故。轉依者。勝聲聞獨覺菩薩三人所依止法故。又有四種相。應知。一者為生依。二滅依。三善熟思量果。四法界清淨相。一生依者。佛無分別道相續依止。若不緣此法。無分別道即不得生。以依緣此故。名此法為道生依。二滅依者。一切諸惑及習氣究竟滅不生。無所依止故。若不依此轉依法究竟滅惑者。則聲聞獨覺與佛滅惑不異。由不同故。故知。此法為究竟滅惑依止。三善熟思量果者。善正通達。長時恭敬。無間無餘等修習所知真如。是轉依果。若在道中。轉依為因。若在道後。即名為果。若轉依非是善熟思量果者。則諸佛自性應更熟思量。更滅更淨。而不然者。故知轉依為善熟思量之果。四法界清淨相者。一切妄想於中滅盡故。此法界過思量過言說所顯現故。故以法界清淨為相。此即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詮詺。方是得無所得真如理故。復次如來轉依有八種法攝持。應知。八法者。一不可思量。二無二。三無分別。四清淨。五照了因。六對治。七離欲。八離欲因。此八合有二意。一離欲。是滅諦。二離欲因。即是道諦。前不可思量等三句屬滅諦攝。次清淨等三句屬道諦攝。初離欲有三句。一者云何不可思量。於有無等四句。覺觀思量。不能通達故。一切眾生言語名句味等。不能詮辯故。唯聖人無分別智所證知故。故名不可思量。二無二者。如經中說。舍利弗。諸佛法身無二法。無分別法。所言二者。煩惱及業。是名為二。如來法身無此二法。故名無二。三無分別。分別者。煩惱業家習不正思惟。由不正思惟故起二。由通達自性故滅二。是二及分別。不應不行。不應者。上心煩惱不相應共行。不行者。隨眠煩惱不共隨行。即不應不行。此二處故。故說如來法身苦滅究竟永無生起。云何如此。非為除滅一法故名為滅。以本來不生故名為滅。如無上依經中說。阿難。於無生無滅法中。心意及識。決定不生故
  釋曰。心者即六識心。意者阿陀那識。識者阿梨耶識。於此三中。不得生故。此中若無三識。則無分別。分別既無。亦無不正思惟等。既無三識。則不得起無明。是以如來法身離不正思惟故。則不起無明。若不起無明。十二有分不為生緣故名不生。又勝鬘經說。是苦滅者。非滅壞法。名為苦滅。壞者破三界見諦。得有餘涅槃。滅者除四種生死思惟煩惱。得無餘涅槃故言滅。壞由苦滅名。無始時節。非作非生。無滅離盡。常住恒寂。湛然自性清淨解脫。一切煩惱功德。過恒沙數。相攝非相離。不捨離智不可思惟。與如來法相應。如來法身諸佛所說。是如來法身說名離欲。二離欲因者。為得此法身見諦道修道所攝。由境界故說無分別智。有三義。與日相似。無流清淨故。與日輪相似。能照了一切境界故。與日明相似。能對治一切真見暗障故。與日光相似
  釋曰。真見暗障者。謂具足想。煩惱難。業難。果報難。具足想者。以隨眠煩惱為因。五塵欲為緣。不正思惟為俱起因。具此三故。名為具足想。是暗障如實不見不知。離欲法身一界故。即得生起。如此應見應知。如來法身離欲。云何見知。謂如實思量不見想。及不見境。境者名分別性。想名依他。不見分別依他二性故。名為真實見知一界。又想者人。境者法。不見此人法想境故名二空。如是一切諸法。如來悉見悉知。由平等平等已通達如真實故。境智等無增減是名平等觀。此觀能除真實見暗障。是如來法身至得家因。見修二道所攝故。以是義故。此離欲因。不離二修。而得成就。二修者。一如理修。二如量修。故世間所知。唯有二種。一人二法。若能通達此二空者。則為永得應如實際。是故名為如理。如量際者。窮源達性。究法界源故名為際。如理修者。不壞人法。何以故。如此人法本來妙極寂靜為性故。無增無減。離有離無。寂靜相者。自性清淨諸惑本來無生。見此二空名寂靜相。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惑本無生淨心不執名為滅諦是心有自性清淨。及有煩惱惑障。如此兩法。無流界中。善心惡心獨自行故。於一念中。兩心不相應故。此兩法難可通達。如勝鬘經說。世尊。善心念念滅不住。諸惑不能染惡心念念滅。諸惑亦不染。世尊。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無觸法。而能得染心。如此而知名如理智。如量智者。究竟窮知一切境名如量智。若見一切眾生乖如境智。則成生死若扶從境智。則得涅槃。一切如來法。以是義故。名為如量。至初地菩薩得此二智。以通達遍滿法界理故。生死涅槃二法俱知。又此兩智是自證智見。由自得解不從他得。但自得證知。不令他知故。名自證知見。又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為因。如量智為果。言如理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為果者。由此理故。知於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量智者。是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滅盡。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圓滿故。前不可思量無二無分別等。三名為離欲。以清淨照了對治等。三名離欲因。是名如來轉依攝持八種功德
  復次轉依法身有七種名。應知。一沈沒。沈沒取陰故。二寂靜。諸行無生故。三棄捨。棄捨諸餘伴故。四過度。出二苦故。五拔除。拔除本識故。六濟度。濟度五怖畏故。七斷。斷於六道果報故
  釋曰。言沈沒取陰者。取名貪愛有四種一欲取。二見取。三戒取。四我語取。取有二義。一受取。二受資糧。受取者。如因受生愛。受資糧者。為貪此受故。取四種資糧。四資糧者。即四取也。一欲取者。貪欲界六塵。二見取者。於欲界中。唯除戒取與常見二種。所餘四見。名之為見。貪愛此見。名為見取。三戒取者。於三界中。取世間邪正二道。為離苦得樂。是名為戒。貪著此戒故名為取。四我語取。我語者緣內身故。一切內法為我語。貪著內法名我語取。色無色界定緣內法成故名我語。貪著此定。名之為取。此四取前二屬斷見。但執現在。謂無未來。後二屬常見。執有未來故。又前二是在家人起。後二是出家人執。又前二在家出家闘諍因。後二為在家出家修行因。又前二欲取為所成。見取為能成。後二我語為能成。戒取為所成。復次陰者。有眾多義。如別釋。今略明有二義。一能生取凡夫五陰能為取因緣故。二從取生。即此五陰。是取家果故。故言取陰。而言沈沒者。於法身中。因果俱無故稱沈沒。取為對治故沈。陰為報盡稱沒。故說法身約取陰永無。是名沈沒。二寂靜諸行者。一切有為法名行。與四相相應故。四相者。一生二異。三住四滅。一切有為法。約前際與生相相應。約後際與滅相相應。約中與異住相相應。行役不息故名為行。如來法身則不如是。約前無生。約後無滅。中無病老。湛然常住。無生故說寂。無滅故說靜。約前不更生。離意生身故。約後不更死。已過不可思惟退墮故。約前後際不被損污。過無明住地煩惱病故。三棄捨諸餘。諸餘者。二乘人有三種餘。一煩惱餘。謂無明住地。二業餘。即無漏業。三果報餘。謂意生身。一煩惱餘應滅。二道餘應修。三虛妄餘應除。如來已離虛妄。說名無餘。二乘未離故名為餘。如來轉依法身。已度四種生死故。一切煩惱虛妄已滅盡故。一切道已修故。棄生死捨道諦故。此二無四德故。唯法身獨住四德圓滿故。是名棄捨諸餘。四過度二苦者。苦違逆為義。逆有二。一違聖人意。是聖人怨。能惱聖故。二聖意違逆。以聖能除之故。二苦者。一凡夫苦樂二受。二聖人行苦即捨受。又二者。一身苦。二心苦。又二者。一名苦。二色苦。又二者。一二乘界內苦。二菩薩界外苦。故法身地中無二乘麁苦。故名為過。無菩薩四種生死細苦。故名為度。是名過度二苦。五拔除阿梨耶。阿梨耶者。依隱為義。是生死本。能生四種末故。四末者。煩惱有二。業一。果報一。初煩惱本二者。一者一切諸見。以無明為本。無相解脫門為治道。二者離諸見外一切煩惱。以貪愛為本。無願解脫為對治道。次業本一者。以凡夫性為本。凡夫性者。即是身見故。次果報本一者。一切生死果報。依阿梨耶識為本故。以未離此識果報不斷。於法身中。由兩道故。二世滅盡故說拔除。言兩道者。一無分別智。能除拔現在虛妄。能清淨法身。即名盡智。二無分別後智。能令未來虛妄永不得起。圓滿法身。即無生智。拔者清淨。滅現在惑。除者圓滿。斷未來惑。故名拔除。六濟五怖畏。五怖畏者。一自責畏。二畏他責。三畏治罰。四畏惡道。五畏眾集。一自責畏者。如人作諸罪惡。晝夜怖畏。二他責畏者。既自作惡。恒恐他及冥中天神見之。而懷怖畏。三治罰畏者。身所作惡恒懼王治。四惡道畏者。既有罪自隨畏生惡道。五眾集畏者。三業不淨。兼知解不深。恒怖畏德眾。若人已證見法身。則離此五畏故。說法身為濟五怖畏。七斷六道果報者。道義眾多。略說二種。一行處故名為道。五陰為所行處。三世為能行。又以生老病死四苦所遊處故名為道。二者六種同異故名為道。如人同人異於五道餘亦如是。是同異類。云何名道。有二。一眾生所輪轉處。二業所行處故。以此二義立名為道。如來法身無復此道。若有餘涅槃業盡。眾生輪轉果未盡。無餘涅槃因果二種俱盡。故名斷滅六道。若有處說如來法身。當知與此七名相應。是說名竟。復次說法身相者。諸苦靜息。是法身相。為靜苦緣故。復次說法身味。味者有二。一不退墮故名為味。二安樂故名為味。眾生在生死中。乃至夢中並未曾見。若修正行人。求見此法。得見之時。即得不退安樂故。以安樂為味。復次說法身事。事者以無相為事。五陰相於中盡無餘故。又以無戲論為事。戲論有三。一貪愛二我慢。三諸見。是三戲論如來滅之已盡故。以無戲論為事。戲論者。有三義。一能違礙實理。二名虛誑世間。三障隔解脫。初違正境。次違正行。後違正得。合此三義。名為戲論。又戲論有九種。一通計我。二的計是我。三計我應生。四計我不更生。五計我有色應生。六計我無色應生。七計我有想應生。八計我無想應生。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一通計我者。於五陰中。通執有我。而不能分別即離。但漫執故。二是我者。於現世五陰中。隨取一陰為我。而言是者。是的別義。定是二處。一定在現世有。二定在一陰上執。故名為是。三計我應生者。一切諸見不出有無二種。由有見故。所以執常。於無見中。復有二種。一邪見者。謂一切無因無果。並撥三世故。二斷見者。謂唯有現在。不信未來故。四計我不更生者。此計因斷見起。五計我有色應生者。於欲色二界中。以色為我。此執則因常見故起。六計我無色應生者。於無色界中。計受心法為我。觀色壞滅。此三法不滅。因常見故起。七計我有想應生者。於三界中。除無想及非想天。所餘諸處。並計有想為我。因常見起。八計我無想應生者。計無想天及草木等為我。以同無想心故由因常見起。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者。此計有頂處為我。以觀想為繫縛。計涅槃為坑塹。若不除想。無由解脫。有繫縛故。若併除想復恐失我墮涅槃塹。何以故。想與於我不得相離故。不得棄及與不棄。為繫縛故。欲除於想故名非想。恐失我故。不敢併除故。名非非想。由此散亂心。不得涅槃故。說此等名為戲論。若能觀證法身。一切戲論並不復生。外曰。於法身中。何用立此相等諸義。如汝所立。法身應決定是無。不可執故。若物非六識所得。決定是無。如兔角。兔角者。非六識所得。定是無故。法身亦爾。是故法身決定是無。何用諸義。答曰。汝言非六識所見故法身無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由方便能證涅槃故。想稱正行是名方便。由此方便。是故法身可知可見。譬如由他心通故。則能得見出世聖心
  釋曰。他心通者。有三種因緣所得兩是方便。一是正道方便。二者一因天耳。二由天眼。因天耳故。聞覺觀聲。由此聲故。得知他心。依天眼能見他肉心孔中有水水相。若黑則知癡。生黃則知貪。赤則知瞋。青白則知善。見縹色時知是無記。因於耳目方便故。比知他心。次正道者。若欲得他心通。須緣自心。先修觀行。不用現在心觀現世心自體不得一時見故。以現在心能觀過去心。何以故。可追緣故。從遠至近。次第向後。初則觀無量念。如是漸漸至一剎那。乃至滅一剎那。於自心觀中而得自在。然後取前人心作自境界。以修觀行。初入觀時。須作願心。起要期意。先須假想觀前人身身相具足。如是遣析除皮肉骨三相都盡。唯餘心在。細細修習。緣前人心。隨其利鈍。遠近奢促。自能徹見。如彼所緣。我皆能見種種諸心故。如他聖心。雖過六根境。亦能得見。如來法身亦復如是。雖非六識所見由方便正行。所以能見。故知是有。不得同無。復次更有別義知法身不無。何以故。若法身無者。則諸正行皆應空失。以正見為先行。攝戒定慧等善法故。所修正行不空無果。由此正行能得果故。故知法身非無。若汝說法身定無。而正行能令至五陰入等滅盡故。當知正行不無果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不有故。若五陰等無是涅槃者。則去來二世陰等並無應是涅槃。而此二世陰等無處。既非涅槃故知不取。陰無之處名為涅槃。又若汝取此為涅槃者。狂醉等人應有涅槃。而其無者。故知陰等無處非涅槃也。又若汝言現世五陰無為涅槃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無是無故。若法現在。則非是無。更互相違故。若法已滅。則非現在。若現在則不滅。以有無不得並故。復次依現在陰。修聖道時。不應得涅槃故。八聖道者。依現在五陰得成。是時現世五陰實有未無。此中永無得涅槃義。云何如此。汝立計言。現世五陰無處名為涅槃。依現五陰。修八聖道。得於涅槃。是故汝執現世五陰無名涅槃者。是義不然。若汝言是時煩惱非現在故。無過失者。是亦不然。若汝言修八聖道時。五陰現在者。則諸煩惱非是現世。是時煩惱不得生故。由八聖道得證得見。是故現世得涅槃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煩惱先非現世故。修道則無用。修聖道時。是諸煩惱未除滅故。汝見非相應。便言非現世。若隨逆流。初修行時。煩惱已不相應。此不相應。則非現世。此即是汝所計涅槃。若汝執此是涅槃者。聖道未起時。已應滅惑。已得涅槃故。後修聖道。則無復用。是八聖道能滅諸惑。及得涅槃者。是義不可。故知煩惱滅處不名涅槃。若汝說由聖言故。欲等滅盡名為涅槃。如吉祥經偈說
   滅盡及離欲 無死墮微妙
   若人見此經 成佛得寂滅
   無法與此等 若證則無憂
   是真妙法寶 由是義吉祥
  若汝言欲等諸惑非現世非有是盡。由此三義名滅諦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第四果同此義故。佛經中說。何者名阿羅漢果。以三界惑盡名羅漢果。但以欲等滅為果。此果實不如此正以出世果報四陰戒等五身為羅漢果但由此惑滅羅漢果得成故。於果中說此因名。涅槃亦爾。由涅槃故諸惑得滅。是故因中說於果名。是故汝說由八聖道能得涅槃道不空者。是義不然。復次法身住時短促。有為法相。非功用得。是三過失。於汝義則壞。若汝所說欲等惑滅。說名法身。汝所立義中。則有三失。一是住時短促。短促者。諸法念念不住。是名滅盡。以滅盡故。不得暫住。汝云何立此滅盡義。為法身耶。以短促時故。失法身常義。二有為法相過失者。若此滅盡是法身。法身則是有為法相。法身若是有為相者。無有是處。三有非功用過失者。此一切諸法依因緣滅則是自性。何以故。滅為本故。若滅非功用得。法身亦不因功用而得。既無功而得者。睡眠狂醉等亦應皆得涅槃。以此三失故。汝義不成。復次若滅盡為涅槃者。則與有為諸法相應。以滅有同動苦二法故。夫有為法皆為欲等惑火所燃。故恒散動不住。則為生老死等所壞。是故恒苦。如佛說言。比丘。生老死等。是有為法。故一切有為。恒燃恒苦。是死者。即是滅盡。此滅盡即有為。若是有為。故知。汝立法身。不得是常。既非常者。汝義寧立何以故。則汝義計最靜為動。最樂為苦。是故不然。若汝說從此一滅永無復生為涅槃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不離前諸過失故。汝言永滅者。生與死滅不異故。是義不可。若汝說永滅為涅槃者。道亦應成涅槃。何以故。無有一滅永不復生。無有此法。我今隨汝意說我願有此滅。若有此滅。終不能離前諸失故。又道滅後煩惱亦復不生。若謂永滅是涅槃者。是道用滅應是涅槃。又若汝說能滅為涅槃者。無別涅槃以為能滅。唯以道用正為能滅。故知。道體應能為滅。若汝說煩惱不生為涅槃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不免二種失故。若煩惱不生。即與滅盡同體如前死滅等五難過失故。是不生者。為在道前。為在道後。若在道前。未修道時。已應得之。修道無用。若在道後。則屬未來。過三世義。則不成立。又汝立無生。其義云何。為是有惑故無生。為是無惑故無生。若煩惱有則無無生。何以故。有無二法不得一時同處故。譬如一人行時不住住時不行。以二法相違行住不得俱故。故知。煩惱在時。則不得立。以無生故。若無煩惱。立無生者。是時煩惱既無約。誰而辯無生耶。譬如人說石女之女不能生兒。復次汝立煩惱無生者。為是物有。為非物有。是物有者。如四大等。有實法。有假名。此等是有物。非物有者。如空花兔角等。了自無故。故言非物有。若言是有物者。則由四緣所成。四緣所成故。無生義則不立。以是義故。有為無為則無差別。若汝說是物有。不為四緣成者。即同邪見外道所執自性隣虛我時方等故。若非有物是涅槃者。但有名字。便如人說兔角尖利。若爾即同前破。則修道無用。外曰。若不取無生為涅槃者。云何佛說無生滅盡為涅槃耶。答曰。道依涅槃能使煩惱未來不生現在者。滅因中說果故。名涅槃為無生滅盡。外曰。何故果說因名。而不直取果體自名。答曰。極微細故。一切法中無有能細涅槃之者。是故若得此法。一切欲等諸惑滅。不更生故。假此麁名。顯以細理。理相可知。故此經中作此說也。問曰。云何知此涅槃極微細耶。答曰。大仙不樂說法故。無分別聖智所知故。大師觀涅槃。極微細故。觀眾生根性。不相稱故。是故佛心迴向寂靜。入於涅槃。不欲說法。故經言。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故。無分別聖智所知者。如摩健持經說。世尊。若涅槃是有。我今自有聰明利智。云何不見。佛言。涅槃實有。汝今未得無分別聖智故不得見。以微細故。非聞慧所得。以真實故。非思慧所得。思慧雙能通達真俗諦故。不得周於妙理無思之界。以甚深故。非世間修慧所得。修慧但得淺理。未能通達甚深之理。以此微細非言語能說故。借麁名顯於妙理。由無分別聖智所見故。故言微細得成。外曰。若涅槃是修道所得者。與未能修道之人不得相應。既不相應。是故不共。若不共則是無常。答曰。若從此向前是無。向後是有者。可說無常。無此義故。前際無有故說無生。若汝說未修道時不能得故。無無生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非道所生故。此法必須因道得至非道能生。是故未修時不得言無。是故無生義立。無後際故。是故無滅中際。無業煩惱等故無變異。以無生異滅等三失故說常住。不同外道以無因故一名常住也。正義者不取因為常住法。如涅槃不由因故有。汝謂隣虛等亦不由因故有。無如是義。何以故。涅槃離有離無。四謗不及。以不由因故得是常。汝計隣虛既有有故不得無因是有因即無常故。若汝說涅槃無三失故常住隣虛等亦無三失故。常住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汝證義相不成就故。涅槃常住不與隣虛同相異相。隣虛等是有分別故。無有證義。得成涅槃。是無分別故。涅槃常住。隣虛等常住則不得立。復次隣虛等亦不成就。何以故。以獨聚不成故獨者義不成。以四大不相離故。若聚者亦不成就。以相麁故。並非隣虛塵故。若離涅槃。無有一法。是常住故。以涅槃實有常住依方便得解脫故。修道不空過故。故有涅槃前際等無故。故知。常住過色等相故。故說非色不離清涼等色相故。故說非非色大功用。無分別智所得故。故說真有因出世大精進所成就道佛所得故。故知實有。如經中說。比丘。是法實有。不生不起。不作無為。故知涅槃實常住。此法是如來轉依。是故名總攝竟。亦云相應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分別品第六
  復次分別相義應知。分別者。是如來性。明一切法。如如清淨。是其通相。如般若等經中所說。一切法者。即三性法。如如者。俗如即真如。真如即俗如。真俗二如。無別異故。清淨者。有二種。一者因中如如。未得無垢果地如如。無復垢穢故。二者因果俱淨。因中是無染清淨。至果無垢清淨故。如此等義。是佛性通相。為顯此義故。佛說般若波羅蜜等諸經。是佛性中。分別眾生。自有三種。一者不證見佛性。名為凡夫。二者能證見佛性。名為聖人。三者證至此理究竟清淨。說名如來。復次約此佛性。眾生事用有三。一者顛倒為事。二者無顛倒為事。三者無顛倒無散亂有別法為正事。顛倒者。一切凡夫。無倒者。一切有學聖人。無倒散者。道後法身。有別法為正事者。是應化二身。為度眾生。皆由大悲本願力故。言顛倒者。一切凡夫有三倒。謂想見心。即皮肉心等三煩惱故。二無顛倒者。無惑無行二種倒故。即一切菩薩有學聖人。惑倒者。違逆真如故。起一切煩惱。名為惑倒。行倒者。二乘人應修常等四德。翻四顛倒。行菩提道。而今不修。但修無常苦等。為解脫因故名行倒。此明是無小乘偏修之行。離此兩倒故。說大乘有學聖人三無倒散有別法為正事者。是滅除禪定解脫一切智等三障故。法界澄淨澄故。靜寂淨故。無垢不捨正事大悲本願恒化眾生名為如來。故約此性分別眾生。是名分別相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階位品第七
  復次階位相義應知。階位義者。於種種法門中。若有分別廣說無流法界不出六種。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事。五總攝。六分別。為顯無流界自體故。先說自性。依止此性故。起信樂等四種勝因。由此因故。得常住等四德之果。由佛性故。起厭惡生死樂求涅槃事用得成。由此自性故。得離欲。得離欲因名為總攝。約佛性故。故得分別三種眾生。如來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為六種所攝。次第在三位中。三位者。一不淨位。謂眾生界。二者淨位。謂菩薩地。三者最清淨位。即是佛地。故無上依經說。阿難。是如來法界。無量無邊諸煩惱之所隱蔽。隨生死流。漂沒六道。無始輪轉。我說名眾生界。阿難。是眾生界。於生死苦而起厭離。除六塵欲。依八萬四千法門諸波羅蜜所攝。修菩提道。我說名菩薩。阿難。是眾生界。已得出離諸煩惱。過一切苦。洗除垢穢。究竟法然清淨澄潔。為諸眾生之所願見。微妙上地。一切智地。一切無礙。入此中住。至無比能。已得法王大自在力。我說名如來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遍滿品第八
  復次遍滿相應知。遍滿者。凡夫聖人。及諸如來。無分別性。次第三位中。一顛倒虛妄。二無倒聖道。三四德究竟清淨。此三處平等通達相。並隨道理遍滿故。譬如土銀金等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差別。如來法界遍滿三位中亦復如是。是故從位次第說此遍滿。如無上依經說。阿難。是如來界。於三位中一切處等。悉無罣礙。本來寂靜。譬如虛空一切色種不能覆不能塞。若土銀金器虛空處等。悉無罣礙。是名遍滿
  佛性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