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三千二百二十五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妙德王子。問儀式於惡世。鷲峯法王。誡近處於像末。是以十種擾亂波息心海四箇樂行泉踊情山。第一真典。名字難聞。最尊深經。天護常衛。輪王明珠。陵眾寶而獨秀。法王國經。逾諸經而高勝。讀經者無憂無病。誦經者不貧不陋。諸天童子。以為給使。眾生樂見。如慕賢聖。無畏之志等師子。智慧之光如烏照。惡罵之徒口則閇。刀杖之毒何所害。微妙好夢。常現眠裏。無盡大利。恒集覺表。王中亦王。妙中亦妙。蓋斯安樂行矣。
第二釋名者。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故能進行。故名安樂行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迹門流通段中。第四明初心菩薩示通經方法。中大段有二。第一大段明妙德問方法。大段第二明如來答。約大段第一有二。從品初下。第一明歎深行菩薩能弘經。從世尊菩薩下。第二問淺行菩薩云何惡世宣說是經。從佛告下。大段第二明如來答。約中有三。第一標四安樂行章門。第二明解釋修行方法。第三結行成之相。從佛告文殊下。訖安住四法。第一標四安樂行章門。從一者安住菩薩行處下。第二明解釋。標四安樂行章門中有四。一明身止觀慈悲安樂行。二明口止觀慈悲安樂行。三明意止觀慈悲安樂行。四明誓願止觀慈悲安樂行。約身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一者安住下。第一雙標行處近處二章門。從文殊師利下。第二解釋二章中有二。第一解釋行處。第二解釋近處。約第一行處中有三。從初文殊下。第一標行處章。從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下。第二解釋行處章。從是名菩薩。第三結行處。從云何名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近處中三。從云何下。第一標章。從菩薩摩訶薩不親近。第二解釋中有三。第一明十惱亂。從常好坐禪下。訖修攝其心。第二明附定門助觀。從文殊師是名下。訖常樂觀如是法相。第三明附慧門助觀。從是名菩薩下。第三明結近處。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八行三句。為三。初有一行。頌標章。次二十二行。頌行處近處。次有五行三句。頌行成。中有多意(云云)。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第二明口止觀慈悲安樂行。為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行成。初行法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有二。第一標章。從若口宣說下。第二釋行法。中有二。第一明止行。第二明觀行。止行中有四。從初若口。第一明不說他過。從亦不輕慢下。第二明不輕慢。從不說他人下。第三明不歎不毀。從又亦不生下。第四明不起怨嫌。從善修如是下。第二明觀行。從爾時世尊欲重。第二偈頌。有十六行半。為三。初有二行。頌標章。次有九行半。頌行法。次有五行。明口安樂行成。中多意(云云)。從又文殊師利菩薩下。第三明意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三。第一標章。從無懷嫉妬下。第二釋行法。從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行成。偈頌有六行。為二。初有五行。頌止觀二行。次有一行。頌行成。從又文殊師利菩薩下。第四明誓願止觀慈悲安樂行。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第一明行法。第二明歎法。第一行法中有三。從初下。第一明標章。從於在家出家下。第二明行法。從文殊師利是菩薩下。第三結行成。從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下。第二歎經難聞。中有二。從初下。第一明法說。從文殊師利譬如下。第二明譬說。中有二。第一明開譬。中有多意(云云)。從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四行半。為二。初有四行。頌行法。次有十行半。頌歎經。約第一行法中。有三意(云云)。約第二中。有法說譬說等意(云云)。從我滅度後下。第三二十三行偈。總結行成之相。中有三。初有一行半。結勸修四行。次有二十行半。舉三報明三障清淨。次有一行。總結(上來十四品迹門開三顯一說了)。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二千七百五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他方大士。□□□□□說。此間釋尊。開所化而止請。於是淨行眷屬。裂大地而泉涌。慈氏等眾。表深疑而雲起。四行菩薩。問訊世尊而隨喜。一乘法王。開示佛慧而同醎。補處彌勒。不知一人而發疑。地前賢哲。用何智術而測位。是以逸多大士。問涌出於誰化。久成實佛。顯諸力於自度。爾時歲促化長迷。忽然發心裏。父少子老喻。倉卒吐口表。非久遠智者。誰人決此疑哉。非本佛妙智。誰者示斯旨哉。大中亦大。一中亦一。蓋斯□□□歟。
第二釋名者。下方菩薩。為發本門壽量。遠從地涌現。故言從地涌出品。師嚴道尊。鞠躬祗奉。如來一命。四方奔涌。故言從地涌出品。三世化道。惠利無壃。一月萬影。孰能思量。召過以示現。弘經以益當。故言從地涌出品。虗空湛然。無早無晚。惑者執迹。而暗其本。召昔示今。破近顯遠。故言從地涌出品。寂塲少父。寂光老兒。示其藥力。咸令得知。故言從地涌出品。文云。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今以諸義釋品意。四悉檀因緣之解。故言從地涌出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此品下。訖普賢勸發品。十四品。部大段第二。明開師門之近迹。顯佛之遠本。約中大分為三段。從品初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訖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半品。第一明本門序分。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下。訖分別功德品彌勒所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第二明本門正說分。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下。訖普賢勸發品作禮而去。十一品半。第三明本門流通分。約序分段中有二。第一明涌出序。第二明疑問序。約第一踊出中有三。從品初下。訖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第一明他方菩薩請弘經。從爾時佛告諸菩薩下。訖廣說此經。第二明如來不許。從佛說是時下。第三明下方涌出。中有二。第一明經家敘相。第二明問訊。約第一經家敘相中。有五意(云云)。從是諸菩薩從地涌出已下。訖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第二明諸菩薩問訊。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下。第二明疑問序。中有二。第一明此土菩薩疑。中有二。第一明長行疑念。從時彌勒菩薩下。第二偈頌。有九行半。正明問。中有五意(云云)。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下。第二明他方疑問。中有二。一明侍者菩薩各各陳疑問於己佛。從爾時諸佛各告侍者下。二明諸佛各抑待彌勒之問如來之答。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下。大段第二本門正說分。約中大分有二。第一明有長行。偈頌誡許。第二明正說。約長行有三意(云云)。偈頌有四行。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世尊說是偈已。第二明正說段。即是答問中。大分為三段。從初此去訖壽量品竟。第一正明開近顯遠。分別功德品長行。第二明授法身記。十九行偈。第三明彌勒總申領解。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明略開近顯遠動執生疑。第二明廣開近顯遠斷惑生信約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正明略開近顯遠。第二明因疑更請。約第一段中有二。從爾時世尊說是偈已下。訖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第一明有長行偈頌。如答彌勒上問。中有多意(云云)。從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因疑更請。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從爾時彌勒菩薩下。訖三菩提。第一明動執生疑。從即白佛言下。訖品盡。第二明騰疑請。中有二。第一明法說請。中有多意(云云)。從譬如有人色美下。第二明譬說請。中有長行偈頌。中有開譬合譬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卷一萬二百二言品二千一十八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華王釋尊。唱三誡於誠諦。補處慈氏。發四信於佛語。所以三佛菩提。騰波於壽量海。四種佛土。開華於鷲峯山。於是善逝巧喻。下微塵而散東國。彌勒別智。附界員□□塵數。八十假父。脫垢衣於權門。億俗真考。餝珍服於實室。八諦醫王。擣篩教藥。令服諸子。三身覺王。斟酌劫盡。令觀淨土。失心稚子。服遺藥而差心病。恣心狂子。聞久成而得本心。聖人遠哉。至感應。淨土異哉。澄心到。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如來。是諸佛之通號。是上三佛之通稱。是別舉人。壽量者。詮量諸佛之功德。此別標法也。亦是詮量三佛之功德。此即正詮量本地三如來功德。人法雙舉。故言如來壽量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本門正說答問中。第二明廣開近顯遠段。約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如來誡信。第二明如來正答。約第一段中有四。從品初下。第一明如來之誡。從是時菩薩大眾下。第二明菩薩三請。從復言唯願說之下。第三明菩薩重請。從爾時世尊下。第四明如來重誡。從一切世間天人下。大段第二明如來正答。約中有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第一明如來法說答。第二明如來譬說答。法說中有二。第一明三世益物。第二總結不虗。約第一明三世益物中有二。從一切世間下。訖能令眾生發歡喜心。第一明過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從諸善男子如來見下。訖雖不實滅而言滅度。第二明現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而此中有常住不滅四字。明未來益物也(云云)。從又善男子諸佛如來下。第二明總法三世益物不虗。中有二意(云云)。從譬如良醫下。第二明如來譬說答中有二。開譬合譬。中有二。第一明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應化所宜。第二明治子實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虗。約第一譬中有三。從初譬如下。訖遠至餘國。第一明良醫遠行譬。譬過去益物。中有二意(云云)。從諸子於後飲他毒藥下。訖即取服之毒病皆喻。第二明還已復去譬。譬現在益物。中有六意(云云)。從其父聞子悉已得差下。訖咸使見之。第三明尋便來歸譬。譬未來益物。從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下。訖不也世尊。第二明治子實益譬。譬三世益物不虗。從佛言我亦如是下。第二明合譬中有三。初合過去益物譬。從以方便力下。次合現在益物。從亦無有能下。次合治子實益不虗譬。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二十五行半。頌上法譬。大分為二初二十行半。頌法說。次有五行。頌譬說。法說中為二。初有十九行半。頌三世益物。次有一行。頌三世益物不虗。約初中三。初有四行。頌過去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五行。頌現在益物。中有多意(云云)。次有十行半。別頌未來益物。中有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二千六百六十二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恒沙大眾。聞長遠壽。增道損生。微塵眾生。見真佛像。發無上心。是以中天寶華。散萬綵而雨會頂。雲漢沉水。流芬馥而薰鼻根。虗空天樂。振妙聲於眾耳。大梵眾瓔。垂輕妙於聖枝。眾寶香爐。遍於九方。菩薩幡蓋。懸於上方。龍華法王。讚一乘而信一味。信心持者。踰五倒而到五品。本佛十妙。把功德而施三千。普機十利。捧利益而馳億剎。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分別者。佛說壽量。二世弟子得種種益。故言功德。淺深不同。故云分別。隨便故言分別功德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本門正說中。大段第二明法身授記段中。大段為三。從品初下。第一明經家總敘。從於時世尊下。訖發三菩提心。第二明如來分別本門增道損生菩薩五十一位差別中有二。從十住位至三地。第一明約增道智德得記。從四地至等覺。第二明約損生斷德得記。在經文中可見(云云)。從佛說是諸菩薩下。訖讚歎諸佛。第三明時眾供養。從爾時彌勒菩薩從坐而起下。偈頌。有十九行。正說中大段第三。明彌勒總申領解由。為三。初有二行。頌領解。次有九行。頌如來分別功德。次有八行。頌時眾供養。(上來本門正說已了)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下。訖普賢勸發品作禮而去。部大段第三說法流通段。並本門大段第三流通分也。凡有十一品半。大分為二段。從此下。訖常不輕品。三品半。大段第一明弘經功德。重以勸流通。從如來神力品下。訖普賢勸發品。大段第二明付屬流通也。約第一大段中有三。今此半品及隨喜功德品。第一明初品弟子因功德深。以勸流通。法師功德一品。第二明初品弟子果功德深。以勸流通。常不輕一品。第三引信毀罪福。以證流通。約第一此半品中有二。第一明現在四信弟子。第二明滅後五品弟子。約第一現在四信中有四。從爾時佛告彌勒下。第一明一念信解未能廣說。中有長行偈頌。約長行中有三。佛告彌勒阿逸多其有眾生下。第一舉其人。從所得功德下。第二明功德深。中有二。第一明總福無量。從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明校量功德多少。中有二。第一明舉五波羅蜜功德為本。校量所得功德多少。從以是功德比前功德下。第二明正校量功德多少。從善男子有如是功德下。第三明位行不退。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十九行。追頌第一。不舉其人。次有五行半。頌第三行位不退。從阿逸多下。第二明現在第二品弟子解其言趣。中有二意(云云)。從何況廣聞是經下。訖能生一切種智。第三明現在第三品弟子廣聞廣說。阿逸多下。訖當知是為深信解相。第四明現在第四品弟子具上三弟子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已上現在四弟子文了)從又復如來滅後下。第二明滅後五品弟子功德。中有二。第一明總列五品弟子格量四品弟子功德。第二明後隨喜功德品別校量初品弟子功德。約第一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五。從初又後如來滅後下。訖當知已為深信解相。第一明初品弟子直起隨喜心。從何況讀誦下。訖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第二明第二品弟子加讀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阿逸多若我滅度後聞是經典下。訖及造僧坊供養眾僧。第三明第三品弟子加教化令讀誦書寫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況復有人能持是經下。訖疾至一切種智。第四明第四品弟子兼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若人讀誦受持下。訖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第五明第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功德。中有二意(云云)。從爾時世尊欲重下。第二偈頌。有十九行半。頌四品弟子中為四。初有五行半。頌第二品弟子。次有三行。頌第三品弟子。次有四行。頌第四品弟子。次有七行。頌第五品弟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