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積功累德第八-8) 黃念祖居士註


「善護口業」下六句,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之中,則以「善護意業」為首要。是即菩薩「善護己念」之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達真源,遠離生滅。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是以意業,「清淨無染」。意業清淨,身口隨之。於口業云「不譏他過」。「譏」者,譴也,誹也,指責人之過失也。口業不譏他過者,實由於意業之不見他過也。「他」者,一切有情也。進言之,則包括有情無情,萬事萬物之一切法。一切無過,本自無染。清淨本然,本自圓成。如「首楞嚴」義為「一切事究竟堅固」。又如《圓覺》,「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又「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是故一切平等,無有可譏者。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者,戒律。「儀」者,儀則。《大乘義章十》云:「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其意謂:所謂為律儀者,防惡止非之法,稱為戒律。行為依止於戒律,稱為律儀。又《行持鈔資持記》云:「通禁制止為律,造作有相名儀。」綜上之意,依止戒律,體現於行儀,名為律儀。又律儀戒者,乃三聚淨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有情為戒。上三為大乘菩薩通受之戒,於(一)攝律儀戒中,在家菩薩受五戒與八戒。出家菩薩須受(一)中之十戒與具足戒。《涅槃經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見《中華大字典》。)又《瓔珞本業經下》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五燈會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經論,廣顯戒德。《普超三昧經一》曰:「被戒德鎧,化度眾生。」此正為「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之真意。戒鎧於此有二義:一者,護持義。以戒德為鎧甲,如消防隊員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濟群生,無所畏懼。二者,莊嚴義。以持戒德,而自莊嚴。不失律儀,軌範人天,令眾欽仰歸止,來受教化。慕我戒德,學我戒行。進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圓覺》:「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與今「不失律儀」,互相照映,正顯中道,理事無礙,圓解圓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與淫怒癡平等平等,仍嚴持淨戒,不失律儀。雖嚴持律儀,軌範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無取捨,更無愛憎。不見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賢行。如是知見,方契中道。若人稍聞平等之意,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讚毀他,侈談他人過失。是皆以病為藥者也。
上三段為法藏大士嚴淨自心之德行。下為成就眾生之德行。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聚落」即村落,即今之鄉村居民點。「著」者,執也。有所執著,則難離捨。今無所著,故皆可用以布施。於布施下,續戒、忍等五度。因諸度咸以無著為本。是即《金剛經》宗旨,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此六度,乃菩薩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菩薩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導利益眾生。故續云「教化安立眾生」。《會疏》釋曰:「以道授他為教,轉惡成善為化。引導眾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蓋大士以六度教導與攝受眾生,使之轉惡成善,發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蓋為「無上真正之道」。「無上」者,無有更能勝過之者。《淨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又《華嚴大疏鈔十三》曰:「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真」者,真實,無迷無妄。「正」者,於理無差曰正。又無邪無曲曰正。又禪門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云正法眼。「道」,一者,以能通為義。《俱舍論廿五》云:「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華嚴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二者,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由上可知,道者,通至涅槃之路,又即是涅槃也。綜上經論,「住於無上真正之道」者,真正者,真實無差也。無上者,此道窮性盡理,更無有能過之者。大士教令眾生,登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