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積功累德第八-4) 黃念祖居士註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自《宋譯》)。「但」者,唯也,獨也。此二句與前二句,應一氣讀下。前二句是「萬緣放下」,此二句是「一念單提」,此正淨業之綱宗。《華嚴經》明,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本經《大教緣起品》云:「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又《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又「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故但樂憶念諸佛也。「所修善根」指諸佛所修之功德。憶念佛德,感恩圖報,思欲齊等,是名憶佛。佛之善根,念佛最勝,今欲齊等,故亦當持名念佛。名具萬德,總攝一切善根。故知老實持念,實暗攝憶佛功德也。又《安樂集》曰:「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論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是故法藏菩薩,於淨心諸行中,首云「但樂憶念諸佛」也。
「行寂靜行」。《探玄記》云:「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又《資持記》曰:「寂靜,即涅槃理也。」又世尊釋迦牟尼聖號。牟尼譯作寂靜或寂默。《理趣釋下》云:「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又《大日經疏》云:「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今經所云「行寂靜行」是大菩薩入無餘涅槃之行,是法界大滅度法,非指二乘之寂靜行也。
「遠離虛妄」。無實云虛,反真云妄。虛假不實,故云虛妄。《圓覺經》曰:「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又《涅槃經卅八》曰:「一切惡事,虛妄為本。」是故首應遠離虛妄,為止惡之本也。法藏菩薩所住是真實慧,所行是清淨行,故能遠離一切虛妄。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諦」者,真實不虛之義。世間與出世間之道理,決定不虛妄者,名為諦。《二諦義上》云:「諦是真義。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是二皆實。」意謂:凡俗以有為實,聖智以空為實。故有與空皆是實,故立二諦。順凡俗迷情之法,曰俗諦,或世諦。聖智所見涅槃寂靜真實之理,名真諦,或勝義諦、第一義諦。《智度論卅八》云:「佛法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又《大乘義章一》云:「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世諦。真者,是其絕妄之稱。」「門」者,法有種種差別,能使人趣入涅槃,故稱為門。「依真諦門」者,依第一義諦為門也。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金剛經》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植眾德本」者,修一切善法也。「植」者,種植也。「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大覺之根本者,稱為德本。又萬德之根本稱為德本。依是義故,阿彌陀佛名號,體具萬德,名召萬德,故曰德本。如《教行信證六》云:「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如上所引《觀佛三昧經》,釋尊曰:「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亦與之同旨。皆以持名念佛為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知植眾德本可有二釋:(一)者,菩薩因中,萬德圓滿。從因得果,故云「植眾德本」。(二)者,眾德本者,即念佛名號也。且此二說實不相違。因菩薩因行不離念佛故,故(一)中有(二);又念佛圓具萬德故,是(二)中攝(一)。故云無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