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積功累德第八-5) 黃念祖居士註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計」者,計較執著也。「苦」者,《佛地經五》曰:「逼惱身心名苦。」「眾苦」者,如二苦(內苦,外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四苦(生、老、病、死)、八苦等。分類不同,均表苦類眾多。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畢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於平等。故曰「不計眾苦」。「少欲」者,不多求也。「知足」者,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也。如《涅槃經》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又《遺教經》云:「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唯貧而富。」又《法華經勸發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現量之智。「準義寂意,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者,白淨之法,指一切善法。《大乘義章七》曰:「善法鮮淨,名之為白。」《魏譯》為「清白之法」。《淨影疏》云:「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嘉祥疏》曰:「是無漏明,故云清白。」《會疏》云:「大乘法,名為清白。」「惠利」者,「惠」者惠施,「利」者利濟。故經義為: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樂群生。
「志願無倦」。「倦」,疲也,厭也。《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概括其願末之意為: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至回向)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乃至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即」志願無倦之義也。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法住師云:「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二、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又《會疏》明十忍,疏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大力人。忍辱正治瞋恚,通斷三毒。《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淨於忍。何等為十?(一)內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隨佛教忍、(五)無方所忍、(六)修處處忍、(七)非所為忍、(八)不逼惱忍、(九)悲心忍、(十)誓願忍。(一)內忍。云何名菩薩內忍?菩薩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二)外忍。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譽,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三)云何名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槃相,不驚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是弘法忍。(四)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維:『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菩薩作是思維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五)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菩薩不爾。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六)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大小、內外如是中生忍。餘則不忍。菩薩忍者,則不如是。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是名修處處忍。(七)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八)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苦瞋因緣,煩惱未起,不名為忍。若遇瞋因緣時,拳打刀杖,手腳蹴踏,惡口罵詈,於如是中,心不動者,則名為忍。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是名菩薩不逼惱忍。(九)云何名菩薩悲心忍。爾時菩薩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業,為苦眾生而作其主。是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之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如是眾生,我當拔濟,常為擁護,云何而得生於瞋惱。是故我今悲心憐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薩悲心忍。(十)云何名菩薩誓願忍。菩薩作是念:我先於諸佛前,曾作獅子吼,發誓願言,我當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為拔諸苦眾生。我今欲拔,不應瞋恚,而惱於彼。若我不忍,尚不自度,況利眾生等(以上節錄)。法藏菩薩滿足諸忍,故云「忍力成就」。